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念”之念佛与念僧谈“阿罗汉不是佛”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视频

从“六念”之念佛与念僧谈“阿罗汉不是佛”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

上一集我们根据阿含部经典记载:诸弟子中,释迦世尊只提到当时僧团中领众的 弥勒菩萨,会在“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成为 弥勒如来,并且跟 释迦如来一样,都是具足“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十个称号;释迦世尊还当场授给 弥勒尊者金缕织成的衣服。此外,阿含部经典就没有其他弟子,被 如来宣示未来成佛十号具足,并授给金缕衣的;唯除到了第三转法论 世尊演说《法华经》时,才授记舍利弗等阿罗汉及其余有学、无学弟子们在更久远的时劫之后陆续成佛,这时也才具足十号。由此可知,阿罗汉不是佛,因为很显然如来这十号的智慧功德与福德、证量,诸阿罗汉弟子们仍付之阙如,或至少是仍不具足的,就不能称为佛。

接下来,我们要以大小乘都认为是重要修行法门的“六念”中念佛与念僧的差异,继续来探究“阿罗汉不是佛”这个论题。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又称为六念处、六随念。念处也称为念住,意思是说: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就是要以智慧来观察所面对的境界而让心念专住在其中。这如果说念佛或念僧,依一般人理解的持名念佛或持名唱念大菩萨名号,可能会以为“口念心听”或“心念心听”,这就是六念住中的念佛和念僧。但是其余的四种念住就解释不通了,因为要如何持名念法,并且于这个念法的念中住?念施、念戒、念天也有同样的问题。可见这修六念住,并不是一般持名念佛、念菩萨的念,而是有念、有观——先以能观的智慧去思惟理解所念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再住于这所观的念中;至于随念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大乘法中提到六念的经典相当多,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说到佛弟子应修的“十观心所观法”,其中之一就是:【好求佛功德,所谓六念:佛、法、僧、戒、舍、天,得一切佛功德。】另外,《菩萨优婆塞戒经》卷1圣教中说:【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在这部戒经卷2更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为佛是福慧两足尊,而诸佛圆满具足的福德与智慧功德,都是经由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和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这六念才能获得;只要欠缺其中之一,成佛就犹如缘木而求鱼,是完全不可能的。从这些大乘经典圣教可以知道:包括念佛的十号功德在内的六念,是求得无上菩提、求得福德与智慧庄严,乃至圆满具足诸佛功德、成就佛道所必不可缺的修行法门。

然而,不只大乘经,在二乘阿含部经典中也有多处圣教说到六念。例如《长阿含经》卷9:【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还有《杂阿含经》卷33中 世尊开示:【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就是说还在有学位尚未见道、证果的学人,想要向上提升,求尚未获得的道果,乃至证得无生无灭的安隐涅槃境界,这时就应当要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的六念法;就如同长期饥饿、身体瘦弱的人,得到美味的饮食,身体就变得丰盈润泽一样;修习这六随念法,能让未见道证果的学佛人,快速证得道果,乃至获得安隐涅槃。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含部经典中有许多地方记录了 世尊或者世尊弟子,特别教导在家的长者居士:“依四不坏,尔今次应修于六念。”(《别译杂阿含经》卷9)或者“汝当依此四不坏净,修习六念。”(《杂阿含经》卷20)可见在家居士首先应生起对佛、法、僧三宝及 世尊所授圣戒等四法永不坏的清净信,接着就依对此四法的净信——就是四不坏信——来修六念。修四不坏净及修六念,对于在家居士修学佛法是极为重要的;而 世尊及阿罗汉尊者开示的这二法的修学次第,也跟我们前面解说念处、念住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要先以能观的智慧去思惟所念,然后再住于这所观的念之中。

那么六念的念,究竟是念什么?龙树菩萨在所著的《大智度论》有一段论文,以问答方式开示:【问曰:云何是念佛?答曰: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实智慧,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无错谬,麁细、多少、深浅,皆无不实。】(《大智度论》卷21)意思是说,念佛就是修行人一心忆念着:佛是证得如实的智慧而成就大慈大悲,所以佛所说的一切都无有错谬;佛所教授的一切法道,不论是粗细、多少、深浅,都是真实不虚妄的。

另外,我们从六念的另外一个名称“六随念”,可以更正确的理解六念的意涵。舍利弗尊者在所著的《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就解释“佛随念”说:【云何佛随念?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世尊所,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念性、随念性、别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佛随念。’”】(《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16)就是要随佛世尊十种名号的功德法相来忆念佛。这是以正确的认知作为根本,对佛世尊种种功德有胜解,而能与佛世尊所证的智慧境界相应。佛弟子以佛世尊的十种功德法相来忆念如来时,不论对如来无上智慧功德的总念,或者是随于智慧观照后的念想,或者对各别功德或其他功德的想念,以及在久作久说中忆持不失的念;这总念、随念、别念等种种念,都是以胜解如来功德为其体、为其自性,所以能够明记不失,随念忆持,这就称为佛随念。那同样的,在这部论当中说到了“僧随念”:【云何僧随念?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僧,谓佛弟子具足妙行,广说乃至无上福田世所应供。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僧,见为根本、证智相应,广说如前,是名僧随念。’”】(《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16)就是同样以对众僧具足清净妙行,乃至为人天应供、是世间无上福田等功德有胜解;能与之相应,这样来随念忆持众僧。

在《阿含经》中 世尊也开示了六念中“念佛”的意涵:【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杂阿含经》卷33)意思是说:归依佛法僧三宝的如来圣弟子,应当忆念关于如来的种种事;就是要正确的理解“如来”,以及“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的真义,然后随念忆持不忘;这样就能调伏贪瞋痴三毒,让心行端正质直。由于胜解如来和如来正法的真义,而在如来和如来正法中生起了随喜心,愿修愿证;接着见道有了实证,就会心生欢喜悦乐,身心就会平静与轻安,觉受安乐;进一步心得决定不退,就能面对一切凶险众生的阻难都没有罣碍,进入如来法道的流水中,顺着水流继续前行,直到涅槃解脱。

同样的,世尊也开示了“念僧”说:【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杂阿含经》卷33)意思是说:圣弟子应当忆念关于世尊弟子的事,就是要正确理解他们在解脱道的修学,都是以善向、正向、直向、诚向,随顺着 世尊的法教,趣向须陀洹的法道,然后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向着阿罗汉的法道,然后证得四果阿罗汉。这些四向四果的八辈贤圣,就是 世尊的弟子僧;其中四果阿罗汉更是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圆满解脱道的修学,成为人天所应奉迎、承事供养、恭敬尊重的世间良善福田。弟子们随着这些僧众所成就的德行来忆念僧时,也能如同清净的僧众一样,不再现起贪欲、瞋恚、愚痴的烦恼,乃至忆念僧众所闻熏 世尊教导的解脱道,进而跟着修习,也能次第向上进升证得涅槃解脱。

可见,不论大乘佛菩提道或二乘解脱道,所修习的六念法门,都是要先思惟而正确理解佛、法、僧、施、戒、天所具有的功德内涵与真义,然后随着所理解的这些功德去忆念这六法。所以在《杂阿含经》卷20中,迦旃延尊者由于对 世尊开示有完全的理解,就明白地告诉诃梨聚落主长者:【当念佛功德,此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又说:【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

那为什么要修“随念”的念佛、念僧等法门?对出家的二乘声闻弟子来说,就如同前面引述的圣教,是要“升进涅槃”,就是要证入涅槃得解脱。但是对于回心大乘的菩萨僧及在家菩萨,则如 弥勒菩萨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的开示:【云何随念三宝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蒙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大师;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善说法毘奈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我与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贤善法,同梵行者共为法侣。我今当得贤善命终、贤善殒没,当得贤善趣于后世。如是名为:随念三宝,令心欣乐。】(《瑜伽师地论》卷31)是说学佛人对于佛法僧三宝,心中应该生起这样的念想:“我如今获得了三种大利益,一是蒙受如来、应供、正等觉十号具足的佛陀作为我归依的本师;二是以如来教诫教授的正法、正戒,为我依止的法道;三是与这些受持正戒、具备德行,心性忍辱柔和而证得种种贤善正法,并且修清净梵行的佛弟子们为同法道侣、为我依止的僧团。”心中如是想念之后,进而就会生起了这样的作意:“由于我如今获得这三种大利益,将来命终时,必定能够得到贤良无缺损的善终,未来世也必定能生于善处,获得贤明良善的人身,继续在佛菩提道上勤行精进。”这就是由于对于三宝功德的信受与胜解而念持三宝,令心生起了欣喜悦乐,因而随念三宝可以获得贤良善终,未来也能往生善处,所以心生欣乐。

简单说,就如迦旃延尊者在教导诃梨聚落主长者修习六念后,心中进而生起“我亦如是清净信、戒、施、闻、慧,生彼天中”(《杂阿含经》卷20)的作意。因此,正如窥基大师解释:“六随念等,名能摄受加行资粮。”(《瑜伽师地论略纂》卷7)这六随念的法门,都是大小乘学人在用功修学过程中摄受增进智慧与福德的资粮。然而,这大小乘共认为极为重要的随念忆持六种功德的六念法门,既有念佛又有念僧,而且就如已证得阿罗汉果的迦旃延尊者所说:忆念佛的功德与忆念包括阿罗汉在内的贤圣僧的功德,这两者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不也证明了“阿罗汉不是佛”吗?

这一集我们就解说到这边。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