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的根本为改变价值观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探讨了宗喀巴以双身法的观想或实修作为方法,想要远离昏沉与掉举的错误。 今天我们要延续相同的主题,继续来探讨宗喀巴的下一段话,在《广论》的第363页他说:又说从缓发生沉没,则以此理修三摩地,显然非理。又极缓心仅明澄分,犹非满足须策励相,如无著菩萨云:“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此于九种住心方便,初二心时,作如是说。《修次初编》云:“除沉没者,当坚持所缘。”《修次中编云》:“次息沉没,必须令心明见所缘。”言心明见,故非说境略明显。是说心相极显极坚,修念之规此为最要。未能知此盲修之相,谓修愈久忘念愈重,择法之慧日返愚钝,有此多过反自矜为有坚固定。(~《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 以上所说由缓,也就是从缓慢而产生心沉没的现象,以这样的道理来修三摩地,宗喀巴说那不是正确的道理,此话还算正确。然而宗喀巴接着又说,要由策励相来修三摩地,这一段话就错了。因为用策励相修三摩地,容易产生掉举,这也不是正确的道理;另外两者适中修三摩地,也都不是正确的道理,都不符合三昧的修证原理与行门。 宗喀巴引圣 无著菩萨的话说:“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想要拿来证明他所说的修三摩地要有策励相。其实宗喀巴所引的这句话,是出自圣 弥勒菩萨所造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但他又误解了〈声闻地〉所说的道理。〈声闻地〉中说的:“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内住等住的意思,在圣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卷30是这样开示的: 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圣 弥勒菩萨所说的“力励运转作意”,从根本论中解释内住、等住的开示中,就可知道绝不是如宗喀巴所说的:“让心策举以缓和所生沉没之心。”内住与等住于圣 弥勒菩萨说修三摩地心一境性的过程中,是九次第中之初次第与第二次第而已;初次第首先把所缘境界摄于内心令不散乱,然后于第二次第中,让不散乱心持续保持澄净。想要成就这初次第和第二次第的修行人,必须藉由听闻力、思惟力,以及不断地听闻思惟之“力励运转作意”,反复思考确认,让这样的修行人,在第七识意根完全接受同意才能成办,不是宗喀巴误解的意思,这当中的义理我们将再来说明。 宗喀巴又引莲花戒所说之语:“除沉没者,当坚持所缘……次息沉没,必须令心明见所缘。”这实在是修学禅定之外行人所说的话。若已生昏沉者,《集论》与《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均说彼已无堪任性;也就是他的意识心住于初禅、二禅定境界中,是以自心所现的定境法尘作为所缘,已经无法分别所缘的双身佛像境界了。已经失去了分别所缘能力的意识心,是不可能坚持所缘的;昏沉状态之意识心,就更不可能明见所缘的境界了;故坚持所缘与明见所缘,是不能用来遣除定中的昏沉状态。若要对治昏沉,前面已经说过,必须从六根本烦恼中的痴烦恼作为下手处才是治本之道。 宗喀巴又说:“言心明见,故非说境略明显。是说心相极显极坚,修念之规此为最要。”这意思是说:“修念之规矩,心和境相都要极明显坚固。”这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派密宗缘于外境双身佛像时,必定会这样作的。然而带着邪见而缘于有形的双身佛像境界,却是妄想妄念,不是正念。所以宗喀巴也正是他自己所说的盲修瞎练者,必定会修越久则妄念越重,择法慧也就日渐迟钝,他却还自以为得坚固定,其实是陷于愚痴烦恼中而不自知。不论是修奢摩他,也就是止,所缘于的无分别影像;或是修毘钵舍那,也就是观,所缘于的有分别影像,均非取自于有形有相的外面五尘的境界。《集论》说:“何等为念?谓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论中“念”的定义是意根所引出已曾经长时间反复修习过的事,在观念上意根是完全认同的,因此意识心牢牢地记住这法尘不会忘掉,以此来专注作分析辨别,意识心因此不再分心于其他的法尘而导致散乱;此处“念”心所之定义,并非念佛之念,绝对不是在外相分,有形相的境界上作观想。因此宗喀巴所谓的“修念”,根本就不符合圣教所说,同时也违背现象界的正确道理。 《广论》第364页又说:“然能时时忆念所缘而修者,必须有力相续运转正念之因,故应修念。”(~《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又说:譬如恐忘所知少义,数数忆念即难失忘。故若时时忆念所缘,是生有力正念所须。于所缘境摄心不散而正观察,是生有力能觉沉掉正知方便。(~《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 《广论》此说大意就是:“必须数数忆念所缘境就不容易忘失,所以数数忆念所缘就能生起有力正念,即是修念;摄心于境相不散而作正观察,则能正知是否昏沉或掉举;如果认为数数忆念所缘及摄心不散而正观察是分别,则必须去遮止它,正知正念就很难生起来。”宗喀巴不知定中会失去正念,其实是贪烦恼与痴烦恼的现起所致;贪烦恼现起,因为有欲望的关系,就会有心掉散或高举的现象;痴烦恼现起,因为无明的关系,就会有昏沉的现象;由于掉举或昏沉,则会失去正念。能于定中将心控制在一境界上,持续忆念而不散失,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定中不昏沉、不掉举;定中不昏沉、不掉举,则是须于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能经常降伏或是去除痴的烦恼和贪的烦恼。在基本的价值观上去改变,减少欲望来伏除贪烦恼,增加佛法智慧来伏除痴烦恼;在基本的价值观上,降伏或是去除了贪的烦恼和痴的烦恼;有了这些个人平常所串习的基本价值观上之作意当作基础,在修定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掉举或昏沉的现象发生。不是像宗喀巴所说的,只在修定时才以临时的方法去压伏它。 修学禅定的人,如果妄念很多,失去正念的时间也会很长,则表示他的贪烦恼和痴烦恼非常地炽盛。因此他必须从基础上,去改变他的价值观,降伏或是去除贪欲,不要在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上去贪爱执著,同时要增长佛法上对于禅定修习的智慧;要了知修定的方法为“制心一处”,而入定的境界为“心一境性”,也就是在修习禅定的方法上,要将心念控制在一个处所,或是一个无相的忆佛念,或是一个完全无念的一念不生状态,让心念维持在一个单一的状态;当心念已经能够持续地保持在这样单纯而唯一的境界不再飘动,就是入定的状态,也就是心一境性。有了上述的条件,也就是降伏或去除了贪烦恼和痴烦恼,就能避免在修定中所产生的掉举和昏沉现象。 然而宗喀巴以观想有形相的双身佛像,作数数忆念、摄心不散,于影像上而说为正念,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观想有形相的男女双身佛像时,是在增长男女欲望的贪爱,也就是增长了贪的烦恼,导致会因为掉举而障碍了禅定的修行;而在观想男女双身佛像的过程中,随着观想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影像念头生起,因此无法保持禅定中的制心一处、心一境性的状态。是故观想有形相的男女双身佛像之修习禅定方法,完全和经论中修习禅定之方法“制心一处”,以及定的境界为“心一境性”完全相反,越是观想男女双身佛像,将离修学禅定越远,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四禅八定,他们所获得的只是在修男女双身法的极乐境界中,一心享受淫乐的专注境界,是欲界最下层次的世俗男女欲乐,根本谈不上禅定的修习。 另外,因为观想影像是意识的幻想,对于四禅八定的实修者而言,它仍是杂念、妄念。而《解深密经》中所说奢摩他所缘的是无分别影像,是无形无相的;是五根摄持不动,前五识不攀缘五尘境相,只有意识所缘一个净念相续的念。而毘钵舍那所缘有分别影像,也是无形无相的,是意根所引出串习事的法尘,也就是以前所反复修习的境界,由意识作观察整理所获得心得决定的确定观念。安住于上述二种所缘境界,才能称之为正念;又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时,若失去正念,意识能马上觉知是掉举或是昏沉,而由意根作意压伏相对应的贪烦恼或痴烦恼,正念才能够得以相续,这样的知见才是正知。是故,宗喀巴说缘于双身佛像的影像摄心不散,而专注观察那个影像的境界,说这个为正念、正知,那只能用在假藏传佛教四大密宗派系,为了双身法所作的观想上,不能行之于三乘佛法的止观,甚至也不能行于世间四禅八定的止观上。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昏沉与掉举。《广论》第365页到第366页说:掉举如《集论》云:“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照,障止为业。”此中有三:一、所缘,可爱净境。二、行相,心不寂静向外流散,是贪分中趣境爱相。三、作业,能障其心安住所缘。于内所缘令心住时,由贪色声等之掉举,于境牵心令不自在,贪爱散乱。如《悔赞》云:“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惑索令离彼,贪绳牵趣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 宗喀巴抄袭《集论》所说的掉举法义,并加以修改,这里的《集论》指的是《大正藏》中,《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在卷1〈三法品 第1〉中,原文的内容为:“何等掉举?谓贪欲分,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障奢摩他为业。”宗喀巴想要以此来铺陈后面《密宗道次第广论》双身法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开示正好证明他自己落入掉举的过失中。 宗喀巴举《集论》而说“净相随转”的意义,是说众生因为无明而有的颠倒见,总是把不净的欲界五尘当成清净,于是随逐不舍众生所认为的“清净相”,想要见、想要闻、想要嗅、想要尝、想要触,或忆恋过去的乐受美好境界;因为这样而使心不寂静,能够障碍修止,这就是掉举;是摄属于贪欲中的一部分。把不净而说为清净,贪欲而说不贪,这类的颠倒见于异生凡夫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于修学假藏传佛教四大派的密宗行者中,更是到处可见,他们虽然号称是修行人,本质却是个凡夫,这其中,宗喀巴自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一方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举《集论》说“所缘可爱净境”,就是众生随逐的欲界五尘不可贪取随转,于可爱净境起贪会障碍修止,应该令心缘奢摩他而修止;欲界五尘本来不清净,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却认为五欲是清净的,因此他于《密宗道次第广论》之中广弘男女淫欲的双身法,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也鼓吹大家应该修学《密宗道次第广论》,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宗喀巴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明到这里为止。非常谢谢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