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概说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概说

四圣谛总说(下) +四圣谛—苦圣谛(一)

423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上一集还没有结束的「四圣谛的总说」,我们继续来说明:何谓四圣谛。

 

我们上一集有讲到,所谓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谛的意思,就是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所谓的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真实的义理。四圣谛更有它的重要性!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四圣谛它是让我们修学解脱道,能够趣向于解脱、趣向于涅槃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所以《阿含经》里面才会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

 

因为从二乘菩提来说,三界一切法都是摄入四圣谛当中,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受想行识五蕴,乃至于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如果离开了蕴处界,就没有一切法可说了。由蕴处界的具足,进而辗转出生了一切法,这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都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所以,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也是由蕴处界的内容来开演出来的,所以从来没有外于蕴处界这样子的一个世俗法;那也是在说蕴处界都是缘起法〔编案:缘起所生法〕,五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跟十八界亦终归坏灭〔编案:意根唯在入无余涅槃时灭〕,其性本空,并没有一个常住的本体,所以无有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都是缘于蕴处界而辗转生起的,而蕴处界正是令众苦具体实现的藉缘,这些都纳入了苦圣谛当中,所以缘蕴处界而生的一切法,当然也得要摄入苦圣谛当中了。苦圣谛之上更有苦集谛,还有苦集灭谛,也就是说,苦圣谛上面有苦集谛,苦集谛之上更有苦灭谛与苦灭道谛。〔编案:基于苦圣谛,而更进一步说明众苦所集的道理,以及灭苦的原理与方法。〕所以,二乘法当中说一切法都是摄入在苦圣谛当中,都是依苦圣谛而发展出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而世间最善之法,其实都不出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所以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7

 

又,二乘菩提还有大乘菩提中的四圣谛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在讲四圣谛的时候,大部分都只是偏向于二乘菩提来谈四圣谛,但是大乘法中有没有说四圣谛呢?大乘法当中一样有说四圣谛,所以四圣谛并不是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的,其实四圣谛是通三乘菩提的。

 

大乘法又是依什么来讲四圣谛呢?大乘法是依实相法界,也就是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为体,以如来藏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编案:缘起所生法其性本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但是,二乘法则只是依着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蕴处界的立场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所以,二乘与大乘四圣谛其最主要的差别是:二乘的四圣谛是依于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也就是依于世俗谛(依于俗谛)来说明蕴处界诸法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的这样子的一个「五蕴空相」的道理。〔编案:二乘四圣谛于「五蕴空相」的观行,也必须要依于信受实相法空性心─涅槃本际─的真实存在才能成就。〕但是,大乘是依着法界实相,依着如来藏(依着出生万法的本源)这一个心体来谈四圣谛,而且是依着实相般若来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透过依着如来藏心体为中心(转依如来藏心的体性为中心),去观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过程,来修学佛菩提道所要完成的一切种智(完成诸地菩萨的道种智)。这是大乘四圣谛与二乘四圣谛最主要的差异。〔编案:此部分较详尽的解说,学人可以请阅善知识所著的《大乘无我观》、《宗通与说通》等论著。〕

 

四圣谛在二乘法当中,以及在大乘法当中,都是这么的重要,所以四圣谛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我们现在就正式地进入说明四圣谛之一一谛的内涵。

 

我们首先来说明何谓苦圣谛。什么是苦圣谛呢?苦是三界中生灭无常的有漏有为法。那为什么会称之为圣谛呢?「苦」每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难而感觉到苦,这些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些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弟子所认识到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于众生来说的话,有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于苦中却作乐想,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在苦里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大部分都是不离于我所的苦,也就是离不开对于财、色、名、食、睡等求而不得的苦,大部分都是离不开这些苦;而圣者有圣者所知的苦,这个圣者所知的苦才能叫作苦圣谛。所以,如果不能如实地了知苦的内涵,不能如实地了知苦的生起的原因,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去灭这个苦,不能如实地了知如何去修学灭苦这样子的一个修行道理,这样就不是圣者的所知;这样所知的苦,是有苦而没有谛——只有苦而没有圣谛。所以,不是说知道苦就是圣谛,一般人所知道的苦,其实是知苦而没有圣谛。

 

《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 1 (《瑜伽师地论》卷27)弥勒菩萨在这里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说只有圣者在诸谛当中(只有诸圣者——诸修行的圣者,在四圣谛:苦、集、灭、道诸谛当中),如实地观见,如实地了知,这样子才能够同样称为是「谛」。是诸圣者在苦、集、灭、道的修行过程里面,如实地了知苦,如实地了知了苦的内涵,如实地了知了苦生起的原因,如实地了知这个苦生起的原因如何的去灭除,如实地了知如何的去修行;要这样子的如实了知、如实观见,这样才能够称为谛。弥勒菩萨又说:「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所以,一切愚夫他是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的。诸谛之所以名为圣谛,必须要如前面所说,如是圣者,是如实了知、如实观见的,所以知道苦不一定是有圣谛。所以说「苦」,有于苦不知不觉者,有凡夫外道所知的这样子的苦;但是,四圣谛当中所说的圣谛是圣者所知的「苦」,圣者所知的苦才叫作苦圣谛,如果不是圣者所知的苦,这个就不名为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苦圣谛呢?苦圣谛它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一个圣谛,因为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是必须先要对于苦圣谛的如实了知,才有办法往前再去探究这个苦所集起的原因,乃至于想到说如何的去灭苦,甚至于去探究如何的去实行;所以,苦圣谛是四圣谛的第一个圣谛。对于苦圣谛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也就是说,必须要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如果不是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就不能够成为圣谛。那些三界六道的苦报,都是在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中,也就是去了知我们这个三界六道的苦报,都是因为有这个有情世间还有器世间,都是由于业烦恼的势力而生,因为业烦恼的势力而起,这个世间就是受苦的地方,这个世间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圣谛。

 

那么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些呢?这些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是由业烦恼所感生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是有哪些内涵呢?这些苦圣谛的内涵,最主要的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有这七种苦;而生苦、老苦等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这七种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五阴而来的,是因为众生执着于五蕴,所以这个根源是因为五阴炽盛而来的,因此称为五阴炽盛苦。所以,前面的七种苦,再加上因为执着于五蕴的这个五阴炽盛苦,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八苦」。这个就是众生轮回于六道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

 

这八种苦果,我们就从生苦开始来探讨。那什么叫作生苦呢?什么叫作生苦——是什么为「生」的这个苦所逼迫?「生苦」第一个就是因为「生为众苦所逼」,也就是说「生」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的;第二个,生这个法是「余苦所依」。所以「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它也是余苦所依。

 

那何谓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呢?因为我们在母胎当中,要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在内热煎煮的状况之下身形渐成,就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受到生脏跟熟脏的夹压,这样子犹如夹压地狱(堆压地狱)一样,更受种种不净物的逼迫,就犹如在夹山地狱一样;所以在母胎当中(处于母胎当中),因为内热煎煮的关系,所以犹如处于地狱中。这种状况下,母亲要是喝一杯热汤的话,如是灌注其身,就令胎儿像是入到热滚滚的汤锅里面去;那母亲只要喝一杯冷水的话(喝一杯冰冷的水),那胎儿的身体就犹如受寒冰切体;当母亲饱食之时,又迫逼身体痛不可言;当母亲饥饿的时候,因为腹中了了(空空),所以胎儿就像倒悬着一样(像倒挂着一样)受苦无量;乃至于到足月的时候,当要出生之时,因为业风催促,头下向产门,因为头往下向产门,又如两石夹山,犹如夹山地狱;在出胎以后,又因为冷风触身,苦痛甚于刀针刺灸,难以言喻——胎儿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皮肤非常细嫩,只要有微细的这样子的冷风接触身体,或是说有粗重的东西接触到身体的时候,就犹如刀针(刀刺、针灸)刺痛着他的身体,那是难以言喻的。

 

第二个,生是余苦所依。生为什么是余苦所依呢?因为有了这个身体的出生以后,所有其他的老苦、病苦、死苦都会接踵而至;也就是说,老、病、死苦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出生以后,才会紧接着有老苦、病苦还有死苦。所以,生苦不仅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也就是说,生苦它的道理,不单单是说你出生的这个自体是苦;而且它也说,因为由生而引起的种种身心上的苦受,这个都叫作苦,这个都是属于生苦所摄。也就是说,除了你自体出生的这样子的苦以外,加上因为你出生了以后,所引生的这样子老苦、病苦、死苦,这样子的诸苦接踵而至;因为这样子的诸苦接踵而至,所以说它是余苦所依。因此,生苦是包括「生」自己的苦,也包括所引生之其他的苦。

 

接着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老苦呢?老苦也是有两个道理:一个是增长的意思,一个是坏灭的意思。

 

「老苦的增长」的意思是什么样的道理呢?也就是说,当我们众生由少至壮,也就是说当我们出生以后,从有生命开始,从少至壮,由壮至衰,气力渐渐地羸弱,举止动静不得安宁;举止动静不得安宁,所以让你这个「老」逐渐地、慢慢地增长;因为你增长,而造成了这样子的一个「老」,这样子的一个「苦」,这个就是因为增长所得来这个老苦。

 

第二个是坏灭。「老苦的坏灭」的义理是在什么地方呢?那是因为我们由盛趋衰而来,因精神耗减,所以生命力日渐短促,逐渐地到达毁坏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人从出生以后,经历了婴孩位,经历了幼童位,经历了少年位,而至于中年位、老年位,乃至于到耄耋位、耄熟位,这个色身由原来的强盛这样子的一个阶段,一直到衰弱的阶段,慢慢地头发白了,牙齿也掉落了,由原来盛壮的色身,慢慢逐日地衰弱下来;身形也慢慢地变得弯曲了,双腿也慢慢地变得不听使唤了,身体也变得粗重,而且呼吸的气息也慢慢地急弱、慢慢地上扬;走路的时候,身体也慢慢地没有办法非常平稳,只能够靠着拄拐杖来走路;逐渐地肌肉慢慢地萎缩,皮肤也慢慢地松垮了,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也多得像麻子一样;这个时候五根渐渐地在毁坏,而且慢慢地趋于成熟烂坏,我们的颜面色泽也慢慢地变得丑恶,这就是老。

 

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增长,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坏灭的过程,让这个色身逐渐地趋向于熟烂(趋向于透熟、烂坏),这就是老的一个过程。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全部的色身,都承受了老的痛苦,也觉知到这个「老」这样子的痛苦,因为觉知心也跟着领受了老的痛苦,老的痛苦是色身跟心理同时在领受,而且是全面性的领受;乃至色身跟心理共同生起了强烈的热恼,这个热恼、忧戚、忧悲恼苦,全面地领受着老的痛苦,这个就是「老」最主要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老是因为我们烂坏以后(成熟而烂坏),由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心理共同地在感受,同时地、全面地领受了这样子的强烈的热恼;因为色身跟心力的坏灭,所以引起了忧悲恼苦,这个就是老的痛苦。

 

今天我们先跟各位分享到这个地方,下一集我们继续再跟各位讲苦圣谛。

 

阿弥陀佛!

 

1.《大正藏》册30,页434,下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