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取相戒、非取相戒

717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在这个单元,我们要讲的是修学佛法的重要课题:法与次法——有关于戒论的部分。

上一集我们讲到,对于 佛所施设的第一义戒能够持守的话,那么就容易证得圣道。在圣戒上面专心修学,若是持守声闻出家戒法,那么确实是可以调伏自心,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所拘系,但是渐渐地就会习惯于戒律,而且能够在随顺运行之后,就会使得偏狭的心性自然而然地能够转变成为良善的心性;因此,能够远离对于六尘的各种贪著,能够和解脱之道的善相应,到最后终究能够实证涅槃。同样的,在佛菩提道当中的菩萨戒,也是同样的模式,如果能够严持不犯菩萨戒,那么也能够自然而然地渐渐调伏自心而没有罣碍,当然,最后终究能够在发大愿与因缘成熟的时候能够实证三乘菩提。

接着,我们要来讲戒法的施设建立。佛在成道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就制定戒法,而是依于过去诸佛、现在诸佛的偈语而昭示大众,也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并且就以这一个偈语,作为初创僧团时候的戒。之后,因为僧众渐渐地多了,在僧众之中良莠不齐,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僧众造作了许多不如法的事情,那么 佛就因事而渐渐地施设了戒法,因此“取相戒法”也就逐渐地制定出来了。事实上,在佛法当中是有种种不同的戒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是有种种不同差别的缘故;而且在修道的过程当中,戒法的施设也会有种种的不同差异。

那么,在今天这一集的讲述重点,将包括“取相戒”以及“非取相戒”两类。我们先讲“非取相戒”,非取相戒大略又分为三种:第一种非取相戒,是依诸佛偈语而作为初创僧团时候的戒,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个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第二种非取相戒是定共戒,也就是佛弟子修定而成就了修定的功德,这是基于他定境的修证而能够分别降伏欲界贪、色界瞋以及无色界痴的功德所施设的。因为这是依于定的有漏功德,并且是不违背佛戒而有的定共戒,所以,这并不是依 佛所制定的戒相而持受的戒。

对于定共戒的部分,我们也必须要先建立两个部分的正知见:第一个部分就是要有定的正知见,第二个部分是要有第一义的正知见。为什么必须要有这两个部分的正知见呢?首先,我们先讲有关于定的正知见的重要性,譬如说,对于修定的九种心住的内涵,也就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以及等持等等的这一些内涵,假使不知道,那么在修证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办法知道要怎么样作转折;如果不知道要怎么样作转折,那么定力就没有办法生起来,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次第地转进,所以必须要有定的正知见。

除此之外,也还必须要具有第一义谛的正知见。第一义讲的就是了义,了义讲的就是空性,而所讲的空性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顽空;也就是说,第一义——空性——指的是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根源,这就是般若诸经当中所说的真如、真心、菩提、涅槃以及如来藏等等的名称。一般人往往在听到第一义知见的时候就会害怕,譬如当他听到《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听到最后却是连一法也都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在他的心里面就会起了烦恼,认为说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那还修什么呢?其实,这个是他对于经典法义的误解啊!但是,假使这个人他能够深入第一义的知见,并且也不会害怕第一义的知见,那就表示说他在过去生曾经有种下了很多的善根以及福德;因此,当因缘具足的时候,他就会和了义的法门有缘,他也就能够来学习第一义的知见。

第三种非取相戒,就是道共戒。“道共戒”这是依于见道以及修道所获得的无漏功德所受用的关系;当然,因为随顺于第一义谛体性的缘故,他自然而然地就不会犯佛戒、不取佛戒。这个是在讲证悟的菩萨,当菩萨摩诃萨证得了自心如来藏识、悟入了般若之后,就以他所实证的真实心的体性作为归依;同时以他的灵知作主的心,在见道之后,转依于他所实证的真心体性而住,也就是说他能够转依成功。而这个真实心,祂在一切境界之中,祂都是无所得、无分别、不受苦乐、本性清净、不贪五尘法、不求厌苦以及离三界的觉观,并且是无形无色的。因此,证悟的菩萨,就不取相戒、不著有戒、不非戒取戒、不取佛戒,而是以摄心住于正道作为戒,然后就依着十无尽戒的精神而方便受持菩萨戒的各个支。假使证悟之后心清净又发起了禅定,那就称为菩萨七住初果人的取相戒已断。

前面我们把非取相戒的内容简单地作了说明,接下来我们再大略地来介绍“取相戒”的内容。取相戒包括了在家五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另外,还有八关戒斋——那是为了来世出家求解脱果而作的因缘,这些都是“取相戒”。佛在戒论里面曾经开示说“受持五戒的人,在未来世是能够保住人身,或者努力持戒利益众生而能够生天,甚至于在未来也能够有因缘证得解脱果”。我们先讲在家人,在家人在受三归依与五戒的时候,或者是受满分戒,这其中就包括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五个戒都俱受;也或者是受多分戒,就是在五戒当中,受三个戒或四个戒;又或者是受少分戒,也就是只受五戒当中的一个戒或者是两个戒。

五戒之中,又可以区分为性戒和遮戒这两类。在五戒中的前面四个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些戒是属于性戒,如果有违犯这四个戒,不仅是有戒罪,同时在未来世受到性罪的果报;假使能够不违犯,那就有持戒所得的功德。那如果是没有受戒而有违犯这四个戒的话,虽然没有戒罪的果报,但是仍然会有性罪的果报。这怎么说呢?譬如说,恶意杀人是会下堕地狱受苦,当地狱果报受尽了之后,又能够再辗转回到人间的时候,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了;即便是回到了人间,那也必定还会在缘熟的时候,意外地枉死在自己过去世所杀害的被害人的手里,这是因为心性的问题,造作了亏损众生的恶业而有的性罪的果报。

至于五戒中的不饮酒戒,则是属于遮戒,是在遮止有情众生千万不要因为饮酒乱性,而违犯了前面四个戒,因此而犯下了重罪。如果是犯了不饮酒戒,但是并没有违犯前面的四个戒,那就没有性罪而只有戒罪,那就只会受违犯戒罪的果报。在《佛说灌顶经》当中 佛有开示说:假使能够受持三归依发菩提心,那么就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护祐着受三归依发菩提心的这个受戒者;如果是受持五戒,那么每一戒都会各有五位护法神护持着,这样子满分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法神护持着;若是同时受持三归依与五戒,那么总共就会有六十一位护法神守护着受持三归依和五戒的受戒者。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在《瑜伽师地论》卷35〈发心品〉中,弥勒菩萨对于菩萨发菩提心能得大福德的开示。弥勒菩萨开示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发心胜利:一者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二者初发菩提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若迷、闷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也就是说,如果发心要当菩萨,那就会得到比当转轮圣王还要多一倍的护法神守护。

此外,在《优婆塞戒经》卷1〈集会品〉中经文也有说到:【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遶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这里说,在家人如果能够发菩提心,并且发愿要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尽管他在法上还没有实证,但是他发菩提心的功德,就已经远远地超过一切的二乘阿罗汉与辟支佛了。

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46〈坚等赞品〉也有更进一步的开示:【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但常为诸天帝释、大梵天王、诸世界主之所礼敬,是菩萨摩诃萨亦为过此极光净天、若遍净天、若广果天、若净居天及余天众常所礼敬。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为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常所护念。”】这就是说,假使能够在受持菩萨戒之后,再更加地努力护持正法,甚至于在证悟明心之后,又能够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受到护法神众的护持,那就更是会多到不可以想像了。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摩诃萨的功德真的是非常的殊胜!所以会得到欲界六天、大梵天王的礼敬,还会得到更多的十方如来的多所护念。

接下来要讲的是关于持五戒的利益功德。在这里要再次强调:佛说只要努力受持五戒,不仅未来世可以保有人身,甚至于在未来也可以有因缘证得解脱果。佛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中,有开示说:【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这是说,受持五戒会有五种果报:第一是“无作果”,是说由于上一世受持五戒而持守不犯,会使得他在这一世自然而然就这样子来持戒,乃至于说到未来世,他虽然没有受戒,但是他也照样会不犯性罪,那当然就不会堕在恶道趣中了,这就是无作果。

第二种是“报果”,报果指的就是正报;佛说持五戒在未来世一定可以保住人身,这就是报果。假使不持五戒而杀盗淫妄,一天到晚喝酒喝到醉醺醺的,那么当舍寿之后就会堕落到三恶道之中;相反的,如果受持五戒而不违犯,那么就一定可以保住人身,这就是报果。

“余果”是在说,持五戒的人能够保住人身,在未来世在人间也不会有横逆之灾;因为有这样的余报,日子可以过得很安心,也可以过得心安理得,这就是余果。

“作果”是说,当他持五戒之后,大家知道他是持五戒的人,他绝对不会去伤害别人,他有持戒的行为,是因为他身口意的清净造作而导致于他有作果的成就。因此,大众都会相信他,知道他不会欺骗人,因为他已经持五戒了,这是由于身口意行所造作出来的果报,这个叫作作果。

至于“解脱果”是说,在未来世或者是这一世能够得到解脱果。假使五戒能够好好地受持,这就表示说,他对于自我的得失根本就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众生有没有因为他持五戒而得到利益。因为他——我与我所都不存在了——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像这样子无我无私的人,怎么可能不得到解脱果呢?当然,他是会得到解脱果的,因为他能够持守五戒,并且能够施予众生无畏,因此而得有这五果。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假使有人具足受持五戒而不犯,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一定会很快速地得到这五果。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讲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