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三世无间的佛法修行
今天接下来这个议题,下午这个议题我们要讲的是相应三世无间的佛法修行。首先要请问各位菩萨:你相不相信有因果?(众答:相信) 你相不相信有轮回?(众答:相信)太好了!那我们说无论是相信或者是不相信,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确实是有因果,众生有所知障、有烦恼障、有业障、有报障,也有轮回。但是呢,在别的宗教,从来就没有谈论过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以及因果律的这个事实。
那我相信这也是我们进入正法修学佛法的缘起,都是想要来探究宇宙的生成以及生命出生的真实相。而我们知道只有佛法八识论的正理才能够清楚明白地、究竟地来解决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棘手的问题。
那至于西方科学家、哲学家或者是强调实践哲学的思想家以及学术研究者,他们有的是主张物理论,有的主张唯心论,有的则是主张身心二元论。那么也有的是坚持意识是常住不坏的法,那当然还有一些佛门外道主张细意识不灭等等等等这些的邪见,终究都是不可能解答出前面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必须要先理解,也必须要先确定修学佛法的目的,我们必定是要实证三乘菩提,也是为了要成就佛果究竟的解脱。佛教的建立事实上并不是如同世间思想家所讲的就纯粹只是一种思想,也不是如同学术研究者他们所讲的只是一套理论而已。其实佛法是建立在真修实证的义学基础上面,所以并不是如同世间思想家所认为的是玄学臆想,也不是那些不讲究实践的学术研究者他们所认知的,认为只是一套理论而已。
那就表示说,佛法确定是可以实证、可以实践的义学。那事实上三乘菩提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自心现量的实证。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能够正确的了解佛教经典的意旨与内涵,那么,只有透过实证与实践的这条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在佛法的修学上必定都是会强调实证。而对于法界的所有事实,都是必须要我们自己亲自来验证,亲自来经历、来验证。透过我们自己亲自经历、亲自验证,这样子我们才能够确认祂的正确性,这样子才不会有疑惑,才不会有猜疑了。
那当然佛法也是有受用的,一定是有受用的。那这个解脱的受用,这个智慧的受用,也是由自己亲自来领纳受用的真实的体验。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用这些思惟想象或者是听来的法义,把它当作是我们自己真实的体验,这样子的话我们绝对不会是有功德受用的,而是我们必须要亲自去参与那个事实,这样子我们才会产生出应该有的功德受用。所以,千万不要道听途说,因为道听途说它不只是会误会的很离谱,也会错的很离谱。
所以,法界的所有的事实真相,都是必须亲自去经历、亲自去领受,亲自去验证以及如实的去实践。那善知识在讲经的课程当中,始终都是不断的在教导我们,要了解全面性的、整体性的佛法正义以及正确的修行方法。那么在日常生活的现实当中,我们应该要怎么样来确实的实践执行善知识对我们的这个耳提面命的教诲呢?今天我们就以三个面向来谈在日常生活的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执行相应于三世无间的佛法修行?
那今天的这个议题,我们要谈的是有三个项目:一是确保此世修道资粮的积累,一定要超胜于前世;第二个部分呢,我们要讲实证佛法,必定是要相应于自内的现证;第三个部分,我们要来讲实践,积极的实践未来世优质天生的计划。
好,那首先我们就来看,确保此世修道资粮的积累要超胜于前世。我们都知道每一位有情众生,都有不生不灭的这个真实心如来藏,祂能够出生一切法,一切法都必须要依止于祂,才能够出生,才能够存在以及运作,因此祂称为法身。
法身如来藏就是佛法的根本核心!法身如来藏祂能够出生众生自认为真实的这个五阴身心,而五阴身心我们知道,他是一世就会毁坏的无常之法,那更何况是讲更远一点的,五阴身心所追求、所宝爱的一切。譬如,一般人在世间汲汲营营所追求的世间的财富、名声、地位、权势、能力、知识、因缘际会、眷属、名闻利养等等等等,这些也都是会坏会灭的无常之法。所以五阴身心以及五阴身心所宝爱的、所追求的一切法,全部都是会坏会灭的无常法,这一切终究都是会过去的,那真的是会让人心碎呀!而这一世呢,很快的就会过去了,接着又会再度的踏上另一段必然会再次心碎的旅程,就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心碎不止啊!没有学佛的人就必然是如此。
虽然说法身如来藏,祂所出生的这个五阴是会坏、是会灭的无常之法,但是呢,法身如来藏本身却是不生不灭的真实法,这个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真实法,祂能够含藏无量劫以来,五阴身心所造作产生的各种业种,永远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遗漏。所以,学佛人都应当要知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的这个道理。将呢表示率领、带领的意思,“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说虽然五阴身心,以及五阴身心所拥有的一切,完全都带不到未来世去,但是呢,五阴身心所造作、所产生的染净业种,确实会由这个法身如来藏执藏着,所以“唯有业随身”的这个“身”,指的就是法身如来藏。
那法身如来藏对于祂所执持的五阴身心,所造作产生出来的这些染净业种,祂是会自动地去平衡这个因果,祂会自动地去执行兑现这个因果,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譬如说假使在过去世,你曾经有过夺众生性命,而令他丧命的这个事实,那么你的实相心如来藏,以及对方他的真实心如来藏,双方都会去自动的去平衡这个法界的因果,虽然说造作那个事件的是过去世的五阴,而领受那个事件所产生出来的异熟果报,却是未来世的五阴要去领受。因此,这个因果就自自然然地,会和未来世的五阴就有了连结了。
那至于说业报势力,对于来世的这个异熟果的影响,一般人随业风漂流而受生的,是会受到三种缘的影响而有差别:第一是随重,第二是随业,以及随念的这些差别。
那么随重是说随重的业报,无论所造作的是善业或者是恶业,都是以哪一个重,以重的业会先来兑现报偿。那么譬如说,诽谤正法、这个亏损法事、亏损如来、诽谤贤圣等等,这些极重大的这些恶业,在舍报之后都是会随业往生到地狱去,这个是会最先报偿的。假使说,在一生当中所造作的是恶业大,善业轻,那么恶业的果报会先受,报完了之后再受善业的果报;那相反的,假使说一生当中所造作的是善业大,而恶业比较轻,那么善业的果报就会先受,报完之后再受恶业的果报。那假使在一生当中所造作的这个善恶业,都不是太重太大的话,那么在舍报的时候就会因为念的势力,引发善念而感生到善道,引发恶念而会感生到这个恶道去。有的人虽然他有造作大恶业,可是并没有造作譬如说这个谤法、谤贤圣的这样的一个恶业的话,那就可以随念佛的这个净业,也可以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在无着菩萨所造的这个《显扬圣教论》当中就有讲,有四种先后的报熟,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重业的报熟,这个部分是会先报的;那其次是最近的报熟是排第二;那排第三的就是因为串习而产生的报熟,也就是说不断地、反复地在练习,反复地在造作,所以在心性上有这种惯性的势力在;那行为上面,也有这种惯性的这个业的这个造作产生,这一种串习的报熟是排名第三;最后才是先作的报熟,这个报熟势力它就会跟自己下一世,即将要往生会兑现的异熟业果,就有息息相关了。
那要请问一下各位菩萨,你上一辈子面临即将要舍报即将要兑现,排名第一名的报熟势力是什么?上一辈子你面临即将要舍报即将要兑现的排名第一名的报熟势力是什么?就是已经兑现的这个人身对不对?是!所以这个人身就是你过去世强大报熟势力所兑现出来的异熟果,这个是我们上一辈子你即将要舍报即将要兑现的排名第一名的报熟势力,它会先来兑现,对!
好!那么再请问各位菩萨,你上一辈子排名第二名的报熟势力是什么?上一辈子排名第二名的?(学生:习气吧)不知道?(学生:习气吧),(学生:惰性)。有的人摇头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还没有兑现出来啊,所以不知道啊!那有没有可能你上一辈子,排名第二名的报熟势力是恶趣的报熟势力?有人摇头,有人点头,那我们上一辈子排名第二名的报熟势力,事实上呢,它已经窜上来了,变成你这一世排名第一名的报熟势力,等在,已经等在那里了!对不对?是啊!问题是你并不知道,这个已经窜上来,变成你这一世排名第一名的报熟势力,是善趣的势力还是恶趣的势力?这个不知道!
所以为了要能够确保下一世,能够有一个优质异熟果的兑现,所以呢,我们在这一世的资粮修集的积累上,必须要超胜于上一世,必须要这样子做!那么就有几个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在这一世,我们可以来积极地来积累实践的部分。
首先为了要让来世的这个五阴自我,仍然可以保有人身并且能够修学佛法,因此受三归五戒,那是一个基本的门槛,所以要受三归五戒让自己具足四不坏信。当然我们还要促使自己,受菩萨戒的因缘能够早日成熟,能够因为受菩萨戒并且实践戒行,而进入到菩萨数中行菩萨道。这是第一个部分。
那另外呢,我们需要来盘点盘点,个人的世间财以及圣法财的状况,那目的就是要了解自己这一世,所领受的异熟果报的福德因缘状况是如何呢?看看自己有哪一些世间财?有哪一些圣法财?这个是要了解的!
世间财就包括了世间的财富啦、名声啦、地位啦、权势啦、知识啦、能力啦、因缘际会啦、眷属啦、个人的健康状况啦、名闻利养啦等等等等,那至于圣法财的部分,譬如说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七圣财的部分,我们自己个人的状况是如何?这个部分要清楚。
信财就是信受因果律,对佛法相信,信受三宝。那么当有了信财之后,对于那个法理你就会去遵守。那你能够遵守那个法理就有了一分的戒财,所以戒财又是什么?孝顺!就是说你能够顺于因果律的这个法性,不再和这个法性产生对抗,那就有了一分的戒财。
那至于惭财跟愧财,是说当我们能够发觉到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众生,这个众生讲的是什么?众缘合和而生的法,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涵,譬如有种种的这些恶心所法。如果能够发觉到自己内心当中,有这些见不得人的恶心所法在作怪,那假使我们能够因此而生起这个惭愧之心,那就表示说,在心性上面是有了改变,这就多了一分的惭财跟愧财。那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恶心所法升起惭愧心,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特别要提出来讲的是一个叫慢,慢心的慢,因为慢心会障碍我们佛道的修行,这个很严重,所以我们会特别提出来讲。慢是根本烦恼,那慢它有它的法相,它的法相是什么?法相就是会膨风、会夸大,那因为会膨风、会夸大,所以他会瞧不起别人,会瞧不起别人。那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弥勒菩萨有开示,慢的七种:那么有包括了慢、过慢、慢过慢、下劣慢、邪慢、增上慢以及我慢。七种慢的内涵,我想各位菩萨在课程当中,亲教师一定都会详细地为大家作讲解、作介绍。
那今天我们只提出邪慢来提醒自己,务必要把这种慢心一定要把它彻底的把它除掉。邪慢是以邪见为慢,这种人呢他是以他认定的邪见,认为那才是对的,所以有这样的慢心又坚持己见,即便是善知识为他详细的解说,他也会去坚持他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这种人往往会认为说自己的层次比较高,别人没有能力能够听得懂他所讲的,而其实呢他那个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呢因为他的邪见很深,再加上慢心很重,所以很容易会造下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的大恶业。这个是我们务必务必在修道上面,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部分。
那么接着我们再继续来讲,七圣财当中的闻财,是因为有了这个惭愧心之后呢,而想要转变自己,让自己能够趋向于清净,可是呢又知道自己是有多方面的不足,所以呢就想要来多闻熏习这个佛法的正理,来累积这个闻财。那么在多闻熏习这个佛法正理之后,会想要用这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来做调整,所以呢就会努力的来弃舍掉原本有的一些的错误的知见,来弃舍掉原本有的一些错误的一些行为。那么因为有舍财的关系,所以呢才会有智慧的出生,所以这个舍财跟慧财接着才能够出生。
那我们说这七圣财,它是我们心上的功能财。这个功能财呢,它是可以从前世来到这一世,也能够从这一世去到未来世的一个无漏圣法财。那当然圣法财是可以伴随着我们解脱,也可以伴随着我们成佛,这个是个人非常重要的修道的资粮。那么世间财跟圣法财彼此之间会不会有冲突呢?不会的。世间财跟圣法财彼此之间是不会有冲突的,反而是圣法财会配合着世间财显现出来,就像是久学菩萨来到人间,他的圣法财跟世间财一定都会有比较圆满的相貌,会呈现出来。那么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的世间财的状况是怎么样?圣法财的状况是怎么样?对于自己财富的这个尺寸规模,总是得要来盘点一下。那么在盘点了之后,我们约略的就可以知道自己财富尺寸规模的大概的一个样貌。那么知道了之后,就要努力的来加大圣法财的修集,要一分一分的把这七圣财的资粮要积累增长广大,来把上一世原本排名第二名,而在这一世它已经窜上来成为排名第一名的,而却是你不知道的报熟势力,要赶快的把它排挤到后面去,来让自己能够确认下一世的异熟果可以更殊胜于这一世,而能够继续,未来继续在佛法当中可以精进的修学。这个是我们这一世我们自己可以作规划、可以实践、可以确定的事情。
当然在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当中,菩萨六度正行,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就是静虑)、般若度,这个从菩萨的初住位到六住位,都必须要依着次第来修,即便是未来入地了,也还是要从布施度再开始继续的增上修,只是说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行门要去偏重,但是都还是这六度的范围。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努力的来依着次第来修学菩萨六度,那这六度正行,是菩萨必须要有的实修的内涵。
那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来加深跟正法以及和大善知识相应的势力。那请问各位菩萨,未来你会不会很容易就遇到正法?你会不会很容易就值遇到大善知识跟随着修学佛法?很棒!好多菩萨都说会,头点得非常地猛,可是呢也有人不作表示,那就要看自己跟正法以及大善知识相应或者是不相应。那什么叫做相应?相应就是相契而符合,也就是和三乗菩提的义理以及和大善知识的意志是相契而符合的。那譬如说,导师在佛法修证的道业上,一直都是很努力地在增上,并且未来世导师也必然会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心力,去为其他世界的众生说法教导。然而在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在这一世还没有完成的佛事,还是要继续的去做。所以我们的善法种一定要跟佛菩提种以及跟大善知识的善法种,要有多方面的相应,这样子我们才能够在未来世容易值遇到正法,也才能够继续跟随着大善知识学法增进。那这里就有四个条件,这里有四个条件是我们可以自己去作检查的:所依同,所缘等,时同,事等,这四个相应的条件。第一是所依同,第二是所缘等,第三是时同,也可以说是同时,第四是事等,也就是业等。
那先来看所依的部分,导师的所依是什么?我的所依是什么?我的所依和导师的所依是相同还是不同?那我们来看看导师的所依是什么呢?导师是依于如来藏,导师是依于佛的圣教,导师是依于他所发的大悲愿力。那假使我的所依也是依于如来藏,依于佛的圣教,依于我所发的这个愿力,那么我的所依和导师的所依就有一分同了,因此就有一分和导师相应的资粮了,这个是所依的部分。
那么接着要来看相应的第二个条件:所缘等。导师的所缘是什么呢?导师是缘于 佛所交付的任务,导师是缘于正法的命脉,导师是缘于众生的法身慧命,也缘于弟子们的道业。那假使我的所缘和导师的所缘,其中相等的条件越多,那就又会再增加一分和导师相应的缘了。
那至于时同和事等,那就有很多的层面。譬如说,导师所作利益众生的种种事,不但是同时依于他的所依,也同时缘于他的所缘而作,那假使我也参与在其中,那就表示说我也同时跟随着导师一起在利益众生,我也跟随着导师,一同在荷担一小分的如来家业,对于导师心心念念所依、所缘、所做事,那么我自然和导师就有了多一分的相应。因此在未来世我就容易有因缘遇到正法,也容易有因缘能够值遇大善知识,跟随着大善知识继续修学佛法弘扬正法。那现在对于导师复兴佛教的宏大志业,既然我们也都能够亲自地参与在其中,那么无论我所担任的是什么样的义工的工作,所累积的福德都会是无量无边的广大。所以这里这个四个相应的条件,也是我们应该要努力,多努力的这个部分。
那么上面讲的就是,有关于确保此世修道资粮的积累一定要超胜于前世的部分。这是要确保自己的来世仍旧可以保有人身,并且还继续有因缘能够值遇正法,值遇大善知识,继续这个佛道的修行。
好,接下来再进入到第二个部分。今天的第二个部分我们要来谈的是:实证佛法相应于自内的现证。我们学佛是要学佛的智慧解脱与解脱知见,凡此种种都是必须于自身内来实证的。这是要在自己的所知境当中来做观行实证的,所以绝对不是什么从听闻而来就认为说自己有实证。不是从书本上面读来就认为自己有实证,也不是从思惟想象上面来说自己有实证,当然更不是从道听途说而来说自己有实证,而是一定是在自身内做观行、做现证,那是现量的境界,对于这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先把它厘清楚。
佛法讲如来藏真如三自性,在《解深密经》中说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以及圆成实自性,在《楞伽经》当中说缘起自性、妄想自性以及成自性,那就是这三自性,这三自性是显现在一切法之中,所以佛法不离这三自性。先讲圆成实自性,是说有情众生本来自在的真实心。而这个本来自在的真实心,祂能够出生一切万法,祂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依,因为祂具有能够圆满成就一切染净诸法的真实体性,所以称为圆成实自性。因此我们在实证上,我们就必须要看清楚祂具有圆满成就一切染净诸法的真实性。至于依他起自性,指的就是在生灭的依他起法上面意识普遍的计度,意根执着,作了这个虚妄的分别执着,把它当作是真实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虚妄分别执着呢?是因为有无明的关系,无始劫以来因为不知道法界的事实真相,因此落入到取相为真、执梦为实的虚妄分别当中。
因此学佛必须要先了解蕴处界的虚妄,要先实证蕴处界的虚妄,要断我见、断三缚结,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学佛的基础,目的呢就是为了要断除对于这样的虚妄分别执着。三缚结没有断,就必然会和三苦、五苦、八苦产生非常紧密的结合,这是跑不掉的。因此我们学佛必须要先现观、现证蕴处界的虚妄,要先断我见、断三缚结,那么在断三缚结之后,接下来才再进一步的来实证第八识真如。当然佛法的修证是有理论,也有方法论。佛法的理论就是八识论的正理,那这个八识论的正理是相应于自身内的实证。所以佛法是义学,佛法绝对不是玄学。
那么我们先来看声闻菩提的实证。这段经文是在《杂阿含经》卷一的经文【佛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这段经文,佛开示说,应当要对于生灭五蕴的无常、苦、空、无我,要对这五蕴的全部的内涵来作正观察、确认。那么在正观察确认之后才能够生厌离,才能够断尽对于五蕴的喜贪,也才能够依此而得心解脱。那么当证得了心解脱,就能够自知、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得声闻菩提的极果——阿罗汉的果位。
但是我们要知道心解脱,它必须是依于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已经断了初果解脱所应当要断的我见、三缚结,已经证得声闻菩提初果解脱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所以,有没有证得初果解脱,这条线一划下去,那就是轮回跟解脱的一个分隔线。那么在还没有证得初果解脱之前,一定是没有办法出离轮回的。在证得初果之后,那就一定能够趣向涅槃解脱。至于断三缚结、断我见,断三缚结那也是必须要在生灭无常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身的无常、苦、空、无我性,必须要作正观察。
但是断我见、断三缚结,最困难的地方,是在断除对于这个色阴常住的身见之后,还必须要再深入的去观察名法当中的受、想、行、识这四阴的无常、无我性。在《阿含经》当中,佛有特别说能够了别苦乐是非的觉知心,能够了别饮食的种种味道、艺术的种种韵味,或者是了别佛法义理的这个觉知心,那都是识阴所摄的识,都是无常、无我性的。除此之外,还要特别的注意的是离念灵知心,离念灵知心也是识阴所摄的识。如果把意识觉知心修成具有离念灵知性,而能够离开语言妄念而了知五尘,那是意识心的想阴所摄,那正好就是意识心的心所法。那这个意识心的心所法,它必须要依附于识阴才能够存在的我所,如果离开了识阴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实际作观行的时候,就必须要确认识阴跟识阴的心所法,它的缘生性、它的可灭性、以及必灭性,这些部分都是要透过正观行才能够去作确认的。
那这些呢,你都没有办法从听闻、思惟或者是书上读来的、听来的而你能够确认,这是没有办法的,当然更是没有办法从想象中而你能够确认,那些都是错误的办法,那些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可以证明五蕴的本质是无常、苦、空以及无我性的。而是呢,我们必须是要在自身的依他起的生灭法上面,要来作正观行,来作确认的这个是自内的现观、自内现证的现量境界。假使我们只从导师的著作当中读来的,而你的记忆又特别好,可以背下很多的这些内容,可是呢,却不如实的去作自内现观、现证,虽然看起来好像什么都能够跟别人侃侃而谈,但终究是花拳绣腿、一场误会,更严重的是未来还很有可能会犯下大妄语的恶业。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必须要特别特别地留意。
那当然,我们除了要有正确的知见,有正确的方法之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未到地定的功夫来支撑,也就是导师所教导我们的无相忆佛、拜佛的动中定力的功夫。那这个功夫是要实修锻炼的,必须要有实修锻炼的这个定力功夫,才能离言而作正观行,才能够产生断三缚结以及实证真如所应当要有的必要的条件。
好,那同样的对于真如的实证也一样是要自内现观、自内现证的。投影片上的经文是佛在《佛说宝雨经》卷六所作的开示,说:“非但闻、思即能证得自内所证真如之法。”意思是说,实证真如必须是具足对于第八识真如作观行现证,这也一样是在自内现观、自内现证的,绝对不是仅仅依靠听闻,或者是依靠思惟想象而能够证得的。所以从上面的这两段经文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无论是实证蕴处界的虚妄性,或者是实证实相法界的真如法性,都是必须要透过自内现观、自内现证来实证的,必须是要如实的做自内现观、自内现证。
那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到今天的这个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三个部分要讲积极实践未来世优质天生的计划。讲到天生就必定会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当我们在进行学习、辨识、思考以及计划等等的这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都是必须要依赖庞大的影像资料、庞大的声音资料或者是抽象的资料来做基础,才能够完成我们各种的这个心理功能以及心智的功能。特别是现在,在电脑运算之下,有关于AI人工智慧的发展,就让科学界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资料的珍贵性,那至于如何确保珍贵资料的一个完整的保存,那就是发展AI人工智慧运算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基石。
如果说我们要运用AI人工智慧来模拟我们人类的各种心理的活动,那真的是相当的复杂。譬如说当我们回忆起小的时候,我们跟这个家人或者是跟朋友之间,在过去所共同有的一些的欢乐或者是忧伤啊等等等等,这些记忆的影音资料,那这些资料量是非常非常的庞大,庞大到非常的惊人,你无法去想象。那我们想想看,这一些变化非常的快速,而数量呢又非常庞大的这些记忆资料,到底是储存在什么地方?它又能够储存多久呢?对于这些问题,在认知科学领域具有权威的一位研究学者,美国的这个Tufts大学的文理学院的院长斯坦伯格教授他就很坦白的表示说:“不知道。”不知道就表示说,他不知道记忆是必须储存在不可分割、不可毁坏而且是永恒存在的处所。这才合乎于逻辑性的一个生命结构的体系。那么他也表示说不知道要怎么样子去找出答案来,这也表示说他没有方法,没有方法可以去寻找出这个储藏记忆(资料)的一个储存处所。
其实在《阿含经》当中就已经有主张,记忆必须是储存在不可分割、不可毁坏并且是永恒存在的处所,才能让我们各类的这些心理活动它能够完成。所以在《阿含经》当中,其实就已经有很多记载,是以记忆为命题的记载。
但是呢,外道跟六识论的凡夫,他们所执着的却都是不离五阴的范围,把它当作是真实我。事实上,五阴是什么?是会变异的假我。可是呢,他们反而错认,认为那是真实我。他们误会了,把五阴的全部或者是五阴当中任何一个法,把它当作是真实法,所以外道才会这样子说,这是《成唯识论》卷一的这个记载,外道才会说:“实我若无,云何得有意识、诵习、恩怨等事?”也就是说,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然而我们知道五阴是会变异的,也会幻灭的,所以五阴根本不可能是记忆的储存处所。因为记忆必须是储存在不可分割、不可毁坏并且是永恒存在的处所,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各类的心理的活动跟心智的活动能够完成。
那么在《成唯识论》卷二当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玄奘菩萨说:“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这里就很清楚的界定,这个真实我法是阿赖耶识,不是五阴,绝对不是外道所说的五阴。所以这个真实我法阿赖耶识祂不仅能够储存记忆,祂也是记忆的储存处所,并且祂也具有永远储存记忆而不弃舍,不会毁坏的功能性。所以玄奘菩萨是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本体,来阐述我们生命结构中的八识论的正理,在这里就显现出来假必依实,生灭必依不生不灭,以及三世因果律的这个逻辑法则。
再说阿赖耶识这个真实心,祂能够收藏无量无数各类的法种,能够使有情众生异时、异处、异类而现行受果,因此祂又称为异熟果识,因为祂具有这种异熟性的体性,所以有情众生因此而有轮转生死的种种的业报。但是也因此菩萨才能够透过精进地修行而得以成就佛道。因为有阿赖耶识的根本因,以及有众缘,譬如五阴、心所、业力、种子、父母还有环境等等的这些众缘,于是每一世的五阴,就在根本因跟众缘的配合之下,所有一切会变异的事情都可以没有错乱的继续发生,并且无碍于所造业跟所受报的因果律的实现。所以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菩萨能够努力的来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十度波罗蜜多,也能够真正的兼顾所实证的内涵。那未来就必定会有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以及离系果的五果的圆满。
在《瑜伽师地论》的论文中有说:“云何如是波罗蜜多由异熟果次第建立?谓菩萨于现法中精勤修学施等善法,由是因缘于当来世获得种种外妙珍财无不圆满。当知是施波罗蜜多因力所作,获得内五自体圆满,是于戒等波罗蜜多因力所作。”这个是《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的论文中的开示。是在讲修六度波罗蜜多跟异熟果之间它是有紧密的关联性,而且也显示出积极的修学六度波罗蜜多,对于菩萨修道上的重要性。所以菩萨在现世现法当中,我们就依着次第来修学六度波罗蜜多,那么未来世就会获得种种的外妙珍财的圆满,以及内五自体的圆满。也就是说在未来世,在先天上就具有种种的外妙珍财的圆满,以及内五自体圆满的这种特质。这是因于第八识能藏所藏的功德性,才会有这样的一个能够超越时空,不受时空限制,相续的一个圆满功德的产生。
那什么是内五自体的圆满?内五自体的圆满是说,菩萨在积极修学六度波罗蜜多,除了会成就种种的外妙珍财的圆满之外,还会成就五类的内自体的圆满。那什么叫做内五自体的圆满?《瑜伽师地论》的论文中说:“谓善趣摄,若天若人,于余有情寿等殊胜,当知是名第一圆满。”第一类的圆满是说,能够生于人天善趣的圆满,他的寿量、福德也都会具足圆满的,是因为过去世一直有修持戒度的关系,所以未来世就有这种第一类的内自体的圆满。这是第一类的圆满。
那第二类的圆满,论文中说:“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堪忍他恼,不乐恼他,当知是名第二圆满。”这是说与生就具有,能够在善业的加行上面常不厌倦,能够忍他人而自己绝对不会去损恼别人,他天生就有这样的一个心性上的特质。这是因为过去世有修忍辱度的关系,因此有着第二类的内自体的圆满。
那第三类的圆满,论文中说:“若有俱生普于一切所作事业坚固勇猛,当知是名第三圆满。”是说与生具有,在面对一切事的时候,都能够很勇猛地来去承担责任,也能够很精进地圆满一切的所作的事业,这是与生就具有的,天生他就有这样的一个内自体的圆满,这就是第三类的圆满。
那第四类的圆满说:“若有俱生,性薄尘秽,于其自心,能自在转,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当知是名第四圆满。”是说与生俱来,对于五欲六尘上面的这些不善法,没有爱乐之心,那对于一切法的义理,他不会受到境界上面的污染干扰,而他能够很快速的他就能够实证通慧了。当然,这是因为过去世,他有实修禅定静虑的关系,所以在未来世,天生就具有这样一个圆满性。这是第四类的内五自体圆满当中的一项。
那么第五类的圆满,论文中说:“若有俱生,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当知是名第五圆满。”是说与生就具有对于一切法的义理能够广解,他有智慧力,有聪慧的这个方便善巧。那为什么会有这些天生上面就会有呢?是因为过去世有实修这个般若度的关系,所以在未来世,天生他就具有这样的一个圆满性。这是第五类的内自体的圆满。
那么论文这个最后说:【应知是名由异熟果,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次第建立。】在论文的最后告诉大家说,会有这些种种的外妙珍财的圆满以及内五自体圆满的这个异熟果德,是因为之前有次第的在修行、在实践六度波罗蜜多,因此能够与生就具有这些特殊的、非常殊胜的异熟果德上的圆满。
各位菩萨你说,这样子与生就具有这么殊胜的,这些果德上的圆满,是不是太好了?真的!真的是太好、太妙、太殊胜了!所以我们当然应该要来实修六度波罗蜜多,来让自己的未来世,在先天上就能够具有这样的一个殊胜的种种外妙珍财的圆满,以及内五自体的圆满。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这个课程的内容。第一个重点是说,如何确保此世修道资粮的积累,必须要超胜于前世,来使自己在来世依然能够保有人身,能够与正法相应、与大善知识相应,我们可以继续修学佛法,护持佛法利益广大的众生。这个是今天讲的第一个项目的重点。
那第二个重点,是在强调实证佛法的重要性。那实证佛法必定是相应于自内的现证,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如实的去作观行、在自身内做自内现证。蕴处界的无常,要如何如实的作观行?在自身内作自内现证,这个自内现观实证真如。
最后第三个部分,就是要实修六度波罗蜜多,来成就未来世与生具有,天生就具有异熟的果德。那这样子,我们就不必再整天忧心愀愀、惴惴不安了!这就是我们有了正知见,用对了方法,来修学佛法、实证佛法最大的幸福了。
那今天,第二阶段的讲题,我们就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菩萨!祝愿各位菩萨福慧增长,佛道早日成就!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