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真如是大乘法门体 (二)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视频

心真如是大乘法门体 (二)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我们今天要来继续为大家解说 马鸣菩萨在论中说:“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大乘起信论》卷1)论中的这句话,我们想要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所说的来举证,一方面举证,一方面作为解释。

经中说到:【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闇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占察善恶业报经》卷2)一切众生身中的如来藏法身界,是任何心念乃至种种威神力量所不可毁坏消灭的。由于祂是不生不灭的缘故,因为没有任何因缘为祂出生的因缘,祂本来就在,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因缘可以来消灭祂。所以对于所谓的不生不灭这个法,我们要知道,法如果是本无今有,或者说任何因缘才现前的,那么祂一定会透过这个缘的消失转变而转变、而坏灭。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以后,要回过头来了解,所谓的不生不灭,说祂不可毁坏,就是因为祂是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什么人可以说祂什么时候出生,祂就是本然如是。倘若二乘圣人如实按照 佛陀所说的解脱道法要修学,而将三界的我见、我执、贪爱烦恼都断除了,后有的五蕴不再出生了,但因为法身界祂是不可毁灭,因为祂就是涅槃本际,祂所含藏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种子功能,一样的还归于这个法身界,一样的不可毁灭,这个部分也是二乘人证得无余涅槃所不知道的,因为他们没有实证涅槃本际。他们以为他们已经把自我灭了,不会再出生了,可是他是信受 佛陀说有一个清凉、有一个本际、有一个真实、有一个常住不坏的法;因为安住于这样的一个法内,所以可以把这个自我灭了,然后自我解脱的这样的念头也灭了,所以他们能够让三界五蕴我,没有任何一念的这样的我想要现前,就可以解脱。但是对于涅槃本际,祂含藏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未来世只要他再回小向大,一样可以在三界中出生不同的五蕴十八界,这个部分,二乘人他还没有办法了解这个道理。

可是在这个经文中说到:一切都回归、归摄于法身界,它讲的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对于一切众生身中,一定是有这么一个不生不灭的法身,含藏着这些功能,所以假使能够证得涅槃,一定不是断灭,道理就在于法身常住不坏,而且这个法身所蕴藏的种种功能,祂一定不会被烦恼所断坏,虽然烦恼是受到对治而不存在,但是这些种子功能,祂却没有办法因为烦恼坏灭了,而种子功能、五蕴十八界的功能也被烦恼断坏了。法身本界无增无减这个部分,也不会因为有情的五蕴身不再出生了而有所减损,也不会因为有情的五蕴身一世一世的出生而有所增加变动,祂的真实如如,一向是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也就是说,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除了祂的真实如如以外,还有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祂所含藏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一样,也是无增无减、不动不变,所以一切众生的法身界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就与无明而不知法界实相心的妄心同在一起。

妄心指的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因为我执而现起的意根。为什么说祂们是妄心呢?因为祂们是要根、尘相触才现起,不能常住,所以是虚妄法。因为无明痴闇的因缘,妄心依止于有生有死、无常的五蕴,来执取虚妄的六尘境界不断熏习,而更加增长了痴闇无明所现起的与六尘境界相应的六识心。祂生起了种种分别妄想——欲界的我、色界的我、无色界的我;把欲界的一切当我所,或者说色界的一切当我所、无色界的一切当我所;这些分别妄想,都是在五蕴十八界虚妄境界中,把它颠倒计着为它是真实我、它是不会坏的、它是我的所在,因而造作了聚集诸多与五蕴我相应的身口意业;因为这些业,所以他系缚在三界中不能解脱,导致如来藏法身祂不断地要出生五蕴有情领受生死之苦,也因为有法身,所以才有众生这个名称。所以我们今天从这一段经文,可以了解众生这个名称,不是因为五蕴而给的名称,而是因为有这个法身,不断地出生一世一世要受报的五蕴身,所以来给他一个名称叫众生,这个也是般若的道理。有情的如来藏法身虽然是没有差别,但是所出生的众生,他就有三界六道种种的差别;这些差别,都是来自于五蕴众生所生起我见、我执的妄念所造成的。如果说他执著地要去行善,生天享福,那么就会生到欲界六天;如果他执著地说他不要欲界身、不要欲界的五欲,他就会修离欲的法,然后去生到色界天;或者说他执著着说不要有这个色身,连色界身都不要有,才是所谓的轻安解脱,他就会去修四空定的法,生到四空天。这些三界六道的五蕴众生,也就是因为他们生起的这些妄念而去造作身口意业,所以导致有他们五蕴果报的差别,所以说,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

马鸣菩萨在论中就接着说了:【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大乘起信论》卷1)“若离妄念”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如果能够理性的信受一切众生果报,皆是由众生的自心如来藏所出生、所建立、所长养,众生一向都是住于其自心如来藏中,从未离开过,而如来藏真实如如,不对六尘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中生起妄想、妄念,不觉知自我;六识心及意根末那识因为无明,才会对五蕴以及六尘境界生起妄想分别,对五蕴生起颠倒想,而误计为真实我与我所,那么就能够知道“若离妄念”的真实意思了。所说的妄念,其实指的就是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以及六尘诸法颠倒想所生的我见与我执,有着我见与我执与无始无明,才会对六尘境界生起分别而有爱憎取舍等等差别之相。如果回归如来藏法身界的真如相貌,祂一向不于六尘动心、动念、觉知、缘虑与忆想,是没有种种境界差别之相的。这也说出了一个重点,如果想在意识觉知心的层面,运用数息、或者看空、或者放下一切我所烦恼,制心一处要让意识不在六尘攀缘,远离妄念而灵明觉了,仍然是属于境界差别相;因为灵明觉了,它就是透过修定的方法,降伏种种杂念而让它成为制心一处;种种杂念也是境界,制心一处也是境界,只不过一个是什么?一个是比较散乱的境界,一个是比较制心一处、比较轻安的境界,所以这两个当然是有境界差别相。而这里所说的妄念,其实离刚刚我们说的妄念,其实离太远,因为这种妄念还是一样建立在我见、我执之下所产生的,而根本触及不到对五蕴虚妄想、颠倒想所产生的妄念;意识心现起,祂可与六尘或者单一法尘相相应而有境界差别,这个就是意识的特性而无法改变,所以意识心祂存在的时候,无论是在六尘中或者定境中的细意识,乃至极细意识,祂都必定与境界相应而有分别与觉知,因此意识心有妄念或者无妄念,未断我见或者已断我见、我执,都与境界相应而有境界差别相。

这样的解释说明,就是要让学佛人知道,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所说的绝对不是单纯在意识有念、无念的层面,因为意识在有念、无念的层面,是否已经离开了我见、我执,这还得检讨;如果说是在具足这我见、我执而来想要说让自己的念头能够消灭成为无念,那还是属于无明。所以说“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所说的,只是如来藏法身界所出生的五蕴众生,虽住于法身中,却因为无明痴闇而生起虚妄想,颠倒计着虚妄法为真实我,造作三界生死之业;但是法身界的真实与如如,不会改变、不会动摇,永远没有五蕴的虚妄想、种种妄念。从众生的本源如来藏真如心来说,祂是没有任何境界差别之相的,心真如的本来相貌,祂就是这样的。所以已经开悟找到真如心如来藏的菩萨,转依如来藏以后,当时意识离开了对五蕴的虚妄想,现观真如心离妄念而没有境界差别之相;这个也是开悟的菩萨一个很重要的现观,他要知道他自己的意识心有妄念、无妄念的情况,他自己都很清楚;可是他也知道,他找到的如来藏是永远没有妄念;没有什么妄念呢?没有在分别有没有我自己、有没有我所、有没有喜好、有没有厌恶,永远没有观察自我、不觉知自我,当然不会起任何对于所谓我与我所的妄念;同时他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从来不与语言相应、不与六尘见闻觉知相应,当然不会生起任何的妄念与妄想;同时自己的自心如来虽然出生了五蕴,可是却从来不把五蕴当作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完全没有任何意识心所拥有的这些虚妄想,则无意识心在六尘境界中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所以我们知道如来藏一定没有像意识心一样,在六尘五蕴中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所以显境名言的了知,一定是属于意识层面的,有显境名言的了知,所以才有进一步的语言文字——表义名言出现。了知及语言文字其实都是意识心相应的境界,但是自心如来从来没有这些起念、分别,以及所谓的显境名言以及表义名言这些心行,真如心如来藏既然不于六尘境界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当然祂是远离语言文字了。

五蕴诸法都是住于真如心这个法身界中,以法身界为体才有种种的运行功能。若以唯一法界真如心的本住法相来看五蕴诸法,当然可以说,因为这样子,所以诸法从本以来,法性就是离语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文字都到不了真如心的本住离语言的境界,就算已经得到四无碍辩的 佛陀运用世间所有最胜妙的文字,也仅能指出真如心的所在,但是祂却不能用文字将真如心的离语言境界显示出来;就像一切的文字,都仅是指月之指,指头指出了月亮的所在,而指头并不是月亮一样的意思。在经中 佛陀经常教导佛弟子们要依义不依语,也就是要依于这个法无能说所说的义理,而不是要依于这个语言,这个语言本身在指向那个义理,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法身界祂离语言文字,虽然不能用文字将祂显示出来,但是实证法身如来藏的佛菩萨,却可以用文字将祂的法相描述出来,让菩萨建立正知见,并在亲证以后随着知见而观察验证,那么这样的正知见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这正知见,他一定要先对所谓的真心、妄心的差别要认识清楚,同时要知道妄心的部分都是在五蕴法中;绝对不会说,五蕴法中能有一丝的心祂是属于真心,有一丝一毫的现象祂是属于真心。譬如有人会想说意识觉知心祂的这个细心,祂是属于真如,或者有人会讲说潜意识的某一种状态,祂是属于真心。这样的情况之下,等于是偏离知见了;因为在正知见方面,就是一定要正确地在所知所见上让自己明了,对于妄心的内容,一定要真实地清楚祂完全是属于五蕴中的法,如果不能如实地认识五蕴法中的所谓妄心的内容是哪些,那么他的正知正见,就等于是有缺乏;如果不能真正认识妄心,那么对于真心的部分,他就完全不能信受。当他完全接受原来自己的五蕴法中的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真心的本质存在的时候,他才能够彻底地断除我见,只有把我见断除了,他才会生起想要寻找真实心的这样的念头;如果我见不断,就会以我见为依靠,依靠这个我见,然后来追求、寻求,结果所追求寻求的都是错误的,那就不叫正知见。而且亲证以后还要随着自己所经历的知见来验证,譬如说开悟以后还要验证自己找到这个真心,到底是不是属于妄心的一部分?是不是某一个相貌很像妄心?一定要完全不同,才能够叫作验证,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真心、妄心的种种差别相貌。

接着 马鸣菩萨也会在这个论中继续讲出这些正知正见,所以他在论中接着说法身界如来藏的法相是有什么样内容。因为在了解妄心的内容以后,也要正确地了知法身界的内容,免得有的人会认为缘起性空、或者说冥性、或者说大自在它是真心,因为这样的法,它是属于虚妄想像的。虚妄想像的部分无法让你实证,无法实证就不能验证,所以对于法身界的正确知见也是要建立,那就叫作熏习般若。能够对般若正确地熏习,也才有办法让你开悟以后再验证,真正的去检讨真心与妄心的差别在哪里。

所以 马鸣菩萨他接着说出法身界如来藏的法相,他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大乘起信论》卷1)首先我们来谈一下离攀缘相。如来藏祂没有意识觉知心对六尘五蕴的攀缘相,意识觉知心一向与六尘相应,在六尘中分别了知,这就是攀缘相。而如来藏却一向不对六尘见闻觉知,不对所生的五蕴计为我与我所,所以说祂离攀缘相,这个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真心与妄心的差别。因为我们自己的觉知心一向都是在五蕴六尘中去分别了知,这叫攀缘;想要了知或是不想了知,那就是攀缘,对于五蕴的自我——色、受、想、行、识的变化,一直在观察、一直在领受,这个也是攀缘;可是如来藏却完全没有觉知心的这些相貌,所以说祂是离攀缘相。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如来藏不对所生的五蕴计为我与我所;而我们的觉知心,却一直在对五蕴的法计为我与我所,计着这个色身为我,计着受、想、行、识本身为我,然后在这中间里面受用,在这里面去作种种的妄想,所以意识觉知心一向都能觉知自我、返观自我、攀缘自我。例如从五根领受了知五尘受用,然后在五尘受用上去造作,造作什么呢?追求喜好的,然后去厌恶不喜欢的,排除厌恶的部分,把这些都归向自我,这样子就有了所谓的我相,所以对其他有情就有了人相、有众生相、有寿命长短的寿者相了。可是如来藏一向不觉知自我、不返观自我、不攀缘自我,不领受六尘、不了知六尘,不取、不舍五蕴十八界,永远不生不灭,所以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如来藏这种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的真如相,一切六道有情各自的如来藏都是同样的,同样的具足这些而没有差别,祂是与十方诸佛无垢识的真如相平等无差别,永远不会改变的;从凡夫地在六道轮回,进而修学菩萨道,开悟般若乃至入地,直到等觉、妙觉,最后成佛,如来藏的“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的真如相,祂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那么还有后面的内容,我们待下一集再继续为大家解说。

今天就先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