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法华经讲义》摘录
自序
大乘佛法胜妙极胜妙,深奥极深奥,广大极广大,富丽极富丽,谓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识思惟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识境界故,佛说为不可思议之大乘解脱境界,名为大乘菩提一切种智,函盖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然而此等极胜妙乃至极富丽之佛果境界,要从因地之大乘真见道始证,次第进修方得。然大乘见道依序有三个层次: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真见道者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于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圆满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圆满,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众生对佛、法、僧等三宝修习信心,十信位满心后进入初住位中,始修菩萨六度万行,皆属外门六度之行;逮至开悟明心证真如时,方入真见道位中;次第进修相见道位诸法以后,直到通达而得入地时,历时一大阿僧祇劫,故说大乘见道之难,难可思议。
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圆满,然犹未入地。
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或于此安立谛具足观行之后发起初禅为验,证实已经成就慧解脱果;此时已能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方得与初地心相应,而犹未名初地。而后再依十大愿起惑润生,发起继续受生于人间自度度他之无尽愿,不畏后世长劫生死众苦,于此十大无尽愿生起增上意乐而得入地,方得名为大乘见道之通达位,真入初地之入地心中,完成大乘见道位所应有之一切修证。此时已通达大乘见道位应证之真如全部内涵,圆满大乘见道通达位应有之无生法忍智慧,及慧解脱果与增上意乐,方证通达位之无生法忍果,方得名为始入初地心之菩萨。
然而观乎如是大乘见道之初证真如,发起真如根本无分别智,得入第七住位,成为真见道菩萨摩诃萨;随后转入相见道位中继续现观真如,实证非安立谛三品心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之长劫修行,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生起初地无生法忍之初分,配合解脱果、广大福德、增上意乐,名为通达见道位真如而得入地。如是诸多位阶所证真如,莫非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与如如二种自性,同属证真如者。依如是正理,故说未证真如者,皆非大乘见道之人;证真如者谓现观如来藏运行中所显示之真实与如如自性故,实相般若智慧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万法悉依如来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显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
如是证真如事,于真藏传佛教觉囊巴被达赖五世藉政治势力消灭以后,由于时局纷乱不宜弘法故,善知识不得出世弘法,三百年间已经不行于人世。及至时局升平人民安乐之现代,方又重新出现人间,得以继续利乐有缘学人。然而,纵使末法时世受学此法而有实证之人,欲求入地实亦匪易,盖因真见道之证真如已经极难亲证,后再论及相见道位非安立谛三品心之久劫修行,而能一一教授弟子四众者,更无其类;何况入地前所作加行之教授,而得具足实证大乘四圣谛等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者?真可谓:“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如是八难,具载于《华严经》中;徵之于末法时世之现代佛教,可谓诚言,真实不虚。
纵使亲值如是善知识已,长时一心受学之后,是否即得圆满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而得入地?观乎平实二十余年度人所见,诚属难事;殆因大乘见道实相智慧极难实证,何况通达?复因大乘慧解脱果并非隐居深山自修而可得者,如是证明初始见道证真如已属极难,更何况入地进修之后,所应亲证之初地满心犹如镜像现观,解脱于三界六尘之系缚;二地满心犹如光影之现观,能依己意自定时程及范围而转变自己之内相分,令习气种子随于自己施设之进程而分分断除;三地满心前之无生法忍智慧,能转变他人之内相分;以及满心位之犹如谷响现观,能观见自己之意生身分处他方世界广度众生,而使无生法忍及福德更快速增长。至于四地心后之诸种现观境界,更难令三贤位菩萨了知,何况未证谓证、未悟言悟之假名善知识,连第七住菩萨真见道所证真如都只能想像者?
虽然如此,纵使已得入地,而欲了知佛地究竟解脱、究竟智慧境界,亦仍无法望其项背,实因初地菩萨于诸如来不可思议解脱及智慧仍无能力臆测故。纵使已至第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已得八地初心者,亦无法全部了知诸佛的境界,则无法了知佛法之全貌,如是而欲了知十方三世诸佛世界之关联者,即无其分。以是缘故,世尊欲令佛子四众如实了知三世佛教之亘古久远、未来无尽,以及十方虚空诸佛世界等佛教之广袤无垠;亦欲令弟子众了知世间万法、出世间法及实相般若、一切种智无生法忍等智慧,悉皆归于第八识如来藏妙真如性者,则必于最后演述《妙法莲华经》而圆满一代时教;是故 世尊最后演述《法华经》时,一仍旧贯而如《金刚经》称此第八识心为“此经”,冀诸佛子醒悟此理而舍世间心、声闻心,愿意求证真如之理,久后终能确实进入绝妙难思之大乘法中。斯则 世尊顾念吾人之大慈大悲所行,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然而法末之世,竟有身披大乘法衣之凡夫亦兼愚人,随诸日本欧美专作学问之学者谬言,提唱六识论之邪见,以雷同常见、断见外道之邪见主张,公开否定大乘诸经,谓非佛说,公然反佛圣教而宣称“大乘非佛说”。甚且公然否定最原始结集之四大部阿含诸经中之圣教,妄判为六识论之解脱道经典,公然贬抑四阿含诸经中之八识论正教,令同于常见外道之六识论邪见;全违 世尊依八识论而解说声闻解脱道之本意,亦令声闻解脱道同于断见、常见外道所说之解脱,则无余涅槃之境界即成为断灭空而无人能知、无人能证。如是住如来家,著如来衣,食如来食,藉其弘扬如来法之表相,极力推广相似像法而取代声闻解脱道正法,最后终究不免推翻如来正法;如斯之辈至今依然寄身佛门破坏佛法,而佛教界诸方大师仍多心存乡愿,不愿面对如是破坏佛教正法之严重事实,仍多托词高唱和谐,而欲继续与诸多破坏佛教正法者和平共存,以互相标榜而维护名闻利养。吾人若继续坐令如是现象存在,则中国佛教复兴,以及中国佛教文化之推广,势必阻力重重,难以达成;眼见如是怪象,平实不得不详解《法华经》之真实义,冀能藉此而挽狂澜于万一。
如今承蒙会中多位同修共同努力整理,已得成书,总有二十五辑,详述《法华经》中 世尊宣示之真实义,因名《法华经讲义》,梓行于世,冀求广大佛门四众捐弃邪见,回归大乘绝妙而广大无垠之正法妙理,努力求证,共为复兴中国佛教文化、抵御外国宗教文化之侵略而努力,则佛门四众今世、后世幸甚,中国梦在文化层面即得实现。乃至继续推广弘传数十年后,终能使中国成为全球最高阶层文化人士的归依圣地、精神祖国;流风所及,百年之后遍于欧美社会各层面中广为弘传,则中国不唯民富国强,更是全球唯一的文化大国。如是复兴中国佛教文化之举,盼能获得广大佛弟子四众之普遍认同,乃至广有众人付诸实证终得广为弘传,广利人天,其乐何如。今以分辑梓行流通在即,因述如斯感慨及真实义如上,即以为序。
佛子 平 实 谨序
公元二○一五年初春 谨志于竹桂山居
------------------------------------------------------
《法华经讲义第一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妙法莲华经》,今天要进入卷一,刚开始是〈序品〉第一: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耨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语译:【就像是这个样子,都是我亲自听闻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鹫头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同在一起,全都是阿罗汉,欲漏、有漏、无明漏都已断尽,不会再有烦恼重新生起,已经抓住自己的利益了,也就是断尽了三界诸有的结使,心中已经获得自在而不受生死系缚了。他们的名字叫作: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耨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罗,就像是这一类被大众所熟知的大阿罗汉等人。此外还有已经实证的有学位、无学位二千人,也有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属六千人同在这里;罗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属同在这里。】
讲义:〈序品〉,凡是一部经将要开始说,都有它的因缘。这个〈序品〉就是这一部经典开始最前头,在显示因缘的部分,就如同每一本书前面都会有一篇序文。序文,大概都是在说明那本书的大略的内涵,或者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知道的某一种理念或者观念。如果说书本里面,作者并没有什么想要再重复说明或提示的,至少也把这一本书的缘起说明一下,这一类文字便叫作序文。那么,这部经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当然一定也要说明它的缘起,所以结集这部经的时候,就有一些前提必须要记录下来,把前提记录下来就成为〈序品〉。〈序品〉第一,“第一”是表示说,它是这部经典区分成几个篇章里面的第一个部分。那么,因为篇章很多,所以也分卷,这个〈序品〉是卷一里面的一个部分。这部经典总共分成七卷,但我们不会显示卷次,只依品次来宣演其中的真实义。
“如是我闻”,这是“证信”的意思,证实这部经典的可信度。那么,结集者把这部经的内涵口述出来的时候,他是要负责的。口述错了,他也要负责;口述对了,也要负责──负责领受功德。当然,一起补充、校正的菩萨们也要负责的。因此,一开始要说“如是我闻”,这是代表负责任的态度;是说,这部经的内涵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是我亲耳所听闻的。这表示不是道听涂说,凡是道听涂说,不许拿来当作佛法,连当作世间各种事相上的谈论都不应该。如果是道听涂说,一定要先表明一个前提:“我是听来的,正确不正确,我不保证,你们自己判断。”应该加上这一句,若没有加上这个前提的说明,他就得要负责误导别人的因果。当然,如果他说:“我是道听涂说的,不一定正确,你就姑妄听之。”他就不用负全责。“如是我闻”,意思就代表负责任的态度,表示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是听别人转述。所以结集经典时,一定是亲耳听闻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结集。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经典里面不会说 佛陀住世的第几年或者在哪一国度的第几年,因为佛法不是单独限制在人间的。而且那时天竺的国度有许多个,你如果说是哪一国建国第几年的时候,譬如说,这经典若是在王舍城讲的,这个时间如果换到别的地方,那别国就抗议说:“佛陀为什么不用我们国家的时间?所以到我们这里来翻译,我们就要把它改为我们某某国建国后第几年。”那又有问题了!可是如果以佛法的本质来说,当你说某某国第几年,四王天也要抗议:“你们人间才一会儿就过去了,你们佛教开始弘扬到释迦佛入灭不过四十九年,等于我们天上才一天而已,那你们讲明是人间某一国的第几年,有什么意义?”如果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梵天等等,从他们的时间来看,这人间的时间记载可都没有意义。而且佛教不是只有这个地球上才有,也不是只有这个娑婆世界才有,所以通用“一时”最标准,大家都没有意见。
接著说,在这么一个时间,佛陀是住在王舍城旁边的鹫头山里面。鹫头山,或者有时译作灵鹫山。“耆闍崛”就是用音译的方式来翻译,如果你们去朝礼圣地时,远远就会看到那个山顶有岩层斜斜的,上下二层不一样长,重叠在一起看起来,它尖的地方往上跷,上层比较短,看著像是鹰头;下层比较长而突出,看著像是鹰嘴;全部看起来就像美国国徽那“白头鹰”的头一样,所以就叫作鹫头山,有的经典翻译为灵鹫山。
这个时节 佛陀是住在王舍城附近的鹫头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同时在一起。这一万二千人都是阿罗汉,却不全是大阿罗汉。又因为这一万二千人不是只有声闻众,也包括在家众在里面,都是阿罗汉。不过,若是在声闻法的结集里面,通常不会记录到在家人;如果证阿罗汉,就会成为声闻经中所记录的对象,因为声闻僧团是以出家众为主。这里记载的是一万二千人,因为包括在家的阿罗汉。那四阿含诸经中记载的在家人成为阿罗汉,数目记载得很少,只有二、三件而已。
这些人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表示这些阿罗汉们大多数是菩萨位的阿罗汉。又说他们是“大比丘众”,这“比丘”二字,还有个很有威德的名字,叫作怖魔──恐怖魔众,因为大比丘们在世是行菩萨道而不入无余涅槃的,是生生世世在人间度人成就佛道的人,这就表示天魔对他们的住世要很恐怖:只要大比丘们在世(当然不是指密宗,密宗那些喇嘛都不能叫作比丘,他们只能称为喇嘛,不能称为比丘,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外道;从他们的观念行为、身口意以及法教的行门和理论,完全都是外道法,只有名相身相是属于佛教的,又都不受比丘戒,所以他们不属于比丘)。
比丘又称为怖魔,因为只要有真正的比丘在世(当然是包括比丘尼),天魔波旬都很担忧、觉得很恐怖;因为比丘之中有大乘比丘,也有二乘比丘;而大乘比丘之中还有大比丘,智慧与威德都很大。那么大比丘们度了一些人断了我见的,或者明心的、或者见性的等等,一个个都脱离天魔波旬的掌控范围。而最恐怖的是大乘法中的大比丘度人成为菩萨了,但是这一些被度的菩萨,一个个都不像二乘比丘舍寿后会入涅槃,还继续住在人间度更多的人。不但这样,每一个人还继续在人间一世一世去度人,度更多的人都能超越天魔波旬掌控的境界,可是他们偏偏都不走人,一直住在天魔的欲界境界里面。他们都住在欲界中,天魔竟拿他们无可奈何;所以只要有这种大乘法的大比丘住在人间,天魔都觉得好恐怖,所以大乘法中实证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大比丘,最有资格承担怖魔这个威德名称。
那么,又说这一些人都是阿罗汉。阿罗汉至少要有三个德行。末法时代有一些胆大的学人自称证得阿罗汉,可是并不具备这一些德行。十几年前从南洋来的、或者传进来的法义,他们所谓的阿罗汉并不具备这三德,所以都不是真正的阿罗汉,徒有虚名。阿罗汉一定有三德:无生,杀贼,应供。具备这三德才能成为阿罗汉。这三个德行,第一个功德是无生,意思是说他不再接受后有,才名为无生;换句话说,他这一世舍报就不会再出现于三界中,蕴处界全部灭尽,永绝后有。也就是说,他在我见、我执上面的自杀是很彻底的,他这一世死了以后就永远不再受生了,永绝后有。四阿含诸经中都说是“不受后有”,既然“不受后有”而不再出生了,所以他就有“无生”的功德。一定是无生的功德具足了,才能称为阿罗汉;虽然他们不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本来无生,是灭后无生,但仍然是无生,这是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功德是杀贼,杀贼是无生的所依,无生之所以能无生,是因为先杀贼。如果是初机学人,才刚归依三宝时什么都不懂,才一听说,就想:“唉呀!这阿罗汉还要杀死贼人。”就好比禅宗有个公案,有个人跟著赵州从谂禅师在院子里走著走著,有一只野兔见了他们两个人,吓了一跳,赶快逃走了。那个僧人就拿来调侃老赵州说:“和尚是个大修行人,兔子为何见惊?”说兔子为何看见你就这么怕?没想到老赵州说:“只为老僧好杀。”老赵州很喜欢杀人,并且他杀了人以后,被杀的人个个都很欢喜,都成为本来无生。这杀贼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是杀烦恼贼而不是杀贼人。那什么叫作烦恼贼?有三个:我所执、我见、我执。这三个烦恼贼都杀掉了,就叫作杀贼。因为杀尽了这三个烦恼贼,所以“不受后有”,因此证得无生,所以杀贼才是解脱的本质,无生是杀贼之后的果实。
那么具有这二德,已经是诸天天主所作不到的,因为天主不过也是个凡夫;除非是菩萨有任务去接任那个位子,否则诸天天主都是凡夫;欲界六天、色界四天的天主,都是凡夫。那么无色界呢?无色界没有天主,因为无色界无色,都没有色身,谁能统治谁?所以无色界天没有天主。
第三个功德,因为阿罗汉是出三界的圣者,而诸天天主甚至我见都还没有断,所以诸天天主以及所有天人都应当要供养阿罗汉,所以阿罗汉又名应供。阿罗汉受人供养是心安理得的,绝对不必心有惭愧,因为他具足杀贼与无生的功德,当然受供无愧。为什么具足这两个功德可以受供无愧呢?因为当他能够“不受后有”时,就是能出三界生死的圣者了,已经成为真正的人天福田;谁在他身上种了福德,未来世果报不可限量,所以他才成为“应供”。必须具足这三德,才能成为阿罗汉。
如果连第一个杀贼的功德都没有,譬如说他还喜欢弄大名声、搞大道场,广聚徒众、广收供养,他显然还没有杀贼;然后他说出来的法都还落在意识或识阴里面,连我见都没有断,更别说是证二果、三果,所以他依旧有生,不是无生,显然不是阿罗汉;因此他若受人供养,自称阿罗汉时,应该面有惭色。可怪的是,现代所谓的阿罗汉既未断我见,受供的时候却都觉得理所当然、面无惭色,那叫作无惭无愧,落入恶心所中。但如果有谁是真阿罗汉,我就要鼓励大家:“你们都去跟他种福田,即使供养一百块钱台币,你未来世都有大福德。”有不得了的福德,为什么不去供养?我又凭什么遮止?
可是如果他们是落在意识的凡夫境界里面,那么都不必专程去供养,你随便路上拉一个人说“我供养你一百块钱”就结了,因为都比供养他们好,这是因为他们是大妄语人,来世报在地狱。你供养路上随便一个陌生人,他们都没有犯大妄语业,来世还可以生而为人,岂不胜过他们?诸位想想,是不是如此?是嘛!你如果遇到是谤法的人,不但不供养他,而且还要口诛笔伐;因为如果供养了他,你是在赞助他谤法、破法;你一旦供养了他,你就有了破法的共业。所以你每天饭要吃多吃少,都由著你,你乱吃都没关系,一天要吃五餐也没关系;可是供养别人时,还真不能随便供养;因为你若是供养到了破法者,就是在支持破法的行为,那你也要负担一分共业,当你支持他负担谤法的共业以后,他是主犯,你是从犯,那不很倒霉吗?行善的结果竟然变成了恶业,所以真的要很小心。话说回来,阿罗汉一定要具足这三德。
接著说:“这一些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都是阿罗汉,诸漏已尽。”这在讲什么呢?是说这些大比丘众是有漏已尽、无明漏已尽。诸漏断尽之前,先要断一个法,叫作见惑。见惑是指邪见,是不如理作意而产生的无明;这纯粹是解脱道中见地上的事,譬如说色阴是不是真实我?是否常住不坏?又譬如说受想行识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意识觉知心──离念的灵知、有念的灵知等等,以及定中的灵知、定外的灵知等等,是不是常住我?首先在这个部分要先弄清楚,确实了知五阴的内容,并且也确实了知每一蕴全部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所以五蕴里面没有一法是真实我。
这是在见解上经由现观而断除了,这就是见惑断除,不是在说世间法见解上的迷惑。那么,有未到地定配合,这个见惑真的断了,接著才是断有漏。有漏指的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那么,欲界有断了,就会发起初禅,这就是所有阿罗汉都必定有的“梵行已立”;色界有断了,就证得四空定中的空无边处;那么证得四空定以后,又对四空定的境界爱断尽了,就是无色界有断除了。可是,这样“有漏已尽”还不能出离三界生死,因为还有个无明漏;所以乃至证得八解脱以及部分已证得灭尽定的人,都还要再修不放逸行,因为他们还有无明漏未断。那无明漏是指什么呢?是喜爱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觉知心继续存在,在《阿含经》中 世尊说这叫作我慢。这不是一般人讲的我慢,一般人讲的我慢是相对于别人而生起慢心,其实只是慢或过慢,或者慢过慢;《阿含经》中 世尊讲的这个我慢,是说喜乐于无色定中的自我继续存在,由于这样的自我存在而心生极微细的喜乐,这叫作我慢。
这时候,他的境界就是“我能舍三界有”,这就是我慢相,他还有个舍心在;由于还有这个舍心在,意识就会跟著存在了。意识存在,他就无法出三界,不可能入无余涅槃,这就是我慢相。所以,这个时候连舍心也要舍掉,然后就不乐于受生,这样才能够十八界灭尽,不会再有中阴身生,永住无余涅槃中。所以,连这个极微细舍心中对自我存在的喜乐相──那个喜乐虽然外表看不见喜乐的模样,可是对这个自我的存在的喜乐仍然存在,这也要断除。这个我慢断除了就是无明漏已断尽,这样才能够说“有漏已尽、无明漏已尽”,才算是诸漏已尽的阿罗汉。
已经“无复烦恼”,当然是说自己三界爱的烦恼不会再出生了。“无复烦恼”这一句不包括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随眠。所以如果大乘菩萨见了就会说他:“你还有烦恼,因为你的烦恼习气种子还在。”但这段经文里讲的“无复烦恼”,是从二乘菩提来说,是说他的三界爱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漏,已经不会再现行了,不理会他的习气种子是不是已断尽,这就是“无复烦恼”,“无复烦恼”就是阿罗汉们被称为“杀贼”的原因。
“逮得己利”,这意思是说,他在解脱道上面“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因此达到的结果就是“逮得己利”,因为已经不再被欲界法、色界法乃至无色界法所系缚。这是从现法来说的,而不是从入涅槃后已无未来世而说。这里所说的是现法,是说阿罗汉五蕴还在的当下,已经“逮得己利”。
那么“尽诸有结”,讲的是初果断三缚结,以及三果断五个下分结、四果断五个上分结,这叫作“尽诸有结”。因为这些结使都是在三界有的范围内,所以叫作“有结”。这“三界有”的结使,因为“三界有”的系缚而产生的结,他们把这三界有的结使已经断尽了。“心得自在”,是说他们还住世,尚未入灭的时候,心都是自在的。
------------------------------------------------------
《法华经讲义第二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经文:【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语译:【这时世尊从三昧中安祥而起,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甚深难测而且不能测量,诸佛的智慧之门很难理解、很难进入,一切声闻圣者、独觉圣者所不能了知。为何是这样的呢?成佛的人都曾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全部实行了诸佛所教授的无量佛道之法,都必须有勇猛心而精进实修,才能成佛而得名称普闻于十方世界,成就世人所不曾了知的非常深奥微妙的佛法,若是随著各类根机所宜而为众生所演说的法,其中的意旨与妙趣都是很难理解的。舍利弗!我自从成佛而到现在,藉种种不同的因缘、以种种譬喻来广为演说各种言语教诲,用难以计数的各种方便来引导学法的众生,教令大众远离各种执著。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如来的方便善巧、所知所见、到达无生无死彼岸的解脱都已经具足了。舍利弗!如来的所知所见非常广泛伟大、深妙幽远、无法计量、没有障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各种禅定、解脱的三昧,深入到没有边际的境界中,成就了一切世人所未曾知道的诸法。舍利弗!如来能够作种种分别,巧妙地演说一切法,又能言辞柔软,来欢悦大众之心而使大众都会认可。舍利弗!若从重要的方面来简单地说明,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所未曾知悉的一切法,佛陀全部都已经成就。”】
讲义:接下来是第二品〈方便品〉,主要就是说明 世尊度众说法的方便。这个“方便”在弘法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可能在弘法的过程会产生对自己、对徒众、对道场的冲击,因此会使正法的弘传受到损害,所以弘法者一定要有方便。我们也一直不敢疏忽这个部分,所以在有次第的弘法过程里面,同修会都没有受到什么外来的损害。有损害的反而都是来自内部自己,这要叫作什么呢?有一句成语叫作“祸起萧墙”。所以我们没有外部来的挑战,都只有内部的人由于性障的缘故,所以前后共有三批退转的人出来挑战。不过,有一句闽南语说:“打断手骨颠倒勇。”所以只要你是真金,不怕火炼;就怕是电镀的假金,火一烧炼就完了。诸佛弘法也都是要有种种方便,不但在说法上面观察众生的根基,所以施设了三转法轮的次第,并且先由顿教开头,最后以圆教作个结束,这就是方便施设。
那么,我们正觉同修会也是一样,经过将近二十年生聚教训,这一次才算有人能主动去抗议达赖。这种动作,以前是不可能会作的。但现在也是个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机会,等于是全球媒体都在注意著。我们把握这个焦点,让全世界大众知道:达赖不代表佛教,他们不是佛教。我们正觉也是从前年才开始正式进入开展期,开展期就该有开展期的作为,跟以前一向行事低调的作为不太一样。破斥达赖的事,也是我们计划中应该要作的事情;这样观察因缘而作,就不会使同修会受到损害,我们的同修们也不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观察时节因缘,看是走到什么地步,我们可以作什么。
同样的道理,《法华经》要宣讲之前,一定要先有方便善巧,因为声闻人──特别是凡夫位的声闻人,根本没办法信受大乘妙法。所以,先讲了《无量义经》让大众了解:有一法可以开展出无量义,因为这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莫不从祂生。以这一部经作为序经,然后还要方便放光照耀一万八千佛世界,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原来佛教是这样,原来有那么多的诸佛,证明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人间的示现不是偶然;十方世界也有那么多不同层次的菩萨,所修之道也是有著无量差别。这样示现完了,然后再让 弥勒来问一问,文殊来答一答。这样把本末因缘说清楚了,然后准备要讲《法华经》了,却还不许立刻就开讲,还得要再有一些方便。这时 世尊已经知道 弥勒与 文殊对答完了,已经把因缘说清楚了,解答了法会中大众心中的疑惑,表示说不是只有 释迦佛才这样作,过去佛就已经这样作,现在东方许多世界中的诸佛也是这样作,而且这还是在法会现场的 弥勒与 文殊亲自经历过的真实故事。
那么,这样就有很大的证信功德,让大众信受即将会开演的妙法。可是,因为 世尊很清楚当时在座的大众中,有许多声闻法中的凡夫是不可能信受的,所以当然还得要有一点方便善巧的施作。所以,这时候 世尊从三昧中安祥而起,向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甚深而且无量无边,诸佛的智慧法门也是很难理解、很难以趣入,一切的声闻阿罗汉们、以及一切的辟支佛们都无法了知。为什么会这样呢?”乃至于说:“舍利弗啊!如来能够作种种的分别,以种种善巧来演说各种法门,所说言辞柔软而不粗鄙,能够悦可大众之心。舍利弗!简单地说,无量无边的大众所不曾听闻的法,我释迦牟尼佛已经全部成就了。”
诸佛的智慧甚深而又无量。“甚深”不必讲很多,单说般若的入门,也就是开悟实相智慧这个法,就有多少人错会了。世尊演说般若的时候,大部分人是错会的,正确领会 世尊意旨的人一直都只有少数人。且不说 世尊讲的法,单说我写的书,那比起 世尊的法,可是粗浅到不得了。可是粗浅法义之中的最粗浅部分,会外都有许多人依旧误会了,却反过来骂我。譬如我早期写的书,我说:“意识是虚妄的,那么开悟呢,就是要用这个虚妄的意识心来找到一个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这是很简单、语意明白的话,理论上说,应该不会有人读到误会吧!可是网站上,前些年还常常有人骂:“你既然说意识是虚妄的,你又说入涅槃时要舍掉意识,那你要怎么开悟?”可是,我明明说:“要用意识来找到真实不坏的如来藏,意识本身是虚妄的。”这有什么矛盾呢?可是,他们听不懂、读不懂,就说:“意识是虚妄的,要灭掉;灭掉以后,你还能够学佛吗?你还能够说法吗?你还能写书吗?”还在网站上骂得振振有辞呢!你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们读了都能误会,何况是 佛陀说的深妙法呢!单单是实相般若的总相智慧就已经全面误会了!所以 佛所说的法确实甚深,而且甚远,因为悟后还有更多法需要长劫修证呢!假使读不懂,就说那是后人创造的,那他们就永远不可能体会什么是甚深法。
莫说他们没有证悟如来藏,没有般若智慧而读不懂,乃至已经明心之后都不可能把所有经典读懂;因为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之中,有许多境界是八地、九地、十地菩萨都还要修学的。那,明心后都还没有入地,凭什么就能懂得八、九地菩萨要学的那些内涵呢?所以诸佛的智慧确实是甚深、无可测量。假使有谁说他能测量诸佛的智慧,那一定只有凡夫,因为凡夫都这么想:“我知道的佛法是这样,诸佛所知大概也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自己能够测量诸佛的智慧。可是当我们悟了以后,才发觉诸佛智慧不可测量。莫说悟了进入第七住位,等觉菩萨都还无法测量诸佛智慧呢。所以诸佛智慧确实甚深,而且又加上“无量”,因为:同样是如来藏,可是围绕著如来藏有无量无边法,而诸佛莫不究竟了知,等觉菩萨却依旧还有许多的不知。
所以浅见之人,我们称他为新学菩萨;当他在禅三明心了,下山回来就想:“我知道了,佛悟了以后就是这个啦!”然后心里面就想:“我再来参加增上班的课程,看萧老师在讲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好学的,我就跟萧老师说再见。”上过一堂课、二堂课,觉得好像没什么,然后想:“我就请长假,以后有讲到特殊的法时,我再回来。”可是那一些没什么的课程,他没来学习的看来“没什么”的二年课程,人家学了二年以后,他一见面才知道说:“怎么我的智慧差这么多?”这时候终于知道真的有什么,想要回来增上班。那我也欢迎啊!可以再回来啊!因为既然是家里人,生了个儿子,不管他乖不乖、孝顺不孝顺,终究是自己的孩子嘛!随时都欢迎他回来。他这一回来就安下心来,越学越发觉佛法无量无边,而且其中许多法都要悟了才能听得懂的。那么刚刚证悟了,来参加增上班的课程,以前我们开始讲解《成唯识论》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大家整整三个月听不懂。都已经证悟了还会听不懂,将近三个月以后说“才终于听懂一些”,可是那都还没有讲到佛地的境界。
那你想想看,诸佛的智慧当然确实无量,不可猜测、不可揣摩。而且诸佛的智慧门难解又难入,智慧门就是实相般若,说穿了就是禅宗的明心开悟。可是好多人学禅宗,不知道禅宗证悟了就是悟得般若。好多人学《般若经》时都不知道,《般若经》的证悟、《般若经》的实证,就是禅宗的开悟智慧。这道理好多人都不知道,包括现在有好多大山头的堂头和尚竟然都还不知道,所以他们认为“般若是般若,禅宗是禅宗”,却不知道说“禅宗开悟了就是证得实相般若”。好不容易终于读到正觉同修会的书,渐渐了解了,终于了解说:“啊!原来禅宗的开悟就是般若禅。”你们别说这是很容易懂的事,十年前云林老人有一天打电话来,开口说:“萧老师啊!原来你讲的禅就是般若禅。”我说:“王老哥!您知道这一点倒是很可喜,禅宗的禅本来就是般若。”诸位想想,佛教界的老前辈都还读了我的书才知道。现在电视上那些宗教台上的法师们,其中有几位法师当年想要出来弘法时,都还先去向他拜码头。你们是不太了解他,那是台湾佛教草创期很有名的人物,那么很晚辈的法师们就不知道王老师了。
那么 佛说的“智慧门”其实有三种,因为总共有三乘菩提。大乘法的智慧就是般若,它的入门就是禅宗的开悟,而禅宗的开悟是要明心。可是想要明心,看见禅宗祖师那些开悟的公案,真叫人无法揣测,因为禅师们常常是答非所问,明明你跟他问佛法大意,他却告诉你“露柱”,不然就告诉你“绿瓦”,不然就说“乾屎橛、花药栏、胡饼”,什么花样都有。奇怪了,佛法大意为什么是胡饼?单单是般若的入门,这个“智慧门”想要进入就很难理解。后来听说正觉同修会有个萧平实自称开悟,闯上门去问问看吧:“请问萧老师,如何是佛法大意?”“七七四十九。”你说,究竟是易解或者难解呢?真的难解啊!
大乘法入门是这么难解,那不然,谈浅一点的好了,说缘觉菩提好了。“缘觉菩提?我知道啦!就是十二因缘啦!不过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嘛!这我还不知道?”“问题是,你知道了,为什么还不是辟支佛?这还能叫作知道吗?”原来还是不知道。可是这因缘法为何那么难证?它都还不必像禅宗的开悟这样,可是因缘法到如今又有谁真正传了下来?还是没有啊!经典写得那么分明,为什么大家依旧读不懂而无法实证?因为难解难入。明明就告诉大家,一定得要修十因缘的黑品法、白品法,然后再修十二因缘的黑品法、白品法,明明就写在四大部《阿含经》里面,又不是没写,为什么白纸黑字写在那边,大师们还是没有办法成为缘觉?你看印顺法师,据说他把《大正藏》四部阿含那二大册都翻到快要烂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无法证缘觉果?依旧落在常见外道里面?因为缘觉法门这个智慧门也是难解难入。
再不然,谈最浅的声闻菩提好了,这个智慧门是最简单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写得清楚分明,都说六识是虚妄的;为什么释印顺领头的这些大山头堂头和尚们,各个都还坚持意识是常住法?为何如此?这表示,即使是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智慧门,都同样是难解难入,无怪乎大乘法的般若,他们都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当然就更难入,套一句俗话说“门都没有”,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门在哪里。少小出家,而今垂垂老矣,已经弘法几十年,竟然都还不知道大乘法要入门的时候,那一个门在哪里。那就表示,他们一生都想要进入大乘法之门,可是每一年、每一天都在碰壁,因为他们都找不到门,不断地去碰壁,看能不能给他碰见门。难的是,这大乘法的智慧门是“无门为法门”,你看《楞伽经》这一句话就点出了它的难解难入。因为“无门为法门”,所以你只要智慧够了,不论哪一面墙壁的哪一个部分全都是门,你一穿就过去了。如果智慧不够,把门画在那里、做在那里,他也看不见,因为大乘法的智慧门是“无门为法门”,无门可入。
大乘佛法胜妙极胜妙,深奥极深奥,广大极广大,富丽极富丽,谓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识思惟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识境界故,佛说为不可思议之大乘解脱境界,名为大乘菩提一切种智,函盖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然而此等极胜妙乃至极富丽之佛果境界,要从因地之大乘真见道始证,次第进修方得。然大乘见道依序有三个层次: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真见道者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于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圆满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圆满,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众生对佛、法、僧等三宝修习信心,十信位满心后进入初住位中,始修菩萨六度万行,皆属外门六度之行;逮至开悟明心证真如时,方入真见道位中;次第进修相见道位诸法以后,直到通达而得入地时,历时一大阿僧祇劫,故说大乘见道之难,难可思议。
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圆满,然犹未入地。
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或于此安立谛具足观行之后发起初禅为验,证实已经成就慧解脱果;此时已能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方得与初地心相应,而犹未名初地。而后再依十大愿起惑润生,发起继续受生于人间自度度他之无尽愿,不畏后世长劫生死众苦,于此十大无尽愿生起增上意乐而得入地,方得名为大乘见道之通达位,真入初地之入地心中,完成大乘见道位所应有之一切修证。此时已通达大乘见道位应证之真如全部内涵,圆满大乘见道通达位应有之无生法忍智慧,及慧解脱果与增上意乐,方证通达位之无生法忍果,方得名为始入初地心之菩萨。
然而观乎如是大乘见道之初证真如,发起真如根本无分别智,得入第七住位,成为真见道菩萨摩诃萨;随后转入相见道位中继续现观真如,实证非安立谛三品心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之长劫修行,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生起初地无生法忍之初分,配合解脱果、广大福德、增上意乐,名为通达见道位真如而得入地。如是诸多位阶所证真如,莫非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与如如二种自性,同属证真如者。依如是正理,故说未证真如者,皆非大乘见道之人;证真如者谓现观如来藏运行中所显示之真实与如如自性故,实相般若智慧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万法悉依如来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显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
如是证真如事,于真藏传佛教觉囊巴被达赖五世藉政治势力消灭以后,由于时局纷乱不宜弘法故,善知识不得出世弘法,三百年间已经不行于人世。及至时局升平人民安乐之现代,方又重新出现人间,得以继续利乐有缘学人。然而,纵使末法时世受学此法而有实证之人,欲求入地实亦匪易,盖因真见道之证真如已经极难亲证,后再论及相见道位非安立谛三品心之久劫修行,而能一一教授弟子四众者,更无其类;何况入地前所作加行之教授,而得具足实证大乘四圣谛等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者?真可谓:“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如是八难,具载于《华严经》中;徵之于末法时世之现代佛教,可谓诚言,真实不虚。
纵使亲值如是善知识已,长时一心受学之后,是否即得圆满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而得入地?观乎平实二十余年度人所见,诚属难事;殆因大乘见道实相智慧极难实证,何况通达?复因大乘慧解脱果并非隐居深山自修而可得者,如是证明初始见道证真如已属极难,更何况入地进修之后,所应亲证之初地满心犹如镜像现观,解脱于三界六尘之系缚;二地满心犹如光影之现观,能依己意自定时程及范围而转变自己之内相分,令习气种子随于自己施设之进程而分分断除;三地满心前之无生法忍智慧,能转变他人之内相分;以及满心位之犹如谷响现观,能观见自己之意生身分处他方世界广度众生,而使无生法忍及福德更快速增长。至于四地心后之诸种现观境界,更难令三贤位菩萨了知,何况未证谓证、未悟言悟之假名善知识,连第七住菩萨真见道所证真如都只能想像者?
虽然如此,纵使已得入地,而欲了知佛地究竟解脱、究竟智慧境界,亦仍无法望其项背,实因初地菩萨于诸如来不可思议解脱及智慧仍无能力臆测故。纵使已至第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已得八地初心者,亦无法全部了知诸佛的境界,则无法了知佛法之全貌,如是而欲了知十方三世诸佛世界之关联者,即无其分。以是缘故,世尊欲令佛子四众如实了知三世佛教之亘古久远、未来无尽,以及十方虚空诸佛世界等佛教之广袤无垠;亦欲令弟子众了知世间万法、出世间法及实相般若、一切种智无生法忍等智慧,悉皆归于第八识如来藏妙真如性者,则必于最后演述《妙法莲华经》而圆满一代时教;是故 世尊最后演述《法华经》时,一仍旧贯而如《金刚经》称此第八识心为“此经”,冀诸佛子醒悟此理而舍世间心、声闻心,愿意求证真如之理,久后终能确实进入绝妙难思之大乘法中。斯则 世尊顾念吾人之大慈大悲所行,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然而法末之世,竟有身披大乘法衣之凡夫亦兼愚人,随诸日本欧美专作学问之学者谬言,提唱六识论之邪见,以雷同常见、断见外道之邪见主张,公开否定大乘诸经,谓非佛说,公然反佛圣教而宣称“大乘非佛说”。甚且公然否定最原始结集之四大部阿含诸经中之圣教,妄判为六识论之解脱道经典,公然贬抑四阿含诸经中之八识论正教,令同于常见外道之六识论邪见;全违 世尊依八识论而解说声闻解脱道之本意,亦令声闻解脱道同于断见、常见外道所说之解脱,则无余涅槃之境界即成为断灭空而无人能知、无人能证。如是住如来家,著如来衣,食如来食,藉其弘扬如来法之表相,极力推广相似像法而取代声闻解脱道正法,最后终究不免推翻如来正法;如斯之辈至今依然寄身佛门破坏佛法,而佛教界诸方大师仍多心存乡愿,不愿面对如是破坏佛教正法之严重事实,仍多托词高唱和谐,而欲继续与诸多破坏佛教正法者和平共存,以互相标榜而维护名闻利养。吾人若继续坐令如是现象存在,则中国佛教复兴,以及中国佛教文化之推广,势必阻力重重,难以达成;眼见如是怪象,平实不得不详解《法华经》之真实义,冀能藉此而挽狂澜于万一。
如今承蒙会中多位同修共同努力整理,已得成书,总有二十五辑,详述《法华经》中 世尊宣示之真实义,因名《法华经讲义》,梓行于世,冀求广大佛门四众捐弃邪见,回归大乘绝妙而广大无垠之正法妙理,努力求证,共为复兴中国佛教文化、抵御外国宗教文化之侵略而努力,则佛门四众今世、后世幸甚,中国梦在文化层面即得实现。乃至继续推广弘传数十年后,终能使中国成为全球最高阶层文化人士的归依圣地、精神祖国;流风所及,百年之后遍于欧美社会各层面中广为弘传,则中国不唯民富国强,更是全球唯一的文化大国。如是复兴中国佛教文化之举,盼能获得广大佛弟子四众之普遍认同,乃至广有众人付诸实证终得广为弘传,广利人天,其乐何如。今以分辑梓行流通在即,因述如斯感慨及真实义如上,即以为序。
佛子 平 实 谨序
公元二○一五年初春 谨志于竹桂山居
------------------------------------------------------
《法华经讲义第一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妙法莲华经》,今天要进入卷一,刚开始是〈序品〉第一: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耨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语译:【就像是这个样子,都是我亲自听闻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鹫头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同在一起,全都是阿罗汉,欲漏、有漏、无明漏都已断尽,不会再有烦恼重新生起,已经抓住自己的利益了,也就是断尽了三界诸有的结使,心中已经获得自在而不受生死系缚了。他们的名字叫作: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耨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罗,就像是这一类被大众所熟知的大阿罗汉等人。此外还有已经实证的有学位、无学位二千人,也有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属六千人同在这里;罗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属同在这里。】
讲义:〈序品〉,凡是一部经将要开始说,都有它的因缘。这个〈序品〉就是这一部经典开始最前头,在显示因缘的部分,就如同每一本书前面都会有一篇序文。序文,大概都是在说明那本书的大略的内涵,或者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知道的某一种理念或者观念。如果说书本里面,作者并没有什么想要再重复说明或提示的,至少也把这一本书的缘起说明一下,这一类文字便叫作序文。那么,这部经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当然一定也要说明它的缘起,所以结集这部经的时候,就有一些前提必须要记录下来,把前提记录下来就成为〈序品〉。〈序品〉第一,“第一”是表示说,它是这部经典区分成几个篇章里面的第一个部分。那么,因为篇章很多,所以也分卷,这个〈序品〉是卷一里面的一个部分。这部经典总共分成七卷,但我们不会显示卷次,只依品次来宣演其中的真实义。
“如是我闻”,这是“证信”的意思,证实这部经典的可信度。那么,结集者把这部经的内涵口述出来的时候,他是要负责的。口述错了,他也要负责;口述对了,也要负责──负责领受功德。当然,一起补充、校正的菩萨们也要负责的。因此,一开始要说“如是我闻”,这是代表负责任的态度;是说,这部经的内涵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是我亲耳所听闻的。这表示不是道听涂说,凡是道听涂说,不许拿来当作佛法,连当作世间各种事相上的谈论都不应该。如果是道听涂说,一定要先表明一个前提:“我是听来的,正确不正确,我不保证,你们自己判断。”应该加上这一句,若没有加上这个前提的说明,他就得要负责误导别人的因果。当然,如果他说:“我是道听涂说的,不一定正确,你就姑妄听之。”他就不用负全责。“如是我闻”,意思就代表负责任的态度,表示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是听别人转述。所以结集经典时,一定是亲耳听闻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结集。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经典里面不会说 佛陀住世的第几年或者在哪一国度的第几年,因为佛法不是单独限制在人间的。而且那时天竺的国度有许多个,你如果说是哪一国建国第几年的时候,譬如说,这经典若是在王舍城讲的,这个时间如果换到别的地方,那别国就抗议说:“佛陀为什么不用我们国家的时间?所以到我们这里来翻译,我们就要把它改为我们某某国建国后第几年。”那又有问题了!可是如果以佛法的本质来说,当你说某某国第几年,四王天也要抗议:“你们人间才一会儿就过去了,你们佛教开始弘扬到释迦佛入灭不过四十九年,等于我们天上才一天而已,那你们讲明是人间某一国的第几年,有什么意义?”如果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梵天等等,从他们的时间来看,这人间的时间记载可都没有意义。而且佛教不是只有这个地球上才有,也不是只有这个娑婆世界才有,所以通用“一时”最标准,大家都没有意见。
接著说,在这么一个时间,佛陀是住在王舍城旁边的鹫头山里面。鹫头山,或者有时译作灵鹫山。“耆闍崛”就是用音译的方式来翻译,如果你们去朝礼圣地时,远远就会看到那个山顶有岩层斜斜的,上下二层不一样长,重叠在一起看起来,它尖的地方往上跷,上层比较短,看著像是鹰头;下层比较长而突出,看著像是鹰嘴;全部看起来就像美国国徽那“白头鹰”的头一样,所以就叫作鹫头山,有的经典翻译为灵鹫山。
这个时节 佛陀是住在王舍城附近的鹫头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同时在一起。这一万二千人都是阿罗汉,却不全是大阿罗汉。又因为这一万二千人不是只有声闻众,也包括在家众在里面,都是阿罗汉。不过,若是在声闻法的结集里面,通常不会记录到在家人;如果证阿罗汉,就会成为声闻经中所记录的对象,因为声闻僧团是以出家众为主。这里记载的是一万二千人,因为包括在家的阿罗汉。那四阿含诸经中记载的在家人成为阿罗汉,数目记载得很少,只有二、三件而已。
这些人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表示这些阿罗汉们大多数是菩萨位的阿罗汉。又说他们是“大比丘众”,这“比丘”二字,还有个很有威德的名字,叫作怖魔──恐怖魔众,因为大比丘们在世是行菩萨道而不入无余涅槃的,是生生世世在人间度人成就佛道的人,这就表示天魔对他们的住世要很恐怖:只要大比丘们在世(当然不是指密宗,密宗那些喇嘛都不能叫作比丘,他们只能称为喇嘛,不能称为比丘,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外道;从他们的观念行为、身口意以及法教的行门和理论,完全都是外道法,只有名相身相是属于佛教的,又都不受比丘戒,所以他们不属于比丘)。
比丘又称为怖魔,因为只要有真正的比丘在世(当然是包括比丘尼),天魔波旬都很担忧、觉得很恐怖;因为比丘之中有大乘比丘,也有二乘比丘;而大乘比丘之中还有大比丘,智慧与威德都很大。那么大比丘们度了一些人断了我见的,或者明心的、或者见性的等等,一个个都脱离天魔波旬的掌控范围。而最恐怖的是大乘法中的大比丘度人成为菩萨了,但是这一些被度的菩萨,一个个都不像二乘比丘舍寿后会入涅槃,还继续住在人间度更多的人。不但这样,每一个人还继续在人间一世一世去度人,度更多的人都能超越天魔波旬掌控的境界,可是他们偏偏都不走人,一直住在天魔的欲界境界里面。他们都住在欲界中,天魔竟拿他们无可奈何;所以只要有这种大乘法的大比丘住在人间,天魔都觉得好恐怖,所以大乘法中实证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大比丘,最有资格承担怖魔这个威德名称。
那么,又说这一些人都是阿罗汉。阿罗汉至少要有三个德行。末法时代有一些胆大的学人自称证得阿罗汉,可是并不具备这一些德行。十几年前从南洋来的、或者传进来的法义,他们所谓的阿罗汉并不具备这三德,所以都不是真正的阿罗汉,徒有虚名。阿罗汉一定有三德:无生,杀贼,应供。具备这三德才能成为阿罗汉。这三个德行,第一个功德是无生,意思是说他不再接受后有,才名为无生;换句话说,他这一世舍报就不会再出现于三界中,蕴处界全部灭尽,永绝后有。也就是说,他在我见、我执上面的自杀是很彻底的,他这一世死了以后就永远不再受生了,永绝后有。四阿含诸经中都说是“不受后有”,既然“不受后有”而不再出生了,所以他就有“无生”的功德。一定是无生的功德具足了,才能称为阿罗汉;虽然他们不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本来无生,是灭后无生,但仍然是无生,这是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功德是杀贼,杀贼是无生的所依,无生之所以能无生,是因为先杀贼。如果是初机学人,才刚归依三宝时什么都不懂,才一听说,就想:“唉呀!这阿罗汉还要杀死贼人。”就好比禅宗有个公案,有个人跟著赵州从谂禅师在院子里走著走著,有一只野兔见了他们两个人,吓了一跳,赶快逃走了。那个僧人就拿来调侃老赵州说:“和尚是个大修行人,兔子为何见惊?”说兔子为何看见你就这么怕?没想到老赵州说:“只为老僧好杀。”老赵州很喜欢杀人,并且他杀了人以后,被杀的人个个都很欢喜,都成为本来无生。这杀贼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是杀烦恼贼而不是杀贼人。那什么叫作烦恼贼?有三个:我所执、我见、我执。这三个烦恼贼都杀掉了,就叫作杀贼。因为杀尽了这三个烦恼贼,所以“不受后有”,因此证得无生,所以杀贼才是解脱的本质,无生是杀贼之后的果实。
那么具有这二德,已经是诸天天主所作不到的,因为天主不过也是个凡夫;除非是菩萨有任务去接任那个位子,否则诸天天主都是凡夫;欲界六天、色界四天的天主,都是凡夫。那么无色界呢?无色界没有天主,因为无色界无色,都没有色身,谁能统治谁?所以无色界天没有天主。
第三个功德,因为阿罗汉是出三界的圣者,而诸天天主甚至我见都还没有断,所以诸天天主以及所有天人都应当要供养阿罗汉,所以阿罗汉又名应供。阿罗汉受人供养是心安理得的,绝对不必心有惭愧,因为他具足杀贼与无生的功德,当然受供无愧。为什么具足这两个功德可以受供无愧呢?因为当他能够“不受后有”时,就是能出三界生死的圣者了,已经成为真正的人天福田;谁在他身上种了福德,未来世果报不可限量,所以他才成为“应供”。必须具足这三德,才能成为阿罗汉。
如果连第一个杀贼的功德都没有,譬如说他还喜欢弄大名声、搞大道场,广聚徒众、广收供养,他显然还没有杀贼;然后他说出来的法都还落在意识或识阴里面,连我见都没有断,更别说是证二果、三果,所以他依旧有生,不是无生,显然不是阿罗汉;因此他若受人供养,自称阿罗汉时,应该面有惭色。可怪的是,现代所谓的阿罗汉既未断我见,受供的时候却都觉得理所当然、面无惭色,那叫作无惭无愧,落入恶心所中。但如果有谁是真阿罗汉,我就要鼓励大家:“你们都去跟他种福田,即使供养一百块钱台币,你未来世都有大福德。”有不得了的福德,为什么不去供养?我又凭什么遮止?
可是如果他们是落在意识的凡夫境界里面,那么都不必专程去供养,你随便路上拉一个人说“我供养你一百块钱”就结了,因为都比供养他们好,这是因为他们是大妄语人,来世报在地狱。你供养路上随便一个陌生人,他们都没有犯大妄语业,来世还可以生而为人,岂不胜过他们?诸位想想,是不是如此?是嘛!你如果遇到是谤法的人,不但不供养他,而且还要口诛笔伐;因为如果供养了他,你是在赞助他谤法、破法;你一旦供养了他,你就有了破法的共业。所以你每天饭要吃多吃少,都由著你,你乱吃都没关系,一天要吃五餐也没关系;可是供养别人时,还真不能随便供养;因为你若是供养到了破法者,就是在支持破法的行为,那你也要负担一分共业,当你支持他负担谤法的共业以后,他是主犯,你是从犯,那不很倒霉吗?行善的结果竟然变成了恶业,所以真的要很小心。话说回来,阿罗汉一定要具足这三德。
接著说:“这一些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都是阿罗汉,诸漏已尽。”这在讲什么呢?是说这些大比丘众是有漏已尽、无明漏已尽。诸漏断尽之前,先要断一个法,叫作见惑。见惑是指邪见,是不如理作意而产生的无明;这纯粹是解脱道中见地上的事,譬如说色阴是不是真实我?是否常住不坏?又譬如说受想行识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意识觉知心──离念的灵知、有念的灵知等等,以及定中的灵知、定外的灵知等等,是不是常住我?首先在这个部分要先弄清楚,确实了知五阴的内容,并且也确实了知每一蕴全部都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所以五蕴里面没有一法是真实我。
这是在见解上经由现观而断除了,这就是见惑断除,不是在说世间法见解上的迷惑。那么,有未到地定配合,这个见惑真的断了,接著才是断有漏。有漏指的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那么,欲界有断了,就会发起初禅,这就是所有阿罗汉都必定有的“梵行已立”;色界有断了,就证得四空定中的空无边处;那么证得四空定以后,又对四空定的境界爱断尽了,就是无色界有断除了。可是,这样“有漏已尽”还不能出离三界生死,因为还有个无明漏;所以乃至证得八解脱以及部分已证得灭尽定的人,都还要再修不放逸行,因为他们还有无明漏未断。那无明漏是指什么呢?是喜爱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觉知心继续存在,在《阿含经》中 世尊说这叫作我慢。这不是一般人讲的我慢,一般人讲的我慢是相对于别人而生起慢心,其实只是慢或过慢,或者慢过慢;《阿含经》中 世尊讲的这个我慢,是说喜乐于无色定中的自我继续存在,由于这样的自我存在而心生极微细的喜乐,这叫作我慢。
这时候,他的境界就是“我能舍三界有”,这就是我慢相,他还有个舍心在;由于还有这个舍心在,意识就会跟著存在了。意识存在,他就无法出三界,不可能入无余涅槃,这就是我慢相。所以,这个时候连舍心也要舍掉,然后就不乐于受生,这样才能够十八界灭尽,不会再有中阴身生,永住无余涅槃中。所以,连这个极微细舍心中对自我存在的喜乐相──那个喜乐虽然外表看不见喜乐的模样,可是对这个自我的存在的喜乐仍然存在,这也要断除。这个我慢断除了就是无明漏已断尽,这样才能够说“有漏已尽、无明漏已尽”,才算是诸漏已尽的阿罗汉。
已经“无复烦恼”,当然是说自己三界爱的烦恼不会再出生了。“无复烦恼”这一句不包括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随眠。所以如果大乘菩萨见了就会说他:“你还有烦恼,因为你的烦恼习气种子还在。”但这段经文里讲的“无复烦恼”,是从二乘菩提来说,是说他的三界爱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漏,已经不会再现行了,不理会他的习气种子是不是已断尽,这就是“无复烦恼”,“无复烦恼”就是阿罗汉们被称为“杀贼”的原因。
“逮得己利”,这意思是说,他在解脱道上面“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因此达到的结果就是“逮得己利”,因为已经不再被欲界法、色界法乃至无色界法所系缚。这是从现法来说的,而不是从入涅槃后已无未来世而说。这里所说的是现法,是说阿罗汉五蕴还在的当下,已经“逮得己利”。
那么“尽诸有结”,讲的是初果断三缚结,以及三果断五个下分结、四果断五个上分结,这叫作“尽诸有结”。因为这些结使都是在三界有的范围内,所以叫作“有结”。这“三界有”的结使,因为“三界有”的系缚而产生的结,他们把这三界有的结使已经断尽了。“心得自在”,是说他们还住世,尚未入灭的时候,心都是自在的。
------------------------------------------------------
《法华经讲义第二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经文:【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语译:【这时世尊从三昧中安祥而起,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甚深难测而且不能测量,诸佛的智慧之门很难理解、很难进入,一切声闻圣者、独觉圣者所不能了知。为何是这样的呢?成佛的人都曾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全部实行了诸佛所教授的无量佛道之法,都必须有勇猛心而精进实修,才能成佛而得名称普闻于十方世界,成就世人所不曾了知的非常深奥微妙的佛法,若是随著各类根机所宜而为众生所演说的法,其中的意旨与妙趣都是很难理解的。舍利弗!我自从成佛而到现在,藉种种不同的因缘、以种种譬喻来广为演说各种言语教诲,用难以计数的各种方便来引导学法的众生,教令大众远离各种执著。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如来的方便善巧、所知所见、到达无生无死彼岸的解脱都已经具足了。舍利弗!如来的所知所见非常广泛伟大、深妙幽远、无法计量、没有障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各种禅定、解脱的三昧,深入到没有边际的境界中,成就了一切世人所未曾知道的诸法。舍利弗!如来能够作种种分别,巧妙地演说一切法,又能言辞柔软,来欢悦大众之心而使大众都会认可。舍利弗!若从重要的方面来简单地说明,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所未曾知悉的一切法,佛陀全部都已经成就。”】
讲义:接下来是第二品〈方便品〉,主要就是说明 世尊度众说法的方便。这个“方便”在弘法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可能在弘法的过程会产生对自己、对徒众、对道场的冲击,因此会使正法的弘传受到损害,所以弘法者一定要有方便。我们也一直不敢疏忽这个部分,所以在有次第的弘法过程里面,同修会都没有受到什么外来的损害。有损害的反而都是来自内部自己,这要叫作什么呢?有一句成语叫作“祸起萧墙”。所以我们没有外部来的挑战,都只有内部的人由于性障的缘故,所以前后共有三批退转的人出来挑战。不过,有一句闽南语说:“打断手骨颠倒勇。”所以只要你是真金,不怕火炼;就怕是电镀的假金,火一烧炼就完了。诸佛弘法也都是要有种种方便,不但在说法上面观察众生的根基,所以施设了三转法轮的次第,并且先由顿教开头,最后以圆教作个结束,这就是方便施设。
那么,我们正觉同修会也是一样,经过将近二十年生聚教训,这一次才算有人能主动去抗议达赖。这种动作,以前是不可能会作的。但现在也是个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机会,等于是全球媒体都在注意著。我们把握这个焦点,让全世界大众知道:达赖不代表佛教,他们不是佛教。我们正觉也是从前年才开始正式进入开展期,开展期就该有开展期的作为,跟以前一向行事低调的作为不太一样。破斥达赖的事,也是我们计划中应该要作的事情;这样观察因缘而作,就不会使同修会受到损害,我们的同修们也不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观察时节因缘,看是走到什么地步,我们可以作什么。
同样的道理,《法华经》要宣讲之前,一定要先有方便善巧,因为声闻人──特别是凡夫位的声闻人,根本没办法信受大乘妙法。所以,先讲了《无量义经》让大众了解:有一法可以开展出无量义,因为这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莫不从祂生。以这一部经作为序经,然后还要方便放光照耀一万八千佛世界,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原来佛教是这样,原来有那么多的诸佛,证明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人间的示现不是偶然;十方世界也有那么多不同层次的菩萨,所修之道也是有著无量差别。这样示现完了,然后再让 弥勒来问一问,文殊来答一答。这样把本末因缘说清楚了,然后准备要讲《法华经》了,却还不许立刻就开讲,还得要再有一些方便。这时 世尊已经知道 弥勒与 文殊对答完了,已经把因缘说清楚了,解答了法会中大众心中的疑惑,表示说不是只有 释迦佛才这样作,过去佛就已经这样作,现在东方许多世界中的诸佛也是这样作,而且这还是在法会现场的 弥勒与 文殊亲自经历过的真实故事。
那么,这样就有很大的证信功德,让大众信受即将会开演的妙法。可是,因为 世尊很清楚当时在座的大众中,有许多声闻法中的凡夫是不可能信受的,所以当然还得要有一点方便善巧的施作。所以,这时候 世尊从三昧中安祥而起,向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甚深而且无量无边,诸佛的智慧法门也是很难理解、很难以趣入,一切的声闻阿罗汉们、以及一切的辟支佛们都无法了知。为什么会这样呢?”乃至于说:“舍利弗啊!如来能够作种种的分别,以种种善巧来演说各种法门,所说言辞柔软而不粗鄙,能够悦可大众之心。舍利弗!简单地说,无量无边的大众所不曾听闻的法,我释迦牟尼佛已经全部成就了。”
诸佛的智慧甚深而又无量。“甚深”不必讲很多,单说般若的入门,也就是开悟实相智慧这个法,就有多少人错会了。世尊演说般若的时候,大部分人是错会的,正确领会 世尊意旨的人一直都只有少数人。且不说 世尊讲的法,单说我写的书,那比起 世尊的法,可是粗浅到不得了。可是粗浅法义之中的最粗浅部分,会外都有许多人依旧误会了,却反过来骂我。譬如我早期写的书,我说:“意识是虚妄的,那么开悟呢,就是要用这个虚妄的意识心来找到一个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这是很简单、语意明白的话,理论上说,应该不会有人读到误会吧!可是网站上,前些年还常常有人骂:“你既然说意识是虚妄的,你又说入涅槃时要舍掉意识,那你要怎么开悟?”可是,我明明说:“要用意识来找到真实不坏的如来藏,意识本身是虚妄的。”这有什么矛盾呢?可是,他们听不懂、读不懂,就说:“意识是虚妄的,要灭掉;灭掉以后,你还能够学佛吗?你还能够说法吗?你还能写书吗?”还在网站上骂得振振有辞呢!你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们读了都能误会,何况是 佛陀说的深妙法呢!单单是实相般若的总相智慧就已经全面误会了!所以 佛所说的法确实甚深,而且甚远,因为悟后还有更多法需要长劫修证呢!假使读不懂,就说那是后人创造的,那他们就永远不可能体会什么是甚深法。
莫说他们没有证悟如来藏,没有般若智慧而读不懂,乃至已经明心之后都不可能把所有经典读懂;因为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之中,有许多境界是八地、九地、十地菩萨都还要修学的。那,明心后都还没有入地,凭什么就能懂得八、九地菩萨要学的那些内涵呢?所以诸佛的智慧确实是甚深、无可测量。假使有谁说他能测量诸佛的智慧,那一定只有凡夫,因为凡夫都这么想:“我知道的佛法是这样,诸佛所知大概也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自己能够测量诸佛的智慧。可是当我们悟了以后,才发觉诸佛智慧不可测量。莫说悟了进入第七住位,等觉菩萨都还无法测量诸佛智慧呢。所以诸佛智慧确实甚深,而且又加上“无量”,因为:同样是如来藏,可是围绕著如来藏有无量无边法,而诸佛莫不究竟了知,等觉菩萨却依旧还有许多的不知。
所以浅见之人,我们称他为新学菩萨;当他在禅三明心了,下山回来就想:“我知道了,佛悟了以后就是这个啦!”然后心里面就想:“我再来参加增上班的课程,看萧老师在讲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好学的,我就跟萧老师说再见。”上过一堂课、二堂课,觉得好像没什么,然后想:“我就请长假,以后有讲到特殊的法时,我再回来。”可是那一些没什么的课程,他没来学习的看来“没什么”的二年课程,人家学了二年以后,他一见面才知道说:“怎么我的智慧差这么多?”这时候终于知道真的有什么,想要回来增上班。那我也欢迎啊!可以再回来啊!因为既然是家里人,生了个儿子,不管他乖不乖、孝顺不孝顺,终究是自己的孩子嘛!随时都欢迎他回来。他这一回来就安下心来,越学越发觉佛法无量无边,而且其中许多法都要悟了才能听得懂的。那么刚刚证悟了,来参加增上班的课程,以前我们开始讲解《成唯识论》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大家整整三个月听不懂。都已经证悟了还会听不懂,将近三个月以后说“才终于听懂一些”,可是那都还没有讲到佛地的境界。
那你想想看,诸佛的智慧当然确实无量,不可猜测、不可揣摩。而且诸佛的智慧门难解又难入,智慧门就是实相般若,说穿了就是禅宗的明心开悟。可是好多人学禅宗,不知道禅宗证悟了就是悟得般若。好多人学《般若经》时都不知道,《般若经》的证悟、《般若经》的实证,就是禅宗的开悟智慧。这道理好多人都不知道,包括现在有好多大山头的堂头和尚竟然都还不知道,所以他们认为“般若是般若,禅宗是禅宗”,却不知道说“禅宗开悟了就是证得实相般若”。好不容易终于读到正觉同修会的书,渐渐了解了,终于了解说:“啊!原来禅宗的开悟就是般若禅。”你们别说这是很容易懂的事,十年前云林老人有一天打电话来,开口说:“萧老师啊!原来你讲的禅就是般若禅。”我说:“王老哥!您知道这一点倒是很可喜,禅宗的禅本来就是般若。”诸位想想,佛教界的老前辈都还读了我的书才知道。现在电视上那些宗教台上的法师们,其中有几位法师当年想要出来弘法时,都还先去向他拜码头。你们是不太了解他,那是台湾佛教草创期很有名的人物,那么很晚辈的法师们就不知道王老师了。
那么 佛说的“智慧门”其实有三种,因为总共有三乘菩提。大乘法的智慧就是般若,它的入门就是禅宗的开悟,而禅宗的开悟是要明心。可是想要明心,看见禅宗祖师那些开悟的公案,真叫人无法揣测,因为禅师们常常是答非所问,明明你跟他问佛法大意,他却告诉你“露柱”,不然就告诉你“绿瓦”,不然就说“乾屎橛、花药栏、胡饼”,什么花样都有。奇怪了,佛法大意为什么是胡饼?单单是般若的入门,这个“智慧门”想要进入就很难理解。后来听说正觉同修会有个萧平实自称开悟,闯上门去问问看吧:“请问萧老师,如何是佛法大意?”“七七四十九。”你说,究竟是易解或者难解呢?真的难解啊!
大乘法入门是这么难解,那不然,谈浅一点的好了,说缘觉菩提好了。“缘觉菩提?我知道啦!就是十二因缘啦!不过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嘛!这我还不知道?”“问题是,你知道了,为什么还不是辟支佛?这还能叫作知道吗?”原来还是不知道。可是这因缘法为何那么难证?它都还不必像禅宗的开悟这样,可是因缘法到如今又有谁真正传了下来?还是没有啊!经典写得那么分明,为什么大家依旧读不懂而无法实证?因为难解难入。明明就告诉大家,一定得要修十因缘的黑品法、白品法,然后再修十二因缘的黑品法、白品法,明明就写在四大部《阿含经》里面,又不是没写,为什么白纸黑字写在那边,大师们还是没有办法成为缘觉?你看印顺法师,据说他把《大正藏》四部阿含那二大册都翻到快要烂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无法证缘觉果?依旧落在常见外道里面?因为缘觉法门这个智慧门也是难解难入。
再不然,谈最浅的声闻菩提好了,这个智慧门是最简单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写得清楚分明,都说六识是虚妄的;为什么释印顺领头的这些大山头堂头和尚们,各个都还坚持意识是常住法?为何如此?这表示,即使是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智慧门,都同样是难解难入,无怪乎大乘法的般若,他们都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当然就更难入,套一句俗话说“门都没有”,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门在哪里。少小出家,而今垂垂老矣,已经弘法几十年,竟然都还不知道大乘法要入门的时候,那一个门在哪里。那就表示,他们一生都想要进入大乘法之门,可是每一年、每一天都在碰壁,因为他们都找不到门,不断地去碰壁,看能不能给他碰见门。难的是,这大乘法的智慧门是“无门为法门”,你看《楞伽经》这一句话就点出了它的难解难入。因为“无门为法门”,所以你只要智慧够了,不论哪一面墙壁的哪一个部分全都是门,你一穿就过去了。如果智慧不够,把门画在那里、做在那里,他也看不见,因为大乘法的智慧门是“无门为法门”,无门可入。
上一篇:20、《实相经宗通》摘录
下一篇:22、《净土圣道》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