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法华经讲义》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日继续前一集的子题“见宝塔品”。
前一集已说明第二个重点,有关十住位的前五度的内涵,这五度不仅是要让菩萨去培植广大的福德来庄严其身,而且也是让菩萨降伏烦恼来调柔心性。当菩萨具足了三资粮当中的福德及定力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培植三资粮最后的一个资粮,那就是智慧;因此,菩萨转入六度当中的第六度般若度,去培植证悟时应有的正知见。当菩萨进入般若度修行时,不仅在培植自己的福德与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为未来明心见性作准备,而且往昔还曾与真善知识结下了善缘,于今世因缘具足了,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识,而在其座下闻熏佛法的正知见;如果往昔未曾与真善知识结过善缘,今世就会与真善知识擦肩而过。
然而,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为当代佛门的大师、大居士们闻所未闻法。譬如,一心共有八个识,前七识是妄,第八识是真;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一切法都是从第八识借种种缘而从第八识出生,本是第八识的局部体性等等。由于菩萨借着前五度修行所培植的次法条件圆满具足了,对于真善知识所说的法就能够接受,不会起怀疑;如果有一点点的怀疑,代表菩萨所培植的次法条件仍然未圆满具足,犹待他继续培植次法的条件圆满具足,才能安忍真善知识所说的法。当菩萨定力、慧力、福德之三资粮具足了,真善知识观察菩萨证悟的次法条件圆满具足了,于是告诉菩萨参禅的方法及方向,让菩萨去参究、去寻觅一切有情本有的真心第八识。菩萨依着真善知识所说的法去参禅,于参究的因缘成熟了,就能够一念相应慧,找到一切有情本有的真心第八识,发现真的如真善知识所说的一样,一心共有八个识,前七识是妄,第八识是真;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等。
当菩萨找到第八识以后,一者,现前观察诸法空相,都是第八识借着种种缘而从第八识出生,本是第八识的局部体性,与真心第八识非一非异。二者,如实现前观察第八识的真如性,祂真实存在,而且于六尘都如如不动,因而确认所找的心与《心经》的开示一样,如下:【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也就是说,菩萨证悟时,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者,从现象界来观察,发现诸法空相都是真心第八识借种种缘而从第八识出生,是为真心第八识的局部体性,摄属于真心第八识所有,与真心第八识的关系为非一非异。非一是说诸法空相与第八识的体性迥然不同;非异是说诸法空相是从真心第八识出生,与真心第八识不异。所以《心经》才会开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二者,从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察,第八识于六尘都如如不动,于一切法都无所得。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当菩萨如实现观以后,确定自己所找的心与《心经》的开示一样,以及真善知识的摄受,因此菩萨心得决定而转依第八识的体性,成为第七住位的明心菩萨。如果菩萨当时没有心得决定而有所怀疑,就算真善知识加以摄受,未来还是会退转于佛菩提,正如琅琊阁这一批退转的人一样。所以说,菩萨如果没有具足三资粮的次法条件,找到时没有心得决定,以及没有真善知识加以摄受,一定会退转于佛菩提,只争时间早与晚而已。想想看,菩萨勤修六度,好不容易经历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六的修行,也就是经历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五分之一,最后功亏一篑,实在很可惜!
这些退转者不认同正觉同修会的说法,一者,表示六度所修集的三资粮的次法条件还没有满足。二者,往昔在别的道场所熏习的邪知邪见没有抛弃,用此不正确的知见来简择所悟的心,因此无法心得决定而有所怀疑,导致疑见未断。疑见未断的缘故,“疑心生暗鬼”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大,于未来某一种因缘与同修会产生嫌隙时,就会退转于佛菩提。如果这些退转者默默离开同修会还算好,没有成就谤三宝的罪业;如果这些退转者离开同修会以后,对同修会的法加以评论,就会成就谤三宝的罪业,未来的不可爱异熟果报就不可思议了。为什么?这是因为同修会所说的法与 世尊所开示的法一样,没有任何差异,表示同修会所说的法是 佛的正法。如果对正法团体及同修们加以评论乃至诽谤等,不仅谤贤圣,而且还谤法;更何况正法是由 世尊所传授下来的,评论及诽谤了,增加谤佛这一罪业;于是谤三宝的根本、方便、成已都已经具足了,未来的异熟果报就变成非常不可爱了,唯除这些退转者及诽谤者舍寿前能够忏悔,得以保住下一世还可以为人的果报。期望这些退转者及诽谤者能引以为鉴,对自己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尽一点心力吧!
当菩萨证悟及转依了以后,继续广修六度万行,以此来培植自己的福德,继续加强自己的定力,使得心性更加调柔,更能观察微细的心行;继续跟随真善知识修行,及闻熏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此来培植自己的慧力。如是菩萨于定力、慧力、福德圆满具足时,眼见佛性就变成可能了。然而要眼见佛性,其定力的部分,则要有看话头的功夫;也就是菩萨要具备有看见话的前头的功夫,这证明了眼见佛性须要定力,而且还要比明心时的定力更深、更加细腻。慧力的部分,则要随顺真善知识的教导,去建立眼见佛性的正知见,譬如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等等。福德的部分,如果没有广大的福德,是看不见佛性的,正如 佛在《大般涅槃经》卷8的开示:【善男子!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也就是说,没有广大的福德来庄严,是看不见佛性的。以 平实导师度众的经验来看,有许多同修们其定力、慧力都不错,可惜的是福德的部分稍微差了一点点,以至看不见佛性;所以 平实导师不论在课堂上或者在书上,都主张要有广大的福德才能见佛性,而且还说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要比明心的福德超过十倍以上。
又,佛在《大般涅槃经》卷8,其迦叶菩萨与 世尊的对话当中,已经告知佛性虽然很微细,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见佛性如下:【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从迦叶菩萨与 世尊的对话可知:一者,佛性是很微细的,如果没有定力、慧力、福德等资粮来庄严,菩萨是不可能看见佛性的。如果菩萨具足了三资粮以后,未来因缘成熟,就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见佛性。二者,见佛性这件事情,是真实可以看见的,也唯有眼见佛性的菩萨能够了知佛性的境界到底是见个什么。明心的菩萨根本无法了知眼见佛性的菩萨到底见个什么,如同二乘人一样,只能靠思惟、想象了。
又,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卷27曾开示要用慧眼见佛性:【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世尊已经很清楚开示:一者,菩萨是以慧眼见佛性。或者有人会觉得怀疑,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卷8曾开示“肉眼见佛性”,为何在《大般涅槃经》卷27又开示“慧眼见佛性”?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答:是以肉眼及慧眼一起见。为什么?肉眼是色法,本身无觉无知,又如何见?如果菩萨没有用肉眼作为工具,又如何用意识心的慧眼而见佛性?所以说,菩萨是用肉眼及慧眼一起见佛性。
二者,当菩萨肉眼及慧眼一起见佛性时,必然成就如幻观,那就是观察到世界身心完全虚幻,唯有佛性与第八识心体真实不虚,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如果菩萨能够眼见佛性而成就如幻观,代表菩萨已经圆满十住位的功德,因而转入十行位中继续修行。菩萨于十行位中,于一一阶位继续去圆满定力、慧力、福德的次法条件;其定力的部分,继续去降伏此阶段微细的性障,让心性更加调柔、更加细腻;慧力的部分,菩萨已于第十住位满心时,有了非安立谛三品心的第一种智慧,那就是内遣有情假缘智的般若智慧,可以荷担如来家业,所以出来说法,去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福德的部分,由于菩萨出来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使得菩萨可以累积更多的福德。
一直到第十行位的真实行,使得自己的菩萨种性接近具足圆满的阶位,于一切身口意行都成为无漏有为法,都是清净无漏,住于一真无为的境界。也就是说,十行位的菩萨专在八识心王等法相中,比对第八识心体之如何配合运作,并且观察七识心之现行与微细的心行,如是而渐渐伏除所知障相应的异生性。所谓的异生性,就是指菩萨有可能误评真善知识的说法,导致于下一世人身不保的体性。由于菩萨多闻、多熏习的缘故,转进转增,依相见道之八识心王等别相的智慧,努力去作种种微细的观行,最后发起了一种现观,那就是阳焰观,现前观察七识心王始终犹如阳焰晃动而不能止息,而此阳焰并不是真实有,乃是妄知与妄觉构成的。
由于菩萨成就第十行位的阳焰观,于是圆满十行位的功德,因而转入十回向位继续修行。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于一一阶位继续去圆满定力、慧力、福德的次法条件;其定力的部分,继续去降伏此阶段微细的性障,让心性比十行位的心性更加调柔、更加细腻;慧力的部分,菩萨于第十行位圆满时,已有了非安立谛三品心的第二种智慧,那就是内遣诸法假缘智的般若智慧,可以继续荷担如来家业,继续出来说法去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福德的部分,由于菩萨为了众生继续出来摧邪显正,广度众生走向正道,使得菩萨心渐渐清净、渐渐广大,累积了更广大的福德。一直到第十回向位即将圆满时,不仅对见道位所应现观的真如法性渐渐圆满具足成就,而且也完成了非安立谛三品心的第三种智慧,那就是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的般若智慧。
当菩萨完成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的般若智慧以后,因而成就一种现观,那就是如梦观,现前观察常常于定中及梦中观见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诸事相,亦可观见多生多劫违犯过失而受果报等事相,而得了知此世之善恶果报皆由往世自造因缘所致,因果历历不爽,悉如昨梦。由是缘故,便得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事相,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便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相,悉如梦中无异。
这时的菩萨虽然已完成了如梦观的证量,但还有两件事要完成,才能转入初地的通达位。第一件事,就是菩萨要简择自己是否有阿罗汉的证量。如果已具备了阿罗汉的证量,就不必进行安立谛的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如果菩萨还没有阿罗汉的证量,则要进行安立谛的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来完成菩萨阿罗汉的证量。当菩萨完成安立谛的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而成就阿罗汉的证量时,不仅将三界爱烦恼现行断尽,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而且还能了知百法明门的内涵,已有初分的道种智。
第二件事,那就是菩萨拿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所开示的十大愿,也就是十种无尽的大愿,于佛前勇发。这十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无有休息。虽然菩萨已发了十大愿的增上意乐,但是于增上意乐尚未清净;也就是菩萨于未来无穷无尽利益有情的辛苦,譬如对于接受无穷无尽的人间生老病死苦等苦,生起了愿意领受的意乐,而且没有任何犹豫而心得决定,才能使他对十大愿的意乐极为增上,而且清净无疑。如果有一点点的犹豫而没有心得决定,就无法转进初地的阶位中。由于菩萨的增上意乐清净了,而且心得决定而不改易,加之佛的示现,给这位菩萨一个三昧,名为大乘照明三昧,以此来证明菩萨已有能力转入初地的通达位;因此,菩萨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润未来生,转入初地阶位继续修行,因而成为“住如来家,成佛子住”的初地菩萨。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