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概说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概说

四圣谛—苦灭圣谛(上)

286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已经跟各位分享过了苦集圣谛。我们讲到,苦集圣谛是众生对于内六处、外我所、外六尘、六界产生了黏腻、产生了爱染,因为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爱习、苦习,所以产生了这样的一个聚集众生这种种苦的缘故,所以这个叫作苦集圣谛。我们这一集将要进到苦灭圣谛。

 

所谓苦灭圣谛指的是什么呢?苦灭圣谛的「灭」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从《大乘义章》的这样一段论文里面,看这边是怎么说:

 

外国涅槃,此翻名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1

 

也就是说,众生经由修行,灭尽了烦恼,断除了意识、意根的执着性,舍寿之后不必再因业的势力,而在三界六道中继续地受生来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藏独存的境界,这个就称为涅槃〔编案:无余涅槃〕。所以,灭的意思是灭烦恼、是灭生死,烦恼灭、生死灭就是涅槃;这个涅槃是离众相的,它是大寂静的。(这个「涅槃」我们后面会再跟各位详细地说明:涅槃之意思在什么地方?何谓涅槃?依大乘来说有哪四种涅槃?依二乘来说,二乘人所依止的是哪几种涅槃?)从这样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所谓的「灭」,其实就是在灭除烦恼!就是要灭除烦恼,当烦恼灭尽了以后,这样子就是涅槃的境界,这就是涅槃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灭圣谛中这样子的灭,它指的是否在灭除烦恼?《瑜伽师地论》里面是如何说呢?《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云:

 

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2

 

弥勒菩萨他说的意思是说什么呢?这是说:「有人问:是什么法灭的缘故,所以称为灭谛呢?(是因为什么法灭了,所以这个苦灭圣谛的这个灭称为灭谛呢?)弥勒菩萨答说:大概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因为烦恼灭,第二种是因为依灭的缘故。(那什么叫作烦恼灭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明。)因为烦恼灭的缘故,所以得了有余依的灭谛;因为这个所依灭的缘故,得无余依的灭谛。」其实这主要是在说我们二乘的两种涅槃,「有余依涅槃」跟「无余依涅槃」。一者是烦恼灭尽,但是还有过去业力所感生之所依身未灭,名之为有余依涅槃;也就是说,烦恼已经断尽了,但是还有过去业力所感生的这个五蕴身还没有灭,这个叫作有余依涅槃。第二个,也就是说所依灭得无余依灭谛;所依灭得无余依灭谛这个意思就是说,因为由过去所感生这样子的所依身也灭掉了,也就是说,因为烦恼灭尽了以后,过去所感生的这样子的五蕴—这样子的五蕴身,这样子的这一世酬偿果报的这个身体—这个五蕴身,也已经灭尽了、已经再没有留下来的了——无有遗余,称之为无余依涅槃。

 

这样子上述的两种涅槃,这个是三乘共通的教理;这两种涅槃是通于二乘,也通于大乘的。但是依大乘来说涅槃又是有哪四种呢?这就是说,大乘一样讲有余依涅槃,也有无余依涅槃;但是大乘法更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还有一种无住处涅槃。那我们就一一来为各位说明一下,大乘法所说的四种涅槃。

 

大乘所说的四种涅槃,第一个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什么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呢?那是依着第八识如来藏,在生死流转当中恒常显现其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样子的一个如来藏自住的中道境界。也就是说,如来藏恒处于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里面;虽然在生死流转当中如来藏出生了五阴十八界,与五阴十八界和合运作,但是祂恒常显现祂的体性:常住不变的体性、随缘任运的体性,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涅槃中道性,这个就是在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说,依着这样的道理,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跟无余依涅槃,并不能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这个涅槃的境界;也不是说外于自心如来藏(为涅槃本际)的修证,而能说有一个涅槃的实证。也就是说,无余依涅槃跟有余依涅槃,其实还是依着自性清净涅槃来施设安立的,如果没有自性清净涅槃这样子的一个如来藏本体的话,有余依涅槃跟无余依涅槃就形同戏论了。

 

紧接着我们来说:何谓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就是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是依着如来藏中分段生死烦恼现行之断除;也就是说,依着如来藏中含藏的分段生死烦恼之现行的断除,断除以后但是还未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前,施设为有余依涅槃之名。但这个也是不能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有余依涅槃」,因为要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才有办法将「尚未灭除余苦所依的五蕴」说之为有余依涅槃。

 

第三个叫作无余依涅槃。那什么叫作无余依涅槃呢?无余依涅槃就是说:圣众的七转识已经修除了分段生死的烦恼种子,令烦恼种子不再现行,所以在舍寿的时候,能够令意根的这个我灭除,而能够令如来藏不再出生中阴身〔编案:现般涅槃〕;或者在中阴身坏灭以后不再受生(将中阴身与中阴阶段的这个十八界法灭除),只留下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也没有思量,也不再出现于三界当中,永无一切三界行苦,而成就了中般涅槃。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依如来藏所处的这样子的境界来说,这个就是无余依涅槃;也是说,依着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涅槃境界,而说灭除诸苦所依之五阴的这个状况叫作无余依涅槃。所以,不管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其实都必须要是依着如来藏所处的(自处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才有办法来施设这个有余依涅槃跟无余依涅槃。

 

第四个是大乘特有的一个这样子的佛地的涅槃,那就是无住处涅槃。什么是无住处涅槃呢?无住处涅槃指的是依自心藏识来说,也就是依自心藏识来说佛地的第八识已经断尽一切生死的现行与随眠。所以,无住处涅槃一样是依着佛地的无垢识、依着佛地的第八识——佛地真如,来谈这个无住处涅槃;那是因为佛地的第八识已经断尽了分段生死的现行,成就阿罗汉所证的有余依与无余依两种涅槃(而且进而断尽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永离变易生死(也断尽了无始无明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明。如来藏灭除了阿赖耶识名以及异熟识名,改名为无垢识,这样子才叫作佛地真如;而在一切境界当中,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都能够真实而如如。佛地的无垢识于一切境界、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悉皆真实而如如,这个就是佛地的无垢识、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这样子的佛地的真如,因为已断尽了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的缘故,所以永远不住在生死中;但是,因为断尽了所知障——无始无明随眠的缘故,现观一切法唯是自心真如所生,唯是自心真如所现,现观一切法(现观一切无为法),也是自心真如所显,涅槃就是无垢识的真如自性的缘故,由于如是亲证的缘故,灭尽了涅槃贪,故而能令诸佛永不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因为这样子不住生死,也不入无余涅槃,所以佛陀无垢识这样子的一个证量、这样子的一个境界,称为是无住处涅槃。这就是大乘的四种涅槃。所以,大乘的四种涅槃是函盖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函盖了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其中的有余依涅槃跟无余依涅槃是共于二乘的,因为二乘也同样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但是二乘人他并没有办法证悟真如本心(没有办法证悟如来藏),因为他们只是在五蕴空相上面去作思惟、去作观察,而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烦恼,所以唯能取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但是,大乘菩萨是依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如来藏体来修学,所以能够亲证如来藏本自的境界——远离于三界六尘万法的境界,名为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依止着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地地往前进修而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乃至于圆满佛道(成就佛道),而成佛地的无垢识,证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这就是大乘的四种涅槃。

 

苦灭圣谛是灭烦恼、是灭生死,是由生命(流转)的还灭以趣向于涅槃。也就是说,苦灭圣谛目的就是为了要灭除烦恼、要灭除生死;灭除烦恼、灭除生死就是要让生命还灭,要让生命还灭以趣向于涅槃,那四圣谛其实就是缘起的另一种表达。四圣谛法其实是缘起法的另一种表达,也分成流转还有还灭两种缘起观。那说流转,什么是流转呢?在四圣谛里面,哪一部分是在说明流转的法呢?流转的法就是前面两者,也就是苦圣谛跟苦集圣谛,这个是说生命的流转,这个就是讲六道的轮回。因为有苦跟苦集,所以会有生命的流转;因为生命的流转,所以会让众生轮回三界六道永无穷尽,这个就是四圣谛里面说流转的这个圣谛(了解流转法的道理)。那还灭的部分是在指什么呢?还灭的部分就是在指后面两者,也就是说还灭的部分是在指苦灭圣谛,还有苦灭道圣谛。还灭的意思就是让生命还灭,让生命还灭以后就趣向于涅槃;想要趣向于涅槃,就必须要让生命还灭,要让生命还灭就必须要灭生死,灭生死就必须要灭烦恼。而想要灭烦恼是应该要灭哪些东西呢?

 

我们也来看一下,《中阿含经》卷7里面的《分别圣谛经》是如何的开示。这篇《阿含经》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3

 

这个意思就是在说:「诸贤啊!如何是爱灭、苦灭圣谛呢?这个是说众生确实有贪爱内六处。哪内六处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内六处。他们如果解脱了,不爱染、不执着六根,断除以及舍弃了六根爱,把对六根的爱着吐尽了,对六根没有贪爱了,对六根灭了贪爱,已止息而不再贪爱了,让六根的贪爱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存在的话,这个就是苦灭了。」也就是说,把对六根的爱着吐尽了,对六根没有了贪爱、灭了贪爱,全都止息而不使贪爱继续存在的话,这个就是苦灭。

 

《中阿含经》里面又开示要如何知道苦灭了呢?就是说:

 

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4

 

这个意思就是在说:「如何才是真的知道苦灭了呢?如果有人心中不再贪爱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孳息财物,不为这些而在心中造作贪爱的意业;他们如果解脱了,不贪染也不执着,断、舍、吐尽了贪爱执着,心中没有欲望、消灭了这些欲望、止息消失这些欲望的话,这个就叫作苦灭,他们知道这个就是爱灭、苦灭的真实道理。」

 

接着又如何说呢?又说:【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5也就是说,「同样的,对于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是像这样子断除的」。又继续作这样子的开示:

 

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6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贤啊!众生确实有贪爱六界。哪六界呢?就是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他们如果解脱了,对六界不爱染、不执着,断、舍、吐尽了对六界的贪爱与执着,心中不再对六界有欲求,息灭对六界的欲求(止息了对六界的欲求——止息六界的欲求、消失了六界的欲求)「,这个就叫作苦灭。」

 

又说:

 

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7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贤啊!过去时的贪爱与执着灭了,就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的贪爱与执着灭了,就是爱灭、苦灭圣谛,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也不离于如,而且不是断灭;也不是颠倒的想法,真实道理已详细的审查确实。」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先跟各位分享到这边,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分享苦灭圣谛。

 

阿弥陀佛!

 

1.《大乘义章》卷18,《大正藏》册44,页814,中26-28

 

2.《瑜伽师地论》卷68,《大正藏》册30,页674,上11-13

 

3.《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01,页468,下19-22

 

4.《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01,页468,下25-28

 

5.《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01,页468,下28-29

 

6.《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01,页468,下29~页469,上2

 

7.《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01,页469,上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