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涅槃寂静(三)

308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所录制,三乘菩提系列的节目,我们所说的议题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

我们今天要继续讲解上一堂课程当中,所还没有讲完的内容;上一节课当中我们提到 佛陀说比丘们都应该要去“观此觉无常、观此觉兴衰;观此觉灭、观此觉断、观此觉舍。”在开始继续说明这个课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建议,也就是希望各位观众菩萨们,在您观看我们的“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这个课程的时候,您同时可以去各大书局请阅由平实导师所著作,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一套书,书名是《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这套书总共有七辑。这样您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再配合《阿含正义》书籍的阅读,那我们相信这样对于您在法理上的理解与认知,将会有更为深入的帮助,也对于您想要实证佛法解脱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回到原来的课程进度上面,在上一堂课我们提到 佛陀说:比丘们都应该要去观此觉无常、观此觉兴衰、观此觉灭、观此觉断、观此觉舍的这些部分,我们已经说明了一些例子,而今天的课程要继续来说明。例如有一个修行人,如果在初禅等至位当中,他是可以如是现前地观察“此觉”的虚妄,那他的我见随即就会断除;如果这个人,他是我执本来就很小的人,他因为这样现观的功德,那就可以获得阿罗汉的慧解脱的果证;如果他是于初禅定境当中,无法这样如理作意地现观,那他也是可以转入第二禅的等持位当中,去作更深入的现观此觉的虚妄性,这样来取证初果乃至四果的解脱;如果是在第二禅当中,他仍然不能取证解脱果的话,他还是可以再转入第三禅,乃至第四禅的等持位当中,这样继续地去观行、修证。

其实在初禅当中相应的此觉法相,是比较粗韧难断的,因此较难断除我执;而在第二禅当中相应的此觉法相,是稍微细脆一些;而在第四禅当中的此觉法相,是最为细脆的,这是最容易断除我执的时候。所以 佛陀特地指出一再往上观修的方便,这是学人们可以参考运用的,这些重要的开示,其实乃是因为各人的根性,有胜、劣种种不同差别的缘故。所以 佛陀在经典当中,有广开不同的观行条件,以利学人们的实证。

但是人有胜如差别,同样的法也有胜如差别,假使自身的根性是不够好的,也可以依止于真善知识来修,请求真善知识给予更适合自己的观行方法,给予更细致的观行内容与次第,这样可以使得自己获得同样的证境,这就是法有胜如的意思。所以依于自己的根性的猛利差别,或者依于真善知识别别教导的更胜妙的法义,就能够如实去履践的话,那各各都可以获得成就;因此而说“依依立依”,是依所依的善知识功德而建立所应依止的善法,如是情形而为比丘们说“舍离漏”,由于这样的缘故,因此 佛陀在经典上说:

人有胜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胜如。(《中阿含经》卷56)

所以修道的结果,到底是有成绩的、或者是无成绩的,是增上修的、或者是下劣修的,这些都是由于所依止的善知识不同、以及所教导法义的不同,因此而有高下的差别。

所以 佛陀在这一段经文当中,特别强调见闻觉知心的虚妄不实,并且 佛陀特地列举出欲界中、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的境界当中的觉知心,这些全部都是虚妄法。佛陀也特别强调此觉是无常的、此觉是兴衰的、是不实的法,此觉是一定会与苦受、乐受、舍受这三受相应的心,所以此觉一定无法远离痛苦的。

依据这个缘故,佛陀特别教导我们说:“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中阿含经》卷56)所以能够确实现观此能觉能知的意识心虚妄,这是阿含解脱道的所有修行人都必须要特别加以留意的重点,要实修阿含解脱道的修行人,这是千万不可忽略的。因为无余涅槃的境界当中是完全没有觉观的,三界中的一切觉观是全部都要灭除的,所以名为“涅槃寂静”。在无余涅槃境界当中,其实是没有任何境界的,因为连六尘也都不存在了,连觉知心也都不存在了,已经没有能知与所知,这是完全无境界的。但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让众生更容易了解这些法义,因此我们有时候说法的时候会方便说叫作“无余涅槃的境界”,因为在无余涅槃之中是已经灭除五阴、六入、十八界之后的无境界相,所以才说涅槃寂静。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佛陀教导的这五种境界相,全部都是作为亲证解脱果的藉缘而已,并不是以这五种境界相作为修证的目标。然而很多外道,他们外道五现见涅槃法当中的后面四法的境界,全部也都只是禅定境界,从初禅开始的灭香尘、味尘,以及灭鼻识、舌识,名为有觉有观三昧;中间的情形,例如第二禅、第三禅的等至位,是灭五尘与五识的;后面到了第四禅的等至位,又更进一步再灭除身行的息与脉,这些都名为无觉无观三昧;都是属于世间禅定的境界,这些都不是涅槃解脱的实证。然而二禅到四禅的无觉无观三昧,它的境界之中并非完全没有觉观,其实都是仍然有意识觉知心存在,这个意识觉知心于念念之中都是与定境当中的法尘相应,所以仍然有定境之中的觉观,只是没有欲界中的五尘觉观而已,或者没有初禅当中的三尘觉观,因此方便的说为无觉无观的三昧。所以这一类的无觉无观三昧,其实都是依于欲界五尘觉观的灭除,而说为无觉无观,并不是没有色界中的觉观。

因此二禅乃至到了四禅,当中的意识觉知心全部都是对于自心所住的定境法尘,是了了分明的;那就已经堕入此觉的境界当中了,当然是有意识觉知心存在的,当然无法断除我见与我执,是无法与声闻涅槃相应的。外道他们由于我见没有断,所以误认为涅槃境界,误将欲界定以及四禅以下的禅定境界当中,误认作为涅槃的境界;误将无常的三界法意识觉知心,认作是可以住于涅槃当中的三界外的常住心;所以这样就成为外道五种现见涅槃当中的凡夫,那永远是不离三界生死苦的。而这种情况正是今时的大乘、小乘佛法地区的修禅人所堕的境界,是无一幸免的,而密宗喇嘛教他们的境界,那更是等而下之。

我们观察台湾四大山头以及南传佛法的弘扬者,还有大陆各大名师都是难以幸免,由他们的月刊、宣传的文字以及电视弘法所说,都可以一一实证这种现象。然而 佛陀早已说过涅槃寂静,有正知见的人都知道:觉知心既然继续存在着,那就一定会与六尘或定境法尘相应,即使是修得第四禅的等至境界者,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定境者,也仍然无法免除觉知心意识的继续存有,这样的境界当然不是寂静的涅槃境界。因为觉知心存在的时候一定是有觉,有此觉的存在,那就一定要依于六尘的具足,或者多分或者少分才能够存在,如果没有六尘之一或者全部,此觉是无法存有的;所以欲界或者初禅,乃至第四禅定境中的觉知心存在的时候,那是一定有六尘或者定境法尘的存在,当然这样的境界就不是绝对的寂静,这样的境界是不符合涅槃寂静的法印。三界中的最高层次,最极细的意识觉知心无过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觉知心,过了这个境界,那就没有意识存在了;而意识存在的时候,至少得要有定境法尘存在,这样意识才可能存在,否则就没有可能存在,既然是与定境法尘相应,既然是依于定境法尘为缘才能存在,那仍然有能知与所知,这样一直有此觉存在,当然还不是究竟寂静的境界。

以此正理的缘故,因此可以说:此觉存在的时候绝对不是实证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灭除了此觉就一定是无余涅槃吗?其实也是不尽然的,因为在第四禅之后的无想定之中,也是灭除了意识觉知心,而没有此觉的存在,但是仍然不是无余涅槃。即使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的意识觉知心完全灭尽了,但因为还有意根的三个心所法继续在运作,虽然已经无有意识此觉,却仍然不是无余涅槃的境界,更何况意识-也就是离念灵知-仍然存在而有此觉的时候呢!那当然更是不符合涅槃寂静的圣教,所以必须是此觉已经完全灭除了,在灭除了以后,确实可以永远不再生起,导致意根随之也跟着灭除,才可以说是寂静的无余涅槃。

二乘涅槃的证得,一定要由灭除我见与我执才能够获得。我见的灭除,就是要全盘地去否认、否定离念灵知心的真实性与常住性,全盘地否定受、想、行、识的真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如同这一段经文当中,佛陀所说:永远灭除此觉,此觉也就是离念灵知心、以及祂的心所有法的受与想;这个经典上说“想亦是知”,以及在运作过程当中所显示出来的行阴。如同这一章第一节当中,已经有其他的老师开示说明当中的内涵,也就是觉观就是口行,这仍然是行阴所摄而应该灭除,这样才能取证无余涅槃的寂静的境界,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苦。所以灭除此觉是解脱道当中极为重要的正见,而灭除此觉的首要工作,那就是灭除我见,我见如果不灭而说要灭除此觉,那都是奢谈。至于灭除我见的方法,也就是如实细观五阴无我;而灭除我执的方法,则是灭尽对于自我五阴的喜贪。所以《杂阿含经》卷5有这样的开示,我们看圣教上面是如何说的:

佛告火种居士:“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学必见迹,不断坏,堪任成就厌离知见,守甘露门;虽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从我教法,得离疑惑。”

我们用白话文来语译这一段圣教,佛陀告诉火种居士说:我为诸弟子开示,许多种类的所有色阴,或者是过去的、或者是未来的、或者是现在的色阴,或者是内色阴或者是外色阴,或者是粗糙的色阴、或者是微细的色阴,或者是美好的、或者是丑陋的色阴,或者是极远往世、或者是较近往世的色阴;那些所有色阴都必须如实地观察,不是真实我、不异于真实我,也不是与真实我混合而相在。对于色阴要如是观察,对于受、想、行、识这四阴,也都要如是详细地去观察;我那些弟子们这样修学以后,必定会获得解脱果的见道,所得见地不是灭尽五阴以后就成为断坏法,他们都有智慧堪任成就“厌离五阴”的知见,这是可以固守甘露法门;这样子见道以后,虽然还不是一切人都全部获得究竟解脱的果报,却都可以一步一步地迈向无余涅槃的。这样的弟子们遵从我的教法,可以远离生死中的疑惑。

好!从这样的开示知道,这其实就是断我见的观行,但是如果不能了知自我五阴全部灭除后并非是断灭,而是另外有一个常住的本际、实际、如来藏、真我寂静独存。如果不知道另外有一个能生五阴的本际识,是常住不坏而与五阴同时存在的话;而这个无余涅槃之中的本际,却又不是五阴我、不异五阴我,也不是混合在五阴之中不可分离的,也不是五阴混合在本际之中而不可分离的。像这样子了知:灭除五阴之后不是断灭空,才有可能断除我见,而迈向证取涅槃的修道过程。所以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佛世的比丘们在断除我见的时候,确实有许多人是已经信受 佛陀所开示,灭除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在这段经文之中就已经很清楚显示出来了。然而灭除我见以后没有觉、没有知、没有六尘,而涅槃之中的本际识又是离见闻觉知的,所以才能安住于无余涅槃的究竟寂静的境界当中。

但是意识心是永远无法这样安住的,因为意识觉知心,至少要有意根以及定境的法尘作为所缘才能够存在,而无余涅槃之中,意根与定境法尘都已经灭尽了;所以意识是意法为缘生的生灭法,因此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余涅槃之中的常住心。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定是有另外一个,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在无余涅槃当中,这个第八识才是真正涅槃的本际,才是常住不坏的心,而意识觉知心并不是常住的心,并不是不坏的心。

今天因为时间的限制关系,所以我们今天的课程也只能说明介绍到这里;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法义,我们将会在后面的课程当中来为大家说明。欢迎大家在同一个时间能够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