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十答
[第十答:]
来函:
【【3、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表”中,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次第,出于何处?此是否能建立为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
若依《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
若单以此为证据,是否稍嫌薄弱?是否应以 世尊圣言量为依较为妥善?且依 窥基菩萨言,必先“见道”有后得智(《成唯识论》所说‘见道’位在初地)后次第进修,于五地后方能了达此八喻;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不同 萧老师建立由十住位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现观,此为其一。
再者,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及直门弟子 智周菩萨所注解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之《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中,解释此八喻亦非如 萧老师由十住至六地次第排列,而是引《摄大乘论》 世亲、 无性二菩萨的释论、 弥勒菩萨所著《辩中边论》作释,来阐释十八界与三性等关系,故其他契经如《大品般若经》中十喻、《金刚经》中六喻,次第排列皆不全同于《成唯识论》;故此应属横向修证说明,非决定属纵向修证次第,此为其二。
又,若 萧老师教证不出于此,是否可请 老师慈悲明示所依圣言量及理证?】】
谨答:
如来函中所言:【【3、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表”中,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次第,出于何处?此是否能建立为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
此非正问,所以者何?谓余所说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实非以表中所言之现观境界作为无我观之法门、行门之次第,而是别有观行之法门;余于表中所列之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犹如镜像、犹如光影、犹如谷响、如水中月、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等现观境界者,皆是经由三位六地之种种法义行门而作观行,逮至满心时所获得如是现观境界;如是现观之境界,不是法门行门,而是结果。必须已证如是现观境界已,方是该位该地之满心位,方可自认是该位该地之满心位;若未亲证如是现观境界者,即非已满心者,则不可自认已经满心而说向他人,否则即时成就大妄语业,后果难可思量!余作如是提示,本出慈悲,欲免学人不慎成就大妄语业。大众不可错会余意之后,却来责余,否则即成诬责也!是故学人莫使余之善意成为无义。
复次,余于表中所述者,只是表明道之次第,只是略说三位十地之大略行门,表中已经略明三位十一地中之大要行门,未曾言如是九种现观境界为行门,已于九种现观境界前略说行门也!是故不可将余所说修证结果所得之现观境界,说为行门也!
复次,未证言证乃是大妄语,其罪非轻,犯者必堕地狱长劫受苦。唯恐有人误会证境,未证得满心之证境却自以为已经成就该位该地之满心证境,便以上位上地自居,以之说向他人时,便成大妄语业;为保护诸多佛弟子,令免误犯大妄语业故,乃说明诸位诸地满心位时应有之现观境界,以免未证如是满心位之果证时便倡言已得该位该地之果证,误犯大妄语地狱业而不自知。是故表中已列行门概要,彼等睁眼而不见之,却来诬谓余将满地心现观之境界误认为行门,实非所宜也!若不信者,且观余诸书中该表所列各地行门便知,无庸多所诤辩也!诸书俱在故!迄犹可稽故。
次如来函所问:【【若依《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略答如下:
圆成实者乃是阿赖耶识所显示之心真如性与心生灭性,详见成论文句自知,勿庸再解;由成论所说唯识性函盖不生灭之真实唯识门与生灭之虚妄唯识门等理,亦可知圆成实性函盖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义也,是故不可犹如彼等将圆成实性局限在心真如门中也! 亦如《起信论》中所言一心二门而含摄如来藏之不生不灭与种子流注之生灭性,可知圆成实之真意也。
由于触证阿赖耶识后,即可现观阿赖耶识具足世间法一切种子,亦具足出世间法一切种子;具足遍计执性有漏法种子,亦具足依他起性中之有漏有为法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而阿赖耶识心体自身则具足真如性,是故若得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时,即可如是现观真如之存在。由于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从来一向是真如性,而又具有含藏意根遍计执性种子、故能引现世间轮转有漏法之种子,亦具有依他而起之六识心等有漏无漏之有为法之种子,是故阿赖耶识具足世间与出世间万法之种子,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心体自身及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合为整体而说之时,即是圆成实性,故说圆成实性函盖遍计执性及依他起性。
阿赖耶识既然有此圆成实性,则亲证阿赖耶识之人,若非从善知识明闻密意以致欠缺观行之过程者,而是实有亲自参究之过程者,则有慧力能作如是现观,是故亲证阿赖耶识之后,即得从阿赖耶识自体而现观意根之遍计执性,亦得现观意识等六识之依他起性。
以真见道位中所获得之根本无分别智,再转入相见道位中,而作次第进修之观行,然后能起后得无分别智;若人精进而修,自身复有慧力者,复又不依止恶知识者,则必能进前次第现观而渐渐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若能复于十住位中眼见佛性分明者,则能于眼见佛性当时之刹那间,证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现观:“世界身心完全虚幻,唯有佛性与第八识心体真实不虚,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是名如幻观成就。然而此观之成就,非因修习如幻观而得成就,乃是修诸慧力、定力、福德之后,于参究佛性名义而得破参时,眼见之际当时便得成就,不必再作任何观行,不以如幻观作为观行之法门。故说此如幻观乃是十住满心时之现观境界,而非修行之方法,不可错会而作世界身心如幻之观行,否则终将堕于想像思惟之如幻观中,皆成相似如幻观境界,非是现观亲证之人。是故此位中之观行,要在基本定力(看话头)及慧力(相见道之般若别相智)之培植进修上用心,要在护持正法之上而作大福德之修集,护持正法之福德乃是三界中最大之福德故,护持正法者极易成满大福德故。
阳焰观者,谓相见道位中,熏习一切种智等法义,譬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一切种智之经论。多闻熏习之后,便随之而作观行,专在八识心王等法相中,比对阿赖耶识心体之如何配合运作,并于其中观察七识心之现行与微细心行,由是而得渐渐伏除所知障相应之异生性(烦恼障相应之异生性,于前真见道时已经伏除),不敢再因私心而故作已知一切法,而造谤法、谤贤圣等导致堕落三恶道之恶业,是故未来世中三恶道业完全降伏,永不入异生道中,即是已除异生性者。
然而十住位中,由未完全降伏之故,由未亲得十行位满心之犹如阳焰现观故,终不能确实现观七识心王犹如渴鹿之逐阳焰,不能完全止息渴爱。然因多闻熏习之故,转转增进,至即将满足十行心位时,依相见道之八识心王等别相智慧,努力作诸微细观行,方得亲自证知而起现观:七识心王始终犹如阳焰晃动而不能止息,而此阳焰实非真有,乃是妄知与妄觉所构成者。如是依于七识心王之虚妄性而作观行;后时得此现观已,则能令七识心之执著性大为降低,心得止息。是名十行位之满心者所得现观之境。而此犹如阳焰之现观境界,乃是藉由般若慧而作观行,于广行六度万行之中,观察阴处界等法虚妄不实,而以观察七识心为主要观行之对象;是故阳焰观非是行门,而是相见道之般若深细观行之结果。
如梦观者,谓菩萨道如梦也!然而此非初回向至十回向位菩萨所观行之方法与行门,而是结果。初回向位菩萨所应作者,乃是鼎力护持正法,不令佛门中之外道见破坏正法,不令外教一切人士破坏正法,救护一切众生回向远离众生相;如是尽力而行,永不休止。完成第一回向位之修行后,再依第二回向位之法门修行,而次第进向第十回向位中。于此十回向位中所作所修者,皆非以如梦观为其行门,而是以伏、除性障、护持正法……等种种回向为主修,藉此等行门而修集满足道种性,而发起入地所须之圣种性;但须起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可断尽,以免舍寿时便入无余涅槃,灭却佛菩提种。如是依于十回向位之种种修行法门,尽心尽力护持正法多劫、多生、多年之后,心得转净、智慧增长、心量广大、不畏强权、不畏被害而死,如是勤劳而为正法、而为众生,终能发起圣性,方能入地。
由此无私、为法为教之精进利生缘故,心得清净广大,烦恼自得消减而致世俗法中之烦恼妄想难得生起。由如是心清净及广大故,便可常常于定中及梦中观见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诸事相,亦可观见多生多劫违犯过失而受果报等事相,而得了知此世之善恶果报皆由往世自造因缘所致,因果历历不爽,悉如昨梦。由是缘故,便得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事相,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便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项,悉如梦中无异。由是亲证之故,现观此世所修诸行、所作诸事,悉如昨梦,不异往世历劫所犯所修之事行,此即是菩萨道如梦之现观。乃是经由初回向至十回向位之行门,而在最后心位获得如是现观,此非行门,而是结果之证境。此人得此现观时,不久即尽色阴,而入受阴区宇之内,不久即将入地。
如是复又进修楞伽及解深密…等一切种智经论(此谓如理作意而进修者。自意作解者不在此数中),于初分道种智成就时,若能真发十无尽愿,即得转入初地之入地心位。欲入此位,必须亲随大善知识熏习楞伽与解深密等法门,一一通达而不误解者,则可证得初分道种智,即入初地入地心中;若不修此,或修此而起甚解、误解者,则不能证得初地入地心所须之初分道种智,则非通达位菩萨也!若未证得如梦观者,皆不能进入初地,不可妄语而笼罩他人,后果极严重故。
入初地后,必须亲随善知识进修百法明门慧观,此是初地住地心位开始时,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行门,百法明门之修证与观行者,即是初地应修之增上慧学。复应同时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而广利众生;至即将满心之时,若于百法明门有所进益,有所通达,则将因 佛加持而忽然于一极平常之事项因缘中,发起疑情。由于起此疑情之故,便依此疑情而作探究,然而当时其实不能了知:此一法相上之观察探究者便是犹如镜像现观之亲证行门。
依于彼疑情而引发之法相上而作思惟与观行时,似与满心位所得之犹如镜像现观境界无关。然于观行突破而得正确完成之时,便得证知: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出生者;于此法相上之思惟与现前观行成就时,方知此是亲证犹如镜像现观之行门,而此行门并非在六尘犹如镜像之立论上而作思惟观行,仍是百法明中之无生法忍观行;是故行门与现观境界不同。若得如是思惟与观行完成,便满初地心;然而观行之法,却非是在犹如镜像之现观想像与思惟上,是故不可说犹如镜像之现观境界即是初地之修行法门。
犹如光影者,亦非观行之法门,而是二地菩萨修诸善法、十善业道、严持戒行,以如是等法作为满足二地心所须应有之福德。复以二地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为其主修,即是修学一切种智;此中断愚证智等行门,详见成论所说,此勿赘述。此地菩萨于后时因缘成熟时,忽于某一事相上生起疑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初地之犹如镜像现观,及此地之犹如光影现观之因缘,其实多由 佛之加持而引生,非由自己之聪慧而能自知如何亲证;因为引生此一现观智慧之事相,在初起之时,看来皆与满心位所得之现观境界似乎完全无关,故说皆是 佛力加持所致,故说现观境界非是行门)。然因善根之成熟故,因 佛力加持故,亦因自己于本地中之修证即将具足圆满故,于此疑情加以探究,随后便得渐渐通达。
由通达之故,便作观行,数数观行及思惟。观行及思惟完成之后,便又随即进入等持位之定境中,或转入或似梦非梦之境界中,而作验证:检查是否已经改变内相分?若得改变内相分境为清净境界,便又退回人间境界,于人间六尘境界中再作进一步之思惟与观行;于观行及思惟完成之时,复又转进等持位中或似梦之境界中,再作检查,观察内相分是否复增一分净化?如是历经三月左右之思惟与观行之后,方得圆成犹如光影之现观;然而正当作此观行之际,却浑然不知此一思惟与观行,正是二地满心位所证得之犹如光影现观境界,只是一心一意以此行门想要清净自己之内相分罢了!
自此以后,由于犹如光影之现观境界,使得自心自然清净,不须再如初地及二地住地心位中,要以择灭无为之意志力加以抑制方得清净自心;而是藉由犹如光影之现观境界所生起之功德,致令自心得与非择灭无为相应,不须压制与加行,便得自行清净;由是缘故,二地满心菩萨永不违犯清净戒律,心性清净而无杂染故,不须如住地心位以意志力强制方得清净,如是方名真实持戒,已非满心位前之学戒。此位中,已经证实内相分之所以染污或得清净之原因,证实内相分之染净者实由七识心自己所造作而成。七识心其实犹如明镜前面之光影,随于所照入之种种光影不同,镜像便随之显示种种不同影像;七识心亦复如是,犹如光影,能改变内相分之影像。如是亲证,完成全部历程,并能随意自行改易内相分者,即名亲证犹如光影现观之二地满心菩萨。
犹如谷响者,亦非修行之法,而是三地满心者之现观境界(此依犹如镜像及犹如光影之现观而作此判定,非是余之证量,然应无误)。此一现观境界,要依华严经十地品所说(此是别教直往菩萨之行门,亦名戒慧直往菩萨,非是二乘俱脱圣者回心,亦非通教三明六通菩萨转入别教者;彼等皆有可能提前证此现观故,别教直往菩萨要待三地满心位方能得此现观故),别教直往菩萨,由三地心时进修三地所应修证之无生法忍;主要以无生法忍之忍度而修,兼及其余五度行门。其中断愚证智内容,详见成论所说,此勿赘述。然而三地心中除无生法忍以外,亦须加修世间法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法。于具足修证此等法时,便得初发三昧乐意生身,由意生身发起之故而自然现有轮宝。从此便得自行前往诸佛世界礼拜供养诸佛,亦得自行往至诸方世界而度众生。
然于他方世界说法利乐有情时,意根意识在此娑婆世界色身中,同时缘于他方世界之意生身所说佛法及诸众生。缘熟之时,忽然返观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识缘于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现意生身所说诸法,犹如山谷回响,而却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与意识所缘,便得完成此一现观。此一现观之详细内涵,以及究须多久时间方能完成,或者少时便可完成,以及其中所得功德等,皆是我所不知者,不便强言。此即是三地满心菩萨之犹如谷响现观也!此与三地心之进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有关,故说此一犹如谷响之现观境界,乃是三地满心菩萨所现观之境界相。
若非三地满心位,不具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行门之证量者,即使具有三地满心位之道种智,仍不可能完成此一现观,则不能成满三地心。是故余说犹如谷响现观,是三地满心菩萨之现观境界,而不是三地入地心以后所应进修之行门;行门乃是三地无生法忍及四禅八定…等法,非是犹如谷响之观行也,此观行只是短时间(应系数天或数月之中即可成就)之证境尔。
如水中月者,乃是四地满心菩萨之所现观之境界相,而非修行之法门。四地之入地心菩萨,由于进修四地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故(详见成论及解深密、华严所说),并又精进而度众生,非唯度此世界中之众生,亦常往他方世界而度众生,永不疲倦。四地无生法忍若得成就,则能增益其前往诸方世界化现度众之能力与功德;此世间法上之能力与功德,并非四地菩萨所主修之行门,而是其结果。若能修满四地心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智慧增上之后,便能增益如是世间法上化身众多之能力。由如是能化现众多化身于他方世界之世间法上能力,能使四地即将满心之菩萨,而得如是现观:一切他方世界中,自己所化现之众多化身,犹如水中月一般。
由于天空实有唯一之真月故,随于众多江水湖水……等水之故,随其水之数量多寡,便有如其数目之水中月示现。四地菩萨之化身亦复如是,由于自己之如来藏已能由自己之缘故而化现众多化身;是故便由于他方世界中诸多有情之与己有缘者之心想故,而令自己之如来藏能于彼等众生心中各各化现一化身,便如水中之月一般无二。是故如水中月之现观,乃是成满四地心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等法以后,加以他方世界中与己有缘之佛弟子为缘,方能证得。由是缘故,说此现观乃是四地无生法忍果所成就之现象,而非行门,行门实为精进波罗蜜多及四地心所应有之无生法忍智慧;由如是智慧及精进度众之故,而令四地满心菩萨能现极多化身于诸方世界,方能成满此一现观,是故此一现观乃是结果,而非行门。
变化所成者,乃是五地菩萨于禅波罗蜜多之进修,及五地所应修得之无生法忍智慧之具足,谓此地中之长时修行,能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完全融合无二,其智深妙,极难有人能胜之;具此真俗二智之般若慧已,圆成五地心所应有无生法忍,亦能将三地心中所修之禅定及神通等法转胜,然后方能在等持位中现观自己所化现之极多化身,皆是自心阿赖耶识秉承末那之命所变化者;而此等极多化身,皆非实有,皆是自心阿赖耶识变化所成,非是时时思量作主之末那所能变化。故说此一变化所成之现观境界,乃是五地满心位时之现观境界,是五地满心位之果报,而非五地菩萨之行门。
而此变化所成境界,唯有五地满心菩萨方能证得,四地前皆不能证得。唯有五地满心菩萨方能具足证得变化所成及前七种现观,是故《唯识述记》卷17云:“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述记》中既云第五地后及 佛方能具足证得,则已显示:五地满心位前,不能证得变化所成之现观。故知此等八喻者,非是真见道位中一时可得具足者。
似有非有者,乃是六地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之行门(行门内容详见诸经及诸论所说)进修之后,而在行门完成之最后获得之境界相,乃是结果而非行门;故说此一现观境界,非是行门法门,而是满心时所获得之结果。
如是现观之境界相,依来函所举成论卷八中说:《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如是九种现观之境界相,其内容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至六地之满心位所得之般若证量完全符合,而其现观之前后高下次第亦完全符合,是故作此判教。
初地满心位以上之菩萨,必定皆能就此等满心位之现观境界,加以陈述,不论其后诸地现观境界证或未证;此即是经中 佛所开示:初地菩萨即将进发上十地之时,尚未发足,而已略知十地境界相,略知进发十地之途中过程,由是缘故,说初地满心菩萨为世间导师,而非无上师。若不能如是知者,即非初地满心菩萨,即非世间导师,不能将导世人进向成佛之道故。
兹应所请,依证量与略知之法理而作是言:
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完全符合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了了分明之境界,放眼所见,时时亲见世界如幻、身心如幻,唯有真如阿赖耶识与佛性之运行是真实不虚者,是故说如幻观乃是十住满心菩萨之证境。(注:有人诽谤云:“萧老师助人明心已,印证为七住位;助人眼见佛性已,印证为十住菩萨位。但华严中十住菩萨之证境,何等殊胜?可是被萧老师所引导见性之人,却没有华严所说的世间殊胜境界,怎可说见性即是十住菩萨?”然而此说不然,谓华严所说十住者,乃是为忉利天之天界菩萨们所说之法,非是为人间之菩萨所说之法,不可取来与人间菩萨之证境相提并论;若不尔者,则华严应于人间宣说,不必分别升至六天宫殿各别次第宣说。天界之证悟菩萨们本已有如是可爱异熟果报,悟得般若之前已有,悟后即可增益之,不可与人间菩萨之眇劣异熟果报混为一谭也。否则即成谤经谤法之说,《大般涅槃经》中 佛说眼见佛性者即是十住菩萨故,但以眼见为取足,不以天界菩萨异熟果报为佐证,是故彼等诸人作是说者,已成为意指《大般涅槃经》是伪经,则成谤法谤经之说。是故当以所明之心是否确为如来藏心作为准的,当以所见之佛性是否分明眼见作为准的,莫贪求华严所说天界菩萨所有之世间异熟果报。明心与见性之后,舍寿时若不欲再生人间,则随其明心与见性乃至进修种智之功德而往生天界后,自然便有胜妙于天界未悟之天人所有之世间法上功德,便可得如华严所说各阶位证悟菩萨之功德;华严所说天界证悟菩萨之世间有为法功德,系乎三界‘异熟果’及‘佛法修证’之功德,与二者息息相关,不可单有一者便欲得之。是故学人不可因于无知而作斯等谤法之言,否则即有五过:一者,以此经非彼经;二者,以一经之义而楷定一切经;三者,混淆诸经说法之时空背景,不知诸经说法所摄度之根机;四者,不曾了知三界九地之异熟果报;五者,不曾了知三界九地异熟果经由明心及见性所能增益之功德;具此五过故,难免谤经谤法之果报。譬如诸佛随众生心量及福德差别,示现胜妙或下劣色身者亦复如是,故有 释迦示现人间下劣色身,众生中之无知者便因此而轻视之、而当面直呼其名讳;却不知 世尊上升四王天为天众说法时,示现胜妙于四王天之天身,上升他化自在天时示现胜妙于他化自在天之天身,上升色究竟天时示现胜妙于色究竟天菩萨之色界天身,终不在人间示现四王天身乃至色究竟天之天身;此乃众生之异熟果报所致,要在彼诸天中而示现之,非可在人间而示现之也,故不可说人间之佛无此功德也!此中别有众多深妙法义,须有种智方能知之说之,限于篇幅,且略不说。是故,无智学人常以明心见性之后是否有华严所说天界世间有为法上之受用,作为是否具有证境之衡量标准,无明所罩故四处问人曰:“你明心之后,有没有华严经中所说七住菩萨之胜妙功德?你见性之后,有没有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胜妙功德?”即成执著世间有为法者,即成不解华严真旨者,焉能与佛法中无所得法相应?焉能与解脱相应?皆是专在我所上用心故。)
阳焰观者,乃是明心与见性之后,深观七转识自己不能远离六尘我所之贪著,不乐安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中,是故方有众生沦落三界六道生死之中。众生由于不能深观七转识之无明渴爱、贪求种种法界中之境界受,不能了知其虚妄故,导致生死轮回不止。十行位满心菩萨,由能如是深观之缘故,便见所追逐之一切境界犹如阳焰所现之远处不实之假水,便知假水实由阳焰所成,便见七识心王犹如阳焰之晃动不停,便知欲除异生性者,当从消除“七识心王之渴爱追逐境界受”而下手修断之。如是现观七识心王犹如阳焰者,即是成就阳焰观者。此一现观之境界,符合十行位满心时之般若智,是故断定阳焰观为十行位满心时之现观境界,符合十行位满心时之境界相。
如梦观者,乃是由于心地转净故,而令此位菩萨之一切种子识所藏久劫以来相分种子现行,乃能常于定中及梦中观见往世之种种善恶业行。由是比对今日所行菩萨之道,便见往世多劫及此世所行菩萨道等事行,一切悉皆如梦,本无所得;由是如梦之现观境界故,导致此菩萨得离我与我所之贪著,得以圆满具足道种性,得以发起进修佛道之圣性,是故有缘能入初地之入地心中。如是完全符合十回向位满心位之境界相,故断如梦观为第十回向位满心之现观。
初地之住地心菩萨,由于进修般若增上慧学之百法明门故,亦须为人间诸多三贤位菩萨而作大法之施--不断传授增上慧学之微妙大法与随学者,如是增长福德,即是初地所修之檀波罗蜜。如是配合百法明门之进修及法施福德之修集,而得成就一分道种智,是故能于缘熟之时,得 佛加持而于一法起疑,由此深观之故,渐次证知一切六尘相分皆由阿赖耶识藉外五尘为缘而生,了知一切内相分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生;如是渐次深入证知自己所曾接触贪著之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生者,觉知心的自己从来不曾接触外五尘,法尘亦非在外五尘上显现者;如是证实所触六尘相犹如镜中影像无异,悉依阿赖耶识心体犹如明镜而显现,其实吾人所见一切六尘影像,纯是阿赖耶识心体明镜之表面所显现之影像罢了!由初地无生法忍之智慧故,方能获得如是现观而满初地心。如是藉由初地百法明门之进修,以及初地所应修集之法施功德成就故,得 佛加持而令此一现观成就时,方得成满初地心。此一现观,完全符合初地满心位之境界相,亦是由初地无生法忍之慧解证量方能获得,故断犹如镜像之现观即是初地满心之亲证者。
二地之住地心位菩萨,虽亦修证千法明门,而以持戒严谨、力求完美、令心清净作为主修,旁修余五度;然而不论如何修戒,终究不能成就非择灭无为境界,须要假藉择灭无为而清净自己之身心。然因进修十善业等福德满足,复因继续初地所行之檀波罗蜜多故,方能于千法明门成就时,得 佛加持而于某一世间法上起疑:心中怀疑是法焉能如是?由此疑故,便因千法明门之成就故,渐渐得以思惟观行而在现量上亲自证知:由七识心王所生某种不宜明说之密意缘故,导致七识心影响自己之内相分,原来阿赖耶识明镜上所显现之影像染净,皆是七转识自己所造成者,原来自己即是阿赖耶明镜上之光影。由是亲证而得犹如光影之现观,而得渐次自己作主,决定如何改变原有不净之内相分,决定以何种进程而渐次转变尚有杂染之内相分为清净之相分;由自己决定转变之时程,全部掌控在自己手里。如是现观,完全符合二地满心位名为“真实持戒者”之境界相,从此不堕“学戒”之境界中,是故断此现观境界为二地满心位之现观境界。
三地之犹如谷响现观,余未证得;为护正法及利乐佛子故,目前已无时间于既有禅定基础上再作进修,仍维持先前所证之色界定境界,若欲满足三地满心位所须之禅定、神通……等世间境界,唯有待时。然因此一现观境界,乃是现观自己之意生身远至他方佛土而度众生时,为众生说法时能被自己尚在此界之色身中之意识与意根所缘,在此世界中闻之,犹如山谷回响无异。如是现观境界,若非发起意生身及轮宝而远至他方世界者,绝无可能证得;而此境界相及现观,要因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之具足,方能发起,是故断此现观为三地满心位之境界相。三地满心位,若非是钝根人,若是利根人精修而至此位,便可在三地满心位发起意生身及轮宝,便能作此现观;除此以外,别教直往之三地未满心菩萨以下,不论利根钝根,皆无可能证得,是故断为三地满心位之现观。
四地之水中月现观者,亦是由于意生身之随缘随处化现,分现众多化身于多世界众生之心想中;于四地满心菩萨犹住此界之意根与意识观之,便如水中之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千处有众生具缘而起心时,四地满心菩萨便化现于其心想中而度之,然此等众多化身其实皆由此四地菩萨之阿赖耶识所化现,非能外于自己此界之阿赖耶识而有;然不妨化现多方,而如处处水中之月。如是现观境界完全符合四地满心菩萨之境界,而非三地满心菩萨所能得致,故断水中月现观,为四地满心菩萨之证境。
五地之变化所成者,谓五地菩萨进修种种静虑,令其以前三地中所修之禅定、神通…等境界转更深细微妙,而起无量变化境界,非四地菩萨所能知之;此由五地无生法忍智慧而增长之。如是变化所成之现观境界非是所修之法门,而是五地无生法忍修行之后所显现之境界相。五地因进修无生法忍及于他方世界之不断利乐有情故,次第进修及福德满足时,忽然生心而作此一观行,现见自己之无数化身皆是自身阿赖耶识变化所成;由是现观故,方得成满五地心。如是境界远较三四地中之现观境界胜妙,亦完全符合五地菩萨之证境,此须基于四地菩萨处处化现意生身如水中月之现观境界,方能起此现观,是故判为五地满心菩萨方能证此。
六地满心之似有非有者,乃是进修六地无生法忍增上慧学之后,复又成满六地心之福德以后,进断极细之烦恼障现行,而于变化所成之他方世界中自己极多化身,加以观行,证知皆是自己所变;虽然在事项上实有可见,为他方世界之证得神通境界之佛子所能亲见,然而此有绝非真实有之法,似有而非有,非有情亦非无情,纯是自己阿赖耶识之所化现,是故于五地满心位及六地住地心中所有之变化所成现观境界全无所著。由此现观故,于如是化身无量之境界,悉无所著,更能随缘任运而化现于他方世界中度化有缘众生,而自己却步向寂灭境界,取证灭尽定,成为解脱道之极果圣者。
六地满心既然必须亲证灭尽定,方能进入七地初心,则知六地满心菩萨心境必定极为寂静,必须在长时利乐有情永无止尽之大愿之下,心中却完全寂静而无所著;由如是缘故,必须亲证似有非有之现观,方能于无量数化身同时在利乐有情之际,而自心完全无所执著,方能取证灭尽定;若非如是现观,则不能住心于寂灭境界中而取证灭尽定,由是六地满心灭尽定之证境事实以观,则此似有非有之现观,必是六地满心菩萨之所应证者,是故断此似有非有之现观境界,为六地满心菩萨修行之结果。
七地菩萨既于前时六地满心位中已证灭尽定,则于解脱之道已经无可进修者,然因欲得成就八地心故,必须有诸方便善巧行门,方能使自己不取无余涅槃,而得进向八地继续利乐有情,继续进修佛菩提道。由是缘故必须善修方便波罗蜜多,增进一切种智,复又修集诸多福德;因是七地方便波罗蜜多之故,亲证念念入灭尽定之不可思议功德,不须如六地心唯恐失去灭尽定之寂灭心境而日日入住灭尽定中,而能以灭尽定之心境继续利乐有情,继续进修佛道,永不取证无余涅槃。欲证如是七地之境界相者,必须亲证六地满心位之似有非有现观,方能进修之。如是七地念念入灭尽定之境界相,绝非六地菩萨所能修得者,不应判为六地所有之现观。由上所说种种缘故,故将最后一种现观之似有非有境界,判为六地满心位之现观,不及七地心。
如是次第而判,与三贤位及诸地行门所获得之果证相符相契,并无丝毫差池。以上依教与理及部份实证而判定之,有智之人自能依经比论而思惟之,一切初地满心菩萨皆能如实而判定之。而成论中之举例,亦依如是次第而举,此非下地未曾亲证此诸现观境界之一分或多分者所能揣测者;信者由其信之,不信者由其不信,皆在各人之信根信力、慧根慧力、福德力…等之差异而有满信、随分信、不信等差别。余绝不强人所难而坚持一切人皆必须信受之。
复次,如 大德来函所说者:【【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略覆如下:
基大师如是之言,正是盟证余法之说也!由此可以证实余所说法完全无讹。所以者何?谓 基大师所说之意理极明故:必须先证真如(必须先证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发起真见道位之根本无分别智以后,随后再进修相见道之种种观行已,方能发起后得无分别智;由此后得无分别智之渐次发起,然后“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已经明说“非是初见道位之真见道菩萨所能一时双见”也!真见道时尚不能双见--不能证得其中之二种现观--至多唯得其一,何况能具足见此八喻九喻?是故此八、九种现观境界,绝非横向之修证,乃是纵向之修证,以此可知。是故彼等主张初见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可证得初地真如、初地境界者,实乃妄语;如幻观之证境,要由眼见佛性之际方能同时现起具足故;若不如是,则须多劫之观行,方能在未来眼见佛性时具足成就如幻观,事极长远。
真正明心之人,虽然悟后努力观行,然而对于世界身心如幻,尚且如是难得现观,云何初见道之真见道位中,何得一时具足现观?绝无可能!更何况可有能力进观十行位满心之阳焰观?是故 基大师云:“非初见位一时双见。”谓真见道位中不可能一时而得如幻观及阳焰观等二观也!唯能得其一也!如是, 大德来函所举 基大师之述记文句,已经证实余说无讹;由此述记文意,亦已证实彼等所说“真见道位能成初地心”之说法有误;真见道位乃是初见位故,唯得根本智故,尚不能于见道之时同得双观,何况三贤满心位之三观?初地乃是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之后,方有后得智而起更进一步之如梦观,故能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中;此须经由相见道位之观行而起后得智,方能得此现观者故。由是 大德来函所举 基大师之文意,已经证明余法之正真无讹也!亦已证实彼等所说为邪谬之法也!彼等焉可举此证明余法正确之文句,用来质疑余法?真乃颠倒其心之人也!
复次, 大德所举来函中, 基大师如是开示:“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已经证明余所判断之八喻(其实为九喻, 基大师此处未说第九喻之似有非有现观)完全无谬。何以故?谓 基大师已说八喻皆非一时得双见故,亦说要至第五地心满足之后方得具足故;则十住为如幻观、十行为阳焰观、十回向为如梦观、初地为犹如镜像、二地为犹如光影、三地为犹如谷响、四地为如水中月、五地为变化所成,如是八喻之次第与三贤五地之证境相,正相符合,完全无讹,是故 基大师说要到第五地满心位之后,方能具足变化所成等现观; 佛地方才完全满足十地等觉地所有现观,亦能为人具足宣说。 基大师此文所未举之《成论》所说之似有非有,正是第六地之满心证境。如是成论所说者,以及 基大师于唯识述记中所说者,完全同于余之教判,初无乖违。
余诸古今大师之所以不能如 玄奘师资而作此教判者,皆因证量未及所致。若人于此九喻等现观,具有多分之证量者,则能了知 玄奘师资之教判实无差谬,皆符 佛说;此九喻所说之现观境界,其次第与内容,悉符三贤位及前六地之满心位之行门内容与功德故。是故,学人修学佛法,切莫自思自惟便认作真实,要确实符合经教之旨,要确实符合往昔地上菩萨之证境,方能真实了知。确实有此实证者,方可造书解释而流通天下,否则将来舍报之时,妄说正法、误导众生之果报,难可思量,佛门四众弟子千万慎重为是!
复如来函所举述记卷第九(本)亦对成论所说【犹如幻事……非有似有】等句意涵,作是说明:【【此显依他非真实有,举喻以成,如大般若广说其相。摄大乘说:《云何无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十住)。云何无义,心、心所转?为此说阳焰(十行)。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此说梦境(十回向)。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此说镜像,彼言影像(初地)。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此说光影(二地)。云何无义种种言说戏论转?为此说谷响(三地)。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此说水月(四地)。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此说变化(变化所成。五地)。彼世亲无性第五皆广解,不能烦引。》
如是现观境界,于 大德来函所举《述记》文中亦云:【【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如幻事、阳焰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如是述记文中,已说真见道位中,不能具有如是现观境界,唯能证得多分如幻观,而未具足,要待十住位中眼见佛性时方得具足如幻观也!故说“后得智中方能了达”,已经诚证余之判教无误。
至于第八种之变化所成现观,则要待第五地满心之后方能证得,即是六地之住地心中所住现观境界,非于初见道之真见道位明心之时即可证得也!真见道位只是第七住位尔,尚且不能具足观行十住满心位之如幻观,何况能双观十行位之阳焰观?是故述记中说:要待相见道位中所发起之后得智,方能双观如幻与阳焰也!非是真见道位中一时可得双观也! 如是, 大德来函所举《成论》之论文,及《述记》之释文中,已经句句证实余之说法无讹!已经证实此九种现观者,非是横向之修证,而是纵向之修证。然却与彼等诸人所传说者,完全相左!彼相左之人却来误导 大德,却诬说相符之人法义有误,岂非心行颠倒?
至于似有非有之现观,则不列在第五地满心位后及第六地住地心位,要待第六地满心位后方能现观之,此是六地满心位方能证得之现观故,非是未满六地心者所能现观者故。是故《唯识述记》于第五地后别作是说,而不列在第五地满心位中,是故 基大师于后第六地满心位别作是解:【【……体非实有,是虚妄有,似彼真有,故说依他、非有似有(六地)。】】
亦如《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此段论文中,已经说明一项事实:真见道位之根本无分别智粗浅,不能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阳焰……乃至非有似有等现观境界;要待后时进修,依相见道位所起之后得智,方能次第了知如幻等事。由此可知:此八喻所说现观境界,非是一时俱得,亦非是某一位阶中横向所证,要待悟后次第进修,方能于后诸位诸地中渐次证得,故说非是横向之修证,而是纵向之修证所得之结果。
复次,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云:“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此段论文及述记中,已经明说:真见道位中,唯得根本智,而此根本智不能了知如幻…等八事,要待相见道位之后得智及地上之道种智,方能了知如幻…等八事。并且将此如幻等八事,配置于第五地满心之后方能圆成,故说“第五地后及佛能尔”,正符十住如幻观…乃至五地变化所成等八喻现观;由此教证,可知确是次第进修所得之现观境界,而非横向修证之某一地中所得全部现观者。教证上如是,理证上如前所说亦复如是。
大德来函依彼等所举《述记》之释文中,已经明确说明此一事实,自是彼等诸人堕于文字障及无明中,读经研论而不得正解,滋生邪解之后,错会真见道位为初地心,是故有此误会,便无法将法义全盘正确贯通,而成为支离破碎之现象;便如牛头之逗马嘴,任彼如何逗,亦将永远逗不成也! 自己逗不成之后,滋生种种误会,然后再以自己误会后之邪见,复举成论、述记之文,用以责人,今日不免余之为护正法而作辨正;如是辨正真理之后,岂非更显彼等之未能通贯经论实义?岂非更显彼等之无知?
是故,凡我佛子,修学正法之时,若无绝对把握,千万不可妄评他人之法;否则逢遇正法之师加以回应评破之后,便显露其诽谤正法之本质,岂非自取其辱? 纵使真善知识或因事冗而未加以辨正评论之,然而彼人妄评真善知识所弘正法时,岂非已经实质成就谤法之无间地狱业?不须更待后时真善知识之评破,方得地狱罪也! 是故平实恳劝一切佛弟子:于此千万谨慎行之,万勿依于己意及私心瞋恚而造次行之,以免舍寿时自救不及也! 此是平实老婆,特意提醒,我诸佛门大师及与弟子四众,千万勿作马耳东风!
复次,假饶彼等诸人之中,能有一人得以真正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中,亦犹未能证得犹如镜像之现观境界也!要待转入住地心中,加修百法明门--但不可犹如彼等今时之完全误会成论意旨--亦须加修广大福德,尽形寿破斥邪说、显示正理,以护正法,绝不可犹如彼等今时与某误导众生之大师和稀泥者。以此福德,得 佛嘉许,然后得 佛加持,而于某一事相因缘之中发起疑情,因此而探究之;复须自身已发起圣性,亦须有满足住地心位之如实智、能如理作意而思惟整理之,最后方能证得犹如镜像现观之境界相也!方能发起初地满心位之智慧也!
若如彼等诸人一心欲与某误导众生之大师为伍,互相夤缘,故作人情,共和稀泥者,尚不能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位,何况能证犹如镜像之现观?更何况能得 佛之嘉许加持而发起彼一事相中之疑情,更何况能思惟整理而得如是现观?如是初地满心之犹如镜像现观尚不可得,何况能证二地满心之犹如光影、三地之犹如谷响……乃至六地之似有非有现观?是故,如是九种现观境界相,要须次第渐修而次第证,非是真见道位之七住菩萨所能现观之也!亦非是相见道位完成后之初地入地心菩萨而能获得犹如镜像之现观者也!
复次,如是现观之境界相与内容,皆符十住满心位至第六地满心位之修行内涵,次第亦复无有丝毫紊乱之处,完全相符,是故一切多分经历而亲自证验之人,便得知悉其中之内涵、次第、位阶也!唯是尚未亲证之人所不能知尔!如是理论、证量与教量,皆相符契,彼等云何可以言为“证据稍嫌薄弱”?云何可以言为不符 世尊圣言量?而楞伽之中亦复如是宣说,唯是犹如诸经中之略说而未详细一一述及尔;若有闲暇,能于余经余论广寻觅之,岂无余绪可见? 复次, 基大师与其尊师 玄奘菩萨,既作如是次第性之宣说,岂是自意妄言者? 是故彼等自未亲证,自不能知,却引之而谤余法非真,反足以盟证余所说法之正确无讹,由此以观,彼等岂非是颠倒见者?
如 大德来函所言:【【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不同 萧老师建立由十住位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现观。】】 然而此乃误解余意之说也!谓余从来不曾作如是说:“依十住位中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此九种现观。”所以者何?余诸书中所言者,乃是十住位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余于1990年所缮之见性报告中,已曾述及如是现观。彼见性报告仍在余此世之师手中,但不知是否已被丢弃),乃是十行位证得阳焰观,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初地满心位证得犹如镜像观………乃至第六地满心方才证得似有非有之现观。非如彼等曲解之后所告知 大德之“在十住位中即可次第观行而全部亲证此九种现观境界”,余诸书藉今犹流传,迄仍发行流通,皆可稽核,何得妄说余曾主张“十住位即可获得此等九种现观”?此乃诬责之言也!故彼所说成妄。
复次来函此段文字所言【【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者,亦有过失:谓如幻观者,初地菩萨早已亲证,非未了达也!谓十住位眼见佛性之时,已经成就世界身心悉皆如幻之现观,焉可说初地之菩萨尚未完全了达?此说不应正理。(八地之如幻三昧与十住之如幻观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复次,来函中所言:【【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及直门弟子 智周菩萨所注解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之《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中,解释此八喻亦非如 萧老师由十住至六地次第排列,而是引《摄大乘论》 世亲、无性二菩萨的释论、 弥勒菩萨所著《辩中边论》作释,来阐释十八界与三性等关系,故其他契经《大品般若经》中十喻、《金刚经》中六喻,次第排列皆不全同于《成唯识论》;故此应属横向修证说明,非决定属纵向修证次第,此为其二。】】如是等言,实非正说。
所以者何?来函谓《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应为卷七(本)。大正藏43卷950页】中曾说八喻等(其实非说八喻),然而《演秘》实非叙述成论此等九种现观之境界也,不可彼此混为一谭而引作证据也!今有《演秘》疏文为证:《疏:十卷楞伽等者……而经次云:“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释曰:以无性慧悟此理故,得如幻定,能觉诸法悉如幻等;菩萨所起意生之身,相好端妙如华庄严,有为缘生故如像等。》
此文所说者,实非从十住位至第六地满心位之现观境界相也!乃是解释楞伽经之法义,而非解释成论及述记所说八喻九喻之法义,亦非是说明十住位或初地之境界,亦非是说十住位至第六地满心位现观之境界相,乃是纯说第八地菩萨之现观境界相,不可将彼与此混为一谭,否则即成法义混乱夹杂之说,即成引证失当之举,将令闻者闻之错解其义,亦令自己滋生邪解。
演秘中所举之十卷楞伽文句,今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经文,举示如下,可作别译之对照,证明余说无误:《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请详拙著《楞伽经详解》第五辑注解,此勿重注)》如是经文所说者,乃是宣示八地菩萨所证“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之境界相,其中之“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等句,仅是说明八地菩萨之意生身体性,乃是八地菩萨所证得之如幻三昧现观境界,非是形容十住位菩萨乃至第六地菩萨,或他位他地之无生忍或无生法忍之观行境界相也!焉可取来将彼作此而混为一谭?
复次,《摄大乘论(卷上)》所说之次第者,亦符余说,有论文为证:《彼说中,云何妄分别性应知?无傍名义说可知。他性相云何知?幻、焰、梦、镜像、光明、响、水中月、应化(应缘化现:即是变化所成也)等诸喻应知。》其内涵与次第完全同于余说,完全同于成论及述记所说,唯是未列举至最后一项之似有非有现观尔,非是来函所言之“不同萧老师所说”也!由此证明彼等诸人所说虚妄,违经背理而误导于 大德。
至于般若经系所说者,非是开示地上菩萨所应进修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唯说相见道等别相智,是故不须定依三贤、初地乃至六地之次第而说之,只需从横面而说即可也!般若经系非说三贤十地之佛道次第故。若是为诸真见道菩萨而说成佛之道所应进修之一切种智、十波罗蜜者,则必须依浅深次第之内容而说之;此乃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经之性质,异于第三转法轮之唯识系增上慧学之性质,此中同异不可不知也!
若言初地真见道位(姑且依彼所判真见道位为初地)即可作如是九观之具足现观者,试问:彼等究有何人亲得此九种现观之境界相?乃至其中一种即可!颇有其人?何妨面见,共论其中微细之内涵?
若言证得其一,便可成为初地满心,则证得九种具足者,亦是初地满心耶?或是他地心耶?颇能答余此问否?
又:摄大乘及成论、述记等中,为何悉皆同此排列?而不能加以变动?此为何故?颇能举证经教及理论而说明之否?
复次,若言此九种现观之境界相,属于横向性质,则应探究一事:究竟何种境界相为最胜妙?何种为最低层次之现观?究竟亲证如是九种现观之境界相时,各是何地何位境界?或是同一地境界?为属同一地位之境界相乎?若是同一地位之境界相,则无此九种现观之境界相也!然若言其为同一地位之证量,则前来所说九种现观境界相?彼等亲证真如心者,颇能知之乎?亦如前举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未入地之境界相,彼等能亲证之乎?亦如犹如谷响现观,彼等初地菩萨能亲证之乎?亦如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现观境界相,初二三地能证之乎?显然皆不能也!由此可证:此乃纵向之修证境界相,非是横向之修证境界相也!彼等若坚持是横向修证、是同一位为之修证者,颇能加以理证教证上之教判说明否?绝无可能也!一犹未证故(明心时之真见道位中,唯得根本智故,未起后得智故,仍不能具足现观最初之如幻观故,彼等皆未眼见佛性,犹待眼见佛性分明时方能具足证得如幻观故,而彼今已宣示不能眼见佛性故,故说彼等“一犹未证”),皆未现观之,焉能了知其内容?焉能更对上地之现观境界作此教判? 不能现观之人,而能评论他人已得现观者之教判,从古至今皆未之有也!
若言此等九种现观之境界相是横向之说明者,则应初地必须具足证得此九种现观,方能满心;或应十住位中即应具足证得九种现观,方能转入十行位中。然而此中却有大过:一者,应说十住位即是十行位,亦应说六地即是十住位,同此九种现观境界故,则应般若智慧之证量悉皆相同故;审如是,则十住乃至六地之分位,即成荒谬,即不应作如是分位,即成“ 佛作是分位成为妄说”者;如是,是耶?非耶?有请彼等分说!
二者,谓别教直往菩萨--即是人间戒慧直往菩萨--根本未曾进修四禅八定、五神通等法(华严十回向品之闻法菩萨乃是兜率天之久学菩萨,故华严十回向品之境界乃是为报得天界异熟果之菩萨所说者,不可与此人间菩萨之异熟果报混为一谭),要待三地住地心中,方才渐次进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至满心位中,方才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及轮宝;今者别教直往初地菩萨未曾入三地中修得如是世间境界,云何能起意生身而至他方世界为众生说法?若不能起意生身至他方世界为众生说法,云何能现观意生身在他方世界说法时,其法音宣流犹如谷响?
若不入四地心中进修,增长无生法忍及意生身之功德,又如何能现观意生身变化众多化身,在他方世界处处为多众生宣说正法?若不得三地满心之禅定、神通及意生身等,如何能变化众多化身而为多世界众生说法,如何能现观众多变化身犹如水中月?此岂人间别教直往之初地心所能为之?而彼竟言某一位或某一地中即能具足亲证此等九种现观?
若彼所言初地满心时已具足证得此等九种现观者,且问:彼作是说者,是亲证之言乎?是臆想之言乎?是教证之言乎?
若言亲证,当知彼乃妄语也!谓亲证犹如谷响现观时,已能化现意生身而至他方世界为众生说法,则是已入三地满心位之圣者,唯有三地满心位以上之圣者方能如是故;试问彼等谁人能之? 十住位之眼见佛性,彼等尚无一人能之,身心世界如幻之现观,尚不能证,何况三地满心功德所得之犹如谷响现观?
彼若言初地菩萨不须亲证第一至第三种境界相,则彼自言能证初地真如者,即成妄语!彼若言此九种现观境界相皆是横向修证者,则应初地之时已能具足如是九种现观,则应即是主张:初地菩萨能具足证得如是九种境界相。则应问彼:“今时已曾具足亲证九种或者下至一种?” 然而吾今所知,彼等众人迄今尚无一人已曾证得其一,何况具九? 彼等若言今犹未曾证知,则彼等对此九观之判定,皆成臆想之言;臆想之言而可信之乎? 彼若倡言初地即已亲证变化所成现观境界相者,则应别教直往初地菩萨亦应能如回心初地菩萨示现化身而至他方世界,试问:彼等诸人初时既有人敢言初地证量,敢言有力能授他人亲证初地证量,而今彼等众人有谁能证变化所成现观?若未曾有人证之,则不应言是横向之修证也! 亦应如是初地菩萨不名初地,此是五地满心菩萨之境界相故,应改名为五地满心后之菩萨。
彼若言初地满心即能具足证此九种现观,是故说为横向之现观者,则彼初地菩萨之由亲证犹如光影现观,而能随己之意转变自己之内相分等,导致内相分之清净,而得名为真正持戒菩萨者,应名此初地菩萨为二地满心之真正持戒菩萨,不应再名为初地满心,此非初地之证量故,亦非二地未满心者之证量故。试问彼等诸人谁曾证之?而言是横向之修证?
彼若言不须证得犹如镜像现观,便可成为初地满心菩萨者,此语有过;谓如是初地满心位菩萨,未能具足亲证百法明门故。谓百法明门之最终修证者,乃是亲证“所触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所现”,由是而证初地之法无我观,由是方能证知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若不尔者,则将以为所触六尘相皆是外五尘所成者,将误以为皆非自心阿赖耶识依外境对现者,则是心中尚有我与我所未曾断尽者,则应非是初地满心位之菩萨也!是故,初地满心位,亲证法无我者,亲证百法明门圆满者,必定成就此一现观;若不亲证此一现观,则不能成满初地心所应修证之法无我现观,则不能成满初地之无生法忍。由于证此犹如镜像之现观,即可显示百法明门之具足修证,当知即是初地满心。
由于亲证此犹如光影现观,具足五种现观,便能真实持戒不犯,亦不于贪瞋等起心动念,当知即可成就二地满心位之无生法忍功德,圆成增上戒学,完全与二地满心位之证境相符。既如是,二地满心菩萨既以增上戒学满足为凭,复又何须再证其后之四观?是故,此等现观之境界相,非是横向修证之表记,而是纵向进修之次第也!若不能知此,而言已经通达初地之佛菩提,而言已证初地真如者,则其人实是大妄语人,已是地狱种性,非是真佛子也!亲证初地真如者,必定已证如幻、阳焰、如梦三观故;由是三观之亲证,则能略知如是九观之意故。如是,彼等所说者,悉皆不能契符诸经诸论意旨,悉皆不能符合三贤位及诸地之修证内涵与次第,是故悉皆不能自圆其说也!是故此等九种现观之境界相,不可说为横向之现观也!
若彼等诸人对此尚无证量,纯是臆想而说者,则其言之不可信者,亦可知矣!彼若言:“横向修证之说乃是教证。”,余今请问于彼:“依何教证,而作是言?” 彼等颇有其人能答余问者否?
至于 大德函中所举 弥勒菩萨之《辩中边论》中(此论应系世亲菩萨所造。《辩中边论颂》方是 弥勒菩萨所造),仅作略说,论中非以十地道之次第为主要内容故,而是宣说作意无倒、自相无倒、共相无倒、不动无倒……等种种无倒之心行,是故仅作略说,不是宣说佛道之次第与内涵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是故此中论意非说三贤十地之道次第,与此等道次第内涵无关,不可举来作为道次第九观证境之证明也!如是应知!
由上所述诸理,可知如幻乃至似有非有之现观境界相者,乃是依三贤位至第六地所应修学之法门进修,圆成各位各地满心位之修行以后,方才证得之现观境界相;若不能亲证如是各位各地之现观境界相,则知该位该地之修行未得满足,则不可自认是某位某地之满心亲证者,则不可自行躐等、跃进上一地中,否则即将因此成就大妄语业,不可儿戏。
如 大德来函所询:【【若 萧老师教证不出于此,是否可请 老师慈悲明示所依圣言量及理证?】】今以如上之教证与理证,明示如上,已是尽可能不泄露密意而作如上之说明,以此保护诸多佛子,免于因读此书时明闻其内涵,以致丧失未来亲自体验之功德! 是故其中诸多亲证之现量境界相,犹如当年 玄奘师资及余师 克勤大师之不作明说与细说,唯说其大略,故今不予细说明说于书中,不将密意广流通之;非是“说不出来”,而是不应宣说,以免爱之适足以害之!广大佛子应能体谅余在此事相上之用心也!p216-257
来函:
【【3、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表”中,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次第,出于何处?此是否能建立为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
若依《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
若单以此为证据,是否稍嫌薄弱?是否应以 世尊圣言量为依较为妥善?且依 窥基菩萨言,必先“见道”有后得智(《成唯识论》所说‘见道’位在初地)后次第进修,于五地后方能了达此八喻;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不同 萧老师建立由十住位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现观,此为其一。
再者,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及直门弟子 智周菩萨所注解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之《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中,解释此八喻亦非如 萧老师由十住至六地次第排列,而是引《摄大乘论》 世亲、 无性二菩萨的释论、 弥勒菩萨所著《辩中边论》作释,来阐释十八界与三性等关系,故其他契经如《大品般若经》中十喻、《金刚经》中六喻,次第排列皆不全同于《成唯识论》;故此应属横向修证说明,非决定属纵向修证次第,此为其二。
又,若 萧老师教证不出于此,是否可请 老师慈悲明示所依圣言量及理证?】】
谨答:
如来函中所言:【【3、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表”中,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次第,出于何处?此是否能建立为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
此非正问,所以者何?谓余所说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实非以表中所言之现观境界作为无我观之法门、行门之次第,而是别有观行之法门;余于表中所列之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犹如镜像、犹如光影、犹如谷响、如水中月、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等现观境界者,皆是经由三位六地之种种法义行门而作观行,逮至满心时所获得如是现观境界;如是现观之境界,不是法门行门,而是结果。必须已证如是现观境界已,方是该位该地之满心位,方可自认是该位该地之满心位;若未亲证如是现观境界者,即非已满心者,则不可自认已经满心而说向他人,否则即时成就大妄语业,后果难可思量!余作如是提示,本出慈悲,欲免学人不慎成就大妄语业。大众不可错会余意之后,却来责余,否则即成诬责也!是故学人莫使余之善意成为无义。
复次,余于表中所述者,只是表明道之次第,只是略说三位十地之大略行门,表中已经略明三位十一地中之大要行门,未曾言如是九种现观境界为行门,已于九种现观境界前略说行门也!是故不可将余所说修证结果所得之现观境界,说为行门也!
复次,未证言证乃是大妄语,其罪非轻,犯者必堕地狱长劫受苦。唯恐有人误会证境,未证得满心之证境却自以为已经成就该位该地之满心证境,便以上位上地自居,以之说向他人时,便成大妄语业;为保护诸多佛弟子,令免误犯大妄语业故,乃说明诸位诸地满心位时应有之现观境界,以免未证如是满心位之果证时便倡言已得该位该地之果证,误犯大妄语地狱业而不自知。是故表中已列行门概要,彼等睁眼而不见之,却来诬谓余将满地心现观之境界误认为行门,实非所宜也!若不信者,且观余诸书中该表所列各地行门便知,无庸多所诤辩也!诸书俱在故!迄犹可稽故。
次如来函所问:【【若依《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略答如下:
圆成实者乃是阿赖耶识所显示之心真如性与心生灭性,详见成论文句自知,勿庸再解;由成论所说唯识性函盖不生灭之真实唯识门与生灭之虚妄唯识门等理,亦可知圆成实性函盖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义也,是故不可犹如彼等将圆成实性局限在心真如门中也! 亦如《起信论》中所言一心二门而含摄如来藏之不生不灭与种子流注之生灭性,可知圆成实之真意也。
由于触证阿赖耶识后,即可现观阿赖耶识具足世间法一切种子,亦具足出世间法一切种子;具足遍计执性有漏法种子,亦具足依他起性中之有漏有为法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而阿赖耶识心体自身则具足真如性,是故若得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时,即可如是现观真如之存在。由于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从来一向是真如性,而又具有含藏意根遍计执性种子、故能引现世间轮转有漏法之种子,亦具有依他而起之六识心等有漏无漏之有为法之种子,是故阿赖耶识具足世间与出世间万法之种子,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心体自身及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合为整体而说之时,即是圆成实性,故说圆成实性函盖遍计执性及依他起性。
阿赖耶识既然有此圆成实性,则亲证阿赖耶识之人,若非从善知识明闻密意以致欠缺观行之过程者,而是实有亲自参究之过程者,则有慧力能作如是现观,是故亲证阿赖耶识之后,即得从阿赖耶识自体而现观意根之遍计执性,亦得现观意识等六识之依他起性。
以真见道位中所获得之根本无分别智,再转入相见道位中,而作次第进修之观行,然后能起后得无分别智;若人精进而修,自身复有慧力者,复又不依止恶知识者,则必能进前次第现观而渐渐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若能复于十住位中眼见佛性分明者,则能于眼见佛性当时之刹那间,证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现观:“世界身心完全虚幻,唯有佛性与第八识心体真实不虚,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是名如幻观成就。然而此观之成就,非因修习如幻观而得成就,乃是修诸慧力、定力、福德之后,于参究佛性名义而得破参时,眼见之际当时便得成就,不必再作任何观行,不以如幻观作为观行之法门。故说此如幻观乃是十住满心时之现观境界,而非修行之方法,不可错会而作世界身心如幻之观行,否则终将堕于想像思惟之如幻观中,皆成相似如幻观境界,非是现观亲证之人。是故此位中之观行,要在基本定力(看话头)及慧力(相见道之般若别相智)之培植进修上用心,要在护持正法之上而作大福德之修集,护持正法之福德乃是三界中最大之福德故,护持正法者极易成满大福德故。
阳焰观者,谓相见道位中,熏习一切种智等法义,譬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一切种智之经论。多闻熏习之后,便随之而作观行,专在八识心王等法相中,比对阿赖耶识心体之如何配合运作,并于其中观察七识心之现行与微细心行,由是而得渐渐伏除所知障相应之异生性(烦恼障相应之异生性,于前真见道时已经伏除),不敢再因私心而故作已知一切法,而造谤法、谤贤圣等导致堕落三恶道之恶业,是故未来世中三恶道业完全降伏,永不入异生道中,即是已除异生性者。
然而十住位中,由未完全降伏之故,由未亲得十行位满心之犹如阳焰现观故,终不能确实现观七识心王犹如渴鹿之逐阳焰,不能完全止息渴爱。然因多闻熏习之故,转转增进,至即将满足十行心位时,依相见道之八识心王等别相智慧,努力作诸微细观行,方得亲自证知而起现观:七识心王始终犹如阳焰晃动而不能止息,而此阳焰实非真有,乃是妄知与妄觉所构成者。如是依于七识心王之虚妄性而作观行;后时得此现观已,则能令七识心之执著性大为降低,心得止息。是名十行位之满心者所得现观之境。而此犹如阳焰之现观境界,乃是藉由般若慧而作观行,于广行六度万行之中,观察阴处界等法虚妄不实,而以观察七识心为主要观行之对象;是故阳焰观非是行门,而是相见道之般若深细观行之结果。
如梦观者,谓菩萨道如梦也!然而此非初回向至十回向位菩萨所观行之方法与行门,而是结果。初回向位菩萨所应作者,乃是鼎力护持正法,不令佛门中之外道见破坏正法,不令外教一切人士破坏正法,救护一切众生回向远离众生相;如是尽力而行,永不休止。完成第一回向位之修行后,再依第二回向位之法门修行,而次第进向第十回向位中。于此十回向位中所作所修者,皆非以如梦观为其行门,而是以伏、除性障、护持正法……等种种回向为主修,藉此等行门而修集满足道种性,而发起入地所须之圣种性;但须起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可断尽,以免舍寿时便入无余涅槃,灭却佛菩提种。如是依于十回向位之种种修行法门,尽心尽力护持正法多劫、多生、多年之后,心得转净、智慧增长、心量广大、不畏强权、不畏被害而死,如是勤劳而为正法、而为众生,终能发起圣性,方能入地。
由此无私、为法为教之精进利生缘故,心得清净广大,烦恼自得消减而致世俗法中之烦恼妄想难得生起。由如是心清净及广大故,便可常常于定中及梦中观见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诸事相,亦可观见多生多劫违犯过失而受果报等事相,而得了知此世之善恶果报皆由往世自造因缘所致,因果历历不爽,悉如昨梦。由是缘故,便得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事相,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便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项,悉如梦中无异。由是亲证之故,现观此世所修诸行、所作诸事,悉如昨梦,不异往世历劫所犯所修之事行,此即是菩萨道如梦之现观。乃是经由初回向至十回向位之行门,而在最后心位获得如是现观,此非行门,而是结果之证境。此人得此现观时,不久即尽色阴,而入受阴区宇之内,不久即将入地。
如是复又进修楞伽及解深密…等一切种智经论(此谓如理作意而进修者。自意作解者不在此数中),于初分道种智成就时,若能真发十无尽愿,即得转入初地之入地心位。欲入此位,必须亲随大善知识熏习楞伽与解深密等法门,一一通达而不误解者,则可证得初分道种智,即入初地入地心中;若不修此,或修此而起甚解、误解者,则不能证得初地入地心所须之初分道种智,则非通达位菩萨也!若未证得如梦观者,皆不能进入初地,不可妄语而笼罩他人,后果极严重故。
入初地后,必须亲随善知识进修百法明门慧观,此是初地住地心位开始时,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行门,百法明门之修证与观行者,即是初地应修之增上慧学。复应同时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而广利众生;至即将满心之时,若于百法明门有所进益,有所通达,则将因 佛加持而忽然于一极平常之事项因缘中,发起疑情。由于起此疑情之故,便依此疑情而作探究,然而当时其实不能了知:此一法相上之观察探究者便是犹如镜像现观之亲证行门。
依于彼疑情而引发之法相上而作思惟与观行时,似与满心位所得之犹如镜像现观境界无关。然于观行突破而得正确完成之时,便得证知: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出生者;于此法相上之思惟与现前观行成就时,方知此是亲证犹如镜像现观之行门,而此行门并非在六尘犹如镜像之立论上而作思惟观行,仍是百法明中之无生法忍观行;是故行门与现观境界不同。若得如是思惟与观行完成,便满初地心;然而观行之法,却非是在犹如镜像之现观想像与思惟上,是故不可说犹如镜像之现观境界即是初地之修行法门。
犹如光影者,亦非观行之法门,而是二地菩萨修诸善法、十善业道、严持戒行,以如是等法作为满足二地心所须应有之福德。复以二地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为其主修,即是修学一切种智;此中断愚证智等行门,详见成论所说,此勿赘述。此地菩萨于后时因缘成熟时,忽于某一事相上生起疑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初地之犹如镜像现观,及此地之犹如光影现观之因缘,其实多由 佛之加持而引生,非由自己之聪慧而能自知如何亲证;因为引生此一现观智慧之事相,在初起之时,看来皆与满心位所得之现观境界似乎完全无关,故说皆是 佛力加持所致,故说现观境界非是行门)。然因善根之成熟故,因 佛力加持故,亦因自己于本地中之修证即将具足圆满故,于此疑情加以探究,随后便得渐渐通达。
由通达之故,便作观行,数数观行及思惟。观行及思惟完成之后,便又随即进入等持位之定境中,或转入或似梦非梦之境界中,而作验证:检查是否已经改变内相分?若得改变内相分境为清净境界,便又退回人间境界,于人间六尘境界中再作进一步之思惟与观行;于观行及思惟完成之时,复又转进等持位中或似梦之境界中,再作检查,观察内相分是否复增一分净化?如是历经三月左右之思惟与观行之后,方得圆成犹如光影之现观;然而正当作此观行之际,却浑然不知此一思惟与观行,正是二地满心位所证得之犹如光影现观境界,只是一心一意以此行门想要清净自己之内相分罢了!
自此以后,由于犹如光影之现观境界,使得自心自然清净,不须再如初地及二地住地心位中,要以择灭无为之意志力加以抑制方得清净自心;而是藉由犹如光影之现观境界所生起之功德,致令自心得与非择灭无为相应,不须压制与加行,便得自行清净;由是缘故,二地满心菩萨永不违犯清净戒律,心性清净而无杂染故,不须如住地心位以意志力强制方得清净,如是方名真实持戒,已非满心位前之学戒。此位中,已经证实内相分之所以染污或得清净之原因,证实内相分之染净者实由七识心自己所造作而成。七识心其实犹如明镜前面之光影,随于所照入之种种光影不同,镜像便随之显示种种不同影像;七识心亦复如是,犹如光影,能改变内相分之影像。如是亲证,完成全部历程,并能随意自行改易内相分者,即名亲证犹如光影现观之二地满心菩萨。
犹如谷响者,亦非修行之法,而是三地满心者之现观境界(此依犹如镜像及犹如光影之现观而作此判定,非是余之证量,然应无误)。此一现观境界,要依华严经十地品所说(此是别教直往菩萨之行门,亦名戒慧直往菩萨,非是二乘俱脱圣者回心,亦非通教三明六通菩萨转入别教者;彼等皆有可能提前证此现观故,别教直往菩萨要待三地满心位方能得此现观故),别教直往菩萨,由三地心时进修三地所应修证之无生法忍;主要以无生法忍之忍度而修,兼及其余五度行门。其中断愚证智内容,详见成论所说,此勿赘述。然而三地心中除无生法忍以外,亦须加修世间法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法。于具足修证此等法时,便得初发三昧乐意生身,由意生身发起之故而自然现有轮宝。从此便得自行前往诸佛世界礼拜供养诸佛,亦得自行往至诸方世界而度众生。
然于他方世界说法利乐有情时,意根意识在此娑婆世界色身中,同时缘于他方世界之意生身所说佛法及诸众生。缘熟之时,忽然返观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识缘于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现意生身所说诸法,犹如山谷回响,而却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与意识所缘,便得完成此一现观。此一现观之详细内涵,以及究须多久时间方能完成,或者少时便可完成,以及其中所得功德等,皆是我所不知者,不便强言。此即是三地满心菩萨之犹如谷响现观也!此与三地心之进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有关,故说此一犹如谷响之现观境界,乃是三地满心菩萨所现观之境界相。
若非三地满心位,不具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行门之证量者,即使具有三地满心位之道种智,仍不可能完成此一现观,则不能成满三地心。是故余说犹如谷响现观,是三地满心菩萨之现观境界,而不是三地入地心以后所应进修之行门;行门乃是三地无生法忍及四禅八定…等法,非是犹如谷响之观行也,此观行只是短时间(应系数天或数月之中即可成就)之证境尔。
如水中月者,乃是四地满心菩萨之所现观之境界相,而非修行之法门。四地之入地心菩萨,由于进修四地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故(详见成论及解深密、华严所说),并又精进而度众生,非唯度此世界中之众生,亦常往他方世界而度众生,永不疲倦。四地无生法忍若得成就,则能增益其前往诸方世界化现度众之能力与功德;此世间法上之能力与功德,并非四地菩萨所主修之行门,而是其结果。若能修满四地心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智慧增上之后,便能增益如是世间法上化身众多之能力。由如是能化现众多化身于他方世界之世间法上能力,能使四地即将满心之菩萨,而得如是现观:一切他方世界中,自己所化现之众多化身,犹如水中月一般。
由于天空实有唯一之真月故,随于众多江水湖水……等水之故,随其水之数量多寡,便有如其数目之水中月示现。四地菩萨之化身亦复如是,由于自己之如来藏已能由自己之缘故而化现众多化身;是故便由于他方世界中诸多有情之与己有缘者之心想故,而令自己之如来藏能于彼等众生心中各各化现一化身,便如水中之月一般无二。是故如水中月之现观,乃是成满四地心所应进修之无生法忍…等法以后,加以他方世界中与己有缘之佛弟子为缘,方能证得。由是缘故,说此现观乃是四地无生法忍果所成就之现象,而非行门,行门实为精进波罗蜜多及四地心所应有之无生法忍智慧;由如是智慧及精进度众之故,而令四地满心菩萨能现极多化身于诸方世界,方能成满此一现观,是故此一现观乃是结果,而非行门。
变化所成者,乃是五地菩萨于禅波罗蜜多之进修,及五地所应修得之无生法忍智慧之具足,谓此地中之长时修行,能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完全融合无二,其智深妙,极难有人能胜之;具此真俗二智之般若慧已,圆成五地心所应有无生法忍,亦能将三地心中所修之禅定及神通等法转胜,然后方能在等持位中现观自己所化现之极多化身,皆是自心阿赖耶识秉承末那之命所变化者;而此等极多化身,皆非实有,皆是自心阿赖耶识变化所成,非是时时思量作主之末那所能变化。故说此一变化所成之现观境界,乃是五地满心位时之现观境界,是五地满心位之果报,而非五地菩萨之行门。
而此变化所成境界,唯有五地满心菩萨方能证得,四地前皆不能证得。唯有五地满心菩萨方能具足证得变化所成及前七种现观,是故《唯识述记》卷17云:“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述记》中既云第五地后及 佛方能具足证得,则已显示:五地满心位前,不能证得变化所成之现观。故知此等八喻者,非是真见道位中一时可得具足者。
似有非有者,乃是六地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之行门(行门内容详见诸经及诸论所说)进修之后,而在行门完成之最后获得之境界相,乃是结果而非行门;故说此一现观境界,非是行门法门,而是满心时所获得之结果。
如是现观之境界相,依来函所举成论卷八中说:《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如是九种现观之境界相,其内容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至六地之满心位所得之般若证量完全符合,而其现观之前后高下次第亦完全符合,是故作此判教。
初地满心位以上之菩萨,必定皆能就此等满心位之现观境界,加以陈述,不论其后诸地现观境界证或未证;此即是经中 佛所开示:初地菩萨即将进发上十地之时,尚未发足,而已略知十地境界相,略知进发十地之途中过程,由是缘故,说初地满心菩萨为世间导师,而非无上师。若不能如是知者,即非初地满心菩萨,即非世间导师,不能将导世人进向成佛之道故。
兹应所请,依证量与略知之法理而作是言:
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完全符合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了了分明之境界,放眼所见,时时亲见世界如幻、身心如幻,唯有真如阿赖耶识与佛性之运行是真实不虚者,是故说如幻观乃是十住满心菩萨之证境。(注:有人诽谤云:“萧老师助人明心已,印证为七住位;助人眼见佛性已,印证为十住菩萨位。但华严中十住菩萨之证境,何等殊胜?可是被萧老师所引导见性之人,却没有华严所说的世间殊胜境界,怎可说见性即是十住菩萨?”然而此说不然,谓华严所说十住者,乃是为忉利天之天界菩萨们所说之法,非是为人间之菩萨所说之法,不可取来与人间菩萨之证境相提并论;若不尔者,则华严应于人间宣说,不必分别升至六天宫殿各别次第宣说。天界之证悟菩萨们本已有如是可爱异熟果报,悟得般若之前已有,悟后即可增益之,不可与人间菩萨之眇劣异熟果报混为一谭也。否则即成谤经谤法之说,《大般涅槃经》中 佛说眼见佛性者即是十住菩萨故,但以眼见为取足,不以天界菩萨异熟果报为佐证,是故彼等诸人作是说者,已成为意指《大般涅槃经》是伪经,则成谤法谤经之说。是故当以所明之心是否确为如来藏心作为准的,当以所见之佛性是否分明眼见作为准的,莫贪求华严所说天界菩萨所有之世间异熟果报。明心与见性之后,舍寿时若不欲再生人间,则随其明心与见性乃至进修种智之功德而往生天界后,自然便有胜妙于天界未悟之天人所有之世间法上功德,便可得如华严所说各阶位证悟菩萨之功德;华严所说天界证悟菩萨之世间有为法功德,系乎三界‘异熟果’及‘佛法修证’之功德,与二者息息相关,不可单有一者便欲得之。是故学人不可因于无知而作斯等谤法之言,否则即有五过:一者,以此经非彼经;二者,以一经之义而楷定一切经;三者,混淆诸经说法之时空背景,不知诸经说法所摄度之根机;四者,不曾了知三界九地之异熟果报;五者,不曾了知三界九地异熟果经由明心及见性所能增益之功德;具此五过故,难免谤经谤法之果报。譬如诸佛随众生心量及福德差别,示现胜妙或下劣色身者亦复如是,故有 释迦示现人间下劣色身,众生中之无知者便因此而轻视之、而当面直呼其名讳;却不知 世尊上升四王天为天众说法时,示现胜妙于四王天之天身,上升他化自在天时示现胜妙于他化自在天之天身,上升色究竟天时示现胜妙于色究竟天菩萨之色界天身,终不在人间示现四王天身乃至色究竟天之天身;此乃众生之异熟果报所致,要在彼诸天中而示现之,非可在人间而示现之也,故不可说人间之佛无此功德也!此中别有众多深妙法义,须有种智方能知之说之,限于篇幅,且略不说。是故,无智学人常以明心见性之后是否有华严所说天界世间有为法上之受用,作为是否具有证境之衡量标准,无明所罩故四处问人曰:“你明心之后,有没有华严经中所说七住菩萨之胜妙功德?你见性之后,有没有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胜妙功德?”即成执著世间有为法者,即成不解华严真旨者,焉能与佛法中无所得法相应?焉能与解脱相应?皆是专在我所上用心故。)
阳焰观者,乃是明心与见性之后,深观七转识自己不能远离六尘我所之贪著,不乐安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中,是故方有众生沦落三界六道生死之中。众生由于不能深观七转识之无明渴爱、贪求种种法界中之境界受,不能了知其虚妄故,导致生死轮回不止。十行位满心菩萨,由能如是深观之缘故,便见所追逐之一切境界犹如阳焰所现之远处不实之假水,便知假水实由阳焰所成,便见七识心王犹如阳焰之晃动不停,便知欲除异生性者,当从消除“七识心王之渴爱追逐境界受”而下手修断之。如是现观七识心王犹如阳焰者,即是成就阳焰观者。此一现观之境界,符合十行位满心时之般若智,是故断定阳焰观为十行位满心时之现观境界,符合十行位满心时之境界相。
如梦观者,乃是由于心地转净故,而令此位菩萨之一切种子识所藏久劫以来相分种子现行,乃能常于定中及梦中观见往世之种种善恶业行。由是比对今日所行菩萨之道,便见往世多劫及此世所行菩萨道等事行,一切悉皆如梦,本无所得;由是如梦之现观境界故,导致此菩萨得离我与我所之贪著,得以圆满具足道种性,得以发起进修佛道之圣性,是故有缘能入初地之入地心中。如是完全符合十回向位满心位之境界相,故断如梦观为第十回向位满心之现观。
初地之住地心菩萨,由于进修般若增上慧学之百法明门故,亦须为人间诸多三贤位菩萨而作大法之施--不断传授增上慧学之微妙大法与随学者,如是增长福德,即是初地所修之檀波罗蜜。如是配合百法明门之进修及法施福德之修集,而得成就一分道种智,是故能于缘熟之时,得 佛加持而于一法起疑,由此深观之故,渐次证知一切六尘相分皆由阿赖耶识藉外五尘为缘而生,了知一切内相分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生;如是渐次深入证知自己所曾接触贪著之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生者,觉知心的自己从来不曾接触外五尘,法尘亦非在外五尘上显现者;如是证实所触六尘相犹如镜中影像无异,悉依阿赖耶识心体犹如明镜而显现,其实吾人所见一切六尘影像,纯是阿赖耶识心体明镜之表面所显现之影像罢了!由初地无生法忍之智慧故,方能获得如是现观而满初地心。如是藉由初地百法明门之进修,以及初地所应修集之法施功德成就故,得 佛加持而令此一现观成就时,方得成满初地心。此一现观,完全符合初地满心位之境界相,亦是由初地无生法忍之慧解证量方能获得,故断犹如镜像之现观即是初地满心之亲证者。
二地之住地心位菩萨,虽亦修证千法明门,而以持戒严谨、力求完美、令心清净作为主修,旁修余五度;然而不论如何修戒,终究不能成就非择灭无为境界,须要假藉择灭无为而清净自己之身心。然因进修十善业等福德满足,复因继续初地所行之檀波罗蜜多故,方能于千法明门成就时,得 佛加持而于某一世间法上起疑:心中怀疑是法焉能如是?由此疑故,便因千法明门之成就故,渐渐得以思惟观行而在现量上亲自证知:由七识心王所生某种不宜明说之密意缘故,导致七识心影响自己之内相分,原来阿赖耶识明镜上所显现之影像染净,皆是七转识自己所造成者,原来自己即是阿赖耶明镜上之光影。由是亲证而得犹如光影之现观,而得渐次自己作主,决定如何改变原有不净之内相分,决定以何种进程而渐次转变尚有杂染之内相分为清净之相分;由自己决定转变之时程,全部掌控在自己手里。如是现观,完全符合二地满心位名为“真实持戒者”之境界相,从此不堕“学戒”之境界中,是故断此现观境界为二地满心位之现观境界。
三地之犹如谷响现观,余未证得;为护正法及利乐佛子故,目前已无时间于既有禅定基础上再作进修,仍维持先前所证之色界定境界,若欲满足三地满心位所须之禅定、神通……等世间境界,唯有待时。然因此一现观境界,乃是现观自己之意生身远至他方佛土而度众生时,为众生说法时能被自己尚在此界之色身中之意识与意根所缘,在此世界中闻之,犹如山谷回响无异。如是现观境界,若非发起意生身及轮宝而远至他方世界者,绝无可能证得;而此境界相及现观,要因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之具足,方能发起,是故断此现观为三地满心位之境界相。三地满心位,若非是钝根人,若是利根人精修而至此位,便可在三地满心位发起意生身及轮宝,便能作此现观;除此以外,别教直往之三地未满心菩萨以下,不论利根钝根,皆无可能证得,是故断为三地满心位之现观。
四地之水中月现观者,亦是由于意生身之随缘随处化现,分现众多化身于多世界众生之心想中;于四地满心菩萨犹住此界之意根与意识观之,便如水中之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千处有众生具缘而起心时,四地满心菩萨便化现于其心想中而度之,然此等众多化身其实皆由此四地菩萨之阿赖耶识所化现,非能外于自己此界之阿赖耶识而有;然不妨化现多方,而如处处水中之月。如是现观境界完全符合四地满心菩萨之境界,而非三地满心菩萨所能得致,故断水中月现观,为四地满心菩萨之证境。
五地之变化所成者,谓五地菩萨进修种种静虑,令其以前三地中所修之禅定、神通…等境界转更深细微妙,而起无量变化境界,非四地菩萨所能知之;此由五地无生法忍智慧而增长之。如是变化所成之现观境界非是所修之法门,而是五地无生法忍修行之后所显现之境界相。五地因进修无生法忍及于他方世界之不断利乐有情故,次第进修及福德满足时,忽然生心而作此一观行,现见自己之无数化身皆是自身阿赖耶识变化所成;由是现观故,方得成满五地心。如是境界远较三四地中之现观境界胜妙,亦完全符合五地菩萨之证境,此须基于四地菩萨处处化现意生身如水中月之现观境界,方能起此现观,是故判为五地满心菩萨方能证此。
六地满心之似有非有者,乃是进修六地无生法忍增上慧学之后,复又成满六地心之福德以后,进断极细之烦恼障现行,而于变化所成之他方世界中自己极多化身,加以观行,证知皆是自己所变;虽然在事项上实有可见,为他方世界之证得神通境界之佛子所能亲见,然而此有绝非真实有之法,似有而非有,非有情亦非无情,纯是自己阿赖耶识之所化现,是故于五地满心位及六地住地心中所有之变化所成现观境界全无所著。由此现观故,于如是化身无量之境界,悉无所著,更能随缘任运而化现于他方世界中度化有缘众生,而自己却步向寂灭境界,取证灭尽定,成为解脱道之极果圣者。
六地满心既然必须亲证灭尽定,方能进入七地初心,则知六地满心菩萨心境必定极为寂静,必须在长时利乐有情永无止尽之大愿之下,心中却完全寂静而无所著;由如是缘故,必须亲证似有非有之现观,方能于无量数化身同时在利乐有情之际,而自心完全无所执著,方能取证灭尽定;若非如是现观,则不能住心于寂灭境界中而取证灭尽定,由是六地满心灭尽定之证境事实以观,则此似有非有之现观,必是六地满心菩萨之所应证者,是故断此似有非有之现观境界,为六地满心菩萨修行之结果。
七地菩萨既于前时六地满心位中已证灭尽定,则于解脱之道已经无可进修者,然因欲得成就八地心故,必须有诸方便善巧行门,方能使自己不取无余涅槃,而得进向八地继续利乐有情,继续进修佛菩提道。由是缘故必须善修方便波罗蜜多,增进一切种智,复又修集诸多福德;因是七地方便波罗蜜多之故,亲证念念入灭尽定之不可思议功德,不须如六地心唯恐失去灭尽定之寂灭心境而日日入住灭尽定中,而能以灭尽定之心境继续利乐有情,继续进修佛道,永不取证无余涅槃。欲证如是七地之境界相者,必须亲证六地满心位之似有非有现观,方能进修之。如是七地念念入灭尽定之境界相,绝非六地菩萨所能修得者,不应判为六地所有之现观。由上所说种种缘故,故将最后一种现观之似有非有境界,判为六地满心位之现观,不及七地心。
如是次第而判,与三贤位及诸地行门所获得之果证相符相契,并无丝毫差池。以上依教与理及部份实证而判定之,有智之人自能依经比论而思惟之,一切初地满心菩萨皆能如实而判定之。而成论中之举例,亦依如是次第而举,此非下地未曾亲证此诸现观境界之一分或多分者所能揣测者;信者由其信之,不信者由其不信,皆在各人之信根信力、慧根慧力、福德力…等之差异而有满信、随分信、不信等差别。余绝不强人所难而坚持一切人皆必须信受之。
复次,如 大德来函所说者:【【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略覆如下:
基大师如是之言,正是盟证余法之说也!由此可以证实余所说法完全无讹。所以者何?谓 基大师所说之意理极明故:必须先证真如(必须先证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发起真见道位之根本无分别智以后,随后再进修相见道之种种观行已,方能发起后得无分别智;由此后得无分别智之渐次发起,然后“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已经明说“非是初见道位之真见道菩萨所能一时双见”也!真见道时尚不能双见--不能证得其中之二种现观--至多唯得其一,何况能具足见此八喻九喻?是故此八、九种现观境界,绝非横向之修证,乃是纵向之修证,以此可知。是故彼等主张初见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可证得初地真如、初地境界者,实乃妄语;如幻观之证境,要由眼见佛性之际方能同时现起具足故;若不如是,则须多劫之观行,方能在未来眼见佛性时具足成就如幻观,事极长远。
真正明心之人,虽然悟后努力观行,然而对于世界身心如幻,尚且如是难得现观,云何初见道之真见道位中,何得一时具足现观?绝无可能!更何况可有能力进观十行位满心之阳焰观?是故 基大师云:“非初见位一时双见。”谓真见道位中不可能一时而得如幻观及阳焰观等二观也!唯能得其一也!如是, 大德来函所举 基大师之述记文句,已经证实余说无讹;由此述记文意,亦已证实彼等所说“真见道位能成初地心”之说法有误;真见道位乃是初见位故,唯得根本智故,尚不能于见道之时同得双观,何况三贤满心位之三观?初地乃是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之后,方有后得智而起更进一步之如梦观,故能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中;此须经由相见道位之观行而起后得智,方能得此现观者故。由是 大德来函所举 基大师之文意,已经证明余法之正真无讹也!亦已证实彼等所说为邪谬之法也!彼等焉可举此证明余法正确之文句,用来质疑余法?真乃颠倒其心之人也!
复次, 大德所举来函中, 基大师如是开示:“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已经证明余所判断之八喻(其实为九喻, 基大师此处未说第九喻之似有非有现观)完全无谬。何以故?谓 基大师已说八喻皆非一时得双见故,亦说要至第五地心满足之后方得具足故;则十住为如幻观、十行为阳焰观、十回向为如梦观、初地为犹如镜像、二地为犹如光影、三地为犹如谷响、四地为如水中月、五地为变化所成,如是八喻之次第与三贤五地之证境相,正相符合,完全无讹,是故 基大师说要到第五地满心位之后,方能具足变化所成等现观; 佛地方才完全满足十地等觉地所有现观,亦能为人具足宣说。 基大师此文所未举之《成论》所说之似有非有,正是第六地之满心证境。如是成论所说者,以及 基大师于唯识述记中所说者,完全同于余之教判,初无乖违。
余诸古今大师之所以不能如 玄奘师资而作此教判者,皆因证量未及所致。若人于此九喻等现观,具有多分之证量者,则能了知 玄奘师资之教判实无差谬,皆符 佛说;此九喻所说之现观境界,其次第与内容,悉符三贤位及前六地之满心位之行门内容与功德故。是故,学人修学佛法,切莫自思自惟便认作真实,要确实符合经教之旨,要确实符合往昔地上菩萨之证境,方能真实了知。确实有此实证者,方可造书解释而流通天下,否则将来舍报之时,妄说正法、误导众生之果报,难可思量,佛门四众弟子千万慎重为是!
复如来函所举述记卷第九(本)亦对成论所说【犹如幻事……非有似有】等句意涵,作是说明:【【此显依他非真实有,举喻以成,如大般若广说其相。摄大乘说:《云何无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十住)。云何无义,心、心所转?为此说阳焰(十行)。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此说梦境(十回向)。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此说镜像,彼言影像(初地)。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此说光影(二地)。云何无义种种言说戏论转?为此说谷响(三地)。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此说水月(四地)。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此说变化(变化所成。五地)。彼世亲无性第五皆广解,不能烦引。》
如是现观境界,于 大德来函所举《述记》文中亦云:【【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如幻事、阳焰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如是述记文中,已说真见道位中,不能具有如是现观境界,唯能证得多分如幻观,而未具足,要待十住位中眼见佛性时方得具足如幻观也!故说“后得智中方能了达”,已经诚证余之判教无误。
至于第八种之变化所成现观,则要待第五地满心之后方能证得,即是六地之住地心中所住现观境界,非于初见道之真见道位明心之时即可证得也!真见道位只是第七住位尔,尚且不能具足观行十住满心位之如幻观,何况能双观十行位之阳焰观?是故述记中说:要待相见道位中所发起之后得智,方能双观如幻与阳焰也!非是真见道位中一时可得双观也! 如是, 大德来函所举《成论》之论文,及《述记》之释文中,已经句句证实余之说法无讹!已经证实此九种现观者,非是横向之修证,而是纵向之修证。然却与彼等诸人所传说者,完全相左!彼相左之人却来误导 大德,却诬说相符之人法义有误,岂非心行颠倒?
至于似有非有之现观,则不列在第五地满心位后及第六地住地心位,要待第六地满心位后方能现观之,此是六地满心位方能证得之现观故,非是未满六地心者所能现观者故。是故《唯识述记》于第五地后别作是说,而不列在第五地满心位中,是故 基大师于后第六地满心位别作是解:【【……体非实有,是虚妄有,似彼真有,故说依他、非有似有(六地)。】】
亦如《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此段论文中,已经说明一项事实:真见道位之根本无分别智粗浅,不能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阳焰……乃至非有似有等现观境界;要待后时进修,依相见道位所起之后得智,方能次第了知如幻等事。由此可知:此八喻所说现观境界,非是一时俱得,亦非是某一位阶中横向所证,要待悟后次第进修,方能于后诸位诸地中渐次证得,故说非是横向之修证,而是纵向之修证所得之结果。
复次,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云:“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炎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此段论文及述记中,已经明说:真见道位中,唯得根本智,而此根本智不能了知如幻…等八事,要待相见道位之后得智及地上之道种智,方能了知如幻…等八事。并且将此如幻等八事,配置于第五地满心之后方能圆成,故说“第五地后及佛能尔”,正符十住如幻观…乃至五地变化所成等八喻现观;由此教证,可知确是次第进修所得之现观境界,而非横向修证之某一地中所得全部现观者。教证上如是,理证上如前所说亦复如是。
大德来函依彼等所举《述记》之释文中,已经明确说明此一事实,自是彼等诸人堕于文字障及无明中,读经研论而不得正解,滋生邪解之后,错会真见道位为初地心,是故有此误会,便无法将法义全盘正确贯通,而成为支离破碎之现象;便如牛头之逗马嘴,任彼如何逗,亦将永远逗不成也! 自己逗不成之后,滋生种种误会,然后再以自己误会后之邪见,复举成论、述记之文,用以责人,今日不免余之为护正法而作辨正;如是辨正真理之后,岂非更显彼等之未能通贯经论实义?岂非更显彼等之无知?
是故,凡我佛子,修学正法之时,若无绝对把握,千万不可妄评他人之法;否则逢遇正法之师加以回应评破之后,便显露其诽谤正法之本质,岂非自取其辱? 纵使真善知识或因事冗而未加以辨正评论之,然而彼人妄评真善知识所弘正法时,岂非已经实质成就谤法之无间地狱业?不须更待后时真善知识之评破,方得地狱罪也! 是故平实恳劝一切佛弟子:于此千万谨慎行之,万勿依于己意及私心瞋恚而造次行之,以免舍寿时自救不及也! 此是平实老婆,特意提醒,我诸佛门大师及与弟子四众,千万勿作马耳东风!
复次,假饶彼等诸人之中,能有一人得以真正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中,亦犹未能证得犹如镜像之现观境界也!要待转入住地心中,加修百法明门--但不可犹如彼等今时之完全误会成论意旨--亦须加修广大福德,尽形寿破斥邪说、显示正理,以护正法,绝不可犹如彼等今时与某误导众生之大师和稀泥者。以此福德,得 佛嘉许,然后得 佛加持,而于某一事相因缘之中发起疑情,因此而探究之;复须自身已发起圣性,亦须有满足住地心位之如实智、能如理作意而思惟整理之,最后方能证得犹如镜像现观之境界相也!方能发起初地满心位之智慧也!
若如彼等诸人一心欲与某误导众生之大师为伍,互相夤缘,故作人情,共和稀泥者,尚不能进入初地之入地心位,何况能证犹如镜像之现观?更何况能得 佛之嘉许加持而发起彼一事相中之疑情,更何况能思惟整理而得如是现观?如是初地满心之犹如镜像现观尚不可得,何况能证二地满心之犹如光影、三地之犹如谷响……乃至六地之似有非有现观?是故,如是九种现观境界相,要须次第渐修而次第证,非是真见道位之七住菩萨所能现观之也!亦非是相见道位完成后之初地入地心菩萨而能获得犹如镜像之现观者也!
复次,如是现观之境界相与内容,皆符十住满心位至第六地满心位之修行内涵,次第亦复无有丝毫紊乱之处,完全相符,是故一切多分经历而亲自证验之人,便得知悉其中之内涵、次第、位阶也!唯是尚未亲证之人所不能知尔!如是理论、证量与教量,皆相符契,彼等云何可以言为“证据稍嫌薄弱”?云何可以言为不符 世尊圣言量?而楞伽之中亦复如是宣说,唯是犹如诸经中之略说而未详细一一述及尔;若有闲暇,能于余经余论广寻觅之,岂无余绪可见? 复次, 基大师与其尊师 玄奘菩萨,既作如是次第性之宣说,岂是自意妄言者? 是故彼等自未亲证,自不能知,却引之而谤余法非真,反足以盟证余所说法之正确无讹,由此以观,彼等岂非是颠倒见者?
如 大德来函所言:【【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不同 萧老师建立由十住位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现观。】】 然而此乃误解余意之说也!谓余从来不曾作如是说:“依十住位中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此九种现观。”所以者何?余诸书中所言者,乃是十住位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余于1990年所缮之见性报告中,已曾述及如是现观。彼见性报告仍在余此世之师手中,但不知是否已被丢弃),乃是十行位证得阳焰观,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初地满心位证得犹如镜像观………乃至第六地满心方才证得似有非有之现观。非如彼等曲解之后所告知 大德之“在十住位中即可次第观行而全部亲证此九种现观境界”,余诸书藉今犹流传,迄仍发行流通,皆可稽核,何得妄说余曾主张“十住位即可获得此等九种现观”?此乃诬责之言也!故彼所说成妄。
复次来函此段文字所言【【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者,亦有过失:谓如幻观者,初地菩萨早已亲证,非未了达也!谓十住位眼见佛性之时,已经成就世界身心悉皆如幻之现观,焉可说初地之菩萨尚未完全了达?此说不应正理。(八地之如幻三昧与十住之如幻观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复次,来函中所言:【【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及直门弟子 智周菩萨所注解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之《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中,解释此八喻亦非如 萧老师由十住至六地次第排列,而是引《摄大乘论》 世亲、无性二菩萨的释论、 弥勒菩萨所著《辩中边论》作释,来阐释十八界与三性等关系,故其他契经《大品般若经》中十喻、《金刚经》中六喻,次第排列皆不全同于《成唯识论》;故此应属横向修证说明,非决定属纵向修证次第,此为其二。】】如是等言,实非正说。
所以者何?来函谓《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应为卷七(本)。大正藏43卷950页】中曾说八喻等(其实非说八喻),然而《演秘》实非叙述成论此等九种现观之境界也,不可彼此混为一谭而引作证据也!今有《演秘》疏文为证:《疏:十卷楞伽等者……而经次云:“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释曰:以无性慧悟此理故,得如幻定,能觉诸法悉如幻等;菩萨所起意生之身,相好端妙如华庄严,有为缘生故如像等。》
此文所说者,实非从十住位至第六地满心位之现观境界相也!乃是解释楞伽经之法义,而非解释成论及述记所说八喻九喻之法义,亦非是说明十住位或初地之境界,亦非是说十住位至第六地满心位现观之境界相,乃是纯说第八地菩萨之现观境界相,不可将彼与此混为一谭,否则即成法义混乱夹杂之说,即成引证失当之举,将令闻者闻之错解其义,亦令自己滋生邪解。
演秘中所举之十卷楞伽文句,今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经文,举示如下,可作别译之对照,证明余说无误:《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请详拙著《楞伽经详解》第五辑注解,此勿重注)》如是经文所说者,乃是宣示八地菩萨所证“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之境界相,其中之“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等句,仅是说明八地菩萨之意生身体性,乃是八地菩萨所证得之如幻三昧现观境界,非是形容十住位菩萨乃至第六地菩萨,或他位他地之无生忍或无生法忍之观行境界相也!焉可取来将彼作此而混为一谭?
复次,《摄大乘论(卷上)》所说之次第者,亦符余说,有论文为证:《彼说中,云何妄分别性应知?无傍名义说可知。他性相云何知?幻、焰、梦、镜像、光明、响、水中月、应化(应缘化现:即是变化所成也)等诸喻应知。》其内涵与次第完全同于余说,完全同于成论及述记所说,唯是未列举至最后一项之似有非有现观尔,非是来函所言之“不同萧老师所说”也!由此证明彼等诸人所说虚妄,违经背理而误导于 大德。
至于般若经系所说者,非是开示地上菩萨所应进修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唯说相见道等别相智,是故不须定依三贤、初地乃至六地之次第而说之,只需从横面而说即可也!般若经系非说三贤十地之佛道次第故。若是为诸真见道菩萨而说成佛之道所应进修之一切种智、十波罗蜜者,则必须依浅深次第之内容而说之;此乃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经之性质,异于第三转法轮之唯识系增上慧学之性质,此中同异不可不知也!
若言初地真见道位(姑且依彼所判真见道位为初地)即可作如是九观之具足现观者,试问:彼等究有何人亲得此九种现观之境界相?乃至其中一种即可!颇有其人?何妨面见,共论其中微细之内涵?
若言证得其一,便可成为初地满心,则证得九种具足者,亦是初地满心耶?或是他地心耶?颇能答余此问否?
又:摄大乘及成论、述记等中,为何悉皆同此排列?而不能加以变动?此为何故?颇能举证经教及理论而说明之否?
复次,若言此九种现观之境界相,属于横向性质,则应探究一事:究竟何种境界相为最胜妙?何种为最低层次之现观?究竟亲证如是九种现观之境界相时,各是何地何位境界?或是同一地境界?为属同一地位之境界相乎?若是同一地位之境界相,则无此九种现观之境界相也!然若言其为同一地位之证量,则前来所说九种现观境界相?彼等亲证真如心者,颇能知之乎?亦如前举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未入地之境界相,彼等能亲证之乎?亦如犹如谷响现观,彼等初地菩萨能亲证之乎?亦如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现观境界相,初二三地能证之乎?显然皆不能也!由此可证:此乃纵向之修证境界相,非是横向之修证境界相也!彼等若坚持是横向修证、是同一位为之修证者,颇能加以理证教证上之教判说明否?绝无可能也!一犹未证故(明心时之真见道位中,唯得根本智故,未起后得智故,仍不能具足现观最初之如幻观故,彼等皆未眼见佛性,犹待眼见佛性分明时方能具足证得如幻观故,而彼今已宣示不能眼见佛性故,故说彼等“一犹未证”),皆未现观之,焉能了知其内容?焉能更对上地之现观境界作此教判? 不能现观之人,而能评论他人已得现观者之教判,从古至今皆未之有也!
若言此等九种现观之境界相是横向之说明者,则应初地必须具足证得此九种现观,方能满心;或应十住位中即应具足证得九种现观,方能转入十行位中。然而此中却有大过:一者,应说十住位即是十行位,亦应说六地即是十住位,同此九种现观境界故,则应般若智慧之证量悉皆相同故;审如是,则十住乃至六地之分位,即成荒谬,即不应作如是分位,即成“ 佛作是分位成为妄说”者;如是,是耶?非耶?有请彼等分说!
二者,谓别教直往菩萨--即是人间戒慧直往菩萨--根本未曾进修四禅八定、五神通等法(华严十回向品之闻法菩萨乃是兜率天之久学菩萨,故华严十回向品之境界乃是为报得天界异熟果之菩萨所说者,不可与此人间菩萨之异熟果报混为一谭),要待三地住地心中,方才渐次进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至满心位中,方才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及轮宝;今者别教直往初地菩萨未曾入三地中修得如是世间境界,云何能起意生身而至他方世界为众生说法?若不能起意生身至他方世界为众生说法,云何能现观意生身在他方世界说法时,其法音宣流犹如谷响?
若不入四地心中进修,增长无生法忍及意生身之功德,又如何能现观意生身变化众多化身,在他方世界处处为多众生宣说正法?若不得三地满心之禅定、神通及意生身等,如何能变化众多化身而为多世界众生说法,如何能现观众多变化身犹如水中月?此岂人间别教直往之初地心所能为之?而彼竟言某一位或某一地中即能具足亲证此等九种现观?
若彼所言初地满心时已具足证得此等九种现观者,且问:彼作是说者,是亲证之言乎?是臆想之言乎?是教证之言乎?
若言亲证,当知彼乃妄语也!谓亲证犹如谷响现观时,已能化现意生身而至他方世界为众生说法,则是已入三地满心位之圣者,唯有三地满心位以上之圣者方能如是故;试问彼等谁人能之? 十住位之眼见佛性,彼等尚无一人能之,身心世界如幻之现观,尚不能证,何况三地满心功德所得之犹如谷响现观?
彼若言初地菩萨不须亲证第一至第三种境界相,则彼自言能证初地真如者,即成妄语!彼若言此九种现观境界相皆是横向修证者,则应初地之时已能具足如是九种现观,则应即是主张:初地菩萨能具足证得如是九种境界相。则应问彼:“今时已曾具足亲证九种或者下至一种?” 然而吾今所知,彼等众人迄今尚无一人已曾证得其一,何况具九? 彼等若言今犹未曾证知,则彼等对此九观之判定,皆成臆想之言;臆想之言而可信之乎? 彼若倡言初地即已亲证变化所成现观境界相者,则应别教直往初地菩萨亦应能如回心初地菩萨示现化身而至他方世界,试问:彼等诸人初时既有人敢言初地证量,敢言有力能授他人亲证初地证量,而今彼等众人有谁能证变化所成现观?若未曾有人证之,则不应言是横向之修证也! 亦应如是初地菩萨不名初地,此是五地满心菩萨之境界相故,应改名为五地满心后之菩萨。
彼若言初地满心即能具足证此九种现观,是故说为横向之现观者,则彼初地菩萨之由亲证犹如光影现观,而能随己之意转变自己之内相分等,导致内相分之清净,而得名为真正持戒菩萨者,应名此初地菩萨为二地满心之真正持戒菩萨,不应再名为初地满心,此非初地之证量故,亦非二地未满心者之证量故。试问彼等诸人谁曾证之?而言是横向之修证?
彼若言不须证得犹如镜像现观,便可成为初地满心菩萨者,此语有过;谓如是初地满心位菩萨,未能具足亲证百法明门故。谓百法明门之最终修证者,乃是亲证“所触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所现”,由是而证初地之法无我观,由是方能证知一切六尘相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若不尔者,则将以为所触六尘相皆是外五尘所成者,将误以为皆非自心阿赖耶识依外境对现者,则是心中尚有我与我所未曾断尽者,则应非是初地满心位之菩萨也!是故,初地满心位,亲证法无我者,亲证百法明门圆满者,必定成就此一现观;若不亲证此一现观,则不能成满初地心所应修证之法无我现观,则不能成满初地之无生法忍。由于证此犹如镜像之现观,即可显示百法明门之具足修证,当知即是初地满心。
由于亲证此犹如光影现观,具足五种现观,便能真实持戒不犯,亦不于贪瞋等起心动念,当知即可成就二地满心位之无生法忍功德,圆成增上戒学,完全与二地满心位之证境相符。既如是,二地满心菩萨既以增上戒学满足为凭,复又何须再证其后之四观?是故,此等现观之境界相,非是横向修证之表记,而是纵向进修之次第也!若不能知此,而言已经通达初地之佛菩提,而言已证初地真如者,则其人实是大妄语人,已是地狱种性,非是真佛子也!亲证初地真如者,必定已证如幻、阳焰、如梦三观故;由是三观之亲证,则能略知如是九观之意故。如是,彼等所说者,悉皆不能契符诸经诸论意旨,悉皆不能符合三贤位及诸地之修证内涵与次第,是故悉皆不能自圆其说也!是故此等九种现观之境界相,不可说为横向之现观也!
若彼等诸人对此尚无证量,纯是臆想而说者,则其言之不可信者,亦可知矣!彼若言:“横向修证之说乃是教证。”,余今请问于彼:“依何教证,而作是言?” 彼等颇有其人能答余问者否?
至于 大德函中所举 弥勒菩萨之《辩中边论》中(此论应系世亲菩萨所造。《辩中边论颂》方是 弥勒菩萨所造),仅作略说,论中非以十地道之次第为主要内容故,而是宣说作意无倒、自相无倒、共相无倒、不动无倒……等种种无倒之心行,是故仅作略说,不是宣说佛道之次第与内涵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是故此中论意非说三贤十地之道次第,与此等道次第内涵无关,不可举来作为道次第九观证境之证明也!如是应知!
由上所述诸理,可知如幻乃至似有非有之现观境界相者,乃是依三贤位至第六地所应修学之法门进修,圆成各位各地满心位之修行以后,方才证得之现观境界相;若不能亲证如是各位各地之现观境界相,则知该位该地之修行未得满足,则不可自认是某位某地之满心亲证者,则不可自行躐等、跃进上一地中,否则即将因此成就大妄语业,不可儿戏。
如 大德来函所询:【【若 萧老师教证不出于此,是否可请 老师慈悲明示所依圣言量及理证?】】今以如上之教证与理证,明示如上,已是尽可能不泄露密意而作如上之说明,以此保护诸多佛子,免于因读此书时明闻其内涵,以致丧失未来亲自体验之功德! 是故其中诸多亲证之现量境界相,犹如当年 玄奘师资及余师 克勤大师之不作明说与细说,唯说其大略,故今不予细说明说于书中,不将密意广流通之;非是“说不出来”,而是不应宣说,以免爱之适足以害之!广大佛子应能体谅余在此事相上之用心也!p21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