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节 般若慧之圆满--一切种智
般若智慧的具足也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函盖了四智--佛地的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四智圆满时就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究竟佛地。而般若的总相智又名法界体性智,因为般若所证的如来藏体性就是法界本心的体性。
密宗最喜欢创造名相、头上安头,胡乱骗人说:“显教的佛只证得四种智慧,密教的佛还证得法界的体性智”,多了一种智慧。但何谓法界体性?他们却不懂法界体性。法界体性是说诸法的根源如来藏;祂既是涅槃--空性,而又具足轮回性--有性,所以能生七转识、五十一心所法等,能生万法等,所以才有有情能轮转世间;它具足空性与有性,这两种体性的本来具足就是法界的体性。了解法界体性、有这种智慧,依据这法界体性智慧去修学种智,有了初地道种智就可了知三界九地所有众生心行。有人向你瞎扯淡--胡乱解释死后是怎么回事(譬如西藏度亡经、西藏生死书);你若有种智,听完了就知道他骗人骗已,因为他说的和种智相违背。这就是说:如来藏体性智慧的了解,才是法界的体性智;而不是把四智加起来叫做法界体性智,也不是密宗的佛此显宗的佛多了法界体性智,因为必须先证得法界体性智,才能渐渐修学到达佛地具足四种智慧,所以密宗所讲“密宗的佛多了一项法界体性智”,是头上安头的说法。
般若智与涅槃不同,方才所说四种涅槃都是所显得,都是本来俱有的;我们只是把烦恼障所知障消除,它才显现出来,而它的涅槃性是本来就有的,只是修行以后显现出来,不是修行后把它变出来、生出来。然而般若智慧是所生得,是由于经过修行般若智慧而一点一滴开始出现,是修行之后才出生、才有的,所以般若乃至佛地的四种智慧都是所生得--以前没有,悟了才有,成佛以后才具足,所以是所生得,不是本来就有。
藏密有不少仁波切、法王、活佛们都说:“这菩提智是本有。”对不起!我说他们“乱说、诳语”,因为说话不如实。可见他们连总相智都不懂,因此,密宗很多已经成佛的祖师们,写了很多“密续”流传下来,到今天我们看起来都变成大笑话,可是几百年来都没有人知道这种可笑的内情,但是明年(2001年)年底,《狂密与真密》出版时,诸位会读得不亦乐乎,因为终于有人要把它巨细靡遗的讲出来了。
这就是说:般若甚深极甚深、难证极难证、难修极难修;台湾号称有八九百万佛教徒,其中有几个人证得真如总相智?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人。而这一百五十人统统是在我们会里悟出来的;到目前为止,会外只有一位居士是读了《悟前与悟后》悟的,因为住在南部,又被家业所绊住,没有来共修;只有这么一位,其它就没有了。所以般若甚深极甚深、难证极难证,总相智尚且如此,何况是别相智?更何况是种智?般若既然如是难证,那么关于般若之修证,会产生各种邪见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关于般若的邪见必定会有很多的。
密宗最喜欢创造名相、头上安头,胡乱骗人说:“显教的佛只证得四种智慧,密教的佛还证得法界的体性智”,多了一种智慧。但何谓法界体性?他们却不懂法界体性。法界体性是说诸法的根源如来藏;祂既是涅槃--空性,而又具足轮回性--有性,所以能生七转识、五十一心所法等,能生万法等,所以才有有情能轮转世间;它具足空性与有性,这两种体性的本来具足就是法界的体性。了解法界体性、有这种智慧,依据这法界体性智慧去修学种智,有了初地道种智就可了知三界九地所有众生心行。有人向你瞎扯淡--胡乱解释死后是怎么回事(譬如西藏度亡经、西藏生死书);你若有种智,听完了就知道他骗人骗已,因为他说的和种智相违背。这就是说:如来藏体性智慧的了解,才是法界的体性智;而不是把四智加起来叫做法界体性智,也不是密宗的佛此显宗的佛多了法界体性智,因为必须先证得法界体性智,才能渐渐修学到达佛地具足四种智慧,所以密宗所讲“密宗的佛多了一项法界体性智”,是头上安头的说法。
般若智与涅槃不同,方才所说四种涅槃都是所显得,都是本来俱有的;我们只是把烦恼障所知障消除,它才显现出来,而它的涅槃性是本来就有的,只是修行以后显现出来,不是修行后把它变出来、生出来。然而般若智慧是所生得,是由于经过修行般若智慧而一点一滴开始出现,是修行之后才出生、才有的,所以般若乃至佛地的四种智慧都是所生得--以前没有,悟了才有,成佛以后才具足,所以是所生得,不是本来就有。
藏密有不少仁波切、法王、活佛们都说:“这菩提智是本有。”对不起!我说他们“乱说、诳语”,因为说话不如实。可见他们连总相智都不懂,因此,密宗很多已经成佛的祖师们,写了很多“密续”流传下来,到今天我们看起来都变成大笑话,可是几百年来都没有人知道这种可笑的内情,但是明年(2001年)年底,《狂密与真密》出版时,诸位会读得不亦乐乎,因为终于有人要把它巨细靡遗的讲出来了。
这就是说:般若甚深极甚深、难证极难证、难修极难修;台湾号称有八九百万佛教徒,其中有几个人证得真如总相智?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人。而这一百五十人统统是在我们会里悟出来的;到目前为止,会外只有一位居士是读了《悟前与悟后》悟的,因为住在南部,又被家业所绊住,没有来共修;只有这么一位,其它就没有了。所以般若甚深极甚深、难证极难证,总相智尚且如此,何况是别相智?更何况是种智?般若既然如是难证,那么关于般若之修证,会产生各种邪见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关于般若的邪见必定会有很多的。
下一篇:第三章 第五节 关于般若之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