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迈向正觉〈六〉—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读书

29-1、迈向正觉〈六〉—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

安卓版APP下载: 苹果版APP下载:
迈向正觉〈六〉—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
  (扉页一)
  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抵制说法是:"萧平实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得。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既已证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诸经所说的法义而实证、弘扬,各大道场都找不出本会的修证及所弘扬的法义与经教不符之处,又都已承认自己的法义与正觉同修会不同,这已证明他们的"修、证"都是不符经教的,才会与正觉的法义不同。
  ──正觉同修会──
  ───────────────────────────────────────
  (扉页二)
  佛菩提道之修学,应求大乘般若之实证──见道;见道已,便得次第进修而正式进入初地通达位,然后可入修道位中,次第迈向佛地。大乘般若之见道,即是禅宗之破初参明心──亲证本来离念、本性清净之自心如来藏。欲求亲证如来藏者,应依真正之善知识修学。真善知识之助人见道,所言所授之法,必须有明确之次第与确实可行之法,学人方有得悟之可能。若亲近假名善知识,虽有大道场、大名声、广大徒众、身穿僧衣,然所说所授者皆属似是而非之法──同于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纵使学人以毕生之身口意供养之,所得唯是常见与断见本质之相似佛法而已,必将浪掷一世于相似佛法上,殊堪扼腕!
  ──正觉同修会──
  ──────────────────────────────────────-
  目 录
  〈第一篇〉导师法语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倪式谷)01
  〈第二篇〉进入佛法大宝山……………………………………(王梅芳)19
  〈第三篇〉如何迈向正觉………………………………………(林 祝)27
  〈第四篇〉幸运学佛路…………………………………………(正 敏)41
  〈第五篇〉唐末禅风今犹在……………………………………(吴素枝)61
  〈第六篇〉我的学佛路…………………………………………(正 占)73
  附录:我与同修特别的4—25因缘………………………(正辉、正占)95
  ─────────────────────────────────
  〈第一篇〉
  导师法语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倪式谷—
  接触佛教正觉同修会 萧平实导师的书后,总认为 平实导师的书极有特色,回异于坊间诸方大师的议论。平实导师书本所述内容,法义之正确高妙,无人能出其右,而有著最根本重要性的,当推 平实导师所树立的"第八识真心如来藏为法界唯一本源"之论点,我即是因为 平实导师的这个立论才知佛法真有中心,才知佛法是有所趣向的。以如来藏为中心的正确观点,较之当代其他谬说,真的是显出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效果。并且 平实导师书中的佛法有整体架构,不仅来路去路清楚,001当下一步也是清清楚楚。平实导师之所以为佛法导师,正是能够在现代一片迷惘的佛教界中,为学人厘清整个佛法内容,铺陈前后修学次第,导学人向于正途,指出真正佛法大城之所向,这点绝对是目前佛教界所没有的。受 平实导师的这种启蒙,我于佛法认知中有了正确的目标与方法,一改过去懵懂无知的错误观念,并由于 平实导师所树立的真正法义,让我在过去狐疑佛法的情况下,再度生起大信心;毕竟表相僧宝使我知道有佛法、恭敬佛法,但大乘胜义僧宝却能让我打从心底相信佛法、理解佛法,进而有机会实证佛法,我认为这是大乘胜义僧宝才有的可贵之处。
  另有一个特色该提的,就是实行实用,平实导师弘扬的法不是只有理论。平实导师教授的"无相念佛"法门,我觉得它是我一生中的至宝;这是真心话,因为之前从没有一个法门让我觉得这么实用过。过去所用的持名念佛总觉有些不得力,念佛时心意纷飞,顾得了数数就顾不了心;要是吃饭了,口中就顾不了念佛,念佛了就没法吃饭;即使默念在心中也有疑惑,都不懂转折的方法,总有"这样念,到时恐怕会使不上力"的疑虑。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有无相念佛法门就不再疑虑;因为做了就会发现,这种行门功夫有细细密密的特性,又不太受时空因素干扰;只要不是需要百分百专心的情况下,无相念佛功夫都能够随时提起带著;也不用怕念佛时影响别人,更不用害羞念佛时别人投以"微笑"的眼光,算是一种秘密行吧!尤其看过 平实导师对这个殊胜的法门分析后,于心中能解,才知道"原来净土摄禅,禅亦不离净土",一个念佛法门就涵摄禅净,003故此信心大增,明白不论要参禅或要求往生净土,必定都能依著这个法门而进退有据,真的感到是学佛"有门"!非常感恩 平实导师宣说这个无上法门,这个非常实用的法门!
  除前述之外,重点还是要来说说。平实导师书中有一段文字,让我觉得很特别的,那就是 平实导师对"无余涅槃"的解说。因为这个概念的灌输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心里都还存有拨开迷雾的感觉,惊觉"原来涅槃是这个意思!"最初在 平实导师的哪一本著作中看到,是记不太清楚,但我想这丝毫不影响说明;因平实导师只要说到涅槃,说法立场都前后一致,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回忆中或许是《心经密意》这本书,第一百页第二段中的这段话:"无余涅槃其实是依如来藏的不再出生五阴十八界法,而建立涅槃的法相,所以无余涅槃其实是以如来藏为体,所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自性,其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不出生十八界法的自住境界,依如来藏而立名。"这样直指本体的文字说明,对我而言,真是瞬间击破心中存在已久的一大迷惘,看完后对涅槃不再有虚幻感,立刻对它产生很踏实的感觉。
  毕竟"涅槃"这个名词,学佛的人应该都会听过,算是一个基本知识;初阶佛法解说时就会提到它,所以我很早就听过这个名词。但是对于叙述它的文字,我个人却总觉得很模糊,在心中一直对它留著说不清、辨不明的印象。以我自己来说,005不管怎么解释都有种"穿袜子洗脚"的感觉——就是隔了一层。它到底是什么?只认知它是修行人经过某种学习完成,让自己进入一种死后不会再出生的状态,因为不会再出生所以也不会再有死,说是不生不死。但,它不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死了"吗?此外,我就无法意会它和死亡有什么太大差别。即使有翻译说涅槃是寂灭、灭度、解脱、圆寂,以及种种描述,可还是让我觉得涅槃这概念太难以捉摸,完全不知它具体本质到底是什么?涅槃实质既是"死了",为何它会很重要,值得经典一说再说?又说小乘人能入涅槃,菩萨不入涅槃,那菩萨有没有涅槃可得?死亡不是实质性能拥有的东西,要是"不入涅槃",还说菩萨会有涅槃,那是很奇怪的吧!同时对菩萨这种明明有涅槃可入,却选择不入的行为感到疑惑…要留惑润未来生,这是为什么?若没有根本原因,就只是因为慈悲众生就要这么累,那真的会很累!而且说来是不是会有点傻呢?对于这种摸不著头绪的东西,想法是很混乱的,总之是都不知道。这种一点又一滴的疑问非常多,又是这种有关基础性的问题,无法在字面上明白,让我对佛法的真实性,曾经产生过侵蚀般的疑虑;就好像学人都有成佛的大目标,可偏偏没有人能说清怎样成佛一般,感觉是空有名词而没有实质的。
  但自从看到 平实导师对涅槃的这样说明,加上周边道理的解说,才发觉我对它的认知是整个反过来了,观念上自觉错得比一丈差九尺还多!原来涅槃境界不是死亡这样简单的概念,不是那种灭后一切空无的概念,涅槃与死亡之间也没有必然关联!入涅槃虽是小乘人的最终,灭除自己的五阴十八界自然是死亡,007但这并不表示要死亡了才有涅槃。无余涅槃是如来藏独存状态,而如来藏本体毫不变动、不消失,一直是一如的;那就表示本质上来说,不论这个有情众生是死是活,当下都已经是处在自性清净涅槃状态了,当然就不是一定要死亡后才有涅槃可入。
  有了这个概念,才能了解经典中小乘人所入涅槃,不会单纯说成如一般人的死亡;再者,抛弃五阴十八界后也不会造成断灭,正是还有根本依的不生灭如来藏存在背后,故说入涅槃是不生不死,这样在概念上就与过去差很多了!既然有不生灭的如来藏作背景,那世间的变动就显得虚妄多了!为了寻找生命本源,灭掉世间取涅槃倒显得不必要,反而是有没有找到如来藏才是问题核心。所以,这明白显示菩萨努力找得如来藏,自然有涅槃;知道如来藏是本源后,为了完全明了祂,自然要留惑润生走向成佛之途。经过 平实导师书中反覆说明,才知道原来所有疑问都要联结到真心如来藏上才说得通!这样的建立,这样的道理,一次打通多个关节,包括:涅槃本体是什么,它是不是死亡的代名词?小乘人所入涅槃为何不断灭?菩萨是否有涅槃?菩萨不入涅槃敢继续生死是凭藉什么?……等。疑惑一扫而空,让涅槃在我脑海中完全立体起来,有了该有的依附,"涅槃"不再是在地上躺平的东西。过去我不知道该把涅槃放在广大佛法中的哪个位置,现在一下子能和其他的概念联系相关而不空洞也不混乱,感觉很高兴!要不是有如来藏为中心,还真不知道有什么说法能全部说得清?009
  其实还有另一个词汇,也同样和"涅槃"有类似的境况;在我认为都是属于弄不明白的一类,那就是"般若"。简单说般若是智慧,但大家又说它不是一般的"智慧",会说它是一种包含出世间的智慧。但是什么叫"出世间"?又哪里是"出了世间"?出了世间还有东西?这点在本质上,恐怕就已经是真没人能说了。"般若"这种"出世间的智慧"是如何异于一般智慧呢?又要怎样获得这样的智慧?可能就更难倒人了;因为一般听说的智慧,都看不出有逃出世间智慧的范围,显不出有"出世间"的智慧相。是否读读经书就能说有般若智慧呢?是否会处理世间事务就能说拥有般若呢?常听说有劝人要有般若智慧的,可是般若是什么样貌?却不见加以清楚说明,确实又该要怎样获得?恐怕有所强加说明的,多是流于想像。我不懂涅槃或般若这两个概念,大概就是因为从没有看过谁确切说清楚,世间和出世间的差异在哪边吧!所以我相信只要问了,也不会有人能真的明白什么是"般若",或许只能落回到想像中,再加上以术语解释术语的窘境。
  在读过 平实导师的书后才知道,这两个名词会这么基础性的出现,其实还都是很亲密的缘于如来藏的关系!如来藏是法界根源,所以不论般若或涅槃,也都要依附祂才有;要是不谈如来藏,那这两个名词又该依著什么来解释?只要是佛法的修行都围绕如来藏,要走解脱道的人,一定会碰到修行最终的涅槃——如来藏独住境界;要走佛菩提道的人,就一定会碰到般若——触证如来藏后产生的智慧,自然没有能脱离如来藏而独自存在的佛菩提道或解脱道。011故而虽说是涅槃般若的名词疑问,其实深处的原因还是来自对如来藏的无法了解。但是回想一下,以如来藏为中心的观点有谁畅论?现今只有以 平实导师为主的佛教正觉同修会真实义菩萨们在弘扬。
  过去虽有听过唯识学中的第八识,但是不知为何,我没有印象:有谁能连结第八识和佛法修行的关系?或许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将第八识心曲解了,所以自然连结不上。连五阴十八界观行,这样断我见的方法,都已经没人能明白 佛世尊宣说的用意了;要等到平实导师出来阐扬说明,大家才有正确认识,就遑论要去连结更深奥的第八识真心。
  过去我总是没看懂印顺法师的观点,直到 平实导师整体叙述后才明白问题所在:原来印顺法师说的法界实相是"灭相不灭",是以空无作为最终,想来果然是一种断灭——国王的新衣就是无衣。没了实体,一切皆空,那般若有何本体可依而得?又有何涅槃不同于断灭可说呢?若以"灭相不灭"取代"如来藏",本质上的断灭,会让菩萨留惑润生这件事是办不到的;一期生命结束就一切结束了,还要润什么呢?一期生命结束就结束,哪里还有经过三大无量数劫能成佛的菩萨?三界中有佛的事实也将不成立,难不成要以佛法否定佛吗?要是如此,众生也不须被救度,反正有灭相不灭足矣,死后各各"解脱",自然涅槃,那这样也不会有六道轮回的问题,也没有善恶业报的问题,一切将成无因生、无因灭、无因受报。灭相不灭若是佛法真相,013将如 平实导师评破的那样,定是流弊无穷,问题之多说不能尽,所以真正的佛法从来没、也绝不会支持这样无根的说法。
  之前的我,是否都处于这种无根、被曲解的"佛法"世界中而不自知呢?佛法被扭曲后的整个教界气氛都是这样,已经无法宣达正确的法道。以意识心或各种想像说法来作为佛法中心,说灭相不灭是实相;这样否定如来藏的说法,充斥在佛门大道场中,失去根本的佛法,使经典解说只能停留于假想和个人创意上,已脱离佛法能真修实证的最初本怀。层层转变教导,加上佛法内容庞大,所以一般学人也迷惑,很难一下问到本源上,终究失去方向。失去了根源时,在修学上也失焦,完全不知如何前进?坐禅最后该坐到哪里?它能连结什么?坐禅中我都以为是放空,也有听过要在心里一直念"什么是本来面目"几个字;自问自答这几个字好像也有道理,但为何这样能开悟?如何能得第六度般若?又说读经书会有般若,但怎么看不出这样的我会有般若?就算有,那般若又该如何用呢?
  我一直不知道要怎样连结这样的佛法,连最基本的涅槃和般若我都不懂,只好绕一圈回到老实"念"佛上。弄得这般复杂又是结论错误,徒然辛苦了人;要不是听到了 平实导师这样正确宣扬佛法以如来藏为中心,那我之前所接触的佛法,还真兜不到一块儿上;像是飞絮扬了满天不会收,也收不到一起。有了错乱次序和目标的谬说比对后,我才更明白 平实导师施设无相念佛法门,015铺排修学法道是井然有序,能观五阴十八界虚妄以断我见,推进到参禅看话头,起疑情后,见道因缘成熟,一念相应就能寻找本来面目,真是理论结合实作的正法。
  当前佛教界已不知佛法的中心为何,本质上错以意识心瓜代了如来藏心,以完全误会后的佛法中心来住持佛教,自然不能为学人阐述哪些内容是近于中心,哪些是较远于中心了。以误解后的想法要来解经,就算拿著经典讲解,真正的佛法也不会为错误的说法背书。要是目标都设定错误,道路当然不会对;道理愈益乖谬,佛法架构愈显繁杂,尔后言之于口、著之于书的,自然也就会错误引导学人;一进如此这般"法网",就很难分清东西南北了。只有 平实导师的书,立定如来藏为佛法中心后,道理愈益透彻,佛法架构愈显简明,对所有的经典解说,都能指出这是在整个修学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讲述的是哪一部分的法;每一法位置清楚,自然就不再有种迷航的错乱感,不再感到经典的层次不明。看 平实导师的书就能知道佛是依著什么在说法,因为 平实导师讲解经典都先挑明这部经是开示哪一个层次的内容,然后再详细拆解说明,让看书的我能渐渐走进佛法的世界,而不是过去的瞎忙瞎转。尤其 平实导师的书又是白话翻译加上白话解说,真的再没有比 平实导师的书更好消化、更为营养的佛法书了;好比是熬煮烂熟、掺入各种细致养分的稀饭一样,就算希哩呼噜囫囵吞,都能吞得到营养;相信要是读过 平实导师的书,就会和我有相同的看法。以我读到《心经密意》这段而言,就轻松解决了积存多年的涅槃疑问,017还能正面的理解建立如来藏和涅槃的从属架构。
  有人说,一本书只要有一句话合用,那它就是一本好书;以这个为原则来说,那 平实导师的书真的是远远超胜这个标准太多太多了。不需用力,只要翻一翻书就能解决疑惑,试问还有比这个更便宜的事吗?恐怕难找了!故此,所有佛法学人,真的想知道什么是佛法,不论是同修会内或会外,都应该读一读 平实导师的书;毕竟 平实导师的书是真依止于佛世尊的正法,依经解经。而正确的法是不分会内会外广施一切的,普愿大众皆能多亲近 平实导师的法宝,灌沐法雨听受正法,对现在或未来一定都会有深远的利益。
  -----------------------------
  〈第二篇〉
  进入佛法大宝山
  —王梅芳—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道教家庭,家中供奉白磁的观世音菩萨,是父亲于隔壁邻居搬家时,在旧的古厝发现清洁后供奉在家中佛宠正位。父亲早晚很虔诚上香,从小看到 观世音圣像,就觉得有一种温馨、平安的感觉。父亲在铁工厂辛苦工作养活一家子,由于是家中长兄,弟妹众多,母亲大概在我六岁左右,为了帮助家计,开了一间杂货店至今。由于母亲勤俭持家,家中经济因此日趋稳定。
  在家中,我排行老么,上有三位兄长,从小到大,019备受父母兄长照顾,家中大小事有人扛著,容易养成依赖性,对于事情处理及承担不够,自信心也不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长大的我,在生活上不虞匮乏,因此善体人意,乐于助人,过著平凡幸福的日子。
  求学过程中一切顺利,只有在国中阶段,对于师长用权威方式处理事情,导致错会而被误解,以及发现人性不可爱之处,内心开始对老师产生排斥、畏惧、叛逆、不服气,激发我想了解人的心理面,对人性的探索变得有兴趣,因此开始阅读坊间所写的心灵丛书来平衡自己,以了解人生百态。
  在高级中学毕业不久,爷爷去世,第一次体会到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心里想:人从哪里来?死后又会到哪里去?对人生有很多很多的问号,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也无法释怀,就这样搁在心里很久无法解决。
  在生活及人际关系上,二叔是家族里最早接触佛教;我曾有几次跟著他一起上金山的法鼓山,当时法鼓山还在筹建中。之后,曾参加过农禅寺一次打坐及跑香;有一次,在国父纪念馆听圣严法师演讲,仰望 佛无比崇高尊贵,礼完佛回家,又继续过著世俗的人生了。
  在家中,小哥年长我两岁多,很照顾我,无形中养成对他的依赖性。小哥结婚后,我的心情变得不佳,突然了解到有一些婆媳、姑嫂间的家庭问题。在一次机缘中,021上坊间一些心灵成长的课程。这些课程透过情境、游戏、团体力量,让自己转念去释怀一些事情。在那个阶段,阅读一些奥修书籍。也发现,这些心灵课程的引导,令人越走越偏,沉迷追求印度性力派谭崔境界(编案:即是藏传佛教的男女双身法),掉入更深、更害人的陷阱而不知,已成为社会的隐忧。还好我涉入未深,在我结婚后,就不再参与任何课程,回归日常生活中。在这当中,也看到朋友的亲戚一直沉迷那些课程,耗尽家财与时间,不知道在追求什么?我有一位要好同学(A君)接触密宗烟供法,当时的我,对佛教、道教分不清楚,何况是他们打著"藏传佛教"的名号,说要用大量成堆特制香粉,施食鬼道众生,说这些鬼道众生因为闻(吃)不到,所以会酿成一些天灾人祸。我因为不好意思推辞而加入一段时间,听卖香粉那位居士讲的法很凌乱,完全没有佛法内容及架构;坐在那里听讲,只是捧个人场而已。有一次,参加他们大型的晚会,看到那些喇嘛,心里感觉总是怪怪的,总觉得不相应;最后告诉自己,不要为人情所系缚,因此离开那里,过著自己的人生。
  当生活中碰到困难就会求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自然而然会心念、心听、忆念 观世音菩萨,可以感受到 佛的慈悲加被。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就会想到佛,心情就会很平顺。很巧,有两位朋友先后送我《金刚经》,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试著阅读南怀瑾居士所著的一本书《金刚经说甚么》,只记得文辞优美,意境很高,可是不知道在说甚么?因此不得其门而入。对《金刚经》这四句偈:02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印象非常深刻,常常会忆念诵持,对世间事情比较不会太当真,受益匪浅。虽然还未学佛,但心中在想,所谓修行即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而且佛法浩瀚无边,觉得自己应该学佛及一门深入,不要虚度光阴。
  日子一天天过,很不踏实;感念 佛的慈悲巧妙安排一些因缘,让我能进入正觉同修会。因为一位高中同学,她父亲罹患大肠癌住院很无助,问我这个还未学佛的人:怎样回向给她父亲的冤亲债主?让她的父亲赶快康复。我直觉就想到戴国茵师姊,虽然我跟她不太熟,但以前在藏传佛教团体,觉得她的气质与别人不同,行事认真、负责,总觉得她过去世一定是修行人。于是我打电话请教国茵师姊如何处理。联系后,才知道她到正觉同修会上课已一年多了。很巧,五年前中秋节前夕,戴师姊参加大悲忏法会结束后,忘了带钥匙,到我的工作室等她同修回家。戴师姊把供佛过的苹果与我结缘,也告知星期二 平实导师在讲经。当时我觉得听经很好,想想在家看电视,时间很快就浪费掉,所以马上决定去讲堂听经;当时 平实导师正在讲《优婆塞戒经》,已近尾声;我看见十楼第二讲堂格局很雅致,大家又聚精会神勤作笔记,感觉很特别,与其他道场不一样。
  我记得大概听了两个月左右,025才至九楼第一讲堂参观。一见到 世尊佛像,看见 世尊在微笑,我像小孩子般兴奋地告诉身旁戴师姊,觉得非常殊胜与特别。虽然听经很好,但我还不想上十一月份课程,因为有了上一次为人情而误入藏传佛教的经验,我想多观察一下,"且慢"再说。凑巧国中要好同学(A君)正想追逐她的梦想,参加心灵成长课程,多次远赴海外研习耗费不赀;因为我知道整个过程内容,想要劝阻A君,因此就邀请她与我一齐报名陈正瑛老师的班级。所以很感谢A同学,由于她的因缘,让我早一日进正觉同修会,虽然当时对学佛没有什么概念,但总觉得学佛一定很好。没想到因为这样的因缘,让我进入佛法大宝山,有那么多宝藏可以挖,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是感念 佛菩萨慈悲加被,让我能够"迈向正觉"。
  -----------------------------
  〈第三篇〉
  如何迈向正觉
  —林 祝—
  小时候常听阿嬷说一些阎罗王及地狱之事,对于地狱受苦之情形,在小小心灵中,留下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当时农村很落后,到了晚上整个大地漆黑一片;加上我家后面有一丛竹林,风一吹起,就发出沙沙之声,影子婆娑摇曳,有如阿飘来人间游荡,故到了傍晚太阳下山之后,我就不敢到户外去。无奈当时农村煮饭烧开水的燃料就是稻草,把稻草结成一小团一小团;等小孩子放学回家,帮忙拿到厨房灶前,堆积起来备用;当时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需要帮忙,否则就会挨骂。027
  天生胆小的我,记得在国小二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尿急,跑出去厕所方便;当我要尿尿时,看到粪坑里面有一个大大黑黑而两眼又像猫眼睛的众生直瞪著我,差点吓破瞻!从此以后,就是我的黑暗人生开始,尿急不敢上厕所。幸好当时国小教室不足,一、二年级轮流上课,只要尽量少喝茶水,就能免去尿尿。因有前述之经历,在孩提时代,很喜欢做白曰梦,想一些奇奇怪怪之事,甚至很羡慕乡间神明能济世救人;五十年代农村生活艰苦,村庄中若有人生大病,一定会请村中共同信仰的神明到家中治病并祈福;说也神奇,不久病就好了。故我对民间一些信仰并不排斥,只要不迷信,皆可以接受;甚至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跟神明一样济世救人,那该多好啊!从小心地就很善良,因家中小康,常常背著父母,把家中的白米拿去济助一个老婆婆,遇到乞丐也会布施;也许这些缘故,为日后迈向正觉的远因。
  记得曾在初中时代看过观世音传、释迦传的电影片,受到 佛世尊及观音菩萨能舍弃王子、公主身分及世间荣华富贵,追求出世间法,最后成佛、成菩萨而利益众生的行谊,留下深刻印象,且经常在脑海中回荡著:我只是沧海中一个小小人物,云何不能效法!故有时也会兴起出家念头,突破世俗的一些观念,遁入空门。有时路过夜总会(坟场),也会有无限的感伤!《七真传》里有一首诗形容人出生到老的过程,写得很贴切: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堕为谁功。029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难道这就是每个众生的一生写照吗?难道没有一条超生脱死之路可以走吗?这些疑惑,直到高职毕业,大学联考落榜后,由于个性倔强,不想靠人际关系谋取一份工作,就去洋裁店学一技之长,认识了一些同侪,其中就有一贯道的信徒,说起一贯道的殊胜:"得三宝,地府抽丁,天堂挂号,可以超生了死,永脱六道轮回。"将来可以升天堂,在世可以逢凶化吉,晚上走暗路也有仙佛保佑,不怕魔鬼,啊!这不是我要寻找的路吗?当时真的很兴奋,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就跟那个朋友去求道,成了一贯道的信徒,并且也很虔诚。不久家母得了重病入院就治,我就去一贯道佛堂求仙佛慈悲,希望母亲身体早日康复,只要母亲能康复,我一定会好好在道场修行,度化众生;由此缘故,这三、四十年来始终在一贯道场修行,不敢随便接近其他宗教;始终认为一贯道的法义最殊胜,看到其他佛教徒,认为他们好可怜哦!还在红阳道场修行,佛已入灭了,没有正法了(在此至心求佛慈悲,接受我的忏悔,因以前无知,没有正知见,故谤佛为过去佛),不知天时已转到白阳期,由 弥勒祖师掌天盘。道中有出了一本书,名为:《皇母训子十诫》说凡所有有情都是由她出生,宇宙也是她所创造。那时的我,犹如井底之蛙,031只看到一个小天空,不知海阔天空,自以为是,非常的傲慢,认为万教未来都要汇归一贯道教门来修行,且有仙佛的奇迹显化,更加深信不疑。
  公元二○○四年七月,因要全心投入一贯道国外开荒道场,提早从公家机关退休。在此关键时刻,大概是累世修行正法种子的现起,因缘成熟了,由台北朋友介绍我阅读 平实导师的著作:《禅—悟前与悟后》、《心经密意》、《真实如来藏》、《起信论讲记》……等书。当时很震撼,犹如井底之蛙的我,有如跃出井底,看到一片蓝天大海,任我遨游,接触到真正的正法。原来一贯道只是人天善法,非究竟之法,世尊入灭以后,还会有乘愿再来的菩萨出世,来接续佛的慧命;了知只要持五戒、修十善,将来往生后,也能生天,况且真正的修行是要"开悟明心"、"眼见佛性",方能进入内门修学六度波罗蜜。以前在一贯道时,很赞叹其他讲师,能讲《金刚经》、《六祖坛经》(如今知道他们只是依文解义而已),然而自己每次读《六祖坛经》时,都停留在(第一品行由品),对于六祖见五祖时的对答文句如:
  "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此,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对于这些对答,拍案叫绝。又神秀写了一首偈:033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三更唤秀入堂,与之开示: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犹末入门,五祖说: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还有六祖悟时言:
  河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及五祖言: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对这些文句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但个中的真实义却不能了知。
  直到接触到 平实导师的佛法著作后,才知道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同,都在说如来藏法;而且修行要有一定的次第,渐次往上提升,故对 平实导师所弘扬的如来藏法,非常信受,视为珍宝。又于偶然机缘,接到高雄讲堂于公元二○○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落成安座及 平实导师至高雄讲堂弘法宣讲"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的文宣传单,就与几位师姊相约,专程远从西螺赶到高雄,参加讲堂安座大典,下午听 平实导师弘法。真是太荣幸了,035能恭逢其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入佛教正觉同修会讲堂。
  在安座过程中,肃穆庄严,经法师诵经安座完后,唱诵忏悔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当时我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忏悔,问自己:往昔造何业?云何 世尊在世弘法时,我无缘遇生;又生死轮回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已是末法时期,我才遇到乘愿再来的地上菩萨,在世弘扬 世尊正法度众生,我还要错失这个良机吗?尤其,在下午恭听 平实导师讲"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时,对正法更加有信心,当下,就心得决定,要进入正觉上课;就与两位师姊报名参加二年半共修课程,(后来陆续增加二位师姊),来到了高雄讲堂上课,成了张老师的学生。
  在 平实导师每周二的宣讲"金刚经宗通"及张老师慈悲摄受之下,道业更精进;正法的威德力,实在太不可思议,竟能让我毅然决定离开三、四十年修行的一贯道,转换修行跑道,决定安住在正觉修行,且对正法百分百信受。活了一大把年纪,才了知修学正法的首要目标就是亲证如来藏,才算是真正修行人(悟后起修),否则都是在外门修行。
  在张老师的教导摄受之下,道苗渐渐成长,无论世出世间法,皆比在一贯道修行时进步很多;在善知识引领下,学会无相忆佛功夫,此法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037无论在做家事或在走路、搭公车,随时可忆佛,制心一处净念相继,不浪费时间。在观行五蕴十八界中,了知五蕴、六识心的虚妄性,了知意根的处处作主性,了知如来藏的体性知见,作为未来参禅破参明心的准备。平日对 平实导师著作爱不释手,每天喝 平实导师的法乳(阅读平实导师著作),少欲知足,安于寂静,不觉得寂寞,天天法乐无穷。
  而在性障方面:在张老师的调教下,使我的人生变彩色,无论是世出世间法皆获益良多。尤其张老师的一些至理名言:"一触即止,烦恼不生"、"生命中所有境界都是考题。慎思!慎思!"使我原本刚强的个性转化为调柔;遇到逆境也会返观自己,不怨天不尤人。相信因果,接受境界,就能解脱自在。(以前在一贯道时,没有正知见,遇到逆境,只会怨天尤人:是别人负我,非我负人。现在了知所有的一切皆是自己往昔所造之业,如来藏只是遇缘如实执行因果律)。很庆幸自己成为正觉的学人,正觉同修会好比是一座金矿,只要对正法信受,天天有法乐可以享受;而且只要你愿意付出,随时都可以累积福德资粮,人在家中坐,就可以布施(参加编译义工:校对佛经),且与佛菩萨天天见面,更有时候心中有些疑惑,佛也会藉你校对经文中的内容,帮你解惑。而藉著校对经文,让我了知佛世尊累世修行点点滴滴,遇到有因缘的阿公阿婆就为他们说佛的小故事,请他们要念"阿弥陀佛"将来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在此呼唤一贯道的道亲们!放下你们的情执吧,一贯道只是修人天善法而已,非究竟之法。在佛教修行,039只要守五戒、修十善一样可以生天界;如果得"三宝"就是开悟,为何大家看不懂佛经,不能了知佛世尊的真实义?请慎思之!慎思之!不要害怕违背师意,回到 佛世尊的怀抱吧!迈向佛教正觉,佛教正觉大门永远欢迎您们。
  最后,要感谢 平实导师出世弘法、感谢正觉所有亲教师、感谢所有义工菩萨们:辛苦了!因有您们的护持正法,才有今天的我及无数的众生受到法雨滋润。如果此文能被录登,将以此文作为法布施供养佛,以报佛恩,并将此功德回向 平实导师长命百岁,正法久住,利益众生。愿我尽未来际能生生世世为 平实导师座下好弟子,与正觉的菩萨一起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一世一世迈向成佛之道。(编案:作者林师姊后来已经证悟明心了。)
  --------------------------------
  〈第四篇〉
  幸运学佛路
  —正敏—
  这世上有很多事都是始料未及的。越年长,经历的事越多后,体会就越深;一件一件的事,一段一段的经历,全都是始料未及的,连自己会来学佛这件事也是;没有一件事是常而不变的,没有一段经历可以持续常住,这就是佛法上所说的"无常"吧!
  母亲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每到礼拜天,她都会上教堂去做礼拜;她上教堂时也总是把我和弟弟一起带到教堂去,当时年纪小,只记得每次跟妈妈去教堂做礼拜、唱圣歌,听牧师讲完话后,教堂就会发给小孩子们一些礼物,有铅041笔、贴纸、橡皮擦、垫板……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种很香很香的橡皮擦,香到都舍不得擦,放在鼻子前面闻时,都会很想咬一口。当时乡下是很少有人信基督教的,邻近的玩伴看到我们可以收到这些礼物,都羡慕得要命,当时自己也觉得去教堂是蛮不错的。不过对一个小孩子而言,除了那些很香很香的橡皮擦以外,听牧师讲话实在太无聊了,渐渐长大以后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去教堂了,反倒是觉得热闹又多采多姿的庙会很好玩,而越来越喜欢去庙里玩;看到那些漂亮的雕梁画栋、壁画、门神,总觉得很亲切,觉得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及神像,就像是和蔼的长辈一般,望著那些和蔼的佛像,有时候真想把它们带回家。
  到了国中以后的求学阶段,几乎就不再上教堂了,求学阶段大概是和一般学子的生活差不多的,没甚特别;当时很喜欢看书,不过是喜欢看课本以外的书,什么书都看,只要不是课本的书都喜欢看,常常自己一个人一整个假日都耗在书局里;也因为如此,于是就有机会翻到一些佛法相关的书籍了;不过当时的佛法书籍都写得很生涩,自己的国文程度也不好,看都看不懂。记得当时有一位叫林清玄的作者,他写了一系列以菩提为主题的书;他的书用了许多公案的素材,他把公案当成故事,然后用散文的形式,再搭配写作技巧去创作,把佛法描述成一种很深远又很浪漫的意境,让人觉得佛法是一种很令人向往的境界,读起来很舒服。当时总觉得那是很没有佛法味道的佛法书籍,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书就像一种好吃的糖果,含在嘴里,甜甜蜜蜜的,但是糖果融化后,什么也没剩下;看完他的书后,043让人完全不知道佛法是什么?尽管如此,他那些以禅宗公案为素材的书,却让我对佛法留下很美好的印象;从那时起,也让我对禅宗公案非常著迷。但是自己对于什么是禅宗,什么是公案是完全不懂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单纯的很喜欢看那些很没有佛法味道的公案;后来懂了一些佛法以后,才知道原来公案才是最有味道的佛法。
  后来又看到南怀瑾的书,觉得他的书好像稍微实用一点;他会去解释一些经典,也在此时才对一些无常、苦、空……之类的佛法名词有了初步的接触;但是看了一段时间后,总觉得他好像也讲不出个结果,当时只觉得佛法这种东西真的是太深太深了,不是我们这种人所能了解的;但是自己又很想去了解,于是心中也就一直闷闷的。
  记得母亲身上曾经长过一个肿瘤,检查后发现是良性的,只要动手术割掉后就没事了;身体复原之后,她就开始变得很重视健康,不论寒暑,不管多冷,每天早上都洗冷水澡,然后再骑脚踏车到隔壁乡镇去买菜,来回一趟大概有七、八公里左右,她是我们家身体最健康、最强壮的。但是就在一次清晨她骑脚踏车去买菜兼锻炼身体时,被货车撞到,我和父亲赶到车祸现场时,她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她过世时才四十几岁,这件事情实在很讽刺,为了要锻炼身体增长生命,但却因此失去生命;这也对我打击很大,在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心碎,也非常深刻的体会了佛法所说的"无常"。家里面最健康的人却是最早走的,心中满是不甘、不舍与无力感,也对命运感到无奈;只觉得当厄运来时,人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045不管你多么努力的保养身体、注重健康,厄运总是有办法执行祂的任务;后来父亲被检验出肝肿瘤时,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三个礼拜左右就往生了。对佛法有所了解后,才知道那是业力的运作,也深深的体会到没有任何人可以逃离业力的运作。母亲过世后的这段时间,自己常常在想:人死后是什么都没有了吗?还是会跑到天堂去?又或是去投胎了?也常去看宗教相关书籍,但是书中都只是说会到天堂、会去投胎……等,都没有一本书有解释为何会到天堂、会去投胎,只说结果而无法解释原因的说法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到后来接触到 平实导师的书后,才知道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入胎识如来藏,这个入胎识会在人死后离开死亡的身体,再随著入胎识本身所集藏的"业种",去入住母胎出生名色开启另一期的生命。入胎识又叫作法身,原来一般人所说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随的"身"就是这个"法身"如来藏,以前从没想过"业"是随哪个"身"?没想过身体会烂掉,"业"若是随这烂掉的"身"体,"业"岂不是也跟著灭失了?并且因为人身上有这个带著"业"的法身如来藏,才会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的执行著业力,得因果得以运作现行。当时的书都没有解释这些道理,看来看去,都没什么结果;渐渐的,有一段时间也就比较少看佛法相关的书籍了。
  后来又过了一段不算短的正常日子,工作、结婚、生子……就如同一般人一般的平常;直到婚姻触礁,才又打破这短暂的"常"。人生中好像总是"好景不常","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定律"恐怕是比"牛顿定律"还牢不可破,047还更深奥而不可解吧!以前总觉得"无常"都是指生命的短暂、脆弱,离婚后才深深体会感情也是无常的";两个人从山盟海誓,没有浪费多少时间就到相敬如"冰"了,人跟人之间的感情竟然也可以有如此的变化;当时也常去思考为何"夫妻是相欠债"?后来来正觉同修会学佛后才了解到:原来夫妻间的债是被各人的如来藏收集后就一直藏在各人的如来藏中,直到两人再度重逢,各人的如来藏就依各人之业力运作,于是就形成有债收债、欠债还债的"夫妻相欠债"的表相了。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某知名艺人前后娶过四个老婆又离婚,想必此知名艺人必定是"欠人很多"!还有那些多子多孙、子孙满堂却又家庭紊乱的人,应该也是"欠人很多"吧!
  如来藏是金刚不坏、常而不灭的。《金刚经》就是专门讲这个金刚不坏如来藏的各种相貌的经;你所欠下的债也被这个常而不灭的金刚心所收藏著,直到别人来把债要走。人生中的这许多解不开的现象,来到正觉同修会后都被解开了;人生中的所有现象,生命、感情、事业、财富……等,没有一样不是无常的,但是这些"无常"的事物却又被"常"的如来藏所集藏、运作,而形成了你一世又一世,所谓精采的人生、悲哀的人生,乃至是无聊的人生。
  后来有线电视台兴起了,电视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法师讲解佛法的节目,于是又看了一段时间,又对佛法起了一些兴趣;不过最后觉得这些节目还是讲不出个结果,越看也就越觉得没兴趣;049不过当时有线电视台也开始演布袋戏,当时实在搞不懂自己为何会喜欢看布袋戏?后来懂了一些佛法后才知道,原来当时是喜欢布袋戏剧情中的一些武功名称及人物的名字;这些武功名称及人物的名字佛法味道都很浓厚,例如菩萨印、六识剑法、只手之声、天下无双、念念如来……等武功,又比如一刀万杀、一剑万生、清香白莲素还真、织梦师、一线生、千里不留行、蔺无双……等人物;到正觉学法以后才知道禅师们都称得上是"一刀万杀",因为禅师有办法杀掉天下人的"我见",禅师又有活人剑可以使人法身慧命活过来,因此禅师又称得上是"一剑万生";记得戏中的素还真可以"一体三化",好像有一次,其中的一个化身还被织梦师用梦幻大法遗留在过去了;众生的如来藏也都是法身、报身、应身一体三化的,而且众生的如来藏就是织梦师,众生的如来藏随各人的业力,用梦幻大法,编织出一段段的悲欢离合、一波波的潮起潮落,如同每一世五阴的生生死死、潮起潮落;织梦师如来藏就用这些栩栩如生的梦,将你遗留在人生大梦中。这如同众生一世一世的五阴栩栩如生,但是毕竟生灭无常,如梦幻泡影一般,一切的业行都这样化为业种存在如来藏中;布袋戏中引用许多佛法的说法,因此对我来说特别喜爱,就像这个织梦师的譬喻。佛也说过"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每个众生的如来藏也都是天下无双的。去了禅三,若真懂得什么叫作念念如来,看得懂千里不留行的行相,一线生机就出现了,平实导师就会帮你盖上菩萨印,日后若能转依如来藏就能"还真"。
  自己在学佛的过程算是运气很好的,从未逛过道场,051顶多只是书本上换来换去,或遥控器按来按去;后来网路佛法也普及起来了,就改成在网站间换来换去;刚开始常去逛印顺的网页,他很喜欢讲一些无常的东西,认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后来发现他居然否定极乐世界,真是令人惊讶!当时因为不懂佛法,对他的许多东西也都看不懂,只是觉得很深奥;后来懂了一些佛法后才知道他不只否定极乐,甚至还否定如来藏;佛说有常住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他却说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后来他的徒弟慈济证严法师在著作中,居然又说意识是不灭的。佛也说过意识是夜夜断灭,连现代医学都证明意识是会断灭的,这两个人都公然的和佛祖唱反调。网路上的东西实在非常多,净空、惟觉、圣严……等,什么都有,甚至还可以找到一大堆的活佛、法王。
  自己也有亲戚在学密法,有一段时间也对藏传佛教密宗很有兴趣,对密宗有了一些认识后,就发觉密宗怎么会和佛法差那么多?整个藏传佛教密宗的法义和内容,好像就是不断的吹牛。要求财的,藏传佛教就用财神法,呼唤鬼神去搬钱财;佛法是叫人舍财修布施,来去除对钱财的贪执;财神法是完全违反佛法的,鬼神去搬来的钱财也是别人的,这是偷窃的行为,偷窃也违反了佛戒,以后都会有因果要负的。要求爱情,藏传佛教又会用"怀"法,去博得爱人的欢心;对于冤家,藏传佛教也有"诛"法,用巫术诛杀冤家;并且藏传佛教居然还有性爱房中术,还拜双身佛。密宗好像是无所不能的,密宗为了要将自己漂白,总是自称自己是"藏传佛教",但是求财、求爱情、偷窃、杀人、性爱……等密宗修行法门,053却完全是和佛法相违背的。
  后来又在网路上找到一些唯识的东西,有《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八识规矩颂……》等等的讲解。自己对这些唯识的东西非常的喜欢,第一次觉得佛法怎么跟科学是一样的,完全是逻辑的、合理的,也第一次看到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名相。但是当时没有人在解释"阿赖耶识",只知道祂是先来后去的第八识,当时的佛法好像是跟"阿赖耶识"无关的;而非常讽刺的是:佛法恰好正是专门在说"阿赖耶识"的,也没见到有人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
  终于有一天,滑鼠点来点去的,就点到了"萧平实"这个关键字了,后来发现整个网路上讲"阿赖耶识",讲最多的就是"萧平实"了!所以搜"阿赖耶识",搜到最后一定会出现"萧平实"这个关键字的;然后又连到《我与无我》、《甘露法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几本书去;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找到宝一般,当代那些讲得不清不楚,或没有交代的佛法,可说全部在这些书中被交代完毕,原来佛法是这样的。于是赶快把书下载储存,再列印出来,对这些书简直到了著迷的程度,
  一看再看的,又画黑线、又画红线,整本书画得到处都是重点,里面讲的唯识道理更是令人心服口服、五体投地。当时一直以为念佛只是要求生极乐,看了《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后,才知道原来"如来藏"就是自性佛,每个人身上都有自性佛可以念,这个自性佛会在你死后再去入胎,055这个自性佛会带著你所造的业,"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随的"身"就是这个"法身"自性佛。《楞严经》中说:
  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
  所见的就是这个自性佛,当你见到了自己的自性佛后,也可以见到别人身上的自性佛;乃至猫、狗、蚂蚁、飞鸟、游鱼……身上的自性佛,那时可就面见十方诸佛了。
  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后,发现台南也有在开班授课,于是就报名去上课,这算是迈入正觉的第一步;之前就听过疑情、话头、参禅、明心见性……这些禅门的名词,当时一直搞不懂这些名词,也不知道禅宗的禅和禅定的禅有什么不同;迈入正觉以后才知道,原来疑情就是在对某种事物不了解时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的情绪就是疑情;就好像去到停车场后,却发现自己忘记车子停在哪个位置了,这时候就会对"车子停在哪里?"这件事产生怀疑,因而住在"车子停在哪里?"的疑情中;人要是住在这种怀疑的情境中,会使人感到有压力,为了纾解这种因疑情而产生的压力,就会去寻求答案;在禅门来说,寻求答案就是参禅;直到找出答案,也就是破参,因疑情而产生的压力才会纾解。因此疑情就是参禅的动力,没有疑情的人就不会去参禅。而小疑也不会小悟,小疑若疑久了就有可能会变成中疑,然后再变成大疑;大疑时压力就很大,压力大时也就会参得很用功。
  当代的人大概是没人知道什么是公案的,057有些人把公案当成一般的开示,有些人把公案当成心情故事,有些人把公案当成历史故事……等。以前虽然非常喜欢看公案,但是实在是不知道公案在说什么?总是和一般人一样,把公案当成一种意境深远的故事,一直认为公案是一种启示之类的东西;也是直到迈入正觉以后才知道原来公案就是禅,但不是禅定的禅,而是禅宗的禅。禅就是"静虑",禅宗的禅就是寂静的去专心思虑:什么是如来藏?什么是实相?禅定的禅则是指四禅八定,必须寂静的去专心思虑于某一处,也就是制心一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思虑的标的物不同,意识心的动与不动也不同,所成就的结果也不同;禅宗的"禅"成就的是明心、见性,"禅定"的禅成就的是四禅八定。因为公案中所讲的就是如来藏,所以必须参公案才能明心见性,而禅宗就是专门在找如来藏的宗派。事实上,其他的净上、华严、唯识……等宗也是都要找如来藏的,只是找的法门不一样,但以禅宗的参公案之法是最有效率、最直接的。这就好比说要找一部汽车,只要知道车子的颜色、厂牌、车牌号就够了;对于电池如何更换,引擎如何安装,轮胎如何制造……等技术上的东西,是不需要知道那么详细的,等找到后再来钻研即可;重点是车子停放位置的地图,有了地图才能找到汽车,地图才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公案就是地图,迈入正觉同修会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还有其他许多的佛法知见、禅法知见,也都是迈入正觉以后才知道的。
  回想这一路的学佛过程,虽然有点弯弯曲曲,059不过最后终究还是迈入正觉同修会了,也在正觉同修会按部就班的学习正法;这一点算是比其他的学佛人都幸运的了,而事实上,这也是自己的自性佛如来藏,根据往世所造的业去运作出来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