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目 十二支函盖惑业苦三道
关键就在此,举例说:我们目前研讨信受了宗喀巴《广论》的错误知见,于是现法就种下了藏传佛教密宗的六识论邪见及双身法的业种子;如果我们未来世还想要继续进入藏传佛教密宗的邪法里,那么这个业种子,我们就要多多给它爱的滋润,每天《广论》长、《广论》短的,无时无刻都想著《广论》,死抱著《广论》不放,让这个业种子越来越坚固;最后种子滋润圆满,未来世就一定会与《广论》的邪见相应,这样修学《广论》到最后地步时,也只有藏传佛教无上瑜伽双身修法这条路可走了,那时只会堕落于邪见深坑造作恶行,长时处于三恶道之中,别无他途。
众生由于烦恼道,因而有业道;有业道便生苦道,有苦道又转生烦恼道,三道轮转不休,而十二有支函盖全部惑、业、苦三道。《广论》184页说:【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宗喀巴依于《瑜伽师地论》的文字,说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是业道,其余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道。表面文字看起来是对,但是此处宗喀巴又错解圣弥勒菩萨之意了。何以故?因为宗喀巴否定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而以六识论为宗,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方广文化出版公司,1995.5.初版,页388。],将因缘所生的意识生灭心,建立为常住不坏的结生相续识,亦使识阴六识诸行为缘导致继续入胎出生名色的因缘法,改变为意识诸行为缘导致继续入胎出生名色的因缘法,使十二支因缘法不能成立;这并非佛世尊及弥勒菩萨之意,因为已经落入颠倒见中,具足愚痴于三道正理的无明,所说所行正是流转于烦恼、业及生杂染之中,不能正知三道正理,不能断三道而实证解脱。因为意识乃是识阴所摄,既摄在识支六识之中,也摄归十二有支的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能成为入胎结生相续识,故不可能分割成因位识及果位识;如此证明宗喀巴以识阴中的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乃是标准的四倒凡夫。因此宗喀巴只会抄袭经论文字,其实根本不解佛菩萨圣意。
再看《瑜伽师地论》卷10原文是:【问:此十二支,几是烦恼道?几是业道?几是苦道?答:三是烦恼道,二是业道,余是苦道。】圣 弥勒菩萨此处虽然未细说此三此二此七是何者,但我们引 佛陀于《大方等大集经》卷23〈3弥勒品〉的开示即可知:
佛言:“善男子!非道者即是不出不灭,不住非智、非智境界、非明非暗、非常非断、非善非恶,非是色阴乃至识阴,是名实性,是名法性,名一切行,名真实际,是名非道。如是道中[注:大正藏为“如是中道”,宋元明三版本为“如是道中”,今取宋元明版本。],诸佛如来转于法轮,而不贪著如是诸道。若有众生‘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如是众生不能达于道与非道及知三道;如来悉能分别解说及以断道。善男子!如来世尊于无道中而转法轮,为坏众生三种道故。何等三道?一、烦恼道,二者、苦道,三者、业道。业道者,所谓行、有;烦恼道者,所谓无明、爱、取;苦道者,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注:CBETA, T13, no. 397, p. 163, c19-p. 164, a2 ]
其中 佛陀开示非常清楚,非三道的心是不出不灭法,是离智愚、明暗、常断、善恶等二边的心;未断无明的宗喀巴的意识,不论是因位或果位,都是永远不离智愚、明暗、常断、善恶等二边,方能住于双身法中乐空双运、离念灵知了了分明,则是属于三道相应的感苦之心。只有第八识如来藏乃是非道、法性、实性,亦名真实际,而第六意识乃是生灭无常的缘生法,识支所摄,根本不是实相、实性。因此宗喀巴就是佛陀所斥责的“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凡夫众生,所以宗喀巴根本不能通达于烦恼道、业道、苦道及实相法界的非道正理,同时也是不知不证三道的愚痴凡夫,更不能断三道惑而实证解脱,才会落入识阴六识贪爱感官的触、受、爱、取、有之中,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后二章的双身法止观,及《密宗道次第广论》大力推广识阴境界的乐空双运堕落法,当然是无知于十二支因缘法的凡夫。
《广论》185页说:【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于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大正藏中没有《稻秆经》之名,只有在经集部有《佛说稻芉经》一卷,或许藏文翻译不同,宗喀巴说为《稻秆经》。不过从这里宗喀巴的无因论的本质又呈现出来了,《佛说稻芉经》没有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无明、识种、爱、名色。其实无明与爱是烦恼,不是名色的根本因;母胎亦只是缘,不是因。名色的根本因是阿赖耶识,前已说过,不再多述。不过从《佛说稻芉经》的譬喻可以作十二有支的结论,也能看出宗喀巴窜改经文意思。经文明明说此四缘能增长十二缘,宗喀巴却倒果为因而摄为四因,兹举《佛说稻芉经》卷1的开示:
尔时,弥勒重语尊者舍利弗:“十二因缘各各有因,各各有缘,非常非断,非有为不离有为,非尽法,非离欲法,非灭法,有佛无佛相续不断,如河駃流间则无绝,能以四缘增长十二缘。何等为四?无明、爱、业、识。识为种体,业为田体,无明、爱是烦恼体,能生长识;业为识田,爱为润渍,无明覆植识种子。业不作念‘我能生识种’,爱亦不作念‘我能润渍’,无明亦不作念‘我能覆植识种’,识亦不作念‘我从尔所因缘’。复次,业为识田,无明为粪,爱水为润,便生名色等牙。而名色牙亦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自他合生,亦不从自在天生,亦不从时方生,亦不从体生,亦不无因缘生。复次,欲乐、父母、精气众缘和合故生色牙。无主、无我、无造、无寿者,犹如虚空如幻,从众因缘和合而生。”
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明种子,经过爱水的滋润,便生出名色芽。阿赖耶识本来自在故从来不生,而名色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烦恼种子所生,不离阿赖耶识,是为阿赖耶识的部分体性;故名色亦不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共生,也不是自在天生,也不是时节、方所所生,也不是父母身体所生,也不是无因无缘而生。名色以阿赖耶识为因,透过父母的贪爱为缘而生。所以函盖于名色中的一切法,都不是常住不坏法而无持种功能,也都没有真正的主宰者,没有真正的我,无我故没有真正的造我者;名色无我故,哪里还有寿命可谈?是故名色虚幻无实,生灭无常,但是其所依的根本体性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
众生由于烦恼道,因而有业道;有业道便生苦道,有苦道又转生烦恼道,三道轮转不休,而十二有支函盖全部惑、业、苦三道。《广论》184页说:【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宗喀巴依于《瑜伽师地论》的文字,说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是业道,其余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道。表面文字看起来是对,但是此处宗喀巴又错解圣弥勒菩萨之意了。何以故?因为宗喀巴否定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而以六识论为宗,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方广文化出版公司,1995.5.初版,页388。],将因缘所生的意识生灭心,建立为常住不坏的结生相续识,亦使识阴六识诸行为缘导致继续入胎出生名色的因缘法,改变为意识诸行为缘导致继续入胎出生名色的因缘法,使十二支因缘法不能成立;这并非佛世尊及弥勒菩萨之意,因为已经落入颠倒见中,具足愚痴于三道正理的无明,所说所行正是流转于烦恼、业及生杂染之中,不能正知三道正理,不能断三道而实证解脱。因为意识乃是识阴所摄,既摄在识支六识之中,也摄归十二有支的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能成为入胎结生相续识,故不可能分割成因位识及果位识;如此证明宗喀巴以识阴中的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乃是标准的四倒凡夫。因此宗喀巴只会抄袭经论文字,其实根本不解佛菩萨圣意。
再看《瑜伽师地论》卷10原文是:【问:此十二支,几是烦恼道?几是业道?几是苦道?答:三是烦恼道,二是业道,余是苦道。】圣 弥勒菩萨此处虽然未细说此三此二此七是何者,但我们引 佛陀于《大方等大集经》卷23〈3弥勒品〉的开示即可知:
佛言:“善男子!非道者即是不出不灭,不住非智、非智境界、非明非暗、非常非断、非善非恶,非是色阴乃至识阴,是名实性,是名法性,名一切行,名真实际,是名非道。如是道中[注:大正藏为“如是中道”,宋元明三版本为“如是道中”,今取宋元明版本。],诸佛如来转于法轮,而不贪著如是诸道。若有众生‘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如是众生不能达于道与非道及知三道;如来悉能分别解说及以断道。善男子!如来世尊于无道中而转法轮,为坏众生三种道故。何等三道?一、烦恼道,二者、苦道,三者、业道。业道者,所谓行、有;烦恼道者,所谓无明、爱、取;苦道者,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注:CBETA, T13, no. 397, p. 163, c19-p. 164, a2 ]
其中 佛陀开示非常清楚,非三道的心是不出不灭法,是离智愚、明暗、常断、善恶等二边的心;未断无明的宗喀巴的意识,不论是因位或果位,都是永远不离智愚、明暗、常断、善恶等二边,方能住于双身法中乐空双运、离念灵知了了分明,则是属于三道相应的感苦之心。只有第八识如来藏乃是非道、法性、实性,亦名真实际,而第六意识乃是生灭无常的缘生法,识支所摄,根本不是实相、实性。因此宗喀巴就是佛陀所斥责的“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凡夫众生,所以宗喀巴根本不能通达于烦恼道、业道、苦道及实相法界的非道正理,同时也是不知不证三道的愚痴凡夫,更不能断三道惑而实证解脱,才会落入识阴六识贪爱感官的触、受、爱、取、有之中,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后二章的双身法止观,及《密宗道次第广论》大力推广识阴境界的乐空双运堕落法,当然是无知于十二支因缘法的凡夫。
《广论》185页说:【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于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大正藏中没有《稻秆经》之名,只有在经集部有《佛说稻芉经》一卷,或许藏文翻译不同,宗喀巴说为《稻秆经》。不过从这里宗喀巴的无因论的本质又呈现出来了,《佛说稻芉经》没有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无明、识种、爱、名色。其实无明与爱是烦恼,不是名色的根本因;母胎亦只是缘,不是因。名色的根本因是阿赖耶识,前已说过,不再多述。不过从《佛说稻芉经》的譬喻可以作十二有支的结论,也能看出宗喀巴窜改经文意思。经文明明说此四缘能增长十二缘,宗喀巴却倒果为因而摄为四因,兹举《佛说稻芉经》卷1的开示:
尔时,弥勒重语尊者舍利弗:“十二因缘各各有因,各各有缘,非常非断,非有为不离有为,非尽法,非离欲法,非灭法,有佛无佛相续不断,如河駃流间则无绝,能以四缘增长十二缘。何等为四?无明、爱、业、识。识为种体,业为田体,无明、爱是烦恼体,能生长识;业为识田,爱为润渍,无明覆植识种子。业不作念‘我能生识种’,爱亦不作念‘我能润渍’,无明亦不作念‘我能覆植识种’,识亦不作念‘我从尔所因缘’。复次,业为识田,无明为粪,爱水为润,便生名色等牙。而名色牙亦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自他合生,亦不从自在天生,亦不从时方生,亦不从体生,亦不无因缘生。复次,欲乐、父母、精气众缘和合故生色牙。无主、无我、无造、无寿者,犹如虚空如幻,从众因缘和合而生。”
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明种子,经过爱水的滋润,便生出名色芽。阿赖耶识本来自在故从来不生,而名色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烦恼种子所生,不离阿赖耶识,是为阿赖耶识的部分体性;故名色亦不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共生,也不是自在天生,也不是时节、方所所生,也不是父母身体所生,也不是无因无缘而生。名色以阿赖耶识为因,透过父母的贪爱为缘而生。所以函盖于名色中的一切法,都不是常住不坏法而无持种功能,也都没有真正的主宰者,没有真正的我,无我故没有真正的造我者;名色无我故,哪里还有寿命可谈?是故名色虚幻无实,生灭无常,但是其所依的根本体性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
上一篇:第四目 十二支几世圆满
下一篇:第六目 十二因缘之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