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

精进须循正见(二)

139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分享《起信论讲记》第五辑的内容,我们所讲的这个内容是从《起信论讲记》第五辑的第289页,平实导师讲到经文里面的“无有休息”。平实导师是刚好举一位法师,他的种种的不正确的知见,来告诉学人说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走对路。如果你走不对路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所有的精进,不仅对你的学习没有帮助,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的人。那在这里再次给大家看一下,这一位法师在《成佛之道》里面,他有讲到一段文字,在这个文字里面可以看到,他所以为的“空”是什么意思,他说:

凡是“缘”起的,就是假名有,以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空,没有一法可以安立。……由于“空故”,……依于因缘,“一切法”都可以“成立”。(《成佛之道》,正闻出版社,页363。)

上一次我们在讲这一边的时候,我们是跟大家讲,举《大般若经》的经文的内容,里面列出了十八种空的意涵,来告诉大家说:如果你只把空解释成事物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那么对于这个十八空的修习,往往你会沦于只是在推测想象,并且是字面的意义上面去理解 佛所说的空是什么。但是我们如果从《大般若经》里面所举出的十八种空的这个状况的话,我们就知道说,空义在佛法里面是非同小可的,所以 佛才会在《大般若经》里面一再地解说。那么,这个是不是有相当程度的在暗示着我们学人,空的意涵不会是仅仅只有无自性的空呢?

好,那在今天的节目里面,我们进一步再跟大家说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到《小品般若经》里面的一段文字:

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

这一段里面,佛又再次讲甚深相即是空义,后面还举了从无相、无作,到最后的远离涅槃这些意思来告诉我们说,空的意涵到底有哪些?好,这个经文里面,虽然比前一集里面,我们看到的《大般若经》的十八空的状况,看起来文字上要少了一些,可是实际上这每一个包含无相、无作、无起等等的这些叙述,是不是都比无自性要来得深又广呢?所以从这个《小品般若经》里面,我们是不是也该要告诉自己说,佛所说的空义极有可能不单纯只是在讲无自性而空而已。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另外一方面,上一集我们曾经跟大家讲过,如果从“无自性而空”的这个意涵上面去看的话,那么这个部分其实只是缘起所成立的必要条件。而对于缘起如何能够符合因果的道理,符合众生的状况而一一示现,这个部分并不是无自性空所能够解释的。所以,我才说这个无自性空是缘起成立的必要条件,既然是必要条件,那就表示说它只是一个面相而已。那么要了解真正的空的话,就表示说你必须要从“缘起”如何能够圆满“生起”而成就的,整个完整的意涵去理解了之后,然后才能够对应出 佛在经文里面所讲的种种的空义。这在《大般若经》里面是如此,在《小品般若经》里面也一样是如此。如果大家心里面还是有所疑虑的话,那不妨我们再继续看其他的经文。比方说,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面,佛有说到: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在《楞伽经》里面,这一段的经文里面,明白地告诉我们有七种空。请大家注意看里面从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里面真的要找在文字上面最靠近的,所谓的无自性空的话,是不是就仅仅有性自性空而已呢?更何况性自性空的意涵,并不是只有这一位法师从字面上所理解的无自性空,因为在《楞伽经》里面,佛所教导我们要学习的,实际上是从唯识种智的观点。回头再来把这些空义,把它架构出来,所以如果用浅的方式来说,就是说得要大家已经开悟明心了之后,并且能够实际体会到,我们真心的运作之后,从真心的运作中,然后再来跟你架构出种种不同的空的义理出来,透过种种空的义理的体会,跟逐一的体证,我们在对真心体证的修证上面,就会越加地更上一层楼。所以不论从《大般若经》,从《小般若经》到《楞伽经》,我们可以看到空的义理,实际上是很广泛又很深入的,绝对不是只有我们在现象上面所看到的,要把东西集合起来,形成新的状态或形成新的事物,它就不能有恒常不变的自性,这么样的简单。

好,那么除了这个之外,这一位法师在《佛法概论》里面,也谈到:

如海水起波浪……是由于风的鼓动;如风停息了,海水就会归于平静。这浪浪的相续不息,如流转法;风息浪静,如寂灭性的涅槃。(《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页155。)

好,那么在这一段里面,这一位法师可以说他所体会到的,所谓的佛法的涅槃,就像是风息浪静一样;这样一个说法,似乎好像也不违背于一般人,对于涅槃是永远的清凉寂静这样子的想象。可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说,如果真的只是如此,风息浪静之后所产生的涅槃的话,那为什么在龙树菩萨的《中论》里面,得要费心去描述,所谓的这个涅槃的境界,是叫作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中论》卷4)

为什么要花这一些文字,去描述涅槃的种种的样貌,为什么不能像这一位法师用一个风息浪静,就把涅槃描述清楚了呢?难道龙树菩萨的智慧比较差吗?这个是大大的疑问喔!

我们进一步再来看看,我们说在佛教里面,学佛的时候碰到了一些关键词眼,它的彼此之间,都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比方说:涅槃,关于佛教的涅槃,跟我们说禅宗所开悟所明的这个心性,本身根本就是一体的两面。所以说,就这一点立场来说的话,我们给大家举《六祖坛经》的一段话,来让大家看看,来让大家看看说,我们六祖惠能大师,当他开悟明心,当他触证到所谓的涅槃的一个层面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描述的:

祖以袈裟遮围,……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好,那在这个里面,可以看到的是说:惠能大师当他大悟的时候,他连续说了五个关于自性的面相。这个自性指的就是,我们在佛教里面学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祂是涅槃的一种面相。所以,当我们在看这个经文的时候,当惠能在讲自性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是对应到涅槃的一个面向,可是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他所描述的自性,具有哪些个状况呢?他说到这个自性是本来就是清净、不生灭、具足、无动摇、能生万法。请大家再一次听进去,清净、不生灭、本自具足、无动摇、能生万法。不说别的,光是这个能生万法,最后一个能生万法,请大家看看这个能生万法,跟这一位法师所描述的涅槃,只有用风息浪静的寂灭来描述涅槃,请大家比较看看,这两者是不是天差地别。的确,因为这一位法师,他所描述的风息浪静,那是叫作想象的涅槃,因为他没有办法真正去体证,什么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果你没有办法体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话,那么对于所谓的真正的风息浪静的无余依涅槃,你也只能够流于想象而已。禅宗的学人很可贵的就是说,透过禅师的指引,能够证悟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后,从此之后就于世间的诸法,能够逐步地得自在,乃至于最后还能够透过禅定的修习,解脱知见的修习等等,然后最后能够证悟到无余依涅槃。所以,这一系列的说法是在告诉大家,这一位法师所以为的这个涅槃,他所想象到的涅槃,就只是风息浪静,一切都是静止状态,那样子一个静止的涅槃,但是这一个涅槃,只是一个想象而已。

实际上,在大乘法里面的涅槃,它有四种的含意,无余依涅槃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刚才我们看到六祖惠能大师,证悟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四种涅槃里面的其中一种,那这一些所有描述的这些涅槃,其实也都跟我们上一集所讲的空,以及我们这一集开头所描述的这一些空,有深切的连结。换句话说,所谓谈到的空性,所谓谈到的自性,谈到涅槃的种种,在大乘法里面这一些名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它都可以是世间人所讲的活灵活现。那么大家一定开始觉得有一点怀疑,既然是讲它有丰富内涵,有活灵活现的,怎么好像在字面上看起来跟《阿含经》里面所描述的涅槃——熄灭了一切贪瞋痴的状况,好像有那么一点不一样呢?字面上看起来它们是不一样,可是在这里却要勉励大家,虽然它在字面上看起来是截然不同,可是我们却要告诉大家,在大乘法里面所证到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跟《阿含经》里面所描述的,熄灭贪瞋痴的这个涅槃,它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它们都是我们的如来藏真心,所显示的不同的状态而已。

那么最后还要再告诉大家,从刚才我们看这一位法师所举的这个缘起,所导致的无自性空,用这个无自性来解释空的这件事情,以及他用风息浪静来描述涅槃,这样子的两段描述的状况来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见到,这一位法师对于佛法的理解,绝大多数都是流于学术研究的想象。那么这个学术研究想象,当然就是说,如果一辈子精进去研究的话,当然可以从学术上面得到一些学术上面的理解。可是我们却要告诉大家,修行并不是只是在作学术的,或是文字上面的研究,这就好有一个比方,比方说我们到一个地方,看到那一方的土地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在土地的表层,甚至在土地的表相上面去看看,这个泥土是什么样的颜色,这个上面飘散着几片叶子,甚至是几朵花,上面有一些个石头,大概都是只能从表相上面去看这一方的土地,可是如果我们真正要看看这一方土地的真正价值的话,那往往除了说,要去接触土的表面,用我们的触觉去接触之外,甚至我们还要逐步地把这个土,把它挖一点来看看,看看这个土的下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来具体判断说这个土壤到底有没有利用的价值,甚至如果我们再继续挖得深一点,说不定这个里面再深两三公尺以下,说不定就会蕴藏着种种的宝物也不一定。所以唯有你真正去深入里面的义理之后,你才能够突破文字的障碍,知道说 佛有要传递什么。那么同理我们只有透过这个方式,透过学习义理的方式,才能够精确地掌握到所谓的空,所谓的涅槃等等真正的意涵。

那么再下来,再下来这一位法师也有继续谈到,因为他所想象到的涅槃,就是风息浪静,所以他继续在《佛法概论》这本书里面,又说:

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于缘起。这在大乘经中,称为诸法毕竟空。诸法终归于空,《阿含经》说为终归于灭。归空与归灭,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一一浪是本来会灭的。如动乱的因缘离去,波浪即平静而恢复了水的本性。浪的趋于平静,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页155。)

在这一段话里面,这一位法师,可以说把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空跟涅槃,整个都连结起来了,在他的想象里面,空不仅是无自性的空的状态,并且是由于诸法的生起,到最后必然都会归灭,所以他把究竟的空,佛法里面的究竟的空,把它解释成究竟的灭,所以他才说归空与归灭是没有什么不同的。那么这样子代表的意涵是什么呢?就表示说,他所体会到毕竟空的义理,其实就是所谓的风息浪静而已。但是我却要在这里告诉大家:毕竟空,谈到了毕竟这件事情,一定是谈到佛法最胜妙、最胜妙的义理,才能够说毕竟;也就是谈到的就是佛法上面的第一义空。

那请大家千万要记住!凡是谈到毕竟,凡是谈到第一义的时候,一定是谈到了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根本,叫作如来藏,也就是《心经》、《金刚经》所谈到的真心,也就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的那个心。那么,这些谈到的毕竟空跟第一义空,都是从证悟如来藏,证悟本心的立场,从这个立场上去体会到如来藏的种种功德妙用,把这些功德妙用,在世间法上投射开来的时候,你才能够一一的在万法中,体会到什么叫作毕竟空,什么东西叫作第一义空。所以既然在万法中去体会到,那自然不是像这一位法师所想象到的:一切风息浪静、一切归于灭尽,叫作毕竟空。因为我们刚才从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明心所讲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这一句话,不是都已经告诉大家了:万法不是只有灭尽的时候才显现出所谓想象的寂灭性啊!万法在生起、灭尽一切的状态中,都能够显现出祂的空义出来,而这个空义的体会跟掌握,却必须要从实际的义理的体会;也就是说,从你真正能够开悟明心那一刻开始,才能够去体会祂真正的意涵。所以,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再一次地见到,这一位法师对于空这个字的体会,是仅仅流于文字的、学术的想象跟理解。学人如果跟着他去学的话,学到最后的结果,绝对不是在学佛,而是只是在学术、文字上面打转而已,这个对大家的危害是非常深的。因为如果这样学了十几年之后,始终都是在文字上面打转的话,那就是到最后学到的都是言不及义的层次而已,那对大家的修行来讲,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

今天就先上到这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