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目 修无分别
什么是分别?阿底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别的道理有深有浅、次第差异很大,前五识对五尘的分别,第六意识对法尘的分别,第七末那识对意识及法尘的分别,第八阿赖耶识对末那识心行的分别,以及对身根、业种、寿算、山河大地、四大的分别,差别万端,并非阿底峡所能知道。而阿底峡说不生三有,要断诸分别,其实是要断除诸分别之识,不是如同阿底峡所说的保留六识而断除语言分别;若阿底峡改说为断尽诸分别的六识,则从定性二乘人来说是正确的,前六识愿意永远自我断灭以后,意根就会接受而在舍寿时一同灭尽;七识全断,舍寿时即入无余依涅槃,从此就不会再有分别。但是不生三有,是二乘人的目的,阿底峡既然自认为不是二乘人,即不该认同二乘人灰身泯智的行为;而且二乘人所断的我见与我执,都不是阿底峡所能做到的,因为他既要维持双身法的四喜大乐,当然不能断我见与我执,否则双身法就无法继续再修了;可是阿底峡一生都没有放弃双身法的修持,所以他是连我见都断不了的,不该再高攀二乘人的实证。对大乘菩萨来说,一定要“分别、生三有”,大乘法的持戒、入定、修慧,最终实证一切种智、四智圆明,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中,世世都必须要在三有中受生,也都必须要有分别心继续存在来分别法义的正邪,分别法义的是否实证圆满,才能成佛;故大乘人必须有分别心世世存在才能证道,诸佛、菩萨说法,乃至诸佛利乐一切众生永无穷尽,都必须以分别心行之,是故分别心绝对不能断除,是故必须世世受生而生三有。由于有分别才有世俗智慧之产生,有世俗智慧的众生才能学佛,学佛以后实证般若乃至一切种智,也都要有分别心继续存在,故能分别的自性并不是阿底峡所说的大无明,反而是智慧能出生与保持的原由。但阿底峡与寂天、月称、佛护等人一样,同以意识觉知心一念不生、不起分别作为悟境,作为般若的实证,就认为心中起分别时就大无明,这是严重误会大乘佛法无分别的真义。
第八阿赖耶识本来就住无分别定中,此无分别定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此无分别定,从来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而且这无分别定的境界相,不是修行以后才得,而是一切众生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本来就已经有此无分别定;证得第八识的无分别大定,才能使意识觉知心拥有般若大智慧。
又意识心入定,还是有分别,因为意识心本来的体性就是时时对六尘中的一切境界起分别,除非是在眠熟等五位中暂时断灭而不生起。所谓意识心入定,于境界不起攀缘,不起贪等烦恼,才称为意识心入定;但是入定以后仍然能对定境中的内容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已经分别定境中的六尘或法尘境界了,故定中仍然是有分别。如果意识心入定后就完全不起分别,那就是痴呆相,对于修定、修慧都是一无是处。
《楞伽经》卷四说:“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所谓“识”即是分别的意思,经说“识藏”即是空性心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而与七识俱,此空性心如来藏在三界内运作时,有其远离六尘见闻觉知的分别性,既能了知意根及意识心的心行,能了知妄心意根的作意,也能了知身根四大种的变化,也能了知业种异熟果报的次第……等,能作如是等种种六尘以外的种种分别。
又《金刚三昧经》卷二说:“无分别中能广分别。”此中无分别及广分别的心,都是指空性心如来藏,如来藏能作六尘以外的种种分别,因此说如来藏无分别心能作广分别;而祂的广分别,并不是凡愚七识心所能知道的;菩萨证悟后,悟后起修,发起道种智以后,才能对如来藏的广分别有一些较深入的了解,这是究竟佛地才能全部了知的智慧。
为什么又说空性心如来藏是无分别呢?《金刚三昧经》卷二又说:“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这是说空性心如来藏本体,本来自性清净无染,从来都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故从来不分别苦乐、美丑、长短、方圆、人我、生死、染净……等。因此众生不论有没有开悟,如来藏这个无分别心是与能广分别的自性,无时无刻都同时显现著,无时无刻和合运作而没有间断,除非眠熟或闷绝……等五位中。只是众生开悟前被烦恼所障碍,不知道此无分别心在什么地方,才会因愚痴无明而认为有分别的觉知心是真我,因此而轮转生死;阿底峡就是这样的人,他说:“佛子于此法,若思无分别,越分别险阻,渐得无分别。”他的意思是说:学佛的人只有六识“有分别心”,没有第八识“无分别心”,要透过“佛法”的修习而把六识“分别心”转变为白痴一般的“无分别心”。
这是因为阿底峡没有证得空性心,不知道六识“分别心”与第八识“无分别心”都是同时存在、同时显现、同时运作的道理,才会妄想把有分别的觉知心修行转变成无分别的白痴心。但是他的想法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分别心是永远都会有分别的,不可能修成永远都无分别的真心;而无分别心如来藏是本来就无分别的,不必他去修行而把有分别的自己转变成无分别。不论众生有没有学佛,都同样是有分别的意识与无分别的如来藏同时存在及共同配合运作的,这是中观应成派的阿底峡所不知道的,但是宗喀巴却援引阿底峡的论著来为自己的六识论撑腰,并非有智之人。
《楞伽经》所说的“意”是指意根,又称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只对意识作分别,并对法尘只作少许分别,祂的分别慧功能不很好。譬如眠熟无梦时,意识断灭了,忽然有打板的声音在法尘中出现了,末那识警觉法尘有重大变动,自己却无法了知那是什么,于是就作意而使如来藏流注意识种子,生起意识来作详细的分别,才会知道是打板的声音,才知道应该起床了。或如在定中,末那识时时注意法尘的动静,法尘一有大变动,马上就使意识出定,以便分别是什么大变动、该不该响应。如是菩萨对末那识的分别心,也是不该断除的;如果断了末那识的分别性,即会使得末那断灭了,则入无余依涅槃,一切法就都不存在了。若方便说所谓的末那识入定,是说末那识决定接受意识心的觉观分析,使得意识依附心一境性中安住,暂时不受六尘所影响,看似末那也入定而不攀缘,但实际上末那是不与定相应的,仍然是在遍缘一切法的。又意识于境界不攀缘,也要取决于末那识对六尘执著的减少;如果末那识对六尘的执著不能减少或修除,必定会继续攀缘外境,因此意识也不能入定。假使末那识的俱生我见、俱生我执不能修除,意识心也是无法证得灭尽定的;但是这些都要靠意识心如理作意的配合共同运作来修除愚痴无明、修除执著以后,才能做得到。
所以修定者,不是要把意识分别性修除而变成无分别心,如果是这样修定的人,则他一定是痴痴呆呆的人,既不能知道如何入定、出定,也不会知道自己在定中定外做了什么事,所以修定并不是如阿底峡所说的方法;而无分别定是第八识本来就有的法界大定,不需要像阿底峡一样把意识来住入无分别的痴呆状态中。若是想要证无分别定,是要参禅寻觅从来无分别的阿赖耶识心体所在,自然就能证得无分别定而成就无分别智,则应该有分别心意识继续修行而寻觅无分别性的第八识心,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成佛之道。欲修成佛之道者,则意识的分别心不应如二乘人一般的灰身泯智,二乘人得要把意识、末那断除才能成办入涅槃,违背大乘成佛之道的行门。
但是意识心的种种行为,都要靠末那识的支持及配合运作,才能存在及运作;而末那识一定要继续保持不断,才能世世受生、继续学佛,直到三大阿僧祗劫以后成就佛道,所以末那识的少分分别性及少分的法执,在成佛以前是不该如二乘圣人般的修除灭尽。
第八阿赖耶识本来就住无分别定中,此无分别定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此无分别定,从来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而且这无分别定的境界相,不是修行以后才得,而是一切众生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本来就已经有此无分别定;证得第八识的无分别大定,才能使意识觉知心拥有般若大智慧。
又意识心入定,还是有分别,因为意识心本来的体性就是时时对六尘中的一切境界起分别,除非是在眠熟等五位中暂时断灭而不生起。所谓意识心入定,于境界不起攀缘,不起贪等烦恼,才称为意识心入定;但是入定以后仍然能对定境中的内容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已经分别定境中的六尘或法尘境界了,故定中仍然是有分别。如果意识心入定后就完全不起分别,那就是痴呆相,对于修定、修慧都是一无是处。
《楞伽经》卷四说:“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所谓“识”即是分别的意思,经说“识藏”即是空性心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而与七识俱,此空性心如来藏在三界内运作时,有其远离六尘见闻觉知的分别性,既能了知意根及意识心的心行,能了知妄心意根的作意,也能了知身根四大种的变化,也能了知业种异熟果报的次第……等,能作如是等种种六尘以外的种种分别。
又《金刚三昧经》卷二说:“无分别中能广分别。”此中无分别及广分别的心,都是指空性心如来藏,如来藏能作六尘以外的种种分别,因此说如来藏无分别心能作广分别;而祂的广分别,并不是凡愚七识心所能知道的;菩萨证悟后,悟后起修,发起道种智以后,才能对如来藏的广分别有一些较深入的了解,这是究竟佛地才能全部了知的智慧。
为什么又说空性心如来藏是无分别呢?《金刚三昧经》卷二又说:“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这是说空性心如来藏本体,本来自性清净无染,从来都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故从来不分别苦乐、美丑、长短、方圆、人我、生死、染净……等。因此众生不论有没有开悟,如来藏这个无分别心是与能广分别的自性,无时无刻都同时显现著,无时无刻和合运作而没有间断,除非眠熟或闷绝……等五位中。只是众生开悟前被烦恼所障碍,不知道此无分别心在什么地方,才会因愚痴无明而认为有分别的觉知心是真我,因此而轮转生死;阿底峡就是这样的人,他说:“佛子于此法,若思无分别,越分别险阻,渐得无分别。”他的意思是说:学佛的人只有六识“有分别心”,没有第八识“无分别心”,要透过“佛法”的修习而把六识“分别心”转变为白痴一般的“无分别心”。
这是因为阿底峡没有证得空性心,不知道六识“分别心”与第八识“无分别心”都是同时存在、同时显现、同时运作的道理,才会妄想把有分别的觉知心修行转变成无分别的白痴心。但是他的想法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分别心是永远都会有分别的,不可能修成永远都无分别的真心;而无分别心如来藏是本来就无分别的,不必他去修行而把有分别的自己转变成无分别。不论众生有没有学佛,都同样是有分别的意识与无分别的如来藏同时存在及共同配合运作的,这是中观应成派的阿底峡所不知道的,但是宗喀巴却援引阿底峡的论著来为自己的六识论撑腰,并非有智之人。
《楞伽经》所说的“意”是指意根,又称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只对意识作分别,并对法尘只作少许分别,祂的分别慧功能不很好。譬如眠熟无梦时,意识断灭了,忽然有打板的声音在法尘中出现了,末那识警觉法尘有重大变动,自己却无法了知那是什么,于是就作意而使如来藏流注意识种子,生起意识来作详细的分别,才会知道是打板的声音,才知道应该起床了。或如在定中,末那识时时注意法尘的动静,法尘一有大变动,马上就使意识出定,以便分别是什么大变动、该不该响应。如是菩萨对末那识的分别心,也是不该断除的;如果断了末那识的分别性,即会使得末那断灭了,则入无余依涅槃,一切法就都不存在了。若方便说所谓的末那识入定,是说末那识决定接受意识心的觉观分析,使得意识依附心一境性中安住,暂时不受六尘所影响,看似末那也入定而不攀缘,但实际上末那是不与定相应的,仍然是在遍缘一切法的。又意识于境界不攀缘,也要取决于末那识对六尘执著的减少;如果末那识对六尘的执著不能减少或修除,必定会继续攀缘外境,因此意识也不能入定。假使末那识的俱生我见、俱生我执不能修除,意识心也是无法证得灭尽定的;但是这些都要靠意识心如理作意的配合共同运作来修除愚痴无明、修除执著以后,才能做得到。
所以修定者,不是要把意识分别性修除而变成无分别心,如果是这样修定的人,则他一定是痴痴呆呆的人,既不能知道如何入定、出定,也不会知道自己在定中定外做了什么事,所以修定并不是如阿底峡所说的方法;而无分别定是第八识本来就有的法界大定,不需要像阿底峡一样把意识来住入无分别的痴呆状态中。若是想要证无分别定,是要参禅寻觅从来无分别的阿赖耶识心体所在,自然就能证得无分别定而成就无分别智,则应该有分别心意识继续修行而寻觅无分别性的第八识心,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成佛之道。欲修成佛之道者,则意识的分别心不应如二乘人一般的灰身泯智,二乘人得要把意识、末那断除才能成办入涅槃,违背大乘成佛之道的行门。
但是意识心的种种行为,都要靠末那识的支持及配合运作,才能存在及运作;而末那识一定要继续保持不断,才能世世受生、继续学佛,直到三大阿僧祗劫以后成就佛道,所以末那识的少分分别性及少分的法执,在成佛以前是不该如二乘圣人般的修除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