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二)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二)

无边圣谛

894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电视弘法节目。《胜鬘经》〈一乘章〉在上一集已经讲完,接下来要讲的是〈无边圣谛章〉。在这里首先对这一章的章名〈无边圣谛〉稍微作一个解释:“”就是道理,“圣谛”简单地说,就是 佛还有圣人对于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所开示的真实道理,依于真相所说的道理才能称为真理。“”又有“胜义谛”跟“世俗谛”的差别,那什么叫作胜义?在《解深密经》佛开示说:“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 ”(《解深密经》卷2)因此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将胜义略分为四种:

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 (《成唯识论》卷9)

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一段论文,在这里稍微作一些说明:首先是“世间胜义”,世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法,这些法都是缘生的法,都依他而起。缘生的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常之法若有我,我就变成断灭,因此缘生的法都无有我性,名为世间胜义。而四圣谛是以名言安立蕴处界诸法的苦相、苦集、苦灭以及灭苦证灭的方法,也就是苦灭道;而要行灭苦之道,首先要依于正见,因此四圣谛安立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又依四圣谛所安立的道理,如实思惟、修行,就可以出离三界,而不再有五阴炽盛之苦。由此,依于五阴炽盛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等七苦就随之而灭,不再有苦,因此四圣谛所安立的道理,名为道理胜义。而明心以上的菩萨在证得真如之后,就可以现前观察真如的无我性,所以说证得真如,名为证得胜义。最后一种胜义是四种胜义中的最胜义,是最胜道的所缘、所行境界,而名为胜义胜义。而这个胜义不是虚妄法,祂真实存在,祂在凡夫位、圣位,或者在受生位、出生位乃至于老死位,这一切位当中常如其性,祂跟意识不同,意识常常与贪瞋痴相应,但真如永远不与贪瞋痴相应,意识在生气的时候,祂虽然与意识同在,不即不离,但祂却永远不生气,因此说祂常如其性,不即不离,但祂却永远不生气,因此说祂为常如其性,名为真如。又真如体含藏一切成就如来的法,真如又名如来藏。由于世间蕴处界诸法为此岸的缘故,如来藏就是彼岸。如来藏真实常住,是世间一切法的本际,所以名为实际

又《心经》里面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这里所说的空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真实存在,具有与虚空相似的特性,所以说犹如虚空,但不是虚空,也不是空无,而名为空。那么我们来看看祂到底有哪些特性跟虚空相似,虚空又名色边色,它是依于世间一切物质色法而显示出来,没有一个物质色法不依于虚空而存在,虚空与一切物质色法不即不离而遍一切物质色法。而如来藏依于世间一切有为法显示出来祂的无为性,就如同虚空一样的无为,但虚空无法、无性,而且世间无有一法不依于如来藏而存在,如来藏与一切世间法不即不离而遍一切诸法,祂的特性跟虚空是相似的,所以名为空。所以 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卷4)也就是说,如来藏因为具有前述所说“”的特性,所以世间一切法才能成就。如果没有空如来藏,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存在。讲到这里,或许您心里会有个疑问: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质世间又是怎么依如来藏而存在的?其实每一位有情,他在三界轮转生死的过程当中,都会造作福业、非福业与不动业,造业以后就存在如来藏中成为业因,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就会依据这些共业而造作他们所需要成就果报的世间,让共业有情在这个世间完成异熟果报。因此每一位有情的五阴世间就是正报,而所生活的这个物质世间就是依报,那么正报跟依报是依于众生所造的福、非福以及不动业而成就的。

那以上对于胜义作一个简略的说明,当然如来藏还有许多异名,譬如说:实相、法界、法性、空性等等。这些异名都是依于如来藏的体性或者是功能来命名的,只要证得如来藏就能真正明了这些异名的真实意涵。

讲完了胜义谛,接下来到底什么是“世俗谛”?就解脱道本身而言,它也有“胜义谛”跟“世俗谛”的差别,用语言文字来假立有情、寿命、生、老、死等等,或者用语言文字来安立蕴处界诸法的相貌作用等等,这些法都是属于解脱道的世俗谛;而四圣谛、十因缘法、十二因缘法,就解脱道而言都是属于解脱道的胜义谛。四圣谛讲的是苦集灭道的真理,十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所说的是生死流转以及还灭的真理。依于这些真理修行能成就圣果,乃至出离三界,所以名为圣谛。就解脱道本身而言,四圣谛以及因缘法属于胜义谛。然而就大乘佛菩提道来说,解脱道的胜义谛在本质上是属于世俗谛,这个道理我们后面再来作说明。

接下来要讲 “无边圣谛”,“圣谛”为什么是无边的?我们来看看胜鬘夫人怎么说。胜鬘夫人说:“世尊!声闻、缘觉圣人,第一次来观察圣谛时,他们是以一个智慧来断除四种住地。由于是以一个世俗谛的智慧而断四种烦恼,所以他们知道出离三界生死的功德,并且可以印证自己确实已经亲证了,他们也善于了知断这四种烦恼的真实法义。世尊!没有一种出世间的上上智,是经由四种烦恼的次第断除而渐渐到达的;也没有一种出世间的上上智,是藉着断除四种烦恼的因缘而渐渐完成的。没有一个渐渐可以到达或者渐次修断亲证的法,可以说是出世间的上上智。世尊!以金刚为譬喻的说法,这种智慧是第一义谛的智慧。世尊!不是声闻、缘觉不断无始无明住地的那一种初始的、入门的圣谛智可以说是第一义谛的智慧。世尊!您是以无二的、没有另一个法可以相提并论的圣谛智慧,来断除与无明住地同时存在的四种住地烦恼。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不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证得的境界。世尊不可思议的人空、法空智慧,是断除一切烦恼的随眠。世尊!如果可以断坏一切烦恼种子潜藏的究竟智慧,这才可以说是第一义谛的智慧。刚刚进入佛法中的声闻、缘觉圣谛的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那只是开始走向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基础而已。

那么以上将经文用白话作简略的说明,对于已经明心证如来藏的人来说,是可以现前加以观察及证实的。但是对于没有证悟如来藏的人来说,想要理解就有些困难,因为二乘断四住地烦恼的智慧以及大乘顿断无始无明的智慧有所不同。所以对于还没有证悟如来藏的人来讲,还是需要详细的解说。这一段经文胜鬘夫人说:“声闻与缘觉圣人在佛法中所现观的圣谛,其实只是佛法中的局部智慧而已,只是解脱道的智慧。解脱道的智慧是依于观察世间法无常、苦、空、无我而生起的智慧,世间法就是世俗法,所以从佛菩提道而言,是属于世俗谛的智慧,这一种世俗谛的智慧,就是把世俗法蕴处界的生住异灭作为现观的对象。之所以称为世俗,是因为所观察的对象都是三界的世俗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除了这些以外就没有别的现观对象了。而蕴处界是三界中的世俗法,一切凡夫有情都有,它们都是生灭的法,是不能存在于三界外的法,都是三界中的世俗法;而佛菩提道所观察的对象是如来藏,是三界外的法,是世间法的所依,也是世间法的本源,不同于解脱道。所以虽然说解脱道的法在胜鬘夫人所说的这一段经文中也称为圣谛,但从大乘法来说,佛菩提道是胜义谛,解脱道其实在本质上就是世俗谛。

如果前面所说解脱道是依蕴处界这个世俗法来作观行的,在经文中为什么会被称为圣谛?我们在这里作一些说明:蕴处界这个世俗法,三界六道有情都有,只是多与少的差别而已。因为蕴处界这个世俗法,在三界六道当中永远都是无常的,无常所以有苦,苦、无常故空;必须是主宰才可以称为我,如果世间法有我,那就不应该无常、苦、空,因此世间法无我。所以蕴处界全部都是入胎识藉缘而生起的,自性无常空,没有真实我常住。这是世俗法的真谛,永远无法推翻,解脱道的圣者都是依于这个真谛而成就,因此称为圣谛。但是世俗法的无常、无我的智慧只有一种,就是全面否定自己,把自己灭掉而不再受生于三界当中,因为自己如果继续存在,就不可能出离三界生死。以这种解脱的智慧来作四种烦恼的断除,也就是断除见一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等等四种住地烦恼;四种住地烦恼渐次断除完了,就是阿罗汉;舍报之后不再受生而使假我的自己永远灭了,这就是无余涅槃,不再有生死等苦。

见一处住地的断除,就是藉由断我见而顺断三缚结,这是解脱道在见道的时候所断除的结;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断除,是解脱道的修道位所断,也就是断思惑。见道断除三缚结之后,经由修道来断三界的贪爱,那是渐断而不是顿断,也就是先断欲界爱之后,才有能力断色界爱、无色界爱,而不是同时断三界爱。虽然二乘法中也有听闻佛的开示之后立刻就证得四果的人,但那不是声闻法中的常道。一般声闻法的解脱道是要从断我见开始,我见断了,三缚结不存在了,再来进修而使贪瞋痴淡薄了,成为二果人;再进修而断除欲界爱,发起初禅而进入三果当中。在三果中次第渐修,离开了色界爱,仍然是三果,再继续进修而断除了无色界爱,这时候五上分结才算断尽,而达到苦的边际,死后不再于三界当中受生,才算是真正地出离了三界,这是正常的解脱道修证的过程。这样由四种断除烦恼的智慧—苦集灭道智—而渐渐到达声闻道的解脱果,所以说是四智渐至。又苦谛智先以苦谛为缘而生,而后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次第以集灭道谛为缘而生起,所以说四缘渐至。二乘圣人当他们确实以这一种世俗谛的智慧断除了四住地烦恼的时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解脱功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再接受后有了,不会再去受生了,所以他们的所证其实是自知自作证;因此而善于知道这个四智渐至、四缘渐至的过程跟内容,所以他们善知这四法的道理,然而这样具足实证解脱道的断我执,只是解脱道的一种智慧而已,仍然不曾涉及大乘法对法界实相的了知与实证;而这种智慧只是成佛之道的入门基础而已。所以胜鬘夫人说“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只是作为未来回小向大迈向佛道的基础,也就是迈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的基础,可以藉由所实证的解脱智慧而对大乘佛法深具信心,不再畏惧生死之苦,迈向无上正等正觉。

可是胜鬘夫人接着说,佛菩提道所证的是出世间的上上智,不是二乘的出世间智,因此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胜义谛。大乘法并不是以蕴处界世俗法的缘起性空作为观察的对象,而是以法界实相—也就是世俗法的根源如来藏—来作观行的对象。是从世俗法蕴处界的根源常住不灭,来观察世俗法是如何从实相法界中次第出生,来了知世俗法蕴处界为何是缘生的,又如何生的,然后是如何变异乃至如何坏灭;又从法界实相来了解世俗法蕴处界为什么出生以后会成长、如何成长,为什么蕴处界成长以后,在世间法中不断熏习造作新业之后,会使后有的种子增长广大;为什么增长广大以后众生不想老、不想死,而仍然继续会老、会死;而实相法界如来藏为什么是无我性,在无我性中有什么功德支持众生蕴处界的流转,又有哪些是成佛之后才能全部了知的功能差别。这些都是要从法界实相的亲证来现观这些内涵而证得法无我,这并不属于三界中的世俗谛所摄,不在二乘解脱道修证的范围内,不是二乘解脱道的智慧所能了知,所以称为出世间的上上智,跟二乘的出世间智并不同。

这种出世间的上上智,不是经由二乘解脱道四住地无明的断除来渐渐到达,也不是四智渐至,也不是经由四住地无明断除的缘来完成的。凡是经由次第修证而证得的法,绝对不是出世间的上上智。所以次第禅观的实修,不可能证得出世间上上智,只能证得二乘解脱道的出世间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无边圣谛章〉的简介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