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第一义建立之无心地真义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视频

依第一义建立之无心地真义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

2021年8月18日琅琊阁有一篇贴文,作者为南伽他,贴文名称:〈佛法问答:为什么《瑜伽师地论》说从第一义的角度说,只有无余依涅槃位才是阿赖耶识永灭尽的“无心地”?〉今天我们借这篇贴文来说“依第一义建立之无心地真义”。借由贴文所举《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所开示之无心地的法义,来看看琅琊阁“有心”忽略论中重要法义,并借以彰显他们确实看得懂论文且能为大众正确解说;这个背后其实是不老实、不如实说的,而且是有心掩盖论文正确说法。以下同样也以琅琊阁贴文中所举《瑜伽师地论》的内容来作说明。

无心,什么是无心?当小孩做错事时,我们有时候会想:“唉!这是一时无心的过失。”就原谅小孩了。所以一般讲无心,是说:不是刻意、不是故意,或者不是存心如何如何。可是一般世俗法中认定的无心,并不是佛法中所讲的无心。琅琊阁这篇贴文定义为佛法问答,问答的内容主要是在说:在根本论中说,只有无余依涅槃位才是阿赖耶识永灭尽的无心地。贴文开头这样说:【答:瑜伽师地论中说,大小乘通说的“无心地”有六种,即:1、无心睡眠位(即睡眠无梦);2、无心闷绝位(即通常所说的昏迷);3、无想定位;4、无想生位(即生无想天的众生);5、灭尽定位;6、无余依涅槃位。前面5种无心地,是大小乘通说的五无心位。但是,瑜伽师地论又说: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琅琊阁的简要解释,也就是琅琊阁归纳这段论文的结论如下:【有心地、无心地的含义,是有多个角度的。《瑜伽师地论》有详细说。这里不冗述。就比较简单直接的理解来说,唯识里面以八识心王为心,八个识都有心之含义,所以只要有七转识,或者小乘有前六识,那就是有心位。在小乘来说,六识灭尽(例如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等),就可以叫做无心地,但是从大乘来看,由于八个识都叫做心,而【1、无心睡眠位。2、无心闷绝位。3、无想定位。4、无想生位。5、灭尽定位】中,虽然六识灭了,但第七识并没有灭(或者没有灭尽),而第八阿赖耶识完全没有灭尽,所以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是有心地,不是无心地。而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要说无心,就是无任何八识心王,才叫做【无】【心】!】

由上面琅琊阁的解释可以看出,琅琊阁主要意思是说:由大乘与小乘来看无心地,小乘只要六识灭尽就可以叫作无心地;而大乘在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虽然六识灭尽,但第七识并没有灭或没有灭尽,而第八阿赖耶识完全没有灭尽,所以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这五位也还是叫作有心地,不是无心地。最重要的一点是:“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要说无心,就是无任何八识心王,才叫作无心。”

各位菩萨!请问大家有情总共有几个心,也就是能了别的识?八个识。这在琅琊阁贴文中也说了:“唯识里面以八识心王为心。”可见他们也认同有情众生共有八个心识,叫八识心王。为何叫作有情?因为有心能够识别,有心才能叫有情。而定性阿罗汉入无余涅槃,虽然不再有前六识及第七识出现,不再叫作有情,但无余涅槃位中是八识心王全都灭尽了吗?当然不是。依琅琊阁的解释,从第一义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八识心王才叫作无心。依琅琊阁这个说法来看,这样的第一义是不是没有实相法了?因为八识心王都不存在,表示第八识也是会灭掉的,那么二乘无余涅槃能存在、能证得吗?若真能证得,那这个无余涅槃是不是空无一法,不但七转识不出生,连第八识也不存在了,因为被琅琊阁灭尽了!这不成了 佛所破斥的外道断灭空、断灭论了吗?因为他们证不得如来藏或对所证有疑,又不信 佛说有真实法第八异熟识“独一无侣”存在于无余涅槃中,所以就这样对论文随着自己思惟的理解而作了解释又贴了出来。这个“有心”的作为,想要解释无心地这个名相,但“无心”的过失却很大,因为在网路〔网络〕上只要有人看了,也相信这种解释,就会认为八识心王都是可以灭的,那就害了这些人,不但学佛无果,也可能随着造下谤第一义法的极重恶业。真是很可怜愍!

在《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对无心是怎么开示的?我们先举琅琊阁引用的这段论文全文来看,《瑜伽师地论》卷13:【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这是说什么叫有心地?什么叫无心地?依不同分位建立而言,除了六位外,应当知道其余都名为有心地。是哪六位呢?所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天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为无心地。又由第一义建立来看,唯有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这样说?在无余涅槃界中,阿赖耶识也永灭的缘故;所余其他诸分位,也就是无余涅槃以外的其他五个无心位,六转识灭了的缘故,名为无心地;阿赖耶识尚未永远灭尽,于第一义而言,即非无心地。

这样的语译,各位菩萨可能会觉得与琅琊阁的解释没有差别,但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接着提出他们错误之处,进一步来作说明。首先琅琊阁说:【唯识里面以八识心王为心,八个识都有心之含义,所以只要有七转识,或者小乘有前六识,那就是有心位。】实际上论文说:【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论文的意思是在说明,依分位建立——也就是依意识心在不在来说,只要意识心不在,就叫作无心地,当然这是依二乘与大乘来看,都可以说得通,但主要是依众生的三界心在或不在来说的,只要这个意识心(包含前五识)不现行运作,都可以叫作无心地;因为在这六位中,第七识是存在或部分功能不运作,或如无余涅槃位全部灭尽。所以主要是从六转识与六尘相应、不相应而现行或不现行来界定有心、无心;只要六转识不现行,如论中所举前五位,就叫作无心地,这是不论第七识功能全现或不全现行。因为在二乘法来讲,通常以“意”这个字来指称意识与意根,并没有单独说明意根;所以即使无想定及灭尽定都仍有第七末那识存在着,仍是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无心位。

接着琅琊阁又说:【而【1、无心睡眠位。2、无心闷绝位。3、无想定位。4、无想生位。5、灭尽定位】中,虽然六识灭了,但第七识并没有灭(或者没有灭尽),而第八阿赖耶识完全没有灭尽,所以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是有心地,不是无心地。】最后得出结论:【而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要说无心,就是无任何八识心王,才叫做【无】【心】!】从这两段琅琊阁的说法来看,真的会害死人!先说“第八阿赖耶识完全没有灭尽”这句话,这是在建立、也是在暗示:第八阿赖耶识是可灭的,如果灭了,就是第一义谛说的无心地。而接着说“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要说无心,就是无任何八识心王,才叫作无心”,这就明白告诉大家说:第八阿赖耶识是会灭尽的。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第八识是生灭法,因为只要入了无余涅槃,阿赖耶识就会灭尽。

实际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第八识永远不会灭,经论中说:灭阿赖耶识、或阿赖耶永灭、或舍阿赖耶,都不是在说阿赖耶识是有生且是可灭之法,而是说阿赖耶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耶性,在阿罗汉位或八地菩萨以上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个阿赖耶性,所以阿罗汉可以舍报后不再受生而入无余涅槃,八地以上菩萨则不再有分段生死,只留异熟生死尚须灭除。能够这样入无余涅槃或唯余异熟生死种,是因为阿罗汉断尽五下及五上分结,愿于舍报时不再有见闻觉知现起,就不再投胎受生,方便说为入无余涅槃;而八地以上菩萨则是更进一步断了一念无明习气种子随眠,不再因为三界爱种子的现行而去受生。从这个面向来看,才能说第八阿赖耶识会灭,而灭的是阿赖耶识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耶性,并不是灭掉阿赖耶识心体。假设(这里是说“假设”)八地菩萨也和阿罗汉一样入了无余涅槃,这时在无余涅槃位中,因为已经没有这种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就改名为异熟识,心体还是第八识,只是改了名称,心体没有灭、也没有变、也不是新生成的。

这么重要的点,琅琊阁不说,就只是说:“第八阿赖耶识完全没有灭尽,所以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是有心地,不是无心地。”更说:“从第一义的角度来说,要说无心,就是无任何八识心王,才叫做无心!……所以无余依涅槃位才是第一义角度的究竟彻底的无心地——因为不仅无转识心,乃至连阿赖耶识也永灭尽了,所以叫做第一义角度的究竟彻底的无心地。”真不知琅琊阁这是“有心”或是“无心”的过失,这个过失是很要命的。进一步来看:究竟澈底的无心地——究竟澈底无心的境界相,以第一义的角度来说,是指究竟澈底没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也就是十八界灭尽的境界,这是无余涅槃的境界,这正是论中 弥勒菩萨说的六位中的无余涅槃界,不只能取的七转识灭尽了,所取六尘诸法也一样不再现起。但是能将十八界灭尽,这在二乘行者来看至少是慧解脱的阿罗汉,在大乘行者来看,也至少是要入地以上菩萨才能做到;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说第八识也灭尽了。

为何不能说第八识也灭尽了?第一点,因为第八识永远不可能被灭尽,阿赖耶识是诸佛因地时的第八识,经由三贤位乃至诸地、等觉地、妙觉地的见道、修道,最后顿断最后一分所知障成就佛果,改名为真如无垢识,始终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体,从没有断过、出生过。第二点,因为第八识遍一切时、一切界、一切处、一切地;如果第八识会灭,就不会有任何一位有情众生会出生,三界九地就不能建立,众生也不会世世流转受生死苦,当然也不会有人可以修行成就,四圣六凡就不能够建立,同时也不会有三界世间的存在。所以第八识是绝对不可能灭尽的,而入无余涅槃永灭阿赖耶识,是永灭阿赖耶性,不是灭第八阿赖耶识的心体异熟识。

有什么经论可以证明“永灭阿赖耶识”是灭除阿赖耶识执藏分段生死种的体性呢?《成唯识论》卷3云:【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无始以来,随着众生恒时存在运转如流,要到阿罗汉位才究竟舍弃这个名称。这是说大小乘等诸位阶圣者,究竟断尽烦恼障时,名为阿罗汉,这时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粗重烦恼永远舍离了,而说之为“舍”;因为不再有烦恼障种子现行而令诸位圣者再流转生死了。这里的阿罗汉通摄三乘无学位的圣者,都已经永害烦恼障甚至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所以永远不再受分段生死。所以,永灭阿赖耶识,是永灭心体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耶性,并不是灭掉心体自身。

由以上说明,可知琅琊阁这篇佛法问答本质是在误导众生走入断灭见中,并不是真心想要帮助众生建立正知见。琅琊阁贴文又说,最后:【在此补充纠正萧平实居士的一个错误说法。萧居士所说的五无心位,是包括了“正死位”而没有无想生位。“正死位”并不是无心位,因为所谓正死,其实是有情众生的此世灭尽而彼世生的情况。如果有中阴,则此世灭时彼中阴则生,如果没有中阴位,则此世灭时已经是彼世受生(如化生等,或者地狱生),所以中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无心位的空档的。】

琅琊阁这里在质疑 平实导师说五无心位包含正死位,却没有无想天生位。我们简单举一段论文来说明,《成唯识论》卷3:【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这段论文主要在说明,在生命终了时,一定住在散心位,不是无想定等无心定位中;此时若没有此第八阿赖耶识,在受生、死亡时就不应该有心识了。意思是说,生死时身心昏昧,犹如睡着无梦、重度昏迷闷绝时,明白了知的六转识必定不会现起。又在这个位中,六转识的行相及所缘不可知的缘故,犹如无心位般必定不现行,可是这时候还是有心识的——也就是第八识及第七识,论文主要在说有第八识。也就是说在“此位中”,这里指的就是 平实导师说的“正死位”中,六转识其实犹如眠熟、闷绝时一样,所缘及行相不可知,所以就犹如这个无心位一样,六转识必定不会现行。

平实导师一般讲五无心位,虽然包含正死位,而不包含无想天生位,在理上并无过失。因为以欲界人间修行境界来看,只能修得无想定或灭尽定,无想天是修得无想定者,错认无想定境界为无余涅槃,而于舍报时作意生无想天为证无余涅槃,这种错误于正修佛法的佛弟子必不会发生。所以纯粹以欲界境界来说,五无心位将无想天生位包含在无想定位中,加上正死位为无心位,在法理上并无过失。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