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目 听闻正法
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从究竟佛法中析出之方便说,以度畏惧生死速求解脱之人,令其此生或近世得证解脱,得证有余、无余涅槃,以此化城引此心小慧劣之人,增其信心,期能发菩提愿,回入大乘成佛之道。如是二乘涅槃证已,亦回心大乘者,即不畏生死,此乃方便引导而回心菩萨法道,终究必将成就佛道,所以二乘相空之法,也只是方便权教之法,仍非第一义谛法。只有不共二乘之大乘菩萨道法,方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而证,是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空性心如来藏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眼见佛性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得种智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究竟成佛故,所以说唯有大乘不共二乘的菩萨法,才是第一义谛法。
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密教行者,师承中观应成派思想,否定第一义谛法,否定一切法之根本因——空性心如来藏,竟说一切法无因唯缘而起,一切法只是缘起性空,执无因唯缘论之缘起性空法为究竟,因而堕于二乘、凡夫所知之相空,无法实证空性。但是佛说二乘圣人舍寿入无余涅槃时仍有“本际”,“本际”即是《阿含经》中隐说的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入胎而住时能造名色之识,因此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独存此识,非同断灭。而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人,说无有空性心如来藏,若依此说,则无余涅槃中即等同断灭,无异断见外道。如此不知、不解、不证二乘无余涅槃之本际,又执著入无余涅槃时无有本际,只是空无断灭之相,又执著二乘法的蕴处界相空为究竟,如此已堕于一边断灭见之中,竟说是已证中观而不落两边的中道观行,真是可笑之极;又因为恐惧堕于断灭空故,回头再将生灭法的意识建立为常住不坏法,妄说意识是持一切善恶业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说是结生相续之识,故又兼具常见外道见。宗喀巴为了圆满他成佛之大梦,又将藏密邪法整理成了《密宗
道次第广论》,以怪诞淫秽之外道闺房贪欲法名为“金刚乘”,说为大乘菩萨道,论中所说全属欲界粗糙低劣的意识境界,堕于世俗凡夫异生的乱伦的境界中,却妄说是证得报身佛,妄想常抱女人行淫而永享淫乐,妄认此粗俗之淫乐境界即是报身佛之果报境界而名为报身佛境界,如此竟然也敢说是佛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不可能会有所谓的“金刚乘”是真实佛法而佛陀竟然不曾宣讲于经中。所以,只有唯一佛乘之法,声闻、缘觉都是从唯一佛乘之中分离出来利益不同根器的学人;真实佛法中没有一法可以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金刚乘”,所以“金刚乘”中所谓的佛法,都是外道性力派的邪法,都不是佛法,只是密教中人取自外道而虚妄冠于佛法之上,本非佛法、绝非佛法。是故第一义悉檀才是正法的根本,也就是空性心如来藏及其含藏之深妙法;这只有在真正的大乘菩萨道佛法中才有,二乘法中无,更非藏密“金刚乘”所能臆想之法。今观藏密所有的“佛法”中,与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全部相违背,故知全部不是佛法。
如此观之,《广论》之下士道:从念死无常、三恶趣、皈依到业果,都只属于世界悉檀之部分,都是世间法,都不及第一义谛。《广论》之中士道: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算是属于对治悉檀,仍不是第一义谛;而且《广论》之中士道所说法义,也与罗汉道、缘觉道的正法相违,仍认定意识是常住法,与常见外道相同,并不是真正的中士道。《广论》之上士道:其中所说的六度、四摄内容,仍是外门修习之相似佛法,也都是世间法,与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相违,当然也不是第一义谛。至于《广论》的后二章所说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表面上似乎是世间法中的四禅八定止观,但其内涵都只是常见与断灭见法,并不是正法;实际上《广论》的后二章所说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乃是依据藏密双身法而述说的,乃是配合宗喀巴另外一本《密宗道次第广论》而说的,乃是双身法初喜到第四喜中所谓的世间淫乐觉受境界,宗喀巴美其名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欺瞒不知情的密宗学人,以此方便引导密宗学人渐渐走入双身法的邪淫境界中,这个部分将在本书后文中说明,此处暂时略过不谈。至于《广论》所谓之“金刚乘”,更不能列入四悉檀中,因为那都是外道邪淫、大亏伦常之邪法故,都不符合佛法宗旨。由此可知,《广论》之三士道及“金刚乘”均非第一义谛法,因此说《广论》是外道邪法。
当学者了解何谓正法之后,要如何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萨地〉中说: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
论中法师二字的意思,是指一切出家、在家的弘法者,凡是实证三乘菩提而能为人演说正确佛法的人都是法师;若是教人执著于五阴、识阴等法的人,即使身披僧衣,也仍然不是法师,反而是佛陀所斥责的愚痴人;譬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真正的法师,是指教授正法之师;是为人讲解“蕴处界都是无常、当厌离、应灭尽、应离欲、证‘寂静法’”的人,才是真正法师,不论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若违背佛说五阴无常的正理,公然主张意识心是不生灭法的人,都不是法师;由此缘故,佛护、安慧、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印顺及证严……等人,公然主张意识不生灭,教人不可断除意识,教人不要对意识生厌、灭尽,只想把与六尘相应而不寂静的意识保持不坏,不想灭尽意识的自我执著,不想取证寂静法的本识如来藏,都是公然违背佛语圣教的凡夫愚人,当然不是法师。
以上《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大约是说,学者要以什么心态来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有四种,由四种再细分为十六相。一、要远离骄纵高傲的杂染心,有六种相:随应时节因缘而听,要恳切慎重的听,要心存恭敬的听,不是为了想要减损破坏而听,不是只为了随顺己师而听,不是为了寻求说法者的过失而听。二、要远离轻蔑傲慢的杂染心,则有四种相:对正法要有恭敬心、对说正法的法师要有恭敬心、不轻视正法、不轻视说法之师。三、远离胆怯懦弱的杂染心,有一种相:不妄自菲薄而轻视自己。具以上十一种相,是为无杂染心。四、无散乱心者有五种相而听闻正法:为求开悟或求解脱的希求心、住于不二念的专一心、用耳聆听的直心、去除邪执的清净心、用摄持一切的决定心来听。菩萨听闻正法时,应具此十六相来听闻正法。
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密教行者,师承中观应成派思想,否定第一义谛法,否定一切法之根本因——空性心如来藏,竟说一切法无因唯缘而起,一切法只是缘起性空,执无因唯缘论之缘起性空法为究竟,因而堕于二乘、凡夫所知之相空,无法实证空性。但是佛说二乘圣人舍寿入无余涅槃时仍有“本际”,“本际”即是《阿含经》中隐说的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入胎而住时能造名色之识,因此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独存此识,非同断灭。而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人,说无有空性心如来藏,若依此说,则无余涅槃中即等同断灭,无异断见外道。如此不知、不解、不证二乘无余涅槃之本际,又执著入无余涅槃时无有本际,只是空无断灭之相,又执著二乘法的蕴处界相空为究竟,如此已堕于一边断灭见之中,竟说是已证中观而不落两边的中道观行,真是可笑之极;又因为恐惧堕于断灭空故,回头再将生灭法的意识建立为常住不坏法,妄说意识是持一切善恶业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说是结生相续之识,故又兼具常见外道见。宗喀巴为了圆满他成佛之大梦,又将藏密邪法整理成了《密宗
道次第广论》,以怪诞淫秽之外道闺房贪欲法名为“金刚乘”,说为大乘菩萨道,论中所说全属欲界粗糙低劣的意识境界,堕于世俗凡夫异生的乱伦的境界中,却妄说是证得报身佛,妄想常抱女人行淫而永享淫乐,妄认此粗俗之淫乐境界即是报身佛之果报境界而名为报身佛境界,如此竟然也敢说是佛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不可能会有所谓的“金刚乘”是真实佛法而佛陀竟然不曾宣讲于经中。所以,只有唯一佛乘之法,声闻、缘觉都是从唯一佛乘之中分离出来利益不同根器的学人;真实佛法中没有一法可以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金刚乘”,所以“金刚乘”中所谓的佛法,都是外道性力派的邪法,都不是佛法,只是密教中人取自外道而虚妄冠于佛法之上,本非佛法、绝非佛法。是故第一义悉檀才是正法的根本,也就是空性心如来藏及其含藏之深妙法;这只有在真正的大乘菩萨道佛法中才有,二乘法中无,更非藏密“金刚乘”所能臆想之法。今观藏密所有的“佛法”中,与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全部相违背,故知全部不是佛法。
如此观之,《广论》之下士道:从念死无常、三恶趣、皈依到业果,都只属于世界悉檀之部分,都是世间法,都不及第一义谛。《广论》之中士道: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算是属于对治悉檀,仍不是第一义谛;而且《广论》之中士道所说法义,也与罗汉道、缘觉道的正法相违,仍认定意识是常住法,与常见外道相同,并不是真正的中士道。《广论》之上士道:其中所说的六度、四摄内容,仍是外门修习之相似佛法,也都是世间法,与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相违,当然也不是第一义谛。至于《广论》的后二章所说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表面上似乎是世间法中的四禅八定止观,但其内涵都只是常见与断灭见法,并不是正法;实际上《广论》的后二章所说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乃是依据藏密双身法而述说的,乃是配合宗喀巴另外一本《密宗道次第广论》而说的,乃是双身法初喜到第四喜中所谓的世间淫乐觉受境界,宗喀巴美其名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欺瞒不知情的密宗学人,以此方便引导密宗学人渐渐走入双身法的邪淫境界中,这个部分将在本书后文中说明,此处暂时略过不谈。至于《广论》所谓之“金刚乘”,更不能列入四悉檀中,因为那都是外道邪淫、大亏伦常之邪法故,都不符合佛法宗旨。由此可知,《广论》之三士道及“金刚乘”均非第一义谛法,因此说《广论》是外道邪法。
当学者了解何谓正法之后,要如何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萨地〉中说: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
论中法师二字的意思,是指一切出家、在家的弘法者,凡是实证三乘菩提而能为人演说正确佛法的人都是法师;若是教人执著于五阴、识阴等法的人,即使身披僧衣,也仍然不是法师,反而是佛陀所斥责的愚痴人;譬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真正的法师,是指教授正法之师;是为人讲解“蕴处界都是无常、当厌离、应灭尽、应离欲、证‘寂静法’”的人,才是真正法师,不论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若违背佛说五阴无常的正理,公然主张意识心是不生灭法的人,都不是法师;由此缘故,佛护、安慧、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印顺及证严……等人,公然主张意识不生灭,教人不可断除意识,教人不要对意识生厌、灭尽,只想把与六尘相应而不寂静的意识保持不坏,不想灭尽意识的自我执著,不想取证寂静法的本识如来藏,都是公然违背佛语圣教的凡夫愚人,当然不是法师。
以上《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大约是说,学者要以什么心态来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有四种,由四种再细分为十六相。一、要远离骄纵高傲的杂染心,有六种相:随应时节因缘而听,要恳切慎重的听,要心存恭敬的听,不是为了想要减损破坏而听,不是只为了随顺己师而听,不是为了寻求说法者的过失而听。二、要远离轻蔑傲慢的杂染心,则有四种相:对正法要有恭敬心、对说正法的法师要有恭敬心、不轻视正法、不轻视说法之师。三、远离胆怯懦弱的杂染心,有一种相:不妄自菲薄而轻视自己。具以上十一种相,是为无杂染心。四、无散乱心者有五种相而听闻正法:为求开悟或求解脱的希求心、住于不二念的专一心、用耳聆听的直心、去除邪执的清净心、用摄持一切的决定心来听。菩萨听闻正法时,应具此十六相来听闻正法。
上一篇:第二目 如何选择善知识
下一篇:第四目 如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