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目 苦集圣谛
阿赖耶识心体内所含藏的烦恼共有五种: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无明住地烦恼。一为见惑,二三四为思惑,此四烦恼合称一念无明;第五为无始无明,唯菩萨随佛修学后所知、所破、所断,二乘圣人不知。
一念无明又称烦恼障或事障,又称为起烦恼,会障碍众生解脱三界生死,也会障碍成佛;无始来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的相应。其中见惑,在菩萨断我见或证悟如来藏时顿断,而思惑必得在阿罗汉、辟支佛或八地菩萨位才能断尽(编案:其实初地菩萨就已断尽思惑,但因十无尽愿所持故,为继续在三界中利益众生故,为欲断除尽净习气种子故,因此故意留惑润生而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以此为世世相续受生的所依缘,而于修道位中广行圣种性的菩萨行,因此推迟至七地满心位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及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并非地上菩萨不能断尽思惑)。见、思惑断已,永不复起,此时意根末那已不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已舍除阿赖耶性故,说彼因地第八识阿赖耶识已断阿赖耶名,唯余异熟识名,或改名为庵摩罗识,然尚有无始无明法我执在,尚有所知障所摄之无记异熟性之法不知故,其第八识不能称为无垢识,所以尚不能称为佛。
无始无明也称为所知障或理障,又称为上烦恼或尘沙惑,也就是不明白阿赖耶识体性及所藏一切种子内涵的意思;只有大乘才知有此法应断,不共二乘。无始无明,无始以来不与见闻觉知心相应,菩萨寻求法界实相时,才开始相应,但还未能打破它;在初次明心时才打破它,在悟后起修时才开始渐断,直至佛地才能断尽。一般出家、在家众都误会所知障的意思,新竹凤山寺的《广论》团体更是如是,指导法师如此开示说:“所知障就是世间学问学得太多,所知太多,会障碍学佛。”这是与圣严法师的堕处一样,都是误会以后作出错误的解释。所知障的正确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头出头没,不知有真如、佛性;学佛已,闻有真如佛性,却不知不证阿赖耶识非空非有之中道实相,因此不能生起般若慧;即因于真如佛性之真实理有所障碍,对法界实相无所知,不能理解法界实相而对佛菩提的修证产生障碍,故名所知障。是对法界所知不足而成障,故名所知障;以所障者乃法界实相的真实理,故又名理障。所知障能障碍有情成佛,但不障碍有情解脱三界生死;所以二乘圣人已能解脱三界生死,不再轮回,但仍有所知障,对法界实相仍无所知。
这里有一个问题,问:“无始无明,无始以来即存在于众生第八识心中,为何不显现?必须等菩萨开始探讨法界实相时才显现?为何必须等菩萨初次明心时,才与证悟菩萨之见闻觉知心相应,才真的了知无始无明?”答:“无始无明其实一直存在与显现,只是众生心一直不相应。也就是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堕于无始无明的范畴之中,众生是住于此无始无明之中而无所了知,故众生心一直不相应此无始无明,一直在三界中轮转不停;乃至二乘人亦无法相应,唯有众生(菩萨道行者)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的真实相时,他才发现自己无始劫来都不知,都无明于法界实相,因此才与此无始无明相应,这时他才开始走入打破无始无明的修行之路;要待真实证悟了法界实相心后,才正式打破无始无明,破除一分无始无明。因为菩萨悟后般若智慧顿开,自己思量为何尚未具足佛地功德?因此开始悟后起修的路,去完成三贤位的相见道功德,这时若有因缘遇到地上菩萨的开示,因此可以闻熏此尘沙惑上烦恼的法要,才有因缘一分一分相应于无始无明所摄的上烦恼内容,乃至能够少分的开始断除上烦恼,于是依《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说:【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悟后转入相见道位修行圆满成通达位后,在入地后的修道位中还有二十二愚、十一种所治过,以及无量无数上烦恼待断除,皆因对佛地果德有愚有惑而有所应对治待修;因为其数无量无边喻如尘沙一般,故又称尘沙惑。是故,菩萨悟前不知如何破除无始无明,悟后才了知还有甚多所知障内涵待修待破,知无始无明唯障碍成佛,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于是才开始分分断除所知障,至佛地才断尽。”若以研习《广论》的在家、出家众目前的状况来说,因尚未证悟实相心如来藏故,无始无明的问题可暂且搁置,不需了解它,因为破无始无明不是他们目前的要务,一念无明所摄的我见俱在故;因此必须先求断除意识常住不坏的我见,先断三缚结而证初果更为重要;不可依照凡夫宗喀巴所写的《广论》而胡乱解释或宣说它;否则一旦造成了诽谤正法的大恶业,那时可就是吃不完、要兜著走了。
接著来说一念无明的四种烦恼。第一种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是说对五蕴身心妄执为实有,或对涅槃实相误解。此烦恼又分为五种恶见:萨迦耶见(我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种恶见,菩萨证悟明心时断,唯除打探密意而只知明心表相名义者。
观诸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如宗喀巴、达赖、印顺……等,未亲证空性如来藏故,没有般若智慧;他们误认意识不起一念,不著一切法,即谓为离有无二边,谓为般若中观;实则不然,因为应成派中观乃是六识论邪见,他们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妄认为意识不起一念时就是中道实相,其实还是意识心,仍是生灭法;因为他们否定第八识如来藏,认为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同时因为否定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故堕于无边、断边;又恐被讥为断灭,所以又回头主张有生有灭的意识为一切法所依,而说意识常住不灭,于是又回堕于有边、常边。应成派中观师宗喀巴、达赖、印顺等人双堕有无二边,可见彼诸人等尚未见道,而自称已证空性,那是欺人也是自欺之语。所谓的“大师”宗喀巴尚且如此,那么号称应成派中观在台湾的继承者《广论》团体,显然连声闻初果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呢!更别说是大乘见道。
又藏传密宗喇嘛教根本就是“索隐行怪”的外道法,他们承袭印度教性力派邪说,把双身修法套用佛法名相当成佛教的正统妙法,说之为“无上瑜伽、大乐光明、乐空不二、大手印、大圆满”;这样的淫欲双身法经由莲花生传入藏地后,又把藏人传统民间信仰的习俗──苯教的鬼神崇拜,吸纳为“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这已是双重的外道见;这样集欲界最低下的淫欲双身法加上鬼神崇拜信仰的“藏传佛教”,却号称是超胜显教的法,其实根本不堪检验;如果依此修学能够证悟,则世间应无凡夫,皆已是圣人了。但我们现见台湾、大陆乃至国外的一切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各各都宣称成为“活佛”,实质上却是我见俱在的凡夫异生,由此可知莲花生、宗喀巴、达赖喇嘛及一切“藏传佛教”大小活佛、上师、仁波切,都是假借佛法名相而笼罩学佛人的外道。
至于在台之凤山寺《广论》团体,认同一神教的教理,认同一神教教主为佛法中所定义的圣人;又认同儒家思想为优于佛法,认同孔孟亦为佛教中有修证的圣人;此等都是外道见,同于一贯道,也都是邪见(参阅凤山寺日常法师《福智教育园区理念》小册)。又《广论》团体,把世间做生意赚钱之事,也列为出家人应做的佛法之事业,违背出家人所受的比丘戒等,这也是邪见。又凤山寺《广论》团体认为,末法时期没有证悟这回事,不可能证悟;又说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邪见一大堆,竟然还说是正法,然而追随他们修学《广论》的信众们竟都不知道这个真相,真是令人悲哀。以上种种皆因寺院主持人日常法师本身未断我见又未证悟般若,无法教导四众弟子修学开悟之法,又信受外表包装为佛法的藏传佛教六识论的外道见,因而误导众多弟子产生如此诸多的邪见,致使见一处住地无明不能断除,下至声闻初果都无法证得。
一念无明的第二种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是说欲界人天对于五尘境及五尘所引生出之诸法贪著不舍。诸如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公然描述,亦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二章中隐晦描述的两性双身修法,这个乐空双运即是典型的欲界爱住地烦恼;宗喀巴又说必须每日十六小时与异性精进合修双身法,使藏传佛教喇嘛们全都贪著于世间男女淫欲之乐而不肯弃舍;这不但是出家人贪在家法,当他们依照宗喀巴的教导,旦旦而伐勤修双身法者,其实已是邪淫深重而成为欲界中最粗重的贪著,佛说此为畜生相应之种性。然而喇嘛们又与比丘尼、母、女、姊妹,甚至畜生女都可以勤修双身法,这又是地狱种性的邪行,这些都是典型的极粗重欲界爱住地无明。新竹凤山寺日常法师很清楚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的止观,全都是乐空双运的贪淫法,故终其一生都不对在家众解说其中的止观;至于他是否有对出家众关起门来加以解说或实修,则非吾人所知,不便评论。
又如达赖喇嘛不持佛戒,贪食众生肉,说素食害他生病[注:达赖喇嘛著,周加才让译,《平和与和平》http://www.angelfire.com/poetry/lama/
http://www.fosss.org/fengfeng/YueKan/FoChengShiJie/FoTuoSu/Index.html
http://www.readersdigest.ca/mag/2004/05/dalai_lama.html];这不但是邪见,也是欲界的味贪,落入味尘贪著之中,证明他未断我所的贪爱。又如凤山寺《广论》团体,表面上说是利益众生,骨子里却是利用免费义工来经营商店,以此不公平竞争的手段,与经营小商店的民众争利;如此违背出家戒,以不正当的手段大赚众生钱财,却提供给达赖喇嘛们广弘双身法;实质上他们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已经转型为企业财团,这也正是欲界贪中的贪财。还有,他们宁愿相信鬼神的帮助,以求色身康泰……等,也都是欲界贪。《瑜伽师地论》卷10说:【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圣 弥勒菩萨已很清楚的说明,有情若是在欲界中,以身口意行而贪求欲界爱乐,必将导致世世生在欲界中,受报欲界中的种种苦果。在《广论》中,宗喀巴经常断章取义地引用《瑜伽师地论》来作辅助说明,而自己却还堕于欲界贪爱苦果中;可见宗喀巴并没有如实理解《瑜伽师地论》之真实义,只是假借《瑜伽师地论》的名义来取信及笼罩众生。
一念无明的第三种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是说修学禅定之人,如果有初禅的有觉有观境界,或无觉有观的境界,或有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境界,色身尚在,因而对此四禅天的定乐及境界,生起贪著不舍的烦恼,死后将会生到色界天中,引生色界中的苦恼,这就是色界爱住地烦恼。如果修学禅定之人,还在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以下,则无此烦恼现行,仍有微细欲界烦恼故。一定要进入初禅等至位,才离欲界烦恼而有色界最粗的定乐感觉;此种乐触的感觉,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初禅的乐触境界,会障碍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禅定修证,所以仍是烦恼;乃至二禅以上至四禅,仍有色身在,同样有色界境界的贪爱及定乐的行苦烦恼,都是会障碍解脱道的修证,使人无法超越色界境界,都属于色界爱住地烦恼。
一念无明的第四种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称有爱住地烦恼”。无色界虽然没有色蕴,没有欲爱,也没有色蕴贪爱,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四蕴;有此心行存在就是三界“有”中的无色有。能知此常寂常照的心还在,执著寂照心的常住不坏,就是无色界的“有爱”。执著此四空定中的觉知心,就不能解脱,就是有爱住地烦恼。
又烦恼生成之因,《瑜伽师地论》卷8说: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故知烦恼之因,圣 弥勒菩萨说有六种:
一、“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如果新竹凤山寺《广论》随学人,如同宗喀巴、达赖喇嘛、印顺法师等人一样,一概否认有阿赖耶识,就不可能知道阿赖耶识内含藏染污随眠[注:随眠的意思,不是在睡眠中;是说粗重烦恼、不清净的种子,眠藏在阿赖耶识心田中,遇缘才会现行。]种子,是烦恼生成的缘因,却是依于根本因阿赖耶识心体而存在;由于不知道根本因阿赖耶识,也不知道是由于染污的随眠种子不断的流注现行,才有染污的七转识运作,于是三界烦恼就这样生起。若不知不证阿赖耶识,就无法了知烦恼种子随眠存在的事实;所以学佛人,一定要触证阿赖耶识,并且观行祂无量无边的功德性,转依祂的清净性,才有可能断除佛菩提道中应断的烦恼。
二、“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烦恼的生成是以阿赖耶识中随眠的种子为因,以七转识的运作等为缘,才有烦恼境的产生;然后七转识又再缘此烦恼境,烦恼就这样不断生出来。因此,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种种运作的观行是很重要的,是所有想要证得中士道的《广论》随学人所应知晓的;但是《广论》中却又未曾有相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运作与观行的只字片语开示,因为连宗喀巴自己都不懂,如何能教人断烦恼呢?
三、“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由这里就知道以正见简择善知识的重要,前已说过,不再赘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定的道理。宗喀巴及《广论》随学人等,同以意识作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已违背佛菩萨的圣言:阿赖耶识随眠种子为烦恼生起之因。由此可知宗喀巴是恶知识,处处曲解佛菩萨的圣教,将各种佛法名相,代之以外道法来教导众生,而新竹凤山寺的日常法师接踵仿效之;跟随这种恶知识学习,只会加重萨迦耶见,加重我见、我执及欲界爱等无边烦恼,永远不可能解脱。有智者应该远离此类不善之假名知识,免成误导众生的共业。
四、“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藏传密宗喇嘛教的法义理论与行门,都是从外道法中蒐罗过来的,都是索隐行怪的荒诞古怪行门,是邪教而非佛法,却挂著“藏传佛教”的名号来笼罩众生;而所有《广论》的随学者若一一听闻实修之,必然徒增烦恼,哪能解脱?这都是由于邪教导而闻熏非正法所导致。
五、“数习故者,谓由先殖数习力势。”众生因为不断的串习充斥邪见、恶见的两种《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诸多藏传密宗喇嘛教的邪说邪论,受熏于大小喇嘛等恶知识所传的外道邪见法,都是烦恼生成与增长坚固之因。随后若听闻正法时即不能接受,而继续受持藏传密宗喇嘛教外道法义及行门;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以先数数熏习而产生的势力所致。若想远离邪见,亲证佛教三乘菩提,首先就应该赶快停止熏习邪见。
六、“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印顺等人误以为意识常住不灭,于无常妄执为常,于空相妄执为空性,种种不如理作意,皆是三界烦恼生成之因。宗喀巴把此烦恼六因等文字,录之于《广论》书中,却不知圣 弥勒菩萨所说此六因的内涵,正好是针对宗喀巴等否定阿赖耶识含藏染污随眠种子为烦恼之根本因的这一类人而说;然而宗喀巴却全然不知而抄录于自己的《广论》中,无异是自打嘴巴。
《广论》172页说: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又云:‘若贪瞋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宗喀巴之《广论》,不循菩萨佛菩提道及声闻解脱道之正理与正途,不教人先断三缚结及降伏性障,而一味依凭自意妄想来思惟烦恼生起次第,思惟烦恼生起之因,思惟烦恼之过患;如果光是思惟,而不用观行,也都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何况是不如理作意的妄想而作的思惟。再说要与烦恼斗,如果没有相当的定力与慧力,要凭什么与烦恼斗?更何况“与烦恼斗”这样的方式,乃是石头压草,根本没有办法断除烦恼,显然宗喀巴自己都没有办法断除烦恼,而他所说应断的烦恼,又正是他在双身法上努力要修而主张为不可断、不应断的。至于他所说的“常住的意识、一切染净法所依的意识”,正是我见根源,也正是他倡议应该断除的;但他口说笔书应该断除意识我见,却又教导大众要认取意识是常住不灭的,一再的增长及坚固自他的我见,不断的加强自己及众生的欲界爱住地烦恼乃至有爱住地烦恼(无明及四住地烦恼),成为心想颠倒的愚痴人。
上说四种住地烦恼。以新学菩萨来说,后二种住地烦恼尚非急迫性,因为新学菩萨尚不必涉及三果解脱及禅定修习的缘故;也因为见一处住地烦恼未断,无法确实断除后面三种修所断烦恼故。所以新学菩萨应先行断除三缚结,证初果;所谓三缚结就是指见惑烦恼中的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见,此三必须先行断除,才能具足断除见惑而证得初果。《成唯识论》卷6说:【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婴孩愚人执色身为真我,未见道之凡夫执见闻觉知心为真我,错悟之人执灵知心一念不生时为真我,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则是执意识离念时为真我,与诸凡夫无异;又执意识不著名相、不著自己时即为中道,此等皆为萨迦耶见所摄,未破我见。此中最具代表者,便是藏传密宗喇嘛教的宗喀巴等人,不但执色身为我,也执受想行识为我;既执色身不坏,则贪著欲界五欲不舍;执灵知心不灭,则灵知心起见,种种烦恼生起,无法断萨迦耶见,永远无法证得初果,遑论大乘见道。
三缚结之二为疑见,《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1说:【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二乘人修学四圣谛,而实证五蕴身心之虚幻不实,我见断故不疑于法、不疑于师,是为初果断疑见。若修学十二因缘法,则证实五蕴十八界皆悉缘起性空,于蕴处界空相决定不疑,亦名断疑见。菩萨修学大乘法,亦须先由四加行实证蕴处界之空相,证得之后对蕴处界之虚妄不实,心中决定不疑,是为初果人所断疑见。菩萨证得初果之后,复熏习空性心如来藏之正理知见及参禅之行门,并且于参究中一念相应而实证空性心如来藏,从此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增减……等二边妄见;证知如来藏之中道体性,决定不疑,此为菩萨断除大乘见道时应断之疑见。此外佛又于大乘经中说断疑见者“于诸方大师不疑”,当诸方大师讲法时,从其所说或著作中,就可知晓此位大师落处为何?有无证得初果?有无开悟般若?对他们的佛菩提修证及声闻道断三结境界,都能明确了知,不再有所怀疑,也称为菩萨断疑见。
三缚结之三为戒禁取见,《成唯识论》卷6说:【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凡夫外道我见疑见未断,致生不如理作意之邪见而成为非戒取戒。譬如外道持水戒、火戒、牛戒、狗戒、食自落果戒、不语戒、裸身戒、常坐不卧戒……等,以为依之可得解脱;或如藏传密宗喇嘛教诸大小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等,妄认以为双身修法可以成佛,还违背佛戒而自行施设了“藏传佛教”独有的“三昧耶戒”,这是标准的戒禁取见,仍属非戒取戒。如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
如离贪欲罪,三界更无余;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食五肉五甘露,亦护诸余誓;不应害众生,不应弃女宝〔不应舍弃明妃女人〕,不应舍师长〔不应舍弃密宗之师长〕,三昧耶难违〔双身法之三昧耶戒不可违背〕。[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09。]
由此可以知道宗喀巴主张密宗行者不可离淫欲,并且应该受用淫欲及明妃女人,为修外道性力派的双身法,因此说“不应弃女宝”;又教彼弟子莫因为“受用女人、可能破戒”而畏惧,还吩咐不许远离贪欲,离念欲的行为终究“不应为”;此乃严重毁破佛戒的恶行,但是藏传密宗喇嘛教却外于佛戒而施设了“三昧耶戒”,自认为此戒乃超越一切佛戒;因为宗喀巴规定说,这个双身法的三昧耶戒难以违背,所以藏传佛教的师徒们便恣情的努力修双身法,乃至乱伦杂交都在所不惜,这是很典型的戒禁取见,由此证明宗喀巴是未断戒禁取见的凡夫。藏传佛教喇嘛上师们所设的戒禁取非常之多,或如行诛法、怀法等,同以极秽物为上妙品供“佛”等,都属于不如理行;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作广大供养于鬼神,祈求色身健康及所属里仁商店……等企业生意兴隆等,都是外道戒禁取见。
由《广论》作者宗喀巴不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扭曲我见内涵,从未教导四众弟子如何断我见、证得初果;又否定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不懂如何开悟见道;又教人认定生灭性的意识心是常住的真我,可见宗喀巴本身根本就是未断我见,尚未证得初果的博地凡夫,当然更未证得大乘法的见道;而凤山寺《广论》团体的法师居士们,却妄说宗喀巴是远古以来即已成佛,那全是大妄语!令有识之士哂笑。
而《广论》团体凤山寺的日常法师,别说是大乘见道,他连初果是什么都还弄不清楚呢!日常法师讲说的《广论》录音带第64卷中有说:“有一个同学(编案:是指凤山寺中的某一法师)就问说:‘为什么预流、一来不会引这个生死的业?’我想,看那个十二因缘就很清楚了:无明缘行,行缘色。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他会造种种的业行。前面就讲过了,无明,由于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执这个邪执,在补特伽罗上面是萨迦耶见,叫作无明;或者说因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才在这个上面执著有我、我所,那没有什么关系。总之不能正确的见到无我的真义,因此有我,那就有贪,有贪就造业,造业的当下它会熏习我们的识种,留下这个种子,我们叫‘引’,能引的引字。可是今天讲的十二因缘,后面讲的主要都是这个,它没有后面的爱取滋润,它是不会感果的。那么爱取滋润,我们称它为现在这个十二因缘,现在叫它能生。所以这个识种子,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等到见了道以后,那识种子还会不会现起?就不会了。因为识种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所以预流是见了道的,因此在我们分类的时候叫见道所断;修道所断,贪爱是修道所断,不是见道所断的,这个萨迦耶见是见道所断,这大家要清楚,不过这个是理论。”
日常法师连最基本的佛学常识都不清楚,他把萨迦耶见与无明划成等号,其实萨迦耶见又名身见,只是四种一念无明中的见所断烦恼,为初果人所断。声闻人断除三缚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初果,就预备进入圣者之流了,所以又称预流;但他还要修行,经过七次人天往返,才能得四果解脱。声闻人证得初果后,继续修道而得薄贪瞋痴,证得二果;这时他还要往返人天一次才能证阿罗汉,所以称为一来。预流、一来虽然都还在生死当中,却都是已断萨迦耶见,已了解色身不是真我,受想行识不是真我,但是尚有我执及我所执的烦恼在,并非不会再造引起生死的善恶业,当贪心所炽盛时,还是会有小恶业的;甚至于若是大乘法中的新学菩萨,证得初果以后,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异生性还未断尽,有时在误会大乘相见道内容的前提下,或者恶知识邪教导下,连诽谤妙法之重大恶业都还会造呢!更何况声闻中的预流、一来,只是了知自己五蕴非我,所以对六尘境的贪著减低,有力量不因贪而造恶趣业罢了。
然因为声闻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狭窄,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广大。因此,预流果在声闻乘来说虽已见道,但只是证得声闻初果而已,尚非大乘真见道。所谓大乘见道,要先断我见而证声闻初果,然后再亲自证得实相心阿赖耶识;若能不退转而成为七住位菩萨,才正式成为真见道位的大乘法中的佛弟子,般若智慧顿开,却还需修学大乘相见道位所应熏修的法要,待入初地方才圆满见道位,成为通达位,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宽广异生性到此才全部断尽。所以大乘见道乃为二乘所不共的,不能如日常法师一般混淆为一个相同的见道内容。预流乃至定性阿罗汉、辟支佛,只知伏断烦恼入涅槃,不知、不证实相法界阿赖耶识,虽名为圣人,其实在大乘法中还是未入大乘见道位的愚人,无有法界实相般若慧故;除非回小乘心而向大乘,否则永不能得大乘见道。此是日常师父所应当要了知的,只可惜日常师父已经亡故,已无此机缘了。
日常法师又说:“当我们见了道,那识种子就不会现起。”这句话非常错误。识种子不现起(不现行),只有入无余依涅槃时,十八界全灭了,七转识的识种子才不会现起;或者成佛以后识种流注变异相已灭(流注灭),变易生死已灭故,只是纯净的无漏法种,这时说为流注灭,仍不是识种子不再现起,只是识种在流注现起过程中,识种已不再变异了,所以说为流注灭,但是诸佛究竟清净的八识种子都仍然在继续流注现起,才能具足八识心王而在人间继续利乐有情,这是依文解义的日常法师所不知道的极深妙法义。众生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前,第七末那识的识种一直不断的现起及变异,从无间断过;至于前六识也是如此断续现起及变异,只有在五位中才可能不现起,五位者即是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及灭尽定;其余时间都是现起的,既然现起了,表示识种流注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一切已悟及未悟者都是如此。日常法师说见道后识种子就不现起,那是不实的说法,是误导众生的说法,正是恣意妄想所成的说法,暴露出日常法师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一窍不通,不曾如实正确的观行过,如何能断我见而见道证果?如何能被称为大法师?
日常法师又说:“识种子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日常法师颠倒说了。由于识种子不断的流注,才有种种业的造作,有造业才有种种烦恼的生出;是因为阿赖耶识内含藏著无量无边的有漏、无漏业种子,由于末那的作意,而引出如来藏中的前六识种子,才会有六识能够见闻觉知;末那识配合前六识的运作,才有善、恶业与净业的造作;十二因缘所说的行缘识的识,是指六识身,即是此意,此义当于后面十二因缘中再详说。
日常法师又说:“见所断、修所断都是理论。”意思是说,佛于经典中所说见所断烦恼及修所断烦恼都只是理论上的施设,而不是确实有这些烦恼存在;意谓 佛所说的这些见道断及修道断的见思二惑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断见惑与思惑就能证阿罗汉果,或者指称断见惑与思惑是不必要的,意即 佛所说的二乘菩提断烦恼的修行,是不可行的,是假佛法。日常法师的说法其实是在暗示学徒们:“一切法空、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名言施设,性空唯名,因此,经中说的断见、思惑都是理论、思想,不是真正可修的法。”日常法师本意若真的是这样,又弘传宗喀巴的二种《广论》来否定如来藏,此语一出,不就是一阐提罪了吗?身为佛门出家法师,却口出逆言,毁谤佛法为不可实证,说二乘菩提证阿罗汉果只是理论、只是思想,那真是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萨迦耶见是见所断烦恼,是三乘菩提共道,三乘贤圣没有一人不必断我见;欲界贪爱及我执是修所断烦恼,三乘贤圣也没有一人可以不必断除思惑就取证圣果。这绝非只是理论,是可实证的,古今诸佛菩萨及亲证解脱道的一切贤圣,都已确实实证;这些见修所断的烦恼,是要实际从每天行住坐卧当中,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加以观行,得知五蕴身心都不是我,而断除萨迦耶见,三结俱断,先证得初果;然后进断思惑而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或者能断思惑而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入初地,世世勤行菩萨道。如果依日常法师所说“它只是理论”,就是在指称世间并无阿罗汉、辟支佛及诸地菩萨圣位可证,那就是无根毁谤 释迦如来说法不实、夸大,也是在无根毁谤佛法及圣位胜义僧,真的太对不起诸佛菩萨了,也是间接否定佛法的实证性。末学在此希望日常法师,每夜应于佛像前多作忏悔,并对五蕴十八界诸法的运作,多下工夫观行,有生之年能证初果,进而登菩萨见道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编案:日常法师在本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已舍报,已经没有机会了。]至于十二因缘部分,后面再说。
凤山寺《广论》之随学者应深切了解,《广论》中说要与烦恼斗,但日常法师及随学的法师们,却以世俗法中的我所烦恼,来取代佛法中出离生死的烦恼见、思惑;像这样努力断世俗我所烦恼的结果,是与求出生死时应断的烦恼完全无关的,再修学三大阿僧祗劫以后仍然只是凡夫而永远无法证果出生死的。如果听从凤山寺《广论》团体中所谓的“善知识”之教导,说要消除烦恼就必须在所谓的“法人事业”的义工工作当中,不断的对境,然后从对境中来除烦恼,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是石头压草的愚痴法,根本无法彻底断除烦恼;最后变成:上午压下的烦恼下午会再起,今天压下来了明天会再起……,越压烦恼越增长,难道凤山寺的《广论》人一点都没察觉到吗?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法人事业”是贸易赚钱的营利事业,是利用免费的义工与经营小商店的众生做不公平竞争的赚钱事业,更是违背出家人不许经营赚钱事业的戒律;更何况凤山寺把商店中赚来的钱财供给达赖喇嘛推广藏传佛教的双身法,使喇嘛们更有势力诱奸女信徒,这绝不是 佛所说的宣说正法来利益众生的事业。参与凤山寺如是贸易赚钱的所谓“法人事业”,上上下下为了赚钱而忙得不可开交,在这种环境之下,在不曾了知观行五蕴空的错误知见下,怎么有可能断除见、思惑的烦恼呢?尽此一生根本就没有断我见的机会。
要知道烦恼是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并非说“我不能这样,我不能那样”,就算是压伏了。与烦恼斗,是对治法,如石压草,不能除根,不可能成功;也要先了解自己想要斗断的烦恼是世俗烦恼呢?或是系缚自己不断流转生死的烦恼?若如凤山寺日常法师一类人,只知道世俗法中的烦恼而不知道系缚自己流转生死的烦恼,再怎么与烦恼斗的结果,永远只是世间善人,仍是凡夫,永无实证初果到四果的可能。声闻人真正的断烦恼法,是从五阴、十八界的生灭无常而无我,加以如理作意的细观,才能断除;菩萨真正的断烦恼法,必须从根本因,了解阿赖耶识含藏烦恼种子的随眠开始,由种子的流注而生七转识,由七转识观行蕴处界的空相,了知除了阿赖耶识涅槃本际真实外,余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缘起性空的;再加上跟随实证的大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解脱道正知见,这样定力与慧力的增长,而断除三缚结,进而断除五下、五上分结,最后具足证得解脱果。凤山寺《广论》随学人欲证解脱之功德,必须缘此途而修,必须如此回到 佛说的断见思惑上面来断烦恼,否则是无法在佛道中获得增上的。
新学菩萨若想要断除三缚结,必须依善知识教导之正确四加行法修习,不可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变造后的外道“四加行”法修习;透过修习正确的佛法中的四加行,得知所取的前五根及六尘境都是无常空,能取的七转识也是空,证得此二取空,我见身见也就断了,此时初果果实稳入囊中。此时菩萨若再具有基本定力及参禅知见,以及过去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最后加上善知识的临门一脚,就把你踢进无门之门的佛菩提道内门中,开悟破参而正式成为七住位的实义菩萨,亲证实相般若,住于中道境界中,正式成为佛弟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却是与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教法完全相反的。
一念无明又称烦恼障或事障,又称为起烦恼,会障碍众生解脱三界生死,也会障碍成佛;无始来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的相应。其中见惑,在菩萨断我见或证悟如来藏时顿断,而思惑必得在阿罗汉、辟支佛或八地菩萨位才能断尽(编案:其实初地菩萨就已断尽思惑,但因十无尽愿所持故,为继续在三界中利益众生故,为欲断除尽净习气种子故,因此故意留惑润生而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以此为世世相续受生的所依缘,而于修道位中广行圣种性的菩萨行,因此推迟至七地满心位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及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并非地上菩萨不能断尽思惑)。见、思惑断已,永不复起,此时意根末那已不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已舍除阿赖耶性故,说彼因地第八识阿赖耶识已断阿赖耶名,唯余异熟识名,或改名为庵摩罗识,然尚有无始无明法我执在,尚有所知障所摄之无记异熟性之法不知故,其第八识不能称为无垢识,所以尚不能称为佛。
无始无明也称为所知障或理障,又称为上烦恼或尘沙惑,也就是不明白阿赖耶识体性及所藏一切种子内涵的意思;只有大乘才知有此法应断,不共二乘。无始无明,无始以来不与见闻觉知心相应,菩萨寻求法界实相时,才开始相应,但还未能打破它;在初次明心时才打破它,在悟后起修时才开始渐断,直至佛地才能断尽。一般出家、在家众都误会所知障的意思,新竹凤山寺的《广论》团体更是如是,指导法师如此开示说:“所知障就是世间学问学得太多,所知太多,会障碍学佛。”这是与圣严法师的堕处一样,都是误会以后作出错误的解释。所知障的正确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头出头没,不知有真如、佛性;学佛已,闻有真如佛性,却不知不证阿赖耶识非空非有之中道实相,因此不能生起般若慧;即因于真如佛性之真实理有所障碍,对法界实相无所知,不能理解法界实相而对佛菩提的修证产生障碍,故名所知障。是对法界所知不足而成障,故名所知障;以所障者乃法界实相的真实理,故又名理障。所知障能障碍有情成佛,但不障碍有情解脱三界生死;所以二乘圣人已能解脱三界生死,不再轮回,但仍有所知障,对法界实相仍无所知。
这里有一个问题,问:“无始无明,无始以来即存在于众生第八识心中,为何不显现?必须等菩萨开始探讨法界实相时才显现?为何必须等菩萨初次明心时,才与证悟菩萨之见闻觉知心相应,才真的了知无始无明?”答:“无始无明其实一直存在与显现,只是众生心一直不相应。也就是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堕于无始无明的范畴之中,众生是住于此无始无明之中而无所了知,故众生心一直不相应此无始无明,一直在三界中轮转不停;乃至二乘人亦无法相应,唯有众生(菩萨道行者)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的真实相时,他才发现自己无始劫来都不知,都无明于法界实相,因此才与此无始无明相应,这时他才开始走入打破无始无明的修行之路;要待真实证悟了法界实相心后,才正式打破无始无明,破除一分无始无明。因为菩萨悟后般若智慧顿开,自己思量为何尚未具足佛地功德?因此开始悟后起修的路,去完成三贤位的相见道功德,这时若有因缘遇到地上菩萨的开示,因此可以闻熏此尘沙惑上烦恼的法要,才有因缘一分一分相应于无始无明所摄的上烦恼内容,乃至能够少分的开始断除上烦恼,于是依《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说:【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悟后转入相见道位修行圆满成通达位后,在入地后的修道位中还有二十二愚、十一种所治过,以及无量无数上烦恼待断除,皆因对佛地果德有愚有惑而有所应对治待修;因为其数无量无边喻如尘沙一般,故又称尘沙惑。是故,菩萨悟前不知如何破除无始无明,悟后才了知还有甚多所知障内涵待修待破,知无始无明唯障碍成佛,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于是才开始分分断除所知障,至佛地才断尽。”若以研习《广论》的在家、出家众目前的状况来说,因尚未证悟实相心如来藏故,无始无明的问题可暂且搁置,不需了解它,因为破无始无明不是他们目前的要务,一念无明所摄的我见俱在故;因此必须先求断除意识常住不坏的我见,先断三缚结而证初果更为重要;不可依照凡夫宗喀巴所写的《广论》而胡乱解释或宣说它;否则一旦造成了诽谤正法的大恶业,那时可就是吃不完、要兜著走了。
接著来说一念无明的四种烦恼。第一种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是说对五蕴身心妄执为实有,或对涅槃实相误解。此烦恼又分为五种恶见:萨迦耶见(我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种恶见,菩萨证悟明心时断,唯除打探密意而只知明心表相名义者。
观诸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如宗喀巴、达赖、印顺……等,未亲证空性如来藏故,没有般若智慧;他们误认意识不起一念,不著一切法,即谓为离有无二边,谓为般若中观;实则不然,因为应成派中观乃是六识论邪见,他们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妄认为意识不起一念时就是中道实相,其实还是意识心,仍是生灭法;因为他们否定第八识如来藏,认为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同时因为否定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故堕于无边、断边;又恐被讥为断灭,所以又回头主张有生有灭的意识为一切法所依,而说意识常住不灭,于是又回堕于有边、常边。应成派中观师宗喀巴、达赖、印顺等人双堕有无二边,可见彼诸人等尚未见道,而自称已证空性,那是欺人也是自欺之语。所谓的“大师”宗喀巴尚且如此,那么号称应成派中观在台湾的继承者《广论》团体,显然连声闻初果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呢!更别说是大乘见道。
又藏传密宗喇嘛教根本就是“索隐行怪”的外道法,他们承袭印度教性力派邪说,把双身修法套用佛法名相当成佛教的正统妙法,说之为“无上瑜伽、大乐光明、乐空不二、大手印、大圆满”;这样的淫欲双身法经由莲花生传入藏地后,又把藏人传统民间信仰的习俗──苯教的鬼神崇拜,吸纳为“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这已是双重的外道见;这样集欲界最低下的淫欲双身法加上鬼神崇拜信仰的“藏传佛教”,却号称是超胜显教的法,其实根本不堪检验;如果依此修学能够证悟,则世间应无凡夫,皆已是圣人了。但我们现见台湾、大陆乃至国外的一切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各各都宣称成为“活佛”,实质上却是我见俱在的凡夫异生,由此可知莲花生、宗喀巴、达赖喇嘛及一切“藏传佛教”大小活佛、上师、仁波切,都是假借佛法名相而笼罩学佛人的外道。
至于在台之凤山寺《广论》团体,认同一神教的教理,认同一神教教主为佛法中所定义的圣人;又认同儒家思想为优于佛法,认同孔孟亦为佛教中有修证的圣人;此等都是外道见,同于一贯道,也都是邪见(参阅凤山寺日常法师《福智教育园区理念》小册)。又《广论》团体,把世间做生意赚钱之事,也列为出家人应做的佛法之事业,违背出家人所受的比丘戒等,这也是邪见。又凤山寺《广论》团体认为,末法时期没有证悟这回事,不可能证悟;又说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邪见一大堆,竟然还说是正法,然而追随他们修学《广论》的信众们竟都不知道这个真相,真是令人悲哀。以上种种皆因寺院主持人日常法师本身未断我见又未证悟般若,无法教导四众弟子修学开悟之法,又信受外表包装为佛法的藏传佛教六识论的外道见,因而误导众多弟子产生如此诸多的邪见,致使见一处住地无明不能断除,下至声闻初果都无法证得。
一念无明的第二种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是说欲界人天对于五尘境及五尘所引生出之诸法贪著不舍。诸如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公然描述,亦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二章中隐晦描述的两性双身修法,这个乐空双运即是典型的欲界爱住地烦恼;宗喀巴又说必须每日十六小时与异性精进合修双身法,使藏传佛教喇嘛们全都贪著于世间男女淫欲之乐而不肯弃舍;这不但是出家人贪在家法,当他们依照宗喀巴的教导,旦旦而伐勤修双身法者,其实已是邪淫深重而成为欲界中最粗重的贪著,佛说此为畜生相应之种性。然而喇嘛们又与比丘尼、母、女、姊妹,甚至畜生女都可以勤修双身法,这又是地狱种性的邪行,这些都是典型的极粗重欲界爱住地无明。新竹凤山寺日常法师很清楚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的止观,全都是乐空双运的贪淫法,故终其一生都不对在家众解说其中的止观;至于他是否有对出家众关起门来加以解说或实修,则非吾人所知,不便评论。
又如达赖喇嘛不持佛戒,贪食众生肉,说素食害他生病[注:达赖喇嘛著,周加才让译,《平和与和平》http://www.angelfire.com/poetry/lama/
http://www.fosss.org/fengfeng/YueKan/FoChengShiJie/FoTuoSu/Index.html
http://www.readersdigest.ca/mag/2004/05/dalai_lama.html];这不但是邪见,也是欲界的味贪,落入味尘贪著之中,证明他未断我所的贪爱。又如凤山寺《广论》团体,表面上说是利益众生,骨子里却是利用免费义工来经营商店,以此不公平竞争的手段,与经营小商店的民众争利;如此违背出家戒,以不正当的手段大赚众生钱财,却提供给达赖喇嘛们广弘双身法;实质上他们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已经转型为企业财团,这也正是欲界贪中的贪财。还有,他们宁愿相信鬼神的帮助,以求色身康泰……等,也都是欲界贪。《瑜伽师地论》卷10说:【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圣 弥勒菩萨已很清楚的说明,有情若是在欲界中,以身口意行而贪求欲界爱乐,必将导致世世生在欲界中,受报欲界中的种种苦果。在《广论》中,宗喀巴经常断章取义地引用《瑜伽师地论》来作辅助说明,而自己却还堕于欲界贪爱苦果中;可见宗喀巴并没有如实理解《瑜伽师地论》之真实义,只是假借《瑜伽师地论》的名义来取信及笼罩众生。
一念无明的第三种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是说修学禅定之人,如果有初禅的有觉有观境界,或无觉有观的境界,或有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境界,色身尚在,因而对此四禅天的定乐及境界,生起贪著不舍的烦恼,死后将会生到色界天中,引生色界中的苦恼,这就是色界爱住地烦恼。如果修学禅定之人,还在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以下,则无此烦恼现行,仍有微细欲界烦恼故。一定要进入初禅等至位,才离欲界烦恼而有色界最粗的定乐感觉;此种乐触的感觉,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初禅的乐触境界,会障碍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禅定修证,所以仍是烦恼;乃至二禅以上至四禅,仍有色身在,同样有色界境界的贪爱及定乐的行苦烦恼,都是会障碍解脱道的修证,使人无法超越色界境界,都属于色界爱住地烦恼。
一念无明的第四种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称有爱住地烦恼”。无色界虽然没有色蕴,没有欲爱,也没有色蕴贪爱,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四蕴;有此心行存在就是三界“有”中的无色有。能知此常寂常照的心还在,执著寂照心的常住不坏,就是无色界的“有爱”。执著此四空定中的觉知心,就不能解脱,就是有爱住地烦恼。
又烦恼生成之因,《瑜伽师地论》卷8说: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故知烦恼之因,圣 弥勒菩萨说有六种:
一、“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如果新竹凤山寺《广论》随学人,如同宗喀巴、达赖喇嘛、印顺法师等人一样,一概否认有阿赖耶识,就不可能知道阿赖耶识内含藏染污随眠[注:随眠的意思,不是在睡眠中;是说粗重烦恼、不清净的种子,眠藏在阿赖耶识心田中,遇缘才会现行。]种子,是烦恼生成的缘因,却是依于根本因阿赖耶识心体而存在;由于不知道根本因阿赖耶识,也不知道是由于染污的随眠种子不断的流注现行,才有染污的七转识运作,于是三界烦恼就这样生起。若不知不证阿赖耶识,就无法了知烦恼种子随眠存在的事实;所以学佛人,一定要触证阿赖耶识,并且观行祂无量无边的功德性,转依祂的清净性,才有可能断除佛菩提道中应断的烦恼。
二、“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烦恼的生成是以阿赖耶识中随眠的种子为因,以七转识的运作等为缘,才有烦恼境的产生;然后七转识又再缘此烦恼境,烦恼就这样不断生出来。因此,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种种运作的观行是很重要的,是所有想要证得中士道的《广论》随学人所应知晓的;但是《广论》中却又未曾有相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运作与观行的只字片语开示,因为连宗喀巴自己都不懂,如何能教人断烦恼呢?
三、“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由这里就知道以正见简择善知识的重要,前已说过,不再赘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定的道理。宗喀巴及《广论》随学人等,同以意识作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已违背佛菩萨的圣言:阿赖耶识随眠种子为烦恼生起之因。由此可知宗喀巴是恶知识,处处曲解佛菩萨的圣教,将各种佛法名相,代之以外道法来教导众生,而新竹凤山寺的日常法师接踵仿效之;跟随这种恶知识学习,只会加重萨迦耶见,加重我见、我执及欲界爱等无边烦恼,永远不可能解脱。有智者应该远离此类不善之假名知识,免成误导众生的共业。
四、“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藏传密宗喇嘛教的法义理论与行门,都是从外道法中蒐罗过来的,都是索隐行怪的荒诞古怪行门,是邪教而非佛法,却挂著“藏传佛教”的名号来笼罩众生;而所有《广论》的随学者若一一听闻实修之,必然徒增烦恼,哪能解脱?这都是由于邪教导而闻熏非正法所导致。
五、“数习故者,谓由先殖数习力势。”众生因为不断的串习充斥邪见、恶见的两种《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诸多藏传密宗喇嘛教的邪说邪论,受熏于大小喇嘛等恶知识所传的外道邪见法,都是烦恼生成与增长坚固之因。随后若听闻正法时即不能接受,而继续受持藏传密宗喇嘛教外道法义及行门;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以先数数熏习而产生的势力所致。若想远离邪见,亲证佛教三乘菩提,首先就应该赶快停止熏习邪见。
六、“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印顺等人误以为意识常住不灭,于无常妄执为常,于空相妄执为空性,种种不如理作意,皆是三界烦恼生成之因。宗喀巴把此烦恼六因等文字,录之于《广论》书中,却不知圣 弥勒菩萨所说此六因的内涵,正好是针对宗喀巴等否定阿赖耶识含藏染污随眠种子为烦恼之根本因的这一类人而说;然而宗喀巴却全然不知而抄录于自己的《广论》中,无异是自打嘴巴。
《广论》172页说: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又云:‘若贪瞋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宗喀巴之《广论》,不循菩萨佛菩提道及声闻解脱道之正理与正途,不教人先断三缚结及降伏性障,而一味依凭自意妄想来思惟烦恼生起次第,思惟烦恼生起之因,思惟烦恼之过患;如果光是思惟,而不用观行,也都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何况是不如理作意的妄想而作的思惟。再说要与烦恼斗,如果没有相当的定力与慧力,要凭什么与烦恼斗?更何况“与烦恼斗”这样的方式,乃是石头压草,根本没有办法断除烦恼,显然宗喀巴自己都没有办法断除烦恼,而他所说应断的烦恼,又正是他在双身法上努力要修而主张为不可断、不应断的。至于他所说的“常住的意识、一切染净法所依的意识”,正是我见根源,也正是他倡议应该断除的;但他口说笔书应该断除意识我见,却又教导大众要认取意识是常住不灭的,一再的增长及坚固自他的我见,不断的加强自己及众生的欲界爱住地烦恼乃至有爱住地烦恼(无明及四住地烦恼),成为心想颠倒的愚痴人。
上说四种住地烦恼。以新学菩萨来说,后二种住地烦恼尚非急迫性,因为新学菩萨尚不必涉及三果解脱及禅定修习的缘故;也因为见一处住地烦恼未断,无法确实断除后面三种修所断烦恼故。所以新学菩萨应先行断除三缚结,证初果;所谓三缚结就是指见惑烦恼中的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见,此三必须先行断除,才能具足断除见惑而证得初果。《成唯识论》卷6说:【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婴孩愚人执色身为真我,未见道之凡夫执见闻觉知心为真我,错悟之人执灵知心一念不生时为真我,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则是执意识离念时为真我,与诸凡夫无异;又执意识不著名相、不著自己时即为中道,此等皆为萨迦耶见所摄,未破我见。此中最具代表者,便是藏传密宗喇嘛教的宗喀巴等人,不但执色身为我,也执受想行识为我;既执色身不坏,则贪著欲界五欲不舍;执灵知心不灭,则灵知心起见,种种烦恼生起,无法断萨迦耶见,永远无法证得初果,遑论大乘见道。
三缚结之二为疑见,《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1说:【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二乘人修学四圣谛,而实证五蕴身心之虚幻不实,我见断故不疑于法、不疑于师,是为初果断疑见。若修学十二因缘法,则证实五蕴十八界皆悉缘起性空,于蕴处界空相决定不疑,亦名断疑见。菩萨修学大乘法,亦须先由四加行实证蕴处界之空相,证得之后对蕴处界之虚妄不实,心中决定不疑,是为初果人所断疑见。菩萨证得初果之后,复熏习空性心如来藏之正理知见及参禅之行门,并且于参究中一念相应而实证空性心如来藏,从此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增减……等二边妄见;证知如来藏之中道体性,决定不疑,此为菩萨断除大乘见道时应断之疑见。此外佛又于大乘经中说断疑见者“于诸方大师不疑”,当诸方大师讲法时,从其所说或著作中,就可知晓此位大师落处为何?有无证得初果?有无开悟般若?对他们的佛菩提修证及声闻道断三结境界,都能明确了知,不再有所怀疑,也称为菩萨断疑见。
三缚结之三为戒禁取见,《成唯识论》卷6说:【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凡夫外道我见疑见未断,致生不如理作意之邪见而成为非戒取戒。譬如外道持水戒、火戒、牛戒、狗戒、食自落果戒、不语戒、裸身戒、常坐不卧戒……等,以为依之可得解脱;或如藏传密宗喇嘛教诸大小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等,妄认以为双身修法可以成佛,还违背佛戒而自行施设了“藏传佛教”独有的“三昧耶戒”,这是标准的戒禁取见,仍属非戒取戒。如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
如离贪欲罪,三界更无余;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食五肉五甘露,亦护诸余誓;不应害众生,不应弃女宝〔不应舍弃明妃女人〕,不应舍师长〔不应舍弃密宗之师长〕,三昧耶难违〔双身法之三昧耶戒不可违背〕。[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09。]
由此可以知道宗喀巴主张密宗行者不可离淫欲,并且应该受用淫欲及明妃女人,为修外道性力派的双身法,因此说“不应弃女宝”;又教彼弟子莫因为“受用女人、可能破戒”而畏惧,还吩咐不许远离贪欲,离念欲的行为终究“不应为”;此乃严重毁破佛戒的恶行,但是藏传密宗喇嘛教却外于佛戒而施设了“三昧耶戒”,自认为此戒乃超越一切佛戒;因为宗喀巴规定说,这个双身法的三昧耶戒难以违背,所以藏传佛教的师徒们便恣情的努力修双身法,乃至乱伦杂交都在所不惜,这是很典型的戒禁取见,由此证明宗喀巴是未断戒禁取见的凡夫。藏传佛教喇嘛上师们所设的戒禁取非常之多,或如行诛法、怀法等,同以极秽物为上妙品供“佛”等,都属于不如理行;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作广大供养于鬼神,祈求色身健康及所属里仁商店……等企业生意兴隆等,都是外道戒禁取见。
由《广论》作者宗喀巴不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扭曲我见内涵,从未教导四众弟子如何断我见、证得初果;又否定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不懂如何开悟见道;又教人认定生灭性的意识心是常住的真我,可见宗喀巴本身根本就是未断我见,尚未证得初果的博地凡夫,当然更未证得大乘法的见道;而凤山寺《广论》团体的法师居士们,却妄说宗喀巴是远古以来即已成佛,那全是大妄语!令有识之士哂笑。
而《广论》团体凤山寺的日常法师,别说是大乘见道,他连初果是什么都还弄不清楚呢!日常法师讲说的《广论》录音带第64卷中有说:“有一个同学(编案:是指凤山寺中的某一法师)就问说:‘为什么预流、一来不会引这个生死的业?’我想,看那个十二因缘就很清楚了:无明缘行,行缘色。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他会造种种的业行。前面就讲过了,无明,由于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执这个邪执,在补特伽罗上面是萨迦耶见,叫作无明;或者说因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才在这个上面执著有我、我所,那没有什么关系。总之不能正确的见到无我的真义,因此有我,那就有贪,有贪就造业,造业的当下它会熏习我们的识种,留下这个种子,我们叫‘引’,能引的引字。可是今天讲的十二因缘,后面讲的主要都是这个,它没有后面的爱取滋润,它是不会感果的。那么爱取滋润,我们称它为现在这个十二因缘,现在叫它能生。所以这个识种子,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等到见了道以后,那识种子还会不会现起?就不会了。因为识种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所以预流是见了道的,因此在我们分类的时候叫见道所断;修道所断,贪爱是修道所断,不是见道所断的,这个萨迦耶见是见道所断,这大家要清楚,不过这个是理论。”
日常法师连最基本的佛学常识都不清楚,他把萨迦耶见与无明划成等号,其实萨迦耶见又名身见,只是四种一念无明中的见所断烦恼,为初果人所断。声闻人断除三缚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初果,就预备进入圣者之流了,所以又称预流;但他还要修行,经过七次人天往返,才能得四果解脱。声闻人证得初果后,继续修道而得薄贪瞋痴,证得二果;这时他还要往返人天一次才能证阿罗汉,所以称为一来。预流、一来虽然都还在生死当中,却都是已断萨迦耶见,已了解色身不是真我,受想行识不是真我,但是尚有我执及我所执的烦恼在,并非不会再造引起生死的善恶业,当贪心所炽盛时,还是会有小恶业的;甚至于若是大乘法中的新学菩萨,证得初果以后,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异生性还未断尽,有时在误会大乘相见道内容的前提下,或者恶知识邪教导下,连诽谤妙法之重大恶业都还会造呢!更何况声闻中的预流、一来,只是了知自己五蕴非我,所以对六尘境的贪著减低,有力量不因贪而造恶趣业罢了。
然因为声闻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狭窄,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广大。因此,预流果在声闻乘来说虽已见道,但只是证得声闻初果而已,尚非大乘真见道。所谓大乘见道,要先断我见而证声闻初果,然后再亲自证得实相心阿赖耶识;若能不退转而成为七住位菩萨,才正式成为真见道位的大乘法中的佛弟子,般若智慧顿开,却还需修学大乘相见道位所应熏修的法要,待入初地方才圆满见道位,成为通达位,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宽广异生性到此才全部断尽。所以大乘见道乃为二乘所不共的,不能如日常法师一般混淆为一个相同的见道内容。预流乃至定性阿罗汉、辟支佛,只知伏断烦恼入涅槃,不知、不证实相法界阿赖耶识,虽名为圣人,其实在大乘法中还是未入大乘见道位的愚人,无有法界实相般若慧故;除非回小乘心而向大乘,否则永不能得大乘见道。此是日常师父所应当要了知的,只可惜日常师父已经亡故,已无此机缘了。
日常法师又说:“当我们见了道,那识种子就不会现起。”这句话非常错误。识种子不现起(不现行),只有入无余依涅槃时,十八界全灭了,七转识的识种子才不会现起;或者成佛以后识种流注变异相已灭(流注灭),变易生死已灭故,只是纯净的无漏法种,这时说为流注灭,仍不是识种子不再现起,只是识种在流注现起过程中,识种已不再变异了,所以说为流注灭,但是诸佛究竟清净的八识种子都仍然在继续流注现起,才能具足八识心王而在人间继续利乐有情,这是依文解义的日常法师所不知道的极深妙法义。众生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前,第七末那识的识种一直不断的现起及变异,从无间断过;至于前六识也是如此断续现起及变异,只有在五位中才可能不现起,五位者即是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及灭尽定;其余时间都是现起的,既然现起了,表示识种流注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一切已悟及未悟者都是如此。日常法师说见道后识种子就不现起,那是不实的说法,是误导众生的说法,正是恣意妄想所成的说法,暴露出日常法师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一窍不通,不曾如实正确的观行过,如何能断我见而见道证果?如何能被称为大法师?
日常法师又说:“识种子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日常法师颠倒说了。由于识种子不断的流注,才有种种业的造作,有造业才有种种烦恼的生出;是因为阿赖耶识内含藏著无量无边的有漏、无漏业种子,由于末那的作意,而引出如来藏中的前六识种子,才会有六识能够见闻觉知;末那识配合前六识的运作,才有善、恶业与净业的造作;十二因缘所说的行缘识的识,是指六识身,即是此意,此义当于后面十二因缘中再详说。
日常法师又说:“见所断、修所断都是理论。”意思是说,佛于经典中所说见所断烦恼及修所断烦恼都只是理论上的施设,而不是确实有这些烦恼存在;意谓 佛所说的这些见道断及修道断的见思二惑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断见惑与思惑就能证阿罗汉果,或者指称断见惑与思惑是不必要的,意即 佛所说的二乘菩提断烦恼的修行,是不可行的,是假佛法。日常法师的说法其实是在暗示学徒们:“一切法空、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名言施设,性空唯名,因此,经中说的断见、思惑都是理论、思想,不是真正可修的法。”日常法师本意若真的是这样,又弘传宗喀巴的二种《广论》来否定如来藏,此语一出,不就是一阐提罪了吗?身为佛门出家法师,却口出逆言,毁谤佛法为不可实证,说二乘菩提证阿罗汉果只是理论、只是思想,那真是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萨迦耶见是见所断烦恼,是三乘菩提共道,三乘贤圣没有一人不必断我见;欲界贪爱及我执是修所断烦恼,三乘贤圣也没有一人可以不必断除思惑就取证圣果。这绝非只是理论,是可实证的,古今诸佛菩萨及亲证解脱道的一切贤圣,都已确实实证;这些见修所断的烦恼,是要实际从每天行住坐卧当中,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加以观行,得知五蕴身心都不是我,而断除萨迦耶见,三结俱断,先证得初果;然后进断思惑而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或者能断思惑而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入初地,世世勤行菩萨道。如果依日常法师所说“它只是理论”,就是在指称世间并无阿罗汉、辟支佛及诸地菩萨圣位可证,那就是无根毁谤 释迦如来说法不实、夸大,也是在无根毁谤佛法及圣位胜义僧,真的太对不起诸佛菩萨了,也是间接否定佛法的实证性。末学在此希望日常法师,每夜应于佛像前多作忏悔,并对五蕴十八界诸法的运作,多下工夫观行,有生之年能证初果,进而登菩萨见道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编案:日常法师在本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已舍报,已经没有机会了。]至于十二因缘部分,后面再说。
凤山寺《广论》之随学者应深切了解,《广论》中说要与烦恼斗,但日常法师及随学的法师们,却以世俗法中的我所烦恼,来取代佛法中出离生死的烦恼见、思惑;像这样努力断世俗我所烦恼的结果,是与求出生死时应断的烦恼完全无关的,再修学三大阿僧祗劫以后仍然只是凡夫而永远无法证果出生死的。如果听从凤山寺《广论》团体中所谓的“善知识”之教导,说要消除烦恼就必须在所谓的“法人事业”的义工工作当中,不断的对境,然后从对境中来除烦恼,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是石头压草的愚痴法,根本无法彻底断除烦恼;最后变成:上午压下的烦恼下午会再起,今天压下来了明天会再起……,越压烦恼越增长,难道凤山寺的《广论》人一点都没察觉到吗?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法人事业”是贸易赚钱的营利事业,是利用免费的义工与经营小商店的众生做不公平竞争的赚钱事业,更是违背出家人不许经营赚钱事业的戒律;更何况凤山寺把商店中赚来的钱财供给达赖喇嘛推广藏传佛教的双身法,使喇嘛们更有势力诱奸女信徒,这绝不是 佛所说的宣说正法来利益众生的事业。参与凤山寺如是贸易赚钱的所谓“法人事业”,上上下下为了赚钱而忙得不可开交,在这种环境之下,在不曾了知观行五蕴空的错误知见下,怎么有可能断除见、思惑的烦恼呢?尽此一生根本就没有断我见的机会。
要知道烦恼是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并非说“我不能这样,我不能那样”,就算是压伏了。与烦恼斗,是对治法,如石压草,不能除根,不可能成功;也要先了解自己想要斗断的烦恼是世俗烦恼呢?或是系缚自己不断流转生死的烦恼?若如凤山寺日常法师一类人,只知道世俗法中的烦恼而不知道系缚自己流转生死的烦恼,再怎么与烦恼斗的结果,永远只是世间善人,仍是凡夫,永无实证初果到四果的可能。声闻人真正的断烦恼法,是从五阴、十八界的生灭无常而无我,加以如理作意的细观,才能断除;菩萨真正的断烦恼法,必须从根本因,了解阿赖耶识含藏烦恼种子的随眠开始,由种子的流注而生七转识,由七转识观行蕴处界的空相,了知除了阿赖耶识涅槃本际真实外,余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缘起性空的;再加上跟随实证的大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解脱道正知见,这样定力与慧力的增长,而断除三缚结,进而断除五下、五上分结,最后具足证得解脱果。凤山寺《广论》随学人欲证解脱之功德,必须缘此途而修,必须如此回到 佛说的断见思惑上面来断烦恼,否则是无法在佛道中获得增上的。
新学菩萨若想要断除三缚结,必须依善知识教导之正确四加行法修习,不可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变造后的外道“四加行”法修习;透过修习正确的佛法中的四加行,得知所取的前五根及六尘境都是无常空,能取的七转识也是空,证得此二取空,我见身见也就断了,此时初果果实稳入囊中。此时菩萨若再具有基本定力及参禅知见,以及过去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最后加上善知识的临门一脚,就把你踢进无门之门的佛菩提道内门中,开悟破参而正式成为七住位的实义菩萨,亲证实相般若,住于中道境界中,正式成为佛弟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却是与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教法完全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