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概说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Title
0:00
0:00
播放列表
循环播放

三乘菩提概说

综论(二)

164次播放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概说”。今天我们要继续谈:综论(二)。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已经把菩萨五十二阶位作了概略的回顾。今天我们要继续讲解:菩萨在悟前和悟后有哪些差异,以及声闻菩提的内涵。

菩萨在六住位满心,完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多的修学,以及能取空、所取空的四加行,在断除了我见、我所见之后,对于破参所需要的福德、定力以及慧力就接近圆满;就可以开始跟随真善知识熏习参禅的正知见以及要如何参究,来找到自心如来。当然这时候,也要具备有至少超过欲界定的未到地定的功夫才行。

当菩萨开始依照真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的方法,去参禅的时候,说实在,真不知道该怎么样来下手!这就像禅师所说的:“壁立千仞,无汝下手处。”会有这种状况,最主要是因为真心并不是世间法,本身是无形无色;众生又被无始无明所障碍,从来不曾和真心如来藏相应过,所以当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参究。所以在丛林当中,有许多禅师参到老死,仍然没有办法破参,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当菩萨在善知识的指导之下,去参究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就会有了正确的方向,疑情也会越来越浓。这时候只等待因缘成熟,一念相应了就能够破参。

菩萨在破参之后,不仅能够找到自己以及其他有情如来藏的所在,而且也会因此发起了般若智慧。这样的般若智慧,就不是二乘无学所能够了知的境界了。譬如,世尊在《楞伽经》当中开示: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乘入楞伽经》卷二)

世尊在这段经文当中,已经很清楚的为大众说明:菩萨如实了知佛陀所说的藏识第一义谛真实义理,并且在老实的参究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得以触证真心如来藏,也就是藏识。由于菩萨触证如来藏而发起的般若智慧,已经远远超过二乘无学所行的境界;就算二乘无学穷尽定力与慧力,也无法了知菩萨的智慧境界,这是因为二乘人的慧力还不足以找到自心如来藏的关系。

由此可知,菩萨在悟前根本还不知道如何参究,甚至也不知道如来藏的所在;然而,菩萨在一念相应破参了之后,不但立即明了如来藏的所在,并且也会逐渐发起般若智慧。这样的般若智慧,不仅二乘人无法了知,而且菩萨可以依照这个般若智慧,进修三贤位菩萨的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乃至诸佛的一切种智。所以说,菩萨悟后所发起的智慧,和悟前真的是差很大,不是二乘人所能够了知,更不用说是一般凡夫了。

菩萨在证悟了之后,同时也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三缚结。

所谓的我见,就是将色身、意识等五蕴当作是真实我,也就是说,众生不知道意识或者色身其实是虚妄无常的,所以就把意识或者色身当作是真实我而不肯舍弃。当菩萨证悟明心的时候,发现如来藏才是真实我;而意识或者色身则都是生灭之法,都是以如来藏为因,藉着种种缘,才会从如来藏出生的法,所以是被出生的法,而且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当菩萨开悟了之后,就不会把意识或者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断除了众生的我见。

而所谓的疑见呢,就是菩萨在证悟了如来藏之后,对于自己有没有亲证如来藏、有没有断我见,心中是很清楚的,而且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如果他对于所证的如来藏还有怀疑,或者是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就表示他的疑见还没有断除,我见并没有真的断。所以,当菩萨在证悟之后呢,确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而且是不生不灭,对于这样的事实能够接受不再怀疑,就表示他的疑见已经断除了。

另外,断除疑见还有一种功德,就是当证悟者确定如来藏才是真实我而意识是虚妄我之后,以这个见地,可以很明确的来检验诸方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对于这样的事情不会有任何的犹疑。譬如,有法师主张:“我们要把握自己,当自己的主人。”又有法师主张说:“我们要常常保持清楚明白,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乃至于一整天,这样就表示是开悟了。”还有的法师主张:“离开语言文字的离念灵知心才是真心。”当一个证悟的人听到像这样的说法,他的心中就很清楚:这些法师的知见都是落在生灭的意识当中,都是没有断我见的人。所以,当菩萨以真心实际理地的智慧来检点诸方大师的时候,无论这位大师他的名气有多大,都可以很明确的确定这位大师他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而且不会有任何的犹疑不决,这样就表示他的疑见真的断了。

而所谓的戒禁取见,就是当菩萨在证悟之后,就有能力来检点诸方大师所施设的戒禁,到底如不如法,与断我见有没有关系。如果大师所施设的戒禁跟断我见没有相关,他所施设的戒禁本身就是不如法的;这样不如法、跟断我见毫无相关的戒,我们就把它称为戒禁取见。例如,有法师规定他的徒众,每天一定要打坐,而且要坐到一念不生。证悟者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位法师他所施设的戒,并不是正确的施设;因为这样打坐即使坐到一念不生,也没有办法断我见的。菩萨能够这样清楚的判别诸方大师所施设的戒如法或者不如法,表示他的戒禁取见已经断了。

所以,菩萨证悟了以后,就和通教的初果人一样,包括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三缚结一定都会同时断除。所不同的是,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及发起的般若智慧,不是以求自己解脱作为究竟,而是以利乐众生、成就佛道作为究竟。所以,当菩萨证悟之后,就会发现到三乘菩提之间差异是很大的。不说别的,单单菩萨所亲证的如来藏,佛陀在三乘菩提诸经当中都已经隐说以及明说了,可是二乘人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们没有办法找到。

譬如,佛陀曾经在《阿含经》当中提到无余涅槃本际,其实这指的就是如来藏。

譬如《杂阿含经》当中有开示:“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三十四)

也就是说,众生因为无明,所以从无始以来,有如在漫漫长夜之中不断的流转生死,这都是因为不知道诸苦所依的本际啊!

这个本际其实指的就是如来藏,只是所用的名字不同而已。怎么说呢?如果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心存在,有情的生命在死后就一定散坏了,那哪还谈得上所谓无始以来生死轮转之苦呢?所以,一定必须是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心一直存在着,才能够说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生死,有六道轮转等等种种苦存在,而且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够停止下来。像这样才能够领会这种大苦的本质。当我们明白了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才能够说懂得所谓的苦圣谛。

当众生了知三苦、八苦等等诸苦之后,就会开始推究这些苦究竟是怎么样聚集起来的;推究的结果会发现,是因为有五蕴身的关系,众生才有种种苦出现以及认知。这就是苦集圣谛。由于五阴出现,才导致了种种苦的出现。声闻人为了断种种苦,最好就要将五蕴身来灭尽之后,才不会有种种苦的出现。这个指的就是苦集灭圣谛。当既然知道要将五阴灭尽,那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够把这五阴来灭尽,并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够把五阴灭尽的;所以,声闻人就透过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来将五阴灭尽,就不会再有五阴以及诸苦出现了。这就是苦集灭道圣谛。

上面所说的这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以及苦集灭道圣谛,也就是世尊所说的四圣谛。由于声闻人相信佛陀的开示,知道把五阴以及诸苦灭尽以后,就再也没有五阴以及诸苦出现了,就能够安处在灭尽、寂静、清凉、真实的无余涅槃本际当中。所以,声闻人在未入无余涅槃之前,一切诸苦当然是要依于本际才能够存在,因此才会有种种的苦的存在以及领受;而在入无余涅槃之后呢,五阴以及诸苦都消失灭尽了,只剩下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处于寂灭、清凉、真实的境界中。而诸苦所依的本际,其实就是如来藏。这是因为诸苦一定要有所依,都是依于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才能够存在的。如果没有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的存在,佛所说的解脱道就和断见外道没有什么不同了。声闻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世尊的开示,知道进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才愿意断尽烦恼结,并且把自己的五阴以及诸苦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当中。

由此可知,佛在声闻菩提当中已经隐说有如来藏的存在,只是用不同的名相来替代而已。

又譬如,佛陀用另外一个名相来表示无余涅槃本际以及如来藏。在《杂阿含经》当中,佛陀曾问圣弟子如何受持祂所说的四圣谛,圣弟子就向佛陀禀白说:

【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杂阿含经》卷十六)

在这段经文当中的“如”,指的就是无余涅槃本际。因为四圣谛诸法都是从如来出生的,不能离开如而有四圣谛诸法的出现,四圣谛和如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如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详细观察的真理,而且是没有颠倒的。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这个“如”其实就是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只是佛陀用不同的名相来形容祂而已。

此外,世尊在《杂阿含经》也开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道理,其中的“我”,指的同样是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或者是“如”,因为,只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才能够称为是真实我。

譬如,如来在《阿含经》当中为火种居士开示说:【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五)

经文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过去的色、未来的色或者是现在的色,不论是内色、外色,不论是粗重的色、微细的色,不论是美好的色、丑陋的色,不论是远方的色、近前的色,一切都是非我、也非异我、不相在;不但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佛陀在这边也已经很清楚的开示:色蕴不是真实我,但是色蕴是由如来藏真实我所出生的,所以也不异于真实我,所以说色蕴和真实我的关系是非一非异;而且色蕴和如来藏真实我一起和合运作,当色蕴坏灭的时候,本不生灭的如来藏却还是依然存在不灭,所以说祂们不相在。色蕴既然是如此,受、想、行、识也同样是这样道理,不是真实我如来藏,也不异于如来藏我,与如来藏我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与如来藏我一起和合运作,当受想行识诸法坏灭的时候,如来藏依然是存在不灭的,所以说祂们不相在。

由上面的经文可以证明,这个“我”其实就是无余涅槃本际、如等等的异名,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心体如来藏。在这段经文当中,世尊也同时明确的说明了:识阴意识,无论是粗或是细,即使是细意识或者是极细意识,仍然都是生灭法,绝对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实我。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佛陀在《阿含经》当中已经谈到真心的种种异名,譬如无余涅槃本际、如、我乃至于入胎识等等异名;但是,佛陀在这当中只是隐说而已,并没有明说。在二转法轮的时候,仍然算是隐说;一直要到三转法轮,才开始说明如来藏以及当中所含藏的种子的内涵。在这个之前,就只告诉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我等等的存在。”由于阿罗汉信受佛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法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中消失不见。

为什么佛在初转法轮会隐说真心的存在,而不明说呢?最主要是因为二乘法是以快速证得解脱为主,所以只需要相信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是究竟安乐、清凉、安隐的涅槃境界,这时还不需要实际证得微妙甚深的无余涅槃本际;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根据二乘人的愚昧根性,而隐说真心的道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将继续来讲解:综论(三)。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增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