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今天这个单元要为大家来探讨“二乘穷子成为佛子之信解”。
依据《法华经》的记载,释迦佛往昔教导舍利弗的是发大愿心求取佛道,但是舍利弗都忘了,得了解脱道阿罗汉果就自以为已经得到真实佛法的灭度;所以 释迦佛告诉舍利弗,未来世再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具足菩萨所行之道以后将会成佛等等,就为舍利弗授记成佛。为了让舍利弗等大阿罗汉更加明了 世尊如何以种种因缘与譬喻演说一佛乘佛法的本质,释迦佛说了一个譬喻:有位大富长者以三车珍玩之物,诱引诸子出离火宅,而长者最后所给的都是七宝大车。以这个譬喻让大阿罗汉们了解:如来为了教化娑婆众生出离三界火宅,以智慧方便力为众生说三乘,实际上是以一佛乘而分别说三乘。因为 如来知道众生在不能免除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又受着三界火宅所烧的情况下,是不能理解佛之知见与智慧的;如果舍于方便不顾一切,以大神力及智慧力为众生赞叹如来知见、十力、四无所畏等诸佛法藏,众生恐怕不能以这样的所闻而得度。
因此在《法华经》〈信解品〉中,须菩提、大迦叶、大迦旃延、大目犍连,听闻到 佛陀说一佛乘的道理,并且看到 佛陀为舍利弗授记成佛了,就发起了希有之心而欢喜踊跃,对着 佛陀说:他们已经年迈了,自己认为已经得涅槃解脱,不再进求无上佛道;虽然在 世尊的座下听闻了菩萨法,身体疲倦懈怠的缘故,只是念着涅槃解脱的空、无相、无作,对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生不起喜乐之心。可是听闻了 世尊授记声闻阿罗汉成佛的事情,原来他们也有分,无量的珍宝不求自得,深深地庆幸能获得自己都不敢有非分之想的大善利。
为了表达他们听闻到希有难得之法,得未曾有,想到他们也可以作佛,心中欢喜的程度难以言喻;于是就有了大迦叶在 佛前、诸菩萨前述说了这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唯有一个孩子,随着乳母出去游玩,但是在大众中迷失了,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大富长者即将临终前,迷失的孩子一路上以乞求为生来到了本来所住的家门,却不知道那就是他父亲的屋宅。大富长者认得他就是早年迷失的孩子,给了他很多财物,并且让那穷子不要再四处去了,就留下来当他的儿子;但是那穷子不愿意,宁愿去作除粪或者牧牛、耕田等事。于是大富长者就随穷子的意思,让他在家里除粪。穷子住下来以后,隔了一段时日,看见长者过着五欲自娱的日子,心中生起了向往要成为长者儿子的意愿了,也乐于接受长者所赐的财宝了。所以这个譬喻告诉诸菩萨,就像长者方便诱引意志下劣的穷子,先让他除粪,然后再给予财宝。同样道理,对于不乐于一乘的人,就为他们说三乘,这就是 如来的善巧方便,因为所有修学解脱道的声闻阿罗汉都是 如来的儿子——就像那位除粪的穷子一样,如今都已经知道自己确实得到了大财宝。
如来的儿子必定能够继承 如来成佛的法宝,得到 佛陀授记成佛,对阿罗汉来说,就好像无量的珍宝不求自得一样。因此大迦叶带头以自己是那个迷失的穷子的处境,述说着声闻阿罗汉如同自幼舍离父亲的穷子,长大以后更加穷困,奔走于四方求取衣食,辗转就来到大富长者的大宅舍,却不认得大富长者就是自己的父亲;但是大富长者认得穷子就是走失多年的孩子,长者知道自己的豪贵家宅与身分,在志意下劣的孩子眼中,是感到恐惧、感到恐怖与畏惧的。因此,长者为了诱引他的孩子愿意进入他的宅舍中工作,以便相处,就悄悄地找了两位形色憔悴、没有威德的家仆去找那位穷子,说要以两倍的价金雇他来除粪,他们两位将会与他一起共同作除粪的工作。
穷子接受了这个除粪所给的价金,进入长者的宅舍开始工作。长者从窗户远远地望着穷子,看到他身子消瘦憔悴,满身的粪土堆积着污秽不净;长者就脱下了他身上所挂的璎珞宝物等装饰,以及细软的外衣,换上了粗弊垢腻的衣服,并且用尘土把身体弄脏,右手拿着除粪的工具,就像工头领导一样去接近除粪的人,也就能够接近他的孩子了。与穷子有所接触之后,就告诉穷子:“你要常常在这里工作,不要去其他地方了。”会再增加他的工资,生活所需的物品都会提供给他。长者还对穷子说:自己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地会照顾他,不要再感到忧虑。自己年纪大了,看着他工作的时候,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会欺瞒、懈怠,也没有瞋恨怨言,从今以后,会像所生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于是给穷子一个名字叫作“儿”,也就是直接叫他为儿了。当时这个穷子虽然很高兴能值遇这样的老者,把自己当儿子看待,但他仍然认为自己仅是从外面来的客作贱人,所以在二十年之中常常作着除粪的工作。
历经二十年以后,长者与穷子都体悟到相互之间的信任了,穷子进出长者的屋宅也都没有感到任何为难之处;即使是这样,穷子所安住的还是他本来的处所。长者化身为大宅舍中的工头角色,穿着沾满尘土的粗布衣,从事与穷子同样事项的工作,巧设方便,布施了让穷子不会感到畏惧的除粪工资与环境,说了诸多让穷子不会觉得违逆,以及落差太大不协调的爱语。长者让穷子生活上有依靠,没有忧虑,拔除其四处奔波孤苦无依之苦,这是长者对穷子的慈悲利行。就这样,长者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了穷子,以成熟他对长者以及居住于大宅舍之信;但是穷子却未曾想自己真的就是长者的儿子,就这样历经了二十年。
大迦叶继续说到,长者年老了也有疾病在身,自己知道日子不多,不久就会死的。长者就告诉穷子,家里的金银珍宝在仓库里面已经放满,其中有多少应该收取进来或者应该要给别人的,他已经全部知道了,要他体会一下,他与长者两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异的,要求他在宝藏上特别用心,不要有所漏失或者忘记。穷子当时听了以后,虽然接受了长者的教敕,参与了解所有金银珍宝等财物以及所有宝物库藏,并且经手宝藏的进出;却连多吃一餐的财物都没有生起念头想要拿来用,仍然停留在他本来就是贫穷人的处境,还不能舍离下劣的心量。
穷子这样经手宝藏进出一段时日以后,长者父亲知道儿子的心意已经渐渐开通,比较自在于金银珍宝充满的环境了,知道儿子心里面已经成就了大志向,也鄙视先前下劣的心志了。所以,长者在临终之前,命令他的儿子去知会所有的亲族、国王、大臣、贵族和居士们,邀请他们都来到大富长者家中;长者就当众宣布说,穷子其实就是他亲生的儿子,自小走失了五十多年,并且说出了他与儿子本来的姓名,所有的财物都归儿子所有。当时穷子听到了长者父亲所说的话,非常欢喜,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得到这些宝藏,心里想着:自己本来无心有所求,现在宝藏却自然来到自己手里。
大迦叶在 佛前、诸菩萨前述说了这个譬喻,正是他自己这一世在 佛陀座下听经闻法、证解脱果,乃至实证般若以后,听闻大乘诸经的心路历程。说他自己犹如迷失的穷子,心生欢喜,得未曾有,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所呈现的正是对佛菩提道深深地生起信解了,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在《大宝积经》中,大迦叶曾经问 佛陀:“若诸众生求于佛法时,信力等善根力都无所畏惧的,应摄受何法而修行?应摄受何法以增长成熟佛菩提道?应摄受何法取诸功德,增长证入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呢?”佛陀就对大迦叶说:“应当修学离一切三界心,顺菩提行;离一切相心,顺菩萨行。”(《大宝积经》卷2)佛陀所说的这个离一切三界心、离一切相心的,就是能借众缘变生幻化一切法,而自体空性的缘故,于一切法悉无所有的如来藏心。
菩萨在信根、信力坚固无所畏惧的情况下,要增长成熟佛菩提道,必定能够在善知识座下听闻熏习之后,实证佛菩提的理体自心如来藏,依止如来藏能变生一切法而于一切法无所有;如是本自无所求、无所得而圆满成就诸法的清净真如自性,即是佛菩提所依的清净自性。如来藏心离一切三界有,转依如来藏真如行而摄取诸功德,即是顺菩提行;如来藏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转依如来藏无相行而利乐有情,即是顺菩萨行;能够这样顺菩提行、顺菩萨行,必定于佛菩提道得不退转。
然而,大迦叶却向 世尊禀白说:【世尊!我已究竟无复志求,于此法中,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是中极为知足,终不能成一切智智。世尊!无上菩提是希有事,于我声闻难为证得。】大迦叶说:“世尊!我已究竟不再有任何心志有所求了,对于世尊所说的这个菩提行、菩萨行的佛菩提法道中,退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求证了。我于佛陀所说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法中所证的解脱果极为知足;舍报以后入无余涅槃,终究不能成就一切智智。世尊!无上菩提佛果是希有难得的事情,像我这样的声闻人是很难证得的。”
大迦叶所说的这一段话,不就是他在《法华经》中所说的迷失穷子的心境吗?他虽然早在阿含时期证得出离生老病死的解脱果,也在 世尊宣讲般若时证得涅槃妙心如来藏,被奉为禅宗传付 世尊法藏的初祖,同时在 世尊座下听闻了方广唯识等大乘经;然而,大迦叶却仍然以声闻阿罗汉为他的本处,以这样的下劣之心领解了知 佛陀所说无上佛菩提道的诸多金银珍宝——这些宝藏有多少种类、多少功用,各各珍宝储存在何处等等;也就是他不认为自己可以像 佛、像菩萨一样成就佛菩提果。
所以大迦叶运用了大富长者对待穷子的譬喻,穷子却始终不认为自己真的就是长者的儿子,可以继承拥有长者所有的库藏宝物。这个譬喻,事实上也是大迦叶在历经 佛陀宣讲大乘经的过程,佛陀不断地宣扬菩萨法以及菩萨以真实中道正观诸法,修学诸多无漏有为法,不畏惧生死、在生死中自利利他成就佛法。佛陀以佛菩提道上应具有的无漏有为法智慧,比较声闻与菩萨,说一切声闻的有为智慧,如小芥子孔洞的虚空;菩萨的有为智慧,如十方虚空无量无边。佛陀告诉大迦叶:【如是迦叶!我声闻众亦复如是,虽为同证以法性生,不名如来真实佛子。……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虽未具足福德智慧,往来生死随其力势利益众生,是名如来真实佛子。】(《大宝积经》卷112)佛说:“就是这样,迦叶!我法中的声闻众虽然同样证空法,而由空性法性出生的法子,但是不能叫作如来的真实佛子。……初发心的菩萨虽然尚未具足福德与智慧,不畏惧生死苦,世世常行菩萨道,随着佛菩提道所修的福德与智慧等善根的力势利益众生,这才是如来的真实佛子。”
声闻众所证的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属于佛法空性无所有的人我空一小部分,而这仅仅是般若空性在现象界所显示的一小部分;声闻阿罗汉所修所证的,是把蕴处界诸法的生灭因缘灭除,并没有亲证出生蕴处界的般若空性理体如来藏心;所以,对于如来藏本来具足蕴处界诸法功能性的无漏有为智慧,仅止于听闻的层次,因此 佛陀说就像小芥子孔洞的虚空那么微小。菩萨所证的是蕴处界的本源,本来无生而能生万法的般若空性如来藏心,含藏诸法种子功能;万法的本源如来藏心,随顺众缘幻化,现起诸法而人无我、法无我,即是真如空性。亲证如来藏心的菩萨,能够依止般若实相真如空性的智慧,次第证得现观蕴处界诸法,如幻、如阳焰、如梦、如镜像、如光影等等大乘人无我无生忍,乃至法无我无生法忍;现观如来藏心体即是声闻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槃的本际,因此 佛陀说菩萨的有为智慧如十方虚空无量无边。
佛陀座下已经证得解脱果的声闻众,虽然同样听闻般若、方广唯识等大乘经典,乃至被 佛陀帮助证入般若实相了,却还是安住于无人无我、寂灭寂静、不受后有的涅槃解脱境界,没有领解到自己要继续往来生死利益众生当菩萨;所以 佛陀说这样的声闻众,虽然也是从空性法出生的法子,却不能说他是如来的真实佛子,自己不能绍继佛位成佛,也不能荷担继承如来家业的缘故。发无上菩提心的三贤位菩萨,在六住位熏习般若波罗蜜,受到佛菩萨的护念证得般若正观,也就是亲证如来藏心的所在,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转依不退进入七住位,福德与智慧仅在远波罗蜜多的阶段;虽然智慧力还不足以降伏烦恼,但是发广大菩提心与大悲心的缘故,以自心如来藏无生、无所得为方便,不畏惧生死之苦,世世常行菩萨道、增广正法利益众生,佛陀说这才是如来的真实佛子。
大迦叶经历过 佛陀宣说大乘经时,针对声闻众与菩萨众在所证所安住的境界,以及有为智慧方面的这些校量,深切地认为自己没有那个堪能求证无上佛菩提果,解脱果的无余涅槃已经是他最究竟的成就了。所以,大迦叶在《法华经》中所说的穷子无量珍宝不求自得的譬喻,真的是把他曾经安住于声闻下劣之心的心境表露无遗。大迦叶对 佛陀的信是具足的,对 佛陀所说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是非常信受、非常恭敬的,犹如穷子接受大富长者所施设的四摄法;但是对于自身也能作佛的信不具足,而不能胜解佛菩提道。
虽然如此,阿罗汉却是非常尊敬菩萨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曾经说了一个例子,有位六神通的阿罗汉带了一位沙弥弟子外出,沙弥背负着衣钵边走边思惟着:【“我当以何乘入涅槃?”即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阿罗汉师父知道了沙弥的念头,赶紧把衣钵拿过来背,并且把沙弥推到他前面走。过一会儿沙弥又思惟着:“佛道甚难,要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阿罗汉师父知道了,又把衣钵拿给沙弥背,并且叫他走在后头。就这样重复了三次,沙弥怀着疑问问师父,为何一下子叫他走在前,一会儿又叫他走在后?阿罗汉师父说:【“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住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尚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大智度论》卷78)原来是菩萨一发心已胜阿罗汉了,更何况成就佛道!可见菩萨往来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悲心愿,是如何的不可思议!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