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贪欲越少,果报越殊胜

469次播放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主要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涅槃》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贪欲越少,果报越殊胜”。

由于一般的众生不了知自己的种种见闻觉知境界,都是由自心如来变现出来的,因为有无明的缘故,就在六尘境界当中起了种种的贪爱,因而造作了许许多多的善业、恶业等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一直轮回生死不已。只有少部分的有情,能够少分、多分及究竟了知及断除无明,于是有了声闻、缘觉成就二乘菩提而了生脱死,乃至于菩萨成就佛道而成佛。因为这样的缘故,于是有了十法界的说法出现,那就是四圣六凡法界,其中的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法界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说,一般的有情有无明、有所贪爱的缘故,所以就有了六凡法界的出现,表示这六凡法界的众生的无明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只有极少部分的四圣有情能够断除无明,乃至于究竟断除无明,表示这四圣法界的无明,相对六凡法界来说比较轻微。由此可知,这四圣六凡法界最主要的地方,就是有没有了知无明的内涵,以及能够少分、多分、究竟断除无明。

如果连无明的贪爱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够了知无明的内涵,乃至于能够少分、多分、究竟断除无明呢?所以在四阿含中,经常可以看到 佛在度人的时候,一定会先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20)不仅是诸佛度人恒常使用的法式,而且 佛还要让众生了知三界有很多的无明存在,让众生有出离三界的欲望,能够发起修行的动力而出离六凡法界,因而趣向四圣法界,乃至于最后能够成就佛道。从上面说明可知:这四圣六凡法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对无明的内涵有没有究竟了知以及对无明的断除。一般的有情不了知无明的内涵,较严重者则沦堕地狱受苦无量,较轻微者则生天享福,于天福享福完毕,由于没有福德来庄严,仅剩下恶业缠身,只好下堕,仍然是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不论是无明较严重者,或者是无明较轻微者,乃至于介于这两者之间,都不离六凡法界的范围。

如果对无明的内涵能够了知及断除,始从声闻开始,能够断除少分的无明,乃至于究竟断除无明而成佛,就不离四圣法界。这告诉大众一个真实理:断除一分的无明,就有一分的明,所以无明断除越少,对于无明的贪爱就会越多,无明就会越明显,所得的果报当然不殊胜;反过来说,断除无明越多,无明的贪爱就越少,“明”就越明显,所得的果报当然是越殊胜,乃至于究竟断除无明,那是佛地的境界,这也是法界不变的真实理。

既然已经知道明与无明是四圣、六凡的关键处,接下来就要了知无明的内涵,这样才能少分断除无明而有少分的明,乃至于究竟断除无明而成就究竟明的佛。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人无我及法无我的内涵不了知,因而有了无明,障碍有情出离三界以及障碍有情成就佛道。如果能够了知这两种无我的内涵,如实地去断除,就能断除这两种无明,乃至于究竟断除无明而成佛。其中不了知人无我的无明,就是一念无明,它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生死;不了知法无我的无明,就是无始无明,它会障碍众生成就佛道。

所谓的一念无明,就是不了知五阴色、受、想、行、识虚妄所产生的无明,它所含摄的范围,正如胜鬘夫人在《胜鬘经》卷1所开示的四种住地烦恼,其经文如下:【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就是说,这四种住地烦恼,就是我见的烦恼、欲界爱的烦恼、色界爱的烦恼、无色界爱的烦恼。所谓的我见的烦恼,就是把自己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作是真实我,认为那是恒常不变的真实我,以这意识心作为真实我的见解所衍生的烦恼。

在佛门中常有人把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我。譬如有人在她的书上这样写着:“意识却是不灭的。”却不知道意识心在睡着无梦时会断灭,连世俗人都知道睡着无梦时意识会断,而她却主张意识是常住不灭的,显然她没有智慧。然而这样没有智慧的人,却以佛自居,岂不是很颠倒吗?又譬如有人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真如佛性。”然而意识能够清楚明白地了别六尘,就会有诸法出现而为吾人所领纳及受用,一旦睡着了,意识也就灭了,还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知诸法吗?显然不行嘛!由此可知: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为意识心所摄,而意识心乃是因缘所生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又譬如有人主张:“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一般人所了解的是肉团心、妄想心、分别心,却忽略了本自具足的灵知心,这才是真心。”然而这个本自具足的灵知心,是为意识心所摄,祂能分别诸法而了了灵知;可是祂在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的时候,祂还能够分别诸法而了了常知吗?显然不行嘛!为什么?因为 佛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卷1中曾开示:【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也就是有情在死亡的时候,意识终究会断灭的,所以能够了了灵知的意识心不是真实我的常住法。

又譬如喇嘛教行者主张:“有念灵知心、离念灵知心、断际灵知心等心,乃至于修男女双身法中能够觉知快乐觉受的心,就是真心。”都脱离不了意识心的范围,正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9的开示:【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种意识,包括了有念灵知心、离念灵知心、断际灵知心、直觉、粗意识、细意识、极细意识、意识细心、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乃至于修男女双身法中能够觉知快乐觉受的心,都为意识心所摄,不离意根、法尘相接触而有的法,本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说,不管是哪一种意识心,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不已的虚妄法,不是常住法。

如果修行人能够在上面所说的种种意识心变相上,现前详细去观察而确认这个意识心不是真实法,就可以断除三缚结,因而成就三乘初果的证量,未来就能够七次欲界天、人间往返而究竟解脱,正如 佛在《中阿含经》卷36的开示:【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也就是说,初果人就是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心为常住法的见解的无明断除才能成就的;其中最差的初果人,未来只要七次欲界天、人间往返,于最后一次在人间出现时,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因而有了不同于六凡法界殊胜的果报出现,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虽然菩萨也可以证得声闻初果,但是菩萨还是会继续求明心见性,也就是要亲证法界实相,以此来成就菩萨初果,因而有了三德来庄严;也就是菩萨证得法身所发起的功德,与证得法身所发起的般若功德,以及有了极少分解脱三界生死的功德,继续往佛菩提道迈进,不会如二乘人一样,于未来证得苦边而入无余涅槃。

所谓的欲界爱的烦恼,就是对于欲界六尘的种种境界起了贪著所衍生的烦恼。譬如众生对色声香味触法尘起了贪爱,或者对于财色名食睡起了贪爱等等,因而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导致众生在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不已。由于五欲六尘不清净的缘故,所以 佛在四阿含都开示“欲为不净”。也因为五欲六尘不清净缘故,不仅是二乘人求解脱、证涅槃之前所必须远离的境界,而且也是菩萨在欲界所必须历练而不执著的境界。如果有人连欲界的五欲六尘都不能暂时降伏,而说他能求解脱、证涅槃,那都是大妄语。

也因为三乘人对于欲界的五欲六尘必须远离及历练的境界,所以三乘人于断三缚结、证初果以后,依于见道的功德,以及至少有欲界未到地定的禅定,但是未发起初禅,就会将欲界的贪瞋痴变得非常淡薄,因而成就二果斯陀含的证量,未来在欲界天、人间一往返就能究竟解脱,正如 佛在《中阿含经》卷36的开示:【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也就是说,二乘二果人于舍寿时,可以欲界天、人间一往返而究竟解脱;而不是如初果人,则需要七次人天往返而究竟苦边。当二乘二果人最后在人间出现时,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因此有了一分比初果人更殊胜的果报出现,于舍寿时入涅槃。虽然菩萨也可以如二乘二果人一样,薄贪瞋痴而证得声闻二果,但是菩萨会继续求眼见佛性——也就是用肉眼及慧眼来眼见佛性——以此成就菩萨二果继续往佛菩提道迈进,不会如二乘人一样,于未来证得苦边而入无余涅槃。

所谓的色界爱的烦恼,就是贪著色界境界所衍生的烦恼,也就是有一类有情贪著色界微细天身、禅定及神通等有为法所衍生的烦恼,这就是 佛在四阿含所开示的“上漏为患”。二乘二果人了知这个道理以后,不贪著色界种种有为境界,于是将五下分结断了,因而成就三果的证量,未来就会往生色界天,就在色界天取证涅槃,正如 佛在《中阿含经》卷36的开示:【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也就是说,二乘三果人证得三果时必然会发起色界的初禅,未来可以往生色界天,于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菩萨三果虽然也可以如二乘三果人一样,未来可以往生色界天取证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往生色界天,也不取证无余涅槃,继续在人间受生、继续往菩萨四果迈进。这告诉大众:三乘的三果人不仅将五下分结断除而成就的,而且也会发起清净的梵行,也就是有了初禅的定力。所以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四辑曾开示:【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206。)由于三果人有了初禅的定力来庄严,因此有了比二果人的果报来得殊胜。可是菩萨三果仍然有二乘人所没有的法身德与般若德,所以菩萨三果人的果报就是比二乘三果人来得殊胜。

所谓的无色界的烦恼,就是不肯把三界最微细的意识境界断除所衍生的烦恼,导致于无色界的凡夫有情无法入无余涅槃,这就是 佛在四阿含所开示的“出要为上”。三乘三果人了知四空定当中的微细意识仍然存在,只要将这微细的意识断除了,就可以成就四果的证量;所以三乘三果人了知这个道理以后,于是将最微细的意识断除,也就是将五上分结断除,因而成就四果的阿罗汉可以自作证,正如《中阿含经》卷1的开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这告诉大众:四果人就是将五上分结断除而成就的,因此有了比三果人更殊胜的果报出现。当中的二乘人断除五上分结时,快者一生可以成就阿罗汉,可是菩萨却是花了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将一念无明断除,可见菩萨阿罗汉的果报比二乘四果人来得殊胜。然而,三乘四果人也不过是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现行而已,还有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尚未断除。

接下来谈无始无明。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无始劫以来,众生就有的无明。这个无明,平时与众生不相应,唯有菩萨开始参究法界实相时才开始相应。这样的无明非常多,如过恒河沙数那么多,它包括了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这样的无明,在菩萨明心时仅断除了极极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很多的无明还未断除,所以菩萨在第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中仅能断除极少的无明,在第二大阿僧祇劫中仅能断除一小部分,在第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断除极大的部分,唯有成佛时才能将无始无明究竟断除;可见无始无明所含摄的范围非常广,它包括了一念无明在内。

这背后告诉大众一个真实理:菩萨什么的贪都可以舍弃,唯有一种贪不能舍弃,哪一种贪呢?那就是“法贪”,也就是对于法界实相这个法究竟证得的贪不能舍弃。一旦菩萨舍弃这个法贪的欲望时,就无法成佛;为什么?如果不是这个法贪的存在,菩萨就没有以这个法贪作为动力而来修行,就不可能从六凡法界开始行菩萨道。然而菩萨连最基本的六度万行都不可能成就,更不可能于未来能够明心见性,更何况于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精进修行而成佛;所以说,菩萨不能断除法贪,以这个法贪作为动力而不执著,继续去行菩萨的成佛之道,最后于等觉位百劫修相好以后而成为妙觉菩萨,于天上观察因缘成熟而诞生人间,在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于天将明时眼见佛性,因而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这时才究竟断除法贪而成佛。

从上面说明可知:对于无明的贪爱越多时,所得的果报越不殊胜;反过来说,对于无明的贪爱越少时,所得的果报就越殊胜。譬如,声闻、缘觉或菩萨断了三缚结、薄贪瞋痴、断五下分结时,分别成就沙门初果的须陀洹、二果的斯陀含、三果的阿那含的功德,乃至于断了五上分结而成就四果阿罗汉的功德。像这样的证量及功德,果报已经很殊胜了,更不用说菩萨究竟断除无明而成佛,果报当然更是殊胜而不可思议了,这也证明了今天所要讲的子题的内容,那就是“贪欲越少,果报越殊胜”。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