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琅琊阁们不懂“转依”(上)

97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弘法节目,接下来两集所要讲的主题都是“琅琊阁们不懂转依”。

琅琊阁们在网路〔网络〕上评论说:【萧平实及吕真观所谓的用意识心转依真如,或者所谓的用意识心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云云,都是属于自创说法,完全跟《成唯识论》所说不同!属于自创的邪说谬论!】(〈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其实琅琊阁们才是真正不懂《成唯识论》所说“转依”的真实道理,却反过来说 平实导师不懂“转依”。

首先,我们先引用《成唯识论》在“广大转依位”所说的“转依”。《成唯识论》卷9:【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麁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转依”还有另外不同的内涵,在同一段论文的后半部如下:【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究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麁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

后半部论文所说的转依,我们先不谈。前半段中前面一小段论文用白话来说是这个意思:“转依”当中的“依”,就是蕴处界一切依他起性的五阴身心等诸法,是一切染净诸法的所依。染法就是依真如心而有的七转识的遍计所执性,净法就是真实不坏的圆满成就一切诸法的第八识真如的真实性。“转”有二种分位:转舍与转得。

接下来,稍微探讨这一小段论文的真实义理。首先来说,为什么蕴处界一切依他起的诸法,是一切染净诸法的所依?也就是说明染法遍计所执是如何形成的,净法的第八识真如的圆成实性又是如何在依他起诸法中显示出来。所谓“依他起”诸法的意思是说,蕴处界诸法都是借由第八识因以及众缘和合而有,并非本来自在;众生因为无明,不了解这个现象,以为所生法蕴处界诸法中有一个真实不灭的我可以去到未来世,以为这一世的蕴处界诸法是由前世转来,由这样的我见而引生了无量的烦恼,称为我见与我执。因为有这样的恶见与执著,就称为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在事相上显示出来,就称为遍计所执相。

在一切法中分为两种法:有法与无法。有法又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就是依他起所成的蕴处界诸法,无为法就是涅槃、真如等常住法。而众生所执著的“我”是属于“无法”,因为蕴处界等“我”是不存在的法,无法永远存在,犹如眼病所起的空花暂时而有,因此《成唯识论》说为“虚妄”遍计所执。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每一位学佛者所需要“转舍”的染污法。

接下来说何谓“圆成实性”?我们来看《成唯识论》怎么说?《成唯识论》卷8:【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成唯识论》又说:【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这两段论文的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性”是众生空与诸法空所显示的第八识自性,是在观行后现观五阴众生空及诸法空时,方能显示出来的第八识真如,能够圆满成就一切染净诸法的真实性,所以名为“圆成实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成唯识论》卷8:【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第八识真如的圆成实性既是实有,而且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真实自性,当知阿赖耶识是真实心;因此想要证得圆成实性,就必须找到阿赖耶识。如果有人说不需要找到阿赖耶识就能转依“圆成实性”,这种说法就如同空中楼阁,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就如同没看到人,而说这个人长得很好看一样愚痴。前面所说转依“圆成实性”,是因为转舍一分所知障(也就是转舍无始无明),这样才能依于圆成实性,所以转依圆成实性时,必须先亲证第八识而现观其真实如如的法性,才有实质上的转依,否则所说的转依即成为妄想。

从以上所说的义理,我们再回头看看琅琊阁们对于 平实导师的批评是否合理?他们说:【萧平实及吕真观所谓的用意识心转依真如,或者所谓的用意识心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云云,都是属于自创说法,完全跟《成唯识论》所说不同!属于自创的邪说谬论!】(〈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圆成实性”与“真如”的关系。《瑜伽师地论》卷73:“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这一段论的意思是说:“圆成实自性”就是第八识在依他起性的诸法上运行时所显示的真如性。不仅如此,“中道性”也是属于阿赖耶识在依他起性等诸法中运行时,所显示出来的真实如如的法性;而真正明心的人都可以现前作这样的观察,这都是琅琊阁们所不知道的。由此可知,平实导师教导大众“用意识心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是完全符合圣教所说的“转依”,因为唯有意识才能熏习圣教、才能现观、才有抉择慧能判定所找到的是不是阿赖耶识,才能确认真如就是第八识所显示的法性。既然是用意识心找到第八识,用意识来证真如,当然是由意识的观察,才能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所以真正不懂“转依”的是琅琊阁们,而不是 平实导师。

那么琅琊阁们在文章中,又作出了以下十点结论,我们现在来一一检验他们所说的是否合乎义理?结论1、【转依】是修行之果,不是修行的“动作”,也不是修行的“方法”。(〈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这是他们所作的结论,我们现在就对于他们所提出的这一个结论提出辨正:琅琊阁们是依《成唯识论》修习位所说的转依作出以上的结论,然而转依不只在修习位有转依,转依位总括有六种,从学佛开始到成佛当中所有圣教,包含成就戒定慧所需具备的正见,对治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方法,以及成就各种阶位所应具备的条件等等,都是属于转依的一部分。“正见”是转依最重要的因,离开正见就不可能有转依,岂能说正见不是转依的一部分?同样的,所有对治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方法,都是完成转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开了对治就没有转依可成,岂能说对治不是转依的一部分?因此《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六百六十法,也只是转依的一部分,三藏十二部经也都是为了让众生成就六种转依而说的法;因此转依的内涵相当广大,不是只是“果”而已。如今琅琊阁们说“转依是修行之果,不是修行的动作,也不是修行的方法”,就明显地显示出他们是不懂转依的真实义理。

接下来,对琅琊阁们所提出的结论2作辨正:2、【转依】是两个词:【转】+【依】。(〈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琅琊阁们提出这个结论,主要是认为 平实导师并不知道“转”与“依”是应该分别解释,是不同的词,不能混为一谈。然而 平实导师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已经宣讲过《成唯识论》,我们从他注解的《楞伽经详解》也证明 平实导师古文的造诣不错,当然知道转与依是不同的词,义理当然不同,才会教导大家要“转”去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性,“依”于第八识的圆成实性真如。

接下来,看琅琊阁们提出的结论3是这样:3、【转】有两义:转舍+转得,即:转舍(转灭)遍计所执,转得(转证)圆成实。【依】,是说遍计所执以依他起为依,而圆成实性也是以依他起为所依(而显)。(〈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这个结论是《成唯识论》在说明“广大转依位”的内涵中所说,事实上这当中的道理,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为大家作了说明。然而转依位有六种分位,这个定义不能适用所有的分位;譬如第五种分位:【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成唯识论》卷10)这个下劣转是在讲二乘人只能通达生空所显真如,而不能通达法空所显真如,这个生空真如也是依于菩萨实证后的现观而说的,二乘圣人并未证得真如。如果要通达法空所显真如,就必须先证得阿赖耶识,现观这第八识的真如性;然而依照经典所说,这时候才只是菩萨的第七住位,还不能“通达”法空所显真如,需要到入地才能通达。而二乘见道位虽能通达生空所显真如,但并未证得阿赖耶识的所在,因此无法“转得”圆成实性并作为“所依”。因为圆成实性是阿赖耶识的自性,无法不证阿赖耶识而能转依圆成实性。所以琅琊阁们所提的这个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转依位中的“转依”。

我们再来看琅琊阁们所提出的第4个结论:4、【转依】是大乘唯识修习位(修道位)的事情。(〈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他们提出这样的结论,是依据《成唯识论》所说。《成唯识论》卷9:【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这一段是在说明菩萨在修习位所应成就的转依。修习位在通达位与究竟位之间,又可称为修道位。菩萨进入通达位以后,要进入每一地都有他所需要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也就是说进入二地时,并未将烦恼障与所知障完全舍离,唯有到达七地满心时,才能完全舍离烦恼障,因为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要到此时方才灭尽;而所知障需要到究竟位才完全舍离,因此修习位中的“转”,是转舍所知障与烦恼障,“依”是依于转舍所知障与烦恼障后所证的真如,因此说为“转得”。

这一段论文只是在说明大乘修习位所应成就的转依,他们却依此而认定“转依”只是大乘唯识修习位的事情。然而纯以《成唯识论》中所说的六种转依分位,是函盖了大乘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以及二乘位的转依,很明显的,“转依”不只是大乘修习位的事情。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说,“转依”是从学佛就开始,直到成佛全部完成时为止。《成唯识论》将转依位分成六个阶位,并非转依位只有六种,而是无量无边;就如同“资粮位”中的资粮,并非只有资粮位中才有,菩萨修行五十二个阶位,前一个阶位所成就的一切,都是成就下一个阶位所需要的资粮,“转依”也是如此。所以说,琅琊阁们确实是不懂“转依”的真实道理。

接下来,辨正他们所提的结论5:真正用来证得【转依果】的修行方法是:数数修习无分别智(然后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之二障粗重)。(〈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其实他们是不懂什么是“无分别智”的,无分别智有“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两种,根本无分别智为后得无分别智的所依。“根本无分别智”是在最初证得阿赖耶识的时候,现观第八识的无分别自性而得,非数数修习而得,但琅族张志成公开代表琅族说:“阿赖耶识能分别五尘,不是萧导师说的不分别六尘。”显然他没有证得第八识无分别心,这种没有实证无分别智的人,来跟有实证的人狡辩,很没有道理。只有“后得无分别智”需依于“根本无分别智”数数修习,才能不断地增长到成佛为止。

为什么说他们不懂什么是无分别智?因为他们认为开悟不是用意识心去找真实心,而是要把意识觉知心舍离见闻觉知;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把觉知心修到无分别的时候,就称为“无分别智”。他们这个说法的严重错谬之处,我们在前面几集已经辨正过了,这里就不再多作说明。既然“根本无分别智”是用意识心现观第八识的无分别自性所得的智慧,而意识心作现观时一定会有分别,乃至打坐进入二禅等至位离开五尘时,都还是有分别心,能了知定中的境界,岂能称为“无分别智”?因为知就是分别已经完成的缘故。当我们找到阿赖耶识并现观祂的种种体性的时候,就会发现阿赖耶识从来不对六尘境界作分别,因为有了能够现观第八识无分别心的智慧,作为往后修行的根本,所以称这样的智慧为“根本无分别智”。而往后数数修习的后得无分别智,也是意识心依于祂已具备的“根本无分别智”继续现观第八识而得。所以“无分别智”不论是“根本智”还是“后得智”,都是经由意识心的修行而证得,因为八个识唯有意识能作这样的现观,能作现观的就是分别心,不会因为离开语言文字妄想就成为无分别心。

接下来,辨正他们所提的结论6:一句话来说,【转依】作为修行之果就是——断烦恼障证涅槃,断所知障证无上觉。(〈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如果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请问:“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二乘位的转依有成就这样的果吗?”很明显的,答案一定是“没有”!所以这个结论应该改为:转依的终极目标,就是断烦恼障证“大”涅槃,断所知障“成就”无上觉。

接下来辨正结论7:【转依】作为修行之果,可以划分从初地到十地的层次,断了什么样的所知障就算是到了什么程度的【转依果】。(〈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在二乘法中可以成就五种果;声闻四种,缘觉一种。但在大乘法中只有一种果,就是佛果,未成就佛果之前均属因地;也就是说,“转依果”就是佛果。在成就佛果之前的所有转依,只能称为“成就”或“证得”某个阶段的转依,没有究竟转依果可说。

接下来辨正结论8:最上圆满的转依是佛地究竟转依(果)。(〈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这个结论我们没有意见,因为佛地是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辨正结论9:萧平实和吕真观说的“意识心转依真如”,这完全是望文生义想当然,不是大乘唯识佛法的意思。(〈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用意识心转依真如”完全符合圣教,在本集的前段已经作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

接下来,辨正结论10:萧平实和吕真观所说的“意识转依真如”如何才算成功,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如何判断鉴别,完全都没有办法说清楚,实际上陷入了不可知论。(〈文章转载:略谈《成唯识论》里面“转依”的正解〉,琅琊阁。)“意识转依真如”是第七住位菩萨开始才有能力办得到。菩萨修行共有五十二个阶位,菩萨每断一分所知障就证得一分真如,所以每一地都各有所证的真如,直到成佛为止,佛所证的真如称为“佛地真如”。而成佛之前,每个阶位都有需要成就的相貌,经论中都有,这就是标准,非不可知。琅族张志成等人因为没有现观第八识的真如法性,所以跟释印顺一样认为真如是不可知的,也认为涅槃是不可知的,证明他们都只是未断我见而不证解脱道,也是未证真如而不证佛菩提的凡夫;他们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所以公开发表了自己并未实证的《忏悔文》。以未实证凡夫身及凡夫知见,来评论实证无生法忍的圣者所说,其实一点道理都不存在,这样的评论在逻辑上也讲不通。

以上是琅琊阁们对 平实导师提出不懂“转依”的质疑所作的法义说明,以及他们对“转依”所提的十点结论作辨正。琅琊阁们无法用意识心现观阿赖耶识的圆成实性,无法现观阿赖耶识能圆满成就一切染净诸法的种种体性;也不知道圆成实性就是第八识在依他起诸法上运行时所显示的真如性,不知道用“意识心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才是破除所知障的正确方法,而说 平实导师所谓“用意识心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是属于自创说法”;讲到这里,我们也作出一个结论,就是“琅琊阁们不懂转依”。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