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菩萨如何自利利他?(二)

608次播放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所推出一系列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继续这个子题“菩萨如何自利利他”。

前一集已谈到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菩提道函盖哪些范围,今天继续谈第二个部分:为什么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殊胜?在谈这个题目之前,一定要先瞭解三乘行者所观行的对象以后,就会知道为什么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更殊胜了。首先谈的是声闻菩提,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学人听闻佛的音声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为观行法门,八正道为实行方法,因而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捨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了。由于声闻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观察蕴处界以及觉悟蕴处界真实虚妄,而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捨寿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故名声闻菩提。由此可知,声闻仅是听闻佛的音声法教,因而断了烦恼的现行,但没有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也不断无始无明随眠;由于畏惧未来受生之苦,也畏惧未来受生后,因为无明再度现起而造下恶业,再一次罔受生死轮迴之苦,因此于捨寿后心得决定绝不改易,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不再三界现身意,于未捨寿前证得有余涅槃,像这样的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在内,名为定性声闻人。虽然定性声闻人畏惧生死轮迴苦,可是他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不是捨寿后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因此于此生此世很精进的修行,将我见、我执、我所执断尽,于捨寿后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也就是声闻人于内知道有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于外知道蕴处界虚妄,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这里可以了知,声闻行者所观行的对象是蕴处界,知道蕴处界真实虚妄,所以将我见、我执、我所执灭尽后,于捨寿后入无余涅槃。

所谓的缘觉菩提,就是指缘觉专精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了知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将自己的见惑、思惑断尽,于捨寿后如同声闻人一样,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不再三界现身意的人,于未捨寿前证有余涅槃。由于缘觉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证得蕴处界虚妄而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名为缘觉菩提。虽然名为缘觉,但仍出生于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说的法教,于十因缘、十二因缘详细作观察,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人,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人,本质仍然是声闻人,也就是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而悟入缘觉菩提。

此外还有一种名为独觉,乃是出现于无佛世界,自己观察因缘法,了知蕴处界虚妄而悟道,成为辟支佛。于捨寿后与声闻、缘觉一样,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名为独觉菩提。从这里可以了知,缘觉所观行的对象是蕴处界,知道蕴处界真实虚妄,所以将我见、我执、我所执灭尽,于捨寿后如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

所谓的佛菩提,就是菩萨必须经歷菩萨五十二阶位,从十信位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最后才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也就是说: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其中经歷修学佛菩提道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七住明心,证得佛所说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而发起了总相智的般若智慧,不仅成为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而且也知道蕴处界真实虚妄,然后菩萨转依所证真如清净的体性进修别相智,到了十迴向位满心前,可以证得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菩萨虽然于捨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入无余涅槃,为了无生法忍的智慧,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于出生五蕴身以后,继续进修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一直到十地满心,成为受职菩萨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所欠缺的仅是福德而已,所以整整一百劫中专门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因此于百劫中无一时非捨身时、无一处非捨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求,统统布施出去。

譬如:众生需要眼睛,就将眼睛布施出去;众生需要手、足、性命,就将手、足、性命统统布施出去,一一满足众生所需。这样整整一百个大劫,修集福德圆满后,上升天上成为妙觉菩萨,于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于是诞生人间,在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于夜后分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也就是圆成一切种智的佛陀。依着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像这样的菩萨,经歷了五十二阶位而成佛的菩萨法,名为佛菩提道。这样的佛菩提道所经歷的时间,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像二乘人,利根的人仅此一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从这里可以了知,菩萨所观行的对象是真如,不是蕴处界,菩萨于证得真如以后,不仅发起了般若智慧,而且也了知蕴处界虚妄。综合上面所说,可以归纳下列三点:第一点、二乘人所观察的对象是蕴处界,菩萨所观察的对象是真如,两者大不相同。第二点、二乘人仅有解脱德,也就是了知蕴处界虚妄的功德,由于二乘人了知蕴处界虚妄,所以最快一生、一世,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于捨寿后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消失了、不见了;菩萨则不然,不仅有解脱德,也有法身德、般若德,也就是菩萨亲证真如所发起的功德,以及菩萨亲证真如以后,有了般若智慧的功德,然后菩萨依此三德去进修,最后得以圆成一切种智。这分明告诉大众,三乘同有解脱德,三乘所不共的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第三点、二乘仅证得两种涅槃,那就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菩萨则不然,不仅证得二乘的两种涅槃,还证得二乘人所不能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由上面说明可知,三乘有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脱德,不共道的部分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其中法身德包括二乘人所不能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般若德包括了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告诉大众,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殊胜,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是二乘人所不能断的,唯有菩萨能断。譬如:二乘人仅断分段生死,菩萨不仅断分段生死,而且还断变易生死。二乘人仅断烦恼现行,菩萨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还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二乘人福德窄而浅、菩萨的福德深且广;二乘异生性窄,菩萨异生性宽且广;二乘人与众生结的缘浅,菩萨与众生结的缘深等等。这些不共二乘的地方,由于时间有限无法一一说明,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想知道详细内容,曾制作一系列的电视弘法节目,名为“三乘菩提概说”,于上一季播出,同时也放在的网站,欢迎各位菩萨前往浏览收看,在此不多说了。

接下来谈第三个部分,佛曾开示:如果离开菩提,就没有菩提之法道;离开菩提之法道,就没有菩提;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从 佛这一段开示,不知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有没有发现,这样说法似曾相见,或许有一些菩萨已经有所警觉,可是又说不出来究竟与哪些经典相似,不是吗?要回答以前,先解说 佛的开示:如果菩萨离开所证的菩提,也就是真如,就没有佛菩提的种种法道。这是因为菩萨所修学佛菩提的法道,都是从真如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法,为菩萨的七转识所熏习、所转变,因而改易菩提所含藏的染污种子,未来才有可能成就大菩提果。如果不是有这个菩提,还会有佛菩提的法道吗?显然没有嘛!所以 佛才会开示:菩萨离开所证的菩提,当然没有佛菩提的种种法道。佛又开示:如果菩萨离开佛菩提的法道,无法证得佛所说的菩提。这是因为佛菩提的种种法道,都是从菩提出生,既然离开佛菩提的法道,怎么有可能证得菩提呢?所以 佛才会开示,菩萨离开佛菩提的法道,无法证得菩提。接着佛又开示: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有很多学佛人对于 佛这段开示不能了知,死于这句话下。

其实 佛这句话是告诉大众,菩提之法道都是从菩提,也就是从真如,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所以菩提之法道,乃是菩提的局部体性,也是菩提的一部分,摄属于菩提。这个道理犹如海与海浪的关系一样,海譬喻为菩提,海浪譬喻为菩提之法道,海与海浪本来是两个法,不是一个法,故名非一;可是海浪是从海出生的,本来就是海的局部体性,摄属于海的一部分,不能离开海而有海浪,是同一个法,故名非异,所以海与海浪名为非一非异。菩提与菩提之法道也是这样,菩提之法道不能离开菩提而有,与菩提非一非异。如果大众瞭解非一非异的关系以后,就会知道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的道理了。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就会很清楚知道,有哪些经典与上面所说的一样,不会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了。

后学就举大众耳熟能详的两部经,《心经》与《金刚经》来说明,譬如《心经》佛开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说明如下:色法都是从空性心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法,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摄属于空性心的一部分,所以说色不异于空,亦名非异。如果菩萨不藉这个色法来显示空性心之所在,菩萨是无法找到空性心的,所以说空不异于色,亦名非一。接着佛又开示:色法的全部就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因为色法不能离开空性心而有,离开空性心无有色法存在,所以非异;又空性心藉着所出生的色法,可以让众生发现祂的存在,是两个不同的法,所以非一,合起来名为非一非异。既然色法与空性心的关系是非一非异,其他的四蕴-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与空性心非一非异。

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当你听到这样说法以后,就会懂得《心经》所说的真实理,说穿了那是在说空相与空性心两者之间的关系。空相乃是空性心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法,与空性心分属不同的法,所以是两个法,故名非一;虽然空相与空性心非一,可是空相是从空性心出生的,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本来就是空性心的一部分,离开空性心没有空相存在的道理,故名非异。合此非一与非异,名为非一非异,这也是经中所说,不一不异的道理。接着 佛又开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这段开示也是在讲,空相与空性心之间的关系,空性心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乃是空性心藉着种种缘而出生的法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如果将它摄归于空性心,空相当然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由此可知《心经》所谈的乃是空相与空性心两者之间,非一非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金刚经》也是在诠释空相与空性心,非一非异的关系。

很多学佛人都知道《金刚经》有一个共通的公式,那就是:所谓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譬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里所谓的佛法,当然不是指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的佛法,而是指空性心,这样的佛法才是 佛所说的佛法。为什么?因为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的佛法,乃是依附语言文字所显现出来的一种表徵,用来指陈空性心的所在,并不是空性心本身,是空相,是生灭不已的虚妄法,不是常住法。这个道理就好像以手指月一样,并不是手指头就是月亮,应该顺着手指头所指的方向去找月亮才是。以此类推《金刚经》所说的道理,也都是在诠释空相与空性心,非一非异的道理,尤其是以空性心为主轴来说的。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金刚经》你就通了,不会有所迷惑,就算恶知识想要迷惑你、扭转你,不仅不为之所动,而且你也知道,这个恶知识根本不懂佛法,不是吗?二转法轮的《心经》、《金刚经》等经既如是,三转法轮的经典亦復如是,有很多是用空相与空性心,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能够掌握这两个重点,相信你的佛法知见一定有很大的进步,而且你也会相信自己已经在佛菩提的道路上已大步迈进,而且进步非常神速,已远远超过一般的学佛人。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