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略述初期天竺佛教概况
印度初期的佛教本来没有宗派之诤,是因为许多未悟实相的后人没有实证的智慧,不了解佛语,将圣龙树菩萨与圣 无著菩萨强行分割为中观派与唯识派二大车轨,主张认为中观与唯识二法互不相容,于是开始了“空”与“有”之争,绵延几世纪。这是无智慧的人落于两边,不了解非空非有之真实中道观,也不了解真正的唯识与中观真义所致。后来所谓的中观派又自行分割为应成与自续二派,二派相互评论,最后都亡于天竺密教。又天竺密教传入西藏后,天竺的密教不久就被土耳其的回教军队所消灭,流亡于西藏的密教,由于地理阻隔的缘故,得以继续弘扬。
本来佛教虽有三乘菩提之分法,而大小乘也只是依众生的根器而作方便施设教化,只是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其修学的内容、次第、深浅、广狭有差别而已,本来都属于唯一佛乘中的完整佛法所摄。后来由于声闻人各自理念的不同,才有声闻法的部派分裂。后来有些大乘法教的空有争论,也只是未悟及错悟的大乘法中学人,基于对法义执著误解的不同而分派别;但是真正的大乘法教仍然一贯不变的弘扬下来,并未分宗分派,法义始终是一贯不变的。 佛灭后诸声闻弟子,如阿罗汉大迦叶尊者……等人,会同阿难尊者开始结集 佛陀遗教,这就是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结集,成果是四阿含诸经及律藏、杂藏。声闻教派在初期分成大众部与上座部,后又分裂成二十部。诸声闻弟子结集 佛的遗教成为四大部阿含诸经,属于小乘教,然而其中已有大乘法理隐说于中,因此大乘之名,并不是始于 龙树、无著二菩萨,在阿含经中就有明文记载;这是因为 佛开示大乘经典时,声闻圣人也同时听闻大乘经典,但是不能亲证、无法胜解忆念,唯能以解脱道所证的见解,而结集成声闻解脱道的法义,成为阿含中的解脱道经典。大乘法从四阿含隐说,却于 佛陀遗教二、三转法轮中,有更明确深细的演说,圣 龙树菩萨与圣 无著菩萨只是依之而发扬光大而已,一贯的法义并未改变过。
至于唯识与中观都是佛说,并无不同,只是深浅广狭有别罢了!只因未悟、错悟的后人未证空性心,不了解佛语,而把两者分别为“空”和“有”两个对立的宗派,这是不正确的;这种空有之争,在历代真悟菩萨中都不曾存在过,都是只在未悟或错悟空性的凡夫菩萨中存在。尤其应成派中观,从安惠、佛护、月称、宗喀巴,到现今之达赖喇嘛,及在台湾的印顺法师等人,都公开或暗中成为应成派中观的继承者,却把圣龙树菩萨的中观见扭曲,以歪曲错误的见解欲来破斥唯识宗正义,而又以“不立自宗,专破他宗”的宗旨成就外道断灭见;
从月称的《入中论》、《显句论》、宗喀巴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广论》、达赖喇嘛的《般若与佛道次第》、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中观论述讲记》等等诸书,可以证知一向都是如此。虽号称“不立自宗,专破他宗”,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因此而建立了自家宗旨,因为他们的法义一开始就错误了,当然难逃被破斥的命运。从古至今的佛教事业,因证悟甚难,证悟者稀少,凡夫众生无有慧眼简择,就这样在这些邪见熏习的演变下开始变质、开始沉沦;若不加以即时导正,佛教正法最后将会因为被西藏密教渗透、寄生而导致灭亡,将重演天竺佛教灭亡之命运。因此,凡我 世尊的正信弟子,应当奋起摧邪显正,荷担如来家业,否则灭法期将会很快的提前到来。
第二目 略说中观
后人说,中观派于西元三、四世纪为圣 龙树菩萨与圣 提婆菩萨师徒所创,是源于圣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而得名。其实圣 龙树菩萨自己也不知道会被后人夤缘为“中观派”的始祖,如果知道了,一定是啼笑皆非,因为佛法唯一,无二无别,只是浅深广狭有异罢了。
《中论》开卷就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是圣 龙树菩萨很有名的“八不偈”,偈中很明白的点出法界的实相即是空性如来藏。法界根本只有一法,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因为此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是有情空性心体如来藏之体性。空性心体永不坏灭,由于祂本来不生故从来都不曾坏灭;祂无始以来不灭即无有生,所以不生不灭;如来藏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本来不生,未来成佛时也不会灭,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祂也依然自在独存,所以不断灭,故名不生亦不灭。
众生如来藏虽然不断灭,但含有异熟性,因此生生世世有异熟果报的出生,也就是异熟生;因为有异熟生,才有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的运作,不停的流注变化,所以说不常。五蕴身心是如来藏所生,身心会坏灭,而如来藏真实不坏,因此说五蕴与如来藏不一;如来藏虽非五蕴,但是如来藏遍满五蕴身心,两者和合如一,所以说不异。如来藏不来不出,来者即是事相上的生起,出者即是事相上的消失,有来必定有去,有来有去必定是生灭之法;例如如来藏所生出的五蕴终会老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来来去去,生生世世不断的生死交替;而如来藏本身从来无生,所以不来;既然从来无生,所以从来无死,所以不出。又如祂从来不离一切三界六尘境界,所以不出三界一切境界;但又从来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了别,所以不入三界一切六尘境界,所以又名不出亦不入。祂又自从无始以来就不断的出生世世的五阴,不曾远离五阴,所以说不曾出离五阴之外;但祂又不被五阴所拘束,不是五阴所有,而是五阴被祂所出生,五阴始从出生以来就一直是活在祂里面,从来不曾外于如来藏而存在,不曾存在于如来藏以外,所以说祂不入五阴之中,所以说祂不出也不入五阴,所以是不出亦不入。
如此透过五阴的因与缘而了知中道观,因者即是如来藏,缘者如来藏所生之十八界法互相为缘,而成就一切万法,所以圣 龙树菩萨的《中论》,都在说明如来藏的中道义。若离如来藏自心而说中道,将会是不离断常的假名中道,因为都是以意识为中心、为主体而思惟想象出来的,都无实体,都是想象假名的虚相法,意识本即虚妄故,入涅槃后意识亦告灭失故。《中论》后面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4) 从这四句偈中,更可了解大乘中观派的中道义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法的能生因,一切法以如来藏为因,透过如来藏所生的各种缘而生一切法;因此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从世俗谛来看是虚妄无实,是空、是假名;依胜义谛来看是非有亦非无,所以说如来藏所生一切法非真非假、非空非有,这就是中道义。
第三目 略说唯识
未悟的佛门后人说,大乘唯识派大约在西元五世纪时,由圣 无著菩萨及 世亲菩萨兄弟所创,源于圣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等著作。同样的,圣 无著菩萨等并非有意创建派别,只是后人不明佛法唯有一法,妄作分别而将他们扣上唯识派的帽子而已,但是大乘佛法根本就没有唯识派或中观派可以区分,若要区分也只是先后次第及浅深广狭之差别而已。
“唯识”的意思是:众生由于执著自我,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看,认为五根和五尘外境等实有,却不知外境是众生自心所变现;或只知道境界无常生灭,因此又执我空及法空,而成为恶取空。而唯识的“唯”,就是要破除心外有境的“有”;唯识的“识”,是要破除因为虚妄的“有”而展转出生的“空”,而揭示实相“有”而体性“空”之真实义,由于这两重意义破有、破空,而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有的虚妄而说空相是无,或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而说有相也是无,因而显示非有非空的中道观。
又 佛三转法轮时,《解深密经》很清楚的说明,无上无容大法“阿赖耶识”,有三种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师认为,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诸法是空相,但是诸法空相是有条件的,是依于有八种“识”的运作及转变,而说诸法是空相。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阿赖耶识是“根本识”,无生无灭;又是“藏识”,含藏一切法种,前七识及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前七识的染污种子也由祂收藏;又是“持身识”,所以生命才能维持及延续不断;而阿赖耶识心体自性清净,是圆成实性,性空而真实有,所以又称“空性”。末那识是遍计所执性,恒执阿赖耶识为内自我,也恒执前六识及有根身为外自我;末那识是虚妄无实的,是无始以来恒住不断而遍计一切法,并执著一切法;末那识也是前六识现行的所依缘,也是前六识运作时的所依缘,若无末那识,前六识即无法现行;若无末那识配合运作,前六识即无法运作,所以末那识在三界世俗法上来说,祂是实有的,在凡夫位及菩萨位也都是通三世的,只有在声闻、缘觉法的阿罗汉及辟支佛位,才会在舍寿后灭除而不再现起。
前六识是依他因缘而生,非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是依他起性。又《楞伽经》说众生心不离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者,是一切法所显示出来的形相、色像、处所等等,函盖我相、定相、法相等;名者,一切法相的名称;分别者,是不论是否有语言文字的了知及分别;正智者,如理作意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也就是透过相、名、分别的观行,了解五蕴十八界皆非实相,却不离实相;如如者,即是实相,实相非有相非无相,本身是无相却不离世间相;证得实相才知实相是名“空性”,无形无相又不离一切相;“空性”与众生五蕴并存,以十八界法示现祂远离贪厌净垢……等二边的清净自性,这就是如如。三自性与五法的关系是:遍计所执是无常空而非真实有,圆成实是真实有而非无常空,依他起则函盖相、名、分别、正智四项,圆成实是如如。唯识师依这五法三自性,而建立了“非有非空”的中道义,又称为“法相唯识宗”。以上略述唯识非空非有的中道观。
第四目 唯识与中观皆是般若
如上所说,唯识与中观,都是阐述中道实相之空性心,绝非对立相互破斥的,而只是在修习过程上有先后次第、浅深广狭差异的不同。已证得空性心者都能现观而知道,无论唯识或中观,都不离般若的范围。菩萨证悟中道的实相如来藏,即能现前观察如来藏之中道体性,并且如实了知如来藏之中道义,而得般若的总相智,领会确认如来藏真实不虚。非如未证悟之前唯凭想象的:“如来藏体如虚空,无形无相,遍一切处,与妄心和合运作无间等等。”菩萨证悟了如来藏,此时称之为大乘真见道位,正式进入大乘七住菩萨位,获得般若总相智。菩萨有了总相智,开始悟后起修,更进一步了解如来藏更细腻的体性,而得般若别相智,称之为大乘相见道位。这是 佛第二转法轮般若智慧的两个层次,也就是大乘中观般若。菩萨证得总相智及别相智之后,还要继续修学诸地菩萨所证的道种智,此即是 佛第三转法轮时唯识诸经所说的唯识般若道种智,属于成佛所赖的一切种智;道种智修证圆满后,就称为一切种智,或称为一切智智,就是发起佛地的智慧了。所以中观与唯识只是修学佛道过程中智慧的层次深浅广狭与先后次第的不同,同属本识如来藏的妙法,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抵触之处。
圣 龙树菩萨的中观,到西元七世纪时分裂而且变质为:以清辨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及佛护、月称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不论自续派或应成派,表面上都说是传承自圣龙树菩萨的中观见,私底下却都错解及否定圣 龙树菩萨中观般若之意旨,都是执六识论的谤法者。例如中观自续派,立“意识”为补特伽罗我,说:“一切法是分别假立名言,是无自性;虽然无自性,但必有所依,是依意识的显现才有一切法,所以意识是一切法的根源;因此意识要不住断常两边,不分别诸法,才是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可知中观自续派虽然承认有所依之根本识,但是却把意识当成根本识,所以完全在意识妄心上打转,不知意识在眠熟等五位中就断灭了,不离断灭边;但他们又把意识认定为常住心,与常见外道一样,又落入常见边,具足断常二边,已背离圣 龙树菩萨八不中道不落二边的真义,也违背圣 龙树菩萨所说一切法之因都是第八识如来藏之意旨;却外于如来藏而说一切法,所以中观自续派是邪见。
相对于应成派来说自续派还认为意识是一切法的根源,错把意识当作阿赖耶识来解释。而中观应成派则更是离谱,连诸法的根源都否定掉了,认为一切法无自性,世俗谛无自性,胜义谛无自性,一切法依缘而生、依缘而灭,故缘起性空。圣 龙树菩萨在八不偈中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偈中早已破斥应成派无因论及断灭见之邪说,而中观应成派追随者凤山寺所属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不论在家或出家众,都还深信不疑,认为中观应成派所主张“一切法缘起性空”,是佛法中最殊胜、最究竟、最值得骄傲的,认为只有中观应成派的显密法才是真正佛说的正法,认为中观应成派的显密法才是最快速成佛的法。“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之僧众,不了解圣 龙树菩萨《中论》之意旨,无拣择慧,一味追随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喇嘛等之邪见,否定如来藏的中道体性,离如来藏而说一切法缘起性空,成为无因论、断灭见,由于故意毁谤蕴处界缘起性空诸法的根本因如来藏,成就一阐提罪而不自知,真是可怜又可悲。
本来佛教虽有三乘菩提之分法,而大小乘也只是依众生的根器而作方便施设教化,只是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其修学的内容、次第、深浅、广狭有差别而已,本来都属于唯一佛乘中的完整佛法所摄。后来由于声闻人各自理念的不同,才有声闻法的部派分裂。后来有些大乘法教的空有争论,也只是未悟及错悟的大乘法中学人,基于对法义执著误解的不同而分派别;但是真正的大乘法教仍然一贯不变的弘扬下来,并未分宗分派,法义始终是一贯不变的。 佛灭后诸声闻弟子,如阿罗汉大迦叶尊者……等人,会同阿难尊者开始结集 佛陀遗教,这就是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结集,成果是四阿含诸经及律藏、杂藏。声闻教派在初期分成大众部与上座部,后又分裂成二十部。诸声闻弟子结集 佛的遗教成为四大部阿含诸经,属于小乘教,然而其中已有大乘法理隐说于中,因此大乘之名,并不是始于 龙树、无著二菩萨,在阿含经中就有明文记载;这是因为 佛开示大乘经典时,声闻圣人也同时听闻大乘经典,但是不能亲证、无法胜解忆念,唯能以解脱道所证的见解,而结集成声闻解脱道的法义,成为阿含中的解脱道经典。大乘法从四阿含隐说,却于 佛陀遗教二、三转法轮中,有更明确深细的演说,圣 龙树菩萨与圣 无著菩萨只是依之而发扬光大而已,一贯的法义并未改变过。
至于唯识与中观都是佛说,并无不同,只是深浅广狭有别罢了!只因未悟、错悟的后人未证空性心,不了解佛语,而把两者分别为“空”和“有”两个对立的宗派,这是不正确的;这种空有之争,在历代真悟菩萨中都不曾存在过,都是只在未悟或错悟空性的凡夫菩萨中存在。尤其应成派中观,从安惠、佛护、月称、宗喀巴,到现今之达赖喇嘛,及在台湾的印顺法师等人,都公开或暗中成为应成派中观的继承者,却把圣龙树菩萨的中观见扭曲,以歪曲错误的见解欲来破斥唯识宗正义,而又以“不立自宗,专破他宗”的宗旨成就外道断灭见;
从月称的《入中论》、《显句论》、宗喀巴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广论》、达赖喇嘛的《般若与佛道次第》、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中观论述讲记》等等诸书,可以证知一向都是如此。虽号称“不立自宗,专破他宗”,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因此而建立了自家宗旨,因为他们的法义一开始就错误了,当然难逃被破斥的命运。从古至今的佛教事业,因证悟甚难,证悟者稀少,凡夫众生无有慧眼简择,就这样在这些邪见熏习的演变下开始变质、开始沉沦;若不加以即时导正,佛教正法最后将会因为被西藏密教渗透、寄生而导致灭亡,将重演天竺佛教灭亡之命运。因此,凡我 世尊的正信弟子,应当奋起摧邪显正,荷担如来家业,否则灭法期将会很快的提前到来。
第二目 略说中观
后人说,中观派于西元三、四世纪为圣 龙树菩萨与圣 提婆菩萨师徒所创,是源于圣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论》而得名。其实圣 龙树菩萨自己也不知道会被后人夤缘为“中观派”的始祖,如果知道了,一定是啼笑皆非,因为佛法唯一,无二无别,只是浅深广狭有异罢了。
《中论》开卷就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是圣 龙树菩萨很有名的“八不偈”,偈中很明白的点出法界的实相即是空性如来藏。法界根本只有一法,体性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因为此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是有情空性心体如来藏之体性。空性心体永不坏灭,由于祂本来不生故从来都不曾坏灭;祂无始以来不灭即无有生,所以不生不灭;如来藏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本来不生,未来成佛时也不会灭,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祂也依然自在独存,所以不断灭,故名不生亦不灭。
众生如来藏虽然不断灭,但含有异熟性,因此生生世世有异熟果报的出生,也就是异熟生;因为有异熟生,才有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的运作,不停的流注变化,所以说不常。五蕴身心是如来藏所生,身心会坏灭,而如来藏真实不坏,因此说五蕴与如来藏不一;如来藏虽非五蕴,但是如来藏遍满五蕴身心,两者和合如一,所以说不异。如来藏不来不出,来者即是事相上的生起,出者即是事相上的消失,有来必定有去,有来有去必定是生灭之法;例如如来藏所生出的五蕴终会老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来来去去,生生世世不断的生死交替;而如来藏本身从来无生,所以不来;既然从来无生,所以从来无死,所以不出。又如祂从来不离一切三界六尘境界,所以不出三界一切境界;但又从来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了别,所以不入三界一切六尘境界,所以又名不出亦不入。祂又自从无始以来就不断的出生世世的五阴,不曾远离五阴,所以说不曾出离五阴之外;但祂又不被五阴所拘束,不是五阴所有,而是五阴被祂所出生,五阴始从出生以来就一直是活在祂里面,从来不曾外于如来藏而存在,不曾存在于如来藏以外,所以说祂不入五阴之中,所以说祂不出也不入五阴,所以是不出亦不入。
如此透过五阴的因与缘而了知中道观,因者即是如来藏,缘者如来藏所生之十八界法互相为缘,而成就一切万法,所以圣 龙树菩萨的《中论》,都在说明如来藏的中道义。若离如来藏自心而说中道,将会是不离断常的假名中道,因为都是以意识为中心、为主体而思惟想象出来的,都无实体,都是想象假名的虚相法,意识本即虚妄故,入涅槃后意识亦告灭失故。《中论》后面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4) 从这四句偈中,更可了解大乘中观派的中道义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法的能生因,一切法以如来藏为因,透过如来藏所生的各种缘而生一切法;因此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从世俗谛来看是虚妄无实,是空、是假名;依胜义谛来看是非有亦非无,所以说如来藏所生一切法非真非假、非空非有,这就是中道义。
第三目 略说唯识
未悟的佛门后人说,大乘唯识派大约在西元五世纪时,由圣 无著菩萨及 世亲菩萨兄弟所创,源于圣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等著作。同样的,圣 无著菩萨等并非有意创建派别,只是后人不明佛法唯有一法,妄作分别而将他们扣上唯识派的帽子而已,但是大乘佛法根本就没有唯识派或中观派可以区分,若要区分也只是先后次第及浅深广狭之差别而已。
“唯识”的意思是:众生由于执著自我,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看,认为五根和五尘外境等实有,却不知外境是众生自心所变现;或只知道境界无常生灭,因此又执我空及法空,而成为恶取空。而唯识的“唯”,就是要破除心外有境的“有”;唯识的“识”,是要破除因为虚妄的“有”而展转出生的“空”,而揭示实相“有”而体性“空”之真实义,由于这两重意义破有、破空,而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有的虚妄而说空相是无,或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而说有相也是无,因而显示非有非空的中道观。
又 佛三转法轮时,《解深密经》很清楚的说明,无上无容大法“阿赖耶识”,有三种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师认为,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诸法是空相,但是诸法空相是有条件的,是依于有八种“识”的运作及转变,而说诸法是空相。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阿赖耶识是“根本识”,无生无灭;又是“藏识”,含藏一切法种,前七识及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前七识的染污种子也由祂收藏;又是“持身识”,所以生命才能维持及延续不断;而阿赖耶识心体自性清净,是圆成实性,性空而真实有,所以又称“空性”。末那识是遍计所执性,恒执阿赖耶识为内自我,也恒执前六识及有根身为外自我;末那识是虚妄无实的,是无始以来恒住不断而遍计一切法,并执著一切法;末那识也是前六识现行的所依缘,也是前六识运作时的所依缘,若无末那识,前六识即无法现行;若无末那识配合运作,前六识即无法运作,所以末那识在三界世俗法上来说,祂是实有的,在凡夫位及菩萨位也都是通三世的,只有在声闻、缘觉法的阿罗汉及辟支佛位,才会在舍寿后灭除而不再现起。
前六识是依他因缘而生,非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是依他起性。又《楞伽经》说众生心不离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者,是一切法所显示出来的形相、色像、处所等等,函盖我相、定相、法相等;名者,一切法相的名称;分别者,是不论是否有语言文字的了知及分别;正智者,如理作意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也就是透过相、名、分别的观行,了解五蕴十八界皆非实相,却不离实相;如如者,即是实相,实相非有相非无相,本身是无相却不离世间相;证得实相才知实相是名“空性”,无形无相又不离一切相;“空性”与众生五蕴并存,以十八界法示现祂远离贪厌净垢……等二边的清净自性,这就是如如。三自性与五法的关系是:遍计所执是无常空而非真实有,圆成实是真实有而非无常空,依他起则函盖相、名、分别、正智四项,圆成实是如如。唯识师依这五法三自性,而建立了“非有非空”的中道义,又称为“法相唯识宗”。以上略述唯识非空非有的中道观。
第四目 唯识与中观皆是般若
如上所说,唯识与中观,都是阐述中道实相之空性心,绝非对立相互破斥的,而只是在修习过程上有先后次第、浅深广狭差异的不同。已证得空性心者都能现观而知道,无论唯识或中观,都不离般若的范围。菩萨证悟中道的实相如来藏,即能现前观察如来藏之中道体性,并且如实了知如来藏之中道义,而得般若的总相智,领会确认如来藏真实不虚。非如未证悟之前唯凭想象的:“如来藏体如虚空,无形无相,遍一切处,与妄心和合运作无间等等。”菩萨证悟了如来藏,此时称之为大乘真见道位,正式进入大乘七住菩萨位,获得般若总相智。菩萨有了总相智,开始悟后起修,更进一步了解如来藏更细腻的体性,而得般若别相智,称之为大乘相见道位。这是 佛第二转法轮般若智慧的两个层次,也就是大乘中观般若。菩萨证得总相智及别相智之后,还要继续修学诸地菩萨所证的道种智,此即是 佛第三转法轮时唯识诸经所说的唯识般若道种智,属于成佛所赖的一切种智;道种智修证圆满后,就称为一切种智,或称为一切智智,就是发起佛地的智慧了。所以中观与唯识只是修学佛道过程中智慧的层次深浅广狭与先后次第的不同,同属本识如来藏的妙法,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抵触之处。
圣 龙树菩萨的中观,到西元七世纪时分裂而且变质为:以清辨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及佛护、月称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不论自续派或应成派,表面上都说是传承自圣龙树菩萨的中观见,私底下却都错解及否定圣 龙树菩萨中观般若之意旨,都是执六识论的谤法者。例如中观自续派,立“意识”为补特伽罗我,说:“一切法是分别假立名言,是无自性;虽然无自性,但必有所依,是依意识的显现才有一切法,所以意识是一切法的根源;因此意识要不住断常两边,不分别诸法,才是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可知中观自续派虽然承认有所依之根本识,但是却把意识当成根本识,所以完全在意识妄心上打转,不知意识在眠熟等五位中就断灭了,不离断灭边;但他们又把意识认定为常住心,与常见外道一样,又落入常见边,具足断常二边,已背离圣 龙树菩萨八不中道不落二边的真义,也违背圣 龙树菩萨所说一切法之因都是第八识如来藏之意旨;却外于如来藏而说一切法,所以中观自续派是邪见。
相对于应成派来说自续派还认为意识是一切法的根源,错把意识当作阿赖耶识来解释。而中观应成派则更是离谱,连诸法的根源都否定掉了,认为一切法无自性,世俗谛无自性,胜义谛无自性,一切法依缘而生、依缘而灭,故缘起性空。圣 龙树菩萨在八不偈中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偈中早已破斥应成派无因论及断灭见之邪说,而中观应成派追随者凤山寺所属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不论在家或出家众,都还深信不疑,认为中观应成派所主张“一切法缘起性空”,是佛法中最殊胜、最究竟、最值得骄傲的,认为只有中观应成派的显密法才是真正佛说的正法,认为中观应成派的显密法才是最快速成佛的法。“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之僧众,不了解圣 龙树菩萨《中论》之意旨,无拣择慧,一味追随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喇嘛等之邪见,否定如来藏的中道体性,离如来藏而说一切法缘起性空,成为无因论、断灭见,由于故意毁谤蕴处界缘起性空诸法的根本因如来藏,成就一阐提罪而不自知,真是可怜又可悲。
上一篇:第一章 变质的藏传佛教
下一篇:第二节 印度佛教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