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我们现在上的课程是为大家导读:所出版的口袋书,由我为各位导读其中「概说坦特罗佛教系列」,这个系列的书是摘自于 平实导师所著的《狂密与真密》的巨著。从今天开始将会有六集的课程为各位节录的介绍:有关「坦特罗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披着佛教的外衣,它的内在却是婆罗门教、印度教外道思想的一个教门。
首先,我们来先谈一谈「坦特罗佛教」的源头。
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最古老之一的文化圈,很早就有了进步的文化以及宗教传统。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欧系由白皮肤的亚利安人进入了印度,与原来的印度文化,例如像哈拉巴文化的遗留,两个复杂的文化彼此交流,产生了文化的融合,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更广大的印度文明。这个新的文明承袭了亚利安的传统,对于祭祀和宗教特别的重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就已经整理出最早的经典「梨俱吠陀」,绝大部分是赞颂神明的著作。也就是说,印度文化至少在公元前1300年,就已经是以祭祀至上、宗教为核心的文化,宗教与哲学与生活三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另外一个方面呢,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例如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一个从根本就已经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在统一的表相之中,有着多元并重各自发展的实质。例如说即使是今天的印度,是由一百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各位可能会讲:「这有什么特殊的,我们中华民族不也是几十个民族组成的吗?」不然!我们所熟悉的中华文化,汉族占了大多数,而在文化方面呢?虽然中华文化有几十个民族,但是彼此却有共同的一致性的文化特色,例如「天人合一」、儒家的「道德仁义」等等是在一个大汉族之下,各个民族彼此都有一致性的共通文化。但是印度不是这样子的:在历史上,印度从来没有真正统一的局面,各个民族不但不谈民族融合,反而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彼此站在种姓的制度之下各自独立生活。比方说即使是在今日,印度官方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国语,印度国语有二十二种,实际上的语言有三十多种以上,彼此之间的差异大到没有办法沟通,所以只好规定英文与印地语是与官方沟通的语言。现在的印度文字,还有十五种之多,印度从来没有像中国秦始皇所做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样的一个举动。简单的说,印度文化从古以来一直就是这样子复杂,却又彼此和合运作的状况,这主要是肇因于亚利安人所创造的「种姓制度」文化所造成的。
各位都知道,印度的种姓分为四个或五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是一个不同的血缘,彼此不相通婚;实际上每一个阶层之中又依照所在的地域、血缘、所属的国家等等,又再分为许多的社群,各自都保持的各自的独立性。就像这样子,阶层与阶层、社群与社群之间彼此的宗教地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经地位不同,虽然是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但是彼此却有非常大的差异。种姓制度是一个森严的身分制度,它把每一个人按照出身分割为一个一个孤立的社群,每一个社群的职业是世袭的不会改变,彼此不通婚也没有密切的交往,甚至不能去接触最低下种姓人的身体,以免污染了自己。每个人的地位,不是用自己的成就来决定的,而是所属的社群决定,而人们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一辈子所属的社群,每一个社群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次文化。
佛陀出世弘法时,虽然规定了僧团内一律平等,依照修证与经历来定前后,但是在经中常常可以看到新出家的比丘们互相比较自己在家出身的这个种姓,甚至拒绝和低下种姓的僧人共同生活,可知道当时的印度种姓制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想法,而是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了。
讲到这里,可能各位会觉得:「我们不是要说坦特罗佛教不是真的佛法吗?为什么要讲印度的文化?」因为了解了印度这种独特的种姓制度的文化,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坦特罗佛教产生的过程。
从公元前1300年,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印度陆陆续续出现了以「四部吠陀」为主的经典,「四部吠陀」可以说全部都是有关于神明与宗教哲学的思想。这一些都是 世尊所刻意安排的,用来主导整个印度的思想,目的是在 世尊出世之前,使得印度的文化能够具足了「施论、戒论、升天之论」;更重要的是教导印度人民,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在于世间的五欲享乐,而是在于对人生终极第一义谛的追求。也就是 世尊为了日后能够弘传真如如来藏事先做好的准备,把印度的文化提升到一定的水平,让「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寻求第一义谛」这样的想法成为大多数印度人所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这也是和世界其他古文明所完全不同的地方,是 世尊特别的安排。
「四部吠陀」为本论,然后后来的人陆陆续续的把它加以解释、增补,出现了梵书来批注吠陀。梵书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极意部」的「森林书」,森林书的数目一直在增加,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奥义书》。陆陆续续出现的《奥义书》有百部以上,就是代表了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姓来解释吠陀经典与宇宙奥秘的思想,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这一些修行人,也就是所谓的「沙门」,来自不同的种姓社群,各自把自己解释第一义的思想融合为一家之说。
比方说,有的沙门认为「要与大梵合而为一」的真理要从火中得,所以要努力的修火供,从火供与甘露里面来达到第一义谛。比方说,在《唱赞奥义书》里面说:
【又酌酥油而灌于火,祝曰:「献与归依处!娑诃!」而倾其余沥于此剂中。于是退而合掌捧此饮剂,喃喃而祝曰:「汝之名为『强力者』,万物在汝强力中,彼为最上最优者,为君王为大主宰,使我得为最上而最优,得君王主宰之权力,使我化为此一切。」】
上面是说:藉由火供烧施供品给大梵,然后将烧剩下来的灰烬当作是甘露,只要喝下这个甘露,就可以瞬间转化自己,让自己变成大梵,让自己与大梵合而为一,得到大梵的力量主宰宇宙。
也就是说:沙门读了《吠陀经》中的叙述,配合自己原来所有的文化,然后发展出一个法门和哲学。所以当时有主张:第一义要从火中得、要从喝甘露中得,或者要从水中得、要从禅定中、要从斋戒中得、要从苦行中得、要从身体的苦行修习瑜伽术得,甚至要从炼金术里面来得,也包括了有人认为要从阴阳和合男女的性行为中得。
大部分的古文明几乎都有「阴阳和合生万物」的说法,例如我们中华文化中,有女娲以及盘古的性交和合图,它代表的不只是男女交合,而是阴与阳、黑与白、光明与黑暗等两个极端的和合与协调。所以中国古时候的道家也有人把男女的房中术,依照这一个发展出所谓的「提铅炼汞」之法;只是在中国主流礼教的思想之下,道家的房中术仅止于少部分人的秘密修炼。甚至也有学者主张,印度的男女和合、男女双修,其实是从咱们中国传过去的,最早盛行在现在的巴基斯坦河谷,后来才传入了印度平原。它最初的目的,就是和第一义追求解脱有关,也就是从性行为里面可以得到解脱。
根据《吠陀经》所说的,我们这个肉身并不是真实的。婆罗门教结合了印度医学,发展出微妙身(Subtle body)的思想,又叫作内身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得见、摸得到自己的这个身体,它是外在的、是粗糙的,在这个肉体身的背后有着另一个微妙身。在我们内在的这个微妙身呢,它是由轮(Chakra)、脉(Nadis,也就是英文的Channels)以及在轮与脉之中所运行的明点(Drops),还有驱使它们运行的、运作的这个风息(Wind),这才是人类内在的根源,是大梵所直接出生的。它有一点像是中国医学的经络学:讲这个心包经、膀胱经、肾经什么的。但是在印度这一派脉轮的学问与解脱出离世间有绝对密切的关系。简单的来说:这一派的人相信,要能够离开世间粗重的肉身、物质身,离开轮回,就是要依止内在的微妙身,依着轮、脉、明点的开发,修习内在的微妙身,然后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开发神通,可以与大梵合而为一,获得解脱的微妙功德,证得不生不死的境界。
后来在 佛世尊出世弘法以后,一一破斥了这一些印度原有的沙门修行人。佛界定了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婆罗门教的法门都叫作「心外求法」,都叫作「外道」,都不是真实的解脱之法;这些号称自己已经证悟的外道沙门阿罗汉,也都不是真实的沙门阿罗汉,都还没有离开三界轮回的缘故。并且 世尊也规定了,佛弟子们不应当亲近这一些外道之法;那么要远离它们,不可以像外道一样修学咒术、烧施火供,更别提什么男女双修!应该要持守诸佛所制定的五戒、比丘戒、菩萨戒,不与外道共住,不习外道之法。
佛世的圣弟子们,大部分也都是这些先学习了婆罗门法门的外道,然后发现了婆罗门的教法并不能够证得究竟的涅槃,所以回心离开外道转进入佛门。例如像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都是当时原本名闻天下的婆罗门教的大师,自己知道自己所学的并非究竟解脱之法,后来听闻了 世尊的教法,就立刻舍弃了外道法,然后出家跟随 世尊学法,最后终于证得了解脱三界,并且反过头来努力的驳斥这一些外道婆罗门教法,摧邪显正。像目犍连尊者,最后就是随顺业力,然后惨死于这一些被他所摧伏的外道的手中。
在 佛陀还没有出生的之前,印度的世间就已经充斥了这一些大梵吠陀的外道思想,其中包括了把微妙身的轮脉明点思想跟男女交合的房中术结合在一起的学说,也就是后来印度教中性力派的来源。到了 佛出世以后,虽然佛法大大的兴盛,但是这些外道呢始终没有消失过。在 佛灭度之后,随着阿罗汉的灭度,以及菩萨往生他方世界,正法的势力越来越弱,这些外道学说又一点一点的侵入到佛法里面来了。
这也是因为众生的福薄,所以得不到正确的佛法,「无常、苦、空、无我、非身」的这些教法被佛弟子选择性的遗忘了,所以过去那些 佛陀所禁止的,像是使用咒术、侍奉鬼神、媚神祭天,乃至于男女双修邪淫的性力思想,就逐渐地进入了佛门里面。到了六、七世纪以后,将性力思想与佛门教法结合的坦特罗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披着佛教的外衣与名相,透过肉身瑜伽修习的方法,练气操纵明点在脉轮里面运行,结合了印度的这个轮脉的理论,再加上侍奉罗剎、阿修罗、鬼神而演化成一个具有非常完整的理论基础的新宗派,也就是坦特罗佛教或者叫作无上瑜伽(Anuttara Yoga)。
在坦特罗佛教最早出现的一本《密集金刚本续》之中,述说着这个教法。早在公元初年的时候——龙树菩萨的时代,就已经很多人学了;而且还攀缘说,龙树菩萨就是密集金刚教法的实践者,这个密集金刚教法其中最重要的著述《五次第论》就是由 龙树菩萨所写,然后传下来的。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这是代表了在公元一世纪的前后,龙树菩萨出世之前的确就已经有了这样性力的修法混入佛门之中。
有人可能会觉得说:「这是真的吗?这样的事情怎么会被社会所允许呢?难道其他的人例如国王,不会出面禁止吗?」前面我们说到,因为种姓制度的关系,使得印度的人们分割为五个种姓,以及无数个小社群,各个社群有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传统,而最先、最初把这种男女性力的双修法带入佛门的,就是由某些社群里面开始兴盛,而且主要是在种姓比较下劣的阶级:例如首陀罗——也就是贱民、屠夫、妓女、铁匠,或者是这个剥制牛皮血淋淋的那一些工匠等等……这些行业的社群呢,在当时的印度是最低下、最为人所看不起的部分,一般人甚至不愿意和这些人有身体上的碰触,以免污染了自己。最初男女双修的教法,与这些低下的阶层有绝对的关系。在许多的密续之中都提到了,要转此身的污秽为清净,以及要不择种姓的男女交合。
印度坦特罗佛教的先驱,所谓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里面处处充斥着这一类原本被印度社会所轻贱的低下种姓:例如乞丐、痲疯病患、屠夫、妓女、酒家女、竹匠、皮革匠或者是被流放自暴自弃的国王等等。这些人的活动地方也不是什么正式的寺庙会堂,那是什么地方呢?他们最常聚焦的地方是尸陀林:也就是坟场,旷野无人之处,或者是废弃的老房子,或者是女鬼出没的地方,山精鬼魅聚会之处,起尸地,也就是僵尸活动的地方……反正就是不能让一般的人看到、知道的地方。他们离群索居,只和畜生跟鬼来往,过着半人半鬼的生活,衣不蔽体;外表呢疾病丛生,看起来非常的肮脏;使用着破烂的器物,有时他们在坟场里面捡到一个人的头盖骨就当碗来用,拿到一支大腿骨就拿来当号角吹;白天喝得醉醺醺、疯疯癫癫,浑身发臭,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可是在密续里面却说,他们到了晚上回到坟场,就会突然变身,变成另外一个风度翩翩二十岁的俊男,或者是十六岁的美女。所以各位大致上就可以知道,这个教法是从什么样的环境传出来的。
现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下一次的课程我们再继续为各位介绍这个法门它的缘起。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