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概说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概说

四圣谛—苦灭圣谛(下)+ 四圣谛—苦灭道圣谛(一)

256次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苦灭圣谛,也就是四圣谛的第三个圣谛。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中阿含经》里面如是开示:

 

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 1

 

这个意思是说:「诸贤!过去时的贪爱与执着灭了,这个就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的贪爱跟执着也灭了,这个就是爱灭、苦灭圣谛,这真实的道理是绝对不虚妄的,这个道理是不离于如的;(也就是说,这个苦灭——这个爱灭、苦灭的这个道理,是不离于真实而如如的这个真如本心的;离于真如本心来谈灭的话,那个灭就是断灭空;所以这个真实的道理是绝不虚妄也不离于如的,所以它不是断灭空的。)这个灭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颠倒的想法(不是说我们去虚妄地思惟,去思惟一个颠倒的想法),这个真实的道理必须要详细地审查确实。」1

 

所以,过去的贪爱,或是现在的贪爱,或是说未来的贪爱跟执着都灭了以后,这个就是爱灭、苦灭圣谛。但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样子的贪爱跟执着灭了,是因为依于这样子的「如」的道理,而不是说把蕴处界诸法的烦恼爱着灭了以后,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如果这个灭了以后而认为是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个就是断灭空,这个就是落入了一切法空,这个也是修学佛法所必须要去正视的一个道理。很多人错解了这样子的道理,以为说一切法空、一切皆空这个就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灭的道理;但是,一切法空、一切灭,一切法空这诸法皆空这样子的道理,其实是依于如来藏的真实,而说蕴处界诸法它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这个法它是空的。当你把对于蕴处界诸法的执着,把它给灭了,灭了以后——对于蕴处界诸法的贪爱跟执着灭了以后,这个就是对于爱灭跟苦灭有真正的了知了,这个就是爱灭、苦灭圣谛。

 

所以《中阿含经》里面又如是开示说:

 

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2

 

「所以总合如是的真理(总合上面所说的真理),也就是说,前面所说对于五蕴十八界的这个爱着(这个贪爱执着)已经灭了,这样子的道理,这个是圣人所有的,这个是圣人所知道的,这个是圣人所看见的,是圣人所了知的,是圣人所得到的,是圣人所共同正确觉悟的;因为这样子的缘故,世尊说这个是爱灭、苦灭圣谛。」也就是说,这些蕴处界诸法灭了以后—对蕴处界诸法的贪爱执着灭了以后—这个就是爱灭、苦灭圣谛,蕴处界诸法灭是依于「如」这样子的道理。蕴处界诸法灭与蕴处界诸法依于「如」这样子的道理,这个是圣人所有的,是圣人所知道的,因为不管是二乘声闻人或者是说缘觉,都知道佛所开示的道理;佛开示说我们众生都有一个如,都有一个本际,都有一个所知依,是因于这样子的本际,因于所知依,才能够去说我们真正对蕴处界贪着的灭除,这样子是说爱灭、苦灭的圣谛。

 

所以,我们从上面《中阿含经》里尊者舍梨子开示的道理,我们可以归纳出来苦灭的方法。苦灭的方法: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先断除、弃舍、吐尽我们对于六根的贪爱和执着,断除了六根的贪爱,弃舍了对于六根的贪爱跟执着,吐尽了对于六根的贪爱跟执着;紧接着,必须要对我所的贪爱(譬如说对于妻、子、奴婢,或是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铺、孳息财物等等),也都应该在心中断除了造作贪爱的这样子的身口意业,必须要断除造作这样子的业,使心中没有欲望,止息这些欲望;乃至于必须要对六尘的触,对于六尘的觉受,对于六尘的了知,对于六尘的思量,对于六尘的贪爱,也都应该要彻底的断除。更进一步,必须要断除、必须要弃舍、必须要吐尽对于地界、对于水界、对于火界、对于风界、对于空界、对于识界等六界的爱染跟执着;还必须要进一步对于过去的贪爱跟执着,对于现在的贪爱跟执着,对于未来的贪爱跟执着,都灭尽了、都吐尽了、都彻底地断除了,这样子就是爱灭、苦灭的圣谛。像这样子的真理,是佛所开示的,也是圣人们所有、所知、所见、所了的,是圣人们所得到的、所共同正确觉悟的至理,这个就是究竟灭尽苦的真实道理。

 

所以,苦灭圣谛指的就是我们对于我所,对于六根,对于六尘,乃至于对于六界,乃至于对于过去的贪爱跟执着、对于现在的贪爱跟执着、对于未来的这些贪爱跟执着,都必须要灭尽了,都必须要断尽了,都必须要弃舍,都必须要吐尽,这个才是佛所开示的苦灭圣谛真正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佛所开示的,是圣人们所了知的,所以称它为圣谛。因为解脱的圣人们,依着佛的开示而这样子的往前进修,去断除对于六根、对于六尘,乃至于对于我所,乃至于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些贪爱、执着舍弃的道理,就是苦灭圣谛的真正道理。

 

我们现在已经把苦灭圣谛的真正道理讲完了,接着我们要正式地进入所谓的「苦灭道圣谛」。

 

那苦灭道圣谛当中的「道」是在指什么呢?依着这个「道」而修会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四圣谛当中的苦灭道圣谛它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道」它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人如果想要证涅槃的话,必须要行于此「道」;这个道能够让修行的人达到涅槃的境界,苦灭之道圣谛是四圣谛的第四圣谛,简称为道圣谛,就是这个道理。苦灭道圣谛这第四个圣谛之所以称为道圣谛,就是说这个「道」它是能够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必须要透过这样的道才能够到达涅槃的境界。我们前面所说的苦灭的状况,对苦灭作了说明以及描述,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的时候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藏独存的涅槃境界〔编案:这是依解脱道来说的涅槃境界〕。但是,到达这个涅槃之果的「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如果要证涅槃,必须要行于此道。所以,这一切的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的时候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这个就是灭,就是苦灭;这个苦灭后只剩下如来藏独存的涅槃境界,这个就是无余涅槃。但这个是果,要如何达到这个果,就必须要透过这一个「道」来行,来施行、来落实下来,才有办法能够得到、得证这样子的一个涅槃的果。

 

所以,苦灭道圣谛中这个道在《俱舍论》当中(在《俱舍论》卷25里面)如是说:

 

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 3

 

所以这一段《俱舍论》里面的论文,意思就是在说,由此「道」的缘故,能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因为这样子的正理,能够让我们通达于涅槃,这个就是道谛。也就是因为涅槃路(道就是通往涅槃之路)通往涅槃之城,依于这样子的道路,我们才能够趣向于涅槃。

 

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又开示了哪些可证涅槃之道呢?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开示的可趣证涅槃之道非常的多,关于证涅槃之道的正理,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最主要所说的第一个是「三十七道品」,并来广说「八正道」的正理。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个是五力,第六个是七觉支,第七个是八正道分。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八正道分以外,更在阿含当中广说八正道的正理,这个八正道所说的就是: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志,第三个是正语,第四个是正业,第五个是正命,第六个是正方便,第七个是正念,第八个是正定。佛世尊开示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正理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帮助弟子们修行,帮助弟子们依循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于涅槃解脱。所以,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就是趣向于涅槃之道。(八正道的正理在下一主题当中,会对于八正道作详细的说明;我们在这里,仅针对前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的各种法作详细的说明。)

 

三十七道品中我们说有四念处等等诸法。何谓四念处呢?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以及法念处四种法。这四种法又称为念住。

 

所谓的身念处又叫作身念住,也就是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非我等空相,以对治见颠倒。也就是说,透过身念处的观察来观身不净,观自身之相是不净之相;同时,透过这样子的观察,去观察我们的色身乃是非常,它不是常住的,它因无常而苦,因苦故空,因空所以它是非我;所以透过这样子的观察,来对治对有我的执着,所以透过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共相,来对治对于净相的颠倒。也就是说,众生都对于自身的这个色身产生贪着、爱着,由于对于身念处的这个观察,了解到说这个色身它是非净的,所以能对治众生这个净颠倒。

 

第二个是受念处。受念处又称为受念住,就是观察众生在欣求乐受当中反生苦的原因,而观苦、空的共相来对治乐的颠倒。其实众生都是以苦为乐,众生处在八苦里面都不知道是苦;这个就是我们前面在讲八苦的时候说,有些众生根本不知道苦,众生处于苦境但根本不知道苦。那有的人能够去观察这个人生的苦,但是这个毕竟还是属于凡夫与外道所观察的苦;但是佛法层面所要观察的苦,是必须要观这些生老病死苦等这些苦,这些苦它的根源是来自于五阴炽盛的苦。这个五阴炽盛的五阴本身,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它是缘起性空的,它是依他起性的;从这样子去观察——观察这样子的苦、空的共相,来对治我们对于这样子的苦,对于这个「受」的这样子的一个颠倒见(对于乐受的颠倒见),所以这个是对治乐颠倒,用这样子的受念处来对治乐颠倒。

 

那什么叫作心念处呢?心念处又称为心念住。心念处的观察方法是怎么样的一个方法呢?它就是透过观能求之心乃是生灭无常的,并且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也就是说,透过心念处的观察,透过心念住的思惟,去观察我们能观、能求的这个意识心(能求的这个识蕴),这个觉知心祂是生灭无常的,透过这样子的生灭无常来观察祂的共相。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执着这样子的意识心——都是执着这样子的生灭的、无常的这个意识心为常,以为这个意识觉知心祂是常住不灭的;所以必须要以这个观心无常,来观察自己的这个觉知心是无常的,别人或其他众生及一切众生的这个觉知心一样是无常的,由观这个共相来对治这个觉知心是常的这样子的一个邪见。所以是透过心念处的一个观法来对治常颠倒。

 

法念处又是观察什么东西呢?法念处又称为法念住,也就是说透过观一切法皆是因缘而生,这一切法都没有自性〔编案:自在的体性〕,而且观这些法的共相来对治「我」颠倒。也就是说观诸法无我,一切法它并没有自性的,这些蕴处界诸法并没有自性,观所有众生所出生的这些一切蕴处界诸法都是因为因缘而生的,这些因缘所生法它是没有自性的。所有一切法若说有自性的话,是有如来藏,它才有自性〔编案:因为有真实自性的如来藏,才能有依他起的世俗自性〕;但是如来藏的这些自性,又不是因缘所生法的这个自性,所以又说它为无自性性,所以祂并没有自性〔编案:如来藏没有因缘所生诸法的三界我性,没有分别自体拥有这些自性〕。法念处是透过对蕴处界诸法的观察,观察这些法它是没有自性的,透过观所有众生执着因缘所生法,认为它是有自性,认为它是常住的,为对治这样子的一个邪见,故说就是来对治对于我的颠倒,这个就是法念处观。因为对于法念处(法念住)这样子的观察,所以得到这样子的一个智慧。

 

为什么修四念处观是在对治这四种的颠倒呢?因为凡夫众生不明法界的真实相,而以世间之无常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中执为有我,于不净执为净,所以才会造成这样子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所以必须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观行来对治,来对治于净颠倒,来对治于常颠倒,来对治于乐颠倒,来对治于我颠倒;所得到的这样的智慧,这就叫作四念处观,能这样子安住就叫作四念住。

 

那四念住为什么称为住呢?四念处为什么又称为「住」,这个道理是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下一集再跟各位作分享。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暂时先跟各位分享到这边。

 

阿弥陀佛!

 

1.《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1,页469,上8-11

 

2.《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1,页469,上11-13

 

3.《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5,《大正藏》册29,页132,上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