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目 大悲心
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窝()所传来者现分二种,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这一段宗喀巴是说:“依阿底峡所传,修菩提心次第有二种,一是金洲所说的七因果教授,二是寂天的自他交换。七因果教授的次第是: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大菩提心生。”
金洲大师又名金洲法称,为阿底峡的显教传承师长;所传的七因果教授,虽然不是究竟法也非解脱道之声闻法,但总算能以世间爱为出发点,尚能利益一般凡夫众生,只可惜阿底峡最后还是弃显从密了。
《阿底峡尊者传》34 页(法尊法师译)说:
又于异日绕金刚座时,见金刚座南方空中有二童女,胜出人身,相同天女。其一问云:愿速证等正觉,当学何法?一答曰:应学菩提心也。又问曰:如何修?遂说一依咒轨菩提心之善妙方便。尊者住听亦悉解了,如器注器。彼二童女亦非不知故问,尊者自谓是度母与怒相母也。又说:“尊者受诸佛菩萨瑜伽男女,师长慈诲,获得无量教授教诫,作是念云:为欲圆满一切诸佛菩萨意念,随顺一切师长言教,成办自他圆满利乐,除菩提心,更无余法,今唯当依大悲为本尊,修菩提心而无他也。”
所以此处阿底峡修的菩提心是以密咒为主。
宗喀巴之《广论》既然师承阿底峡,当然也必须以密咒为主。如《广论》33 页说:
如大依怙(阿底峡)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阿底峡胜,金洲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金洲)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宗喀巴把显教的发菩提心曲解而作为入密的基础,等到入密咒乘以后,再发“更殊胜”的密咒乘菩提心,所以宗喀巴把金洲的七因果教授,列入《广论》中以掩人耳目,暗示阿底峡的密咒乘更殊胜,借以引诱未开眼的显教学人向往而在将来转入密咒乘;这样进入密咒乘以后,再依《广论》后半部的止观而暗修双身法,或者更进一步明著来实修《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述的双身法。宗喀巴在《广论》中依七因果教授说可以发菩提心愿,但是他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显教为钝根性者所修,利根者应修密咒菩提心;密咒菩提心只要用观想即可发起及成就,因此密咒菩提心是不需要悲心的,所以从藏传佛教立场来说,以七因果教授来修悲心是不必要的。
金洲所传七因果教授,主要在生起悲心,前三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皆为生起慈悲之因;悲心生起,加上增上意乐之心,就可以发起菩提心。依七因果次第所生的悲心,仍然不能说为“大”,只能说为凡夫或凡夫菩萨所生的悲心,为何如是说呢?《广论》213 页说:【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又说:【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世间为人子女者,大部分皆感知母亲生我、养我、育我之恩,长大后皆知要报母恩,报母恩就会生起“予母乐之慈”及“拔母苦之悲”,这是一般凡夫稀松平常之心。如此延伸而转爱一切有情,视一切有情如自子,而生起对众生予乐之慈及拔苦之悲,这就如同一神教以我爱执著为出发点,故而说上帝爱世人,此爱称之为博爱。但以佛法来说,不论爱自己或爱他人都是我爱执;我爱执是烦恼,只会遮障众生不得解脱,是修道上的大障碍。因此依七因果教授所生起的悲心,只是世俗凡夫或凡夫菩萨的悲心;此悲心不如说为世人的爱心更恰当些,因为以爱为出发点的慈悲心都是有执著的,都只能说是世间的善法,不能及于出世间善法。
发真正的菩提心,于诸经论中开示的很多,但主要之目的都是要学人生起大悲心,不是有所爱执的小悲心。《菩萨优婆塞戒经》卷1 说:【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菩萨优婆塞戒经》说发菩提心有生因与了因,或兼具二者;生因者即是正因,了因者即是助缘,而大悲心就是发菩提心的正因,因此生因就是大悲心。
如何悲心可说为“大”者?《瑜伽师地论》卷44 有说:
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谓诸菩萨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为息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
综观《瑜伽师地论》所说悲心之为大者,是只有证悟明心的菩萨才会具有的,为什么呢?因为:
一者、只有证悟菩萨才能深观,了知蕴处界诸法之运作都是因于阿赖耶识而有;就算是不顺己意之六尘境,也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根尘触三和合所生的苦受,也是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烦恼种子现起,如是生起法智;复观一切有情亦复如是,如是生起类智;因此说,甚深微细难以了解的诸有情苦受,只有证悟的菩萨才能确实了知,只有证悟的菩萨才能深入了知大乘四圣谛之真实义故,因为所缘广大故,所以世间凡夫及凡夫菩萨不能知故。以如是智慧而欲救度众生悉离世间诸苦,才是大悲之心;若是只能救护众生远离世间资生等物缺乏之苦,而不能救护众生远离轮回之苦、无明之苦,则如同世俗妇人之悲,因为所缘不够广大,所以不是大悲。有人虽然知道这些苦,如果只是知道他自己之苦的话,那就不名为大悲。
二者、烦恼种子随眠是众生无量劫以来所累积而成,只有证悟菩萨了知前、中、后际;要拔除众生苦,不是只拔除众生之一世苦而已,而是要教导众生如何断结证果、如何开悟明心,进而次第证得佛菩提果,如此才是真正菩萨与乐之慈及拔苦之悲,才能让众生真正离苦得乐,这也只有证悟菩萨才能做到,这才是大慈与大悲。也就是说,菩萨的大悲不是只有一世两世的修集熏习而已,也不是一劫两劫能够熏习成功的;乃是透过多劫的熏习,所以菩萨的大悲无边广大,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因为菩萨的大悲是不求名利的,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就好;也因为菩萨知道众生所承受的苦乃是无量无边,而且菩萨这样利益众生,乃是一直实行无量百千大劫,才能熏习大悲心的成就。
而外道如藏传佛教密宗等六识论者,他们所谓的悲,根本就不是大悲,因为他们对法界实相第八识不了知,乃至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例如宗喀巴以“意识为一切染净法的所依”,否认第八识根本因;即使他们修成二禅以后(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他们修双身法根本无法离开欲界系缚),再加修悲无量心成就,他们还是不能称为大悲。因为外道在二禅中所修成的悲无量心乃是无所知的,菩萨的大悲不仅有所知,而且是长时积习而成;宗喀巴依六识论而建立的意识乃是一世就灭的法,就算修成悲无量心,也无法如同菩萨这样无量百千大劫地长时积习。
三者、只有证悟的菩萨能忍于难忍、能行于难行,能舍身命资财,堪能忍众生所加之苦,能治罚众生大苦;也就是说,有大悲的菩萨不会眼睁睁看见众生被误导下堕三涂而不管;如果是有大悲心的菩萨,对这些众生悲的所缘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会很努力地去救护众生远离邪见,将导众生回归正路,这个救护众生的作意是非常猛利的。也就是说,证悟实相般若以后,不会眼睁睁看著众生被藏传佛教如宗喀巴等喇嘛邪说误导,一定会出来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不畏惧任何艰难苦楚加诸于身;这样难忍能忍的菩萨行,有如是作意悲所执持的缘,悲心菩萨为了能够息除有情众苦的因缘,尚且能够弃舍百千身命,何况只有一身命及以资财呢?对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了利益种种有情,悲心菩萨都能够堪忍。因此,菩萨的大悲乃是对于所缘众生苦发起猛利作意,因为有这个猛利作意的菩萨悲,去救护众生的时候,虽知一定会面临一切种类的反抗治罚,加诸于自身之痛苦会很多,但是菩萨不会因为这些苦而遭受打击退缩,这样才是大悲。因此证悟菩萨所生之慈悲心,才是大慈大悲,非一般凡夫及凡夫菩萨以观想自母有情之慈悲心可说为大。
四者、证悟菩萨才能悟后起修别相智、道种智,地地增上,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这样的菩萨大悲由于极为清净的缘故,才能到达究竟清净的佛地,这是大悲究竟成就,非世间凡夫外道以及凡夫菩萨之所能。证悟菩萨以此为志,力救众生远离众生相,欲令悉皆归入大解脱、大智慧境界中,是故菩萨不畏众苦,在已经能入无余涅槃的修证下,仍愿意生生世世不离众生而救拔一切众生的生死大苦,如是方能说之为“大悲”,有别于世间凡夫及凡夫菩萨之悲心。
然而《菩提道次第广论》221 页说: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宗喀巴引莲花戒所造〈修次初篇〉来解说悲心生起之量,举例说最心爱的幼儿有痛苦时,其母所能生起多少的悲痛,这个就是悲心生起之量;然后以此心量转为对一切众生之苦,就算是悲心圆满了,就是大悲。但宗喀巴如此所说的大悲,还是在世俗相上转,还是落在母爱其子及一神教上帝爱世人的我爱执烦恼上,尚不能切入声闻解脱道中的小悲,更不能切入大乘胜义谛中的大悲,至于成佛最极清净的究竟大悲则无论矣。因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大悲心,并不是真正的悲心,充其量只是有世间俗人的爱心而已。
大悲心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根本:
一者、能引众生入大乘行列故。
二者、能令菩萨不退菩萨行故。
三者、诸佛菩萨依大悲心,穷未来际不入无余涅槃,利益众生故。
至于大悲心应如何生起?《华严经》卷53 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佛所说的佛子乃是已证悟的菩萨摩诃萨,应恒以此心观察众生而生起大悲心。
又《瑜伽师地论》卷44 说:
又诸菩萨于大苦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何等名为十九种苦?一、愚痴异熟苦,二、行苦所摄苦,三、毕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恼苦,七、戒衰损苦,八、见衰损苦,九、宿因苦,十、广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摄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转苦,十五、无智苦,十六、增长苦,十七、随逐苦,十八、受苦,十九、粗重苦。
圣 弥勒菩萨于同卷中更说众生有一百一十种苦,其中菩萨缘于如上所说十九种苦;由于所缘众生诸苦种类的广大,可发起大悲心,这不是宗喀巴所说的世俗法中苦可以含摄的,所以他说的大悲其实不符大乘佛法中所说的大悲,都只算是小缘小悲;这还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藏传佛教所教都是邪见,根本不是悲心,例如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止与观,是极隐晦教导藏传佛教信徒要修双身法;于《密宗道次第广论》所主张的,则是让众生师徒邪淫、师兄姊广泛邪淫、诽谤正法、大妄语……等诸多不善业行,这样的教导不仅不能拔众生苦,实质上是陷害众生长劫沦堕无间地狱的大苦,根本是无慈无悲、居心叵测,如何可言大悲。
再回头来说,《瑜伽师地论》卷44 说菩萨生起大悲心后,有如是功德:
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
大悲心有如是功德,所以大悲心是菩提的根本,菩萨发菩提心后,必定要生起大悲心,才能利益广大众生;但切莫因为藏传佛教宗喀巴等邪见所误导,因此而误会大缘所生之大悲,以致落入密宗“藏传佛教”凡夫祖师所说的小缘小悲乃至邪见邪行之中,却自以为真的已经发起大悲心了。
这一段宗喀巴是说:“依阿底峡所传,修菩提心次第有二种,一是金洲所说的七因果教授,二是寂天的自他交换。七因果教授的次第是: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大菩提心生。”
金洲大师又名金洲法称,为阿底峡的显教传承师长;所传的七因果教授,虽然不是究竟法也非解脱道之声闻法,但总算能以世间爱为出发点,尚能利益一般凡夫众生,只可惜阿底峡最后还是弃显从密了。
《阿底峡尊者传》34 页(法尊法师译)说:
又于异日绕金刚座时,见金刚座南方空中有二童女,胜出人身,相同天女。其一问云:愿速证等正觉,当学何法?一答曰:应学菩提心也。又问曰:如何修?遂说一依咒轨菩提心之善妙方便。尊者住听亦悉解了,如器注器。彼二童女亦非不知故问,尊者自谓是度母与怒相母也。又说:“尊者受诸佛菩萨瑜伽男女,师长慈诲,获得无量教授教诫,作是念云:为欲圆满一切诸佛菩萨意念,随顺一切师长言教,成办自他圆满利乐,除菩提心,更无余法,今唯当依大悲为本尊,修菩提心而无他也。”
所以此处阿底峡修的菩提心是以密咒为主。
宗喀巴之《广论》既然师承阿底峡,当然也必须以密咒为主。如《广论》33 页说:
如大依怙(阿底峡)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阿底峡胜,金洲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金洲)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宗喀巴把显教的发菩提心曲解而作为入密的基础,等到入密咒乘以后,再发“更殊胜”的密咒乘菩提心,所以宗喀巴把金洲的七因果教授,列入《广论》中以掩人耳目,暗示阿底峡的密咒乘更殊胜,借以引诱未开眼的显教学人向往而在将来转入密咒乘;这样进入密咒乘以后,再依《广论》后半部的止观而暗修双身法,或者更进一步明著来实修《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述的双身法。宗喀巴在《广论》中依七因果教授说可以发菩提心愿,但是他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显教为钝根性者所修,利根者应修密咒菩提心;密咒菩提心只要用观想即可发起及成就,因此密咒菩提心是不需要悲心的,所以从藏传佛教立场来说,以七因果教授来修悲心是不必要的。
金洲所传七因果教授,主要在生起悲心,前三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皆为生起慈悲之因;悲心生起,加上增上意乐之心,就可以发起菩提心。依七因果次第所生的悲心,仍然不能说为“大”,只能说为凡夫或凡夫菩萨所生的悲心,为何如是说呢?《广论》213 页说:【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又说:【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世间为人子女者,大部分皆感知母亲生我、养我、育我之恩,长大后皆知要报母恩,报母恩就会生起“予母乐之慈”及“拔母苦之悲”,这是一般凡夫稀松平常之心。如此延伸而转爱一切有情,视一切有情如自子,而生起对众生予乐之慈及拔苦之悲,这就如同一神教以我爱执著为出发点,故而说上帝爱世人,此爱称之为博爱。但以佛法来说,不论爱自己或爱他人都是我爱执;我爱执是烦恼,只会遮障众生不得解脱,是修道上的大障碍。因此依七因果教授所生起的悲心,只是世俗凡夫或凡夫菩萨的悲心;此悲心不如说为世人的爱心更恰当些,因为以爱为出发点的慈悲心都是有执著的,都只能说是世间的善法,不能及于出世间善法。
发真正的菩提心,于诸经论中开示的很多,但主要之目的都是要学人生起大悲心,不是有所爱执的小悲心。《菩萨优婆塞戒经》卷1 说:【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菩萨优婆塞戒经》说发菩提心有生因与了因,或兼具二者;生因者即是正因,了因者即是助缘,而大悲心就是发菩提心的正因,因此生因就是大悲心。
如何悲心可说为“大”者?《瑜伽师地论》卷44 有说:
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谓诸菩萨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为息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
综观《瑜伽师地论》所说悲心之为大者,是只有证悟明心的菩萨才会具有的,为什么呢?因为:
一者、只有证悟菩萨才能深观,了知蕴处界诸法之运作都是因于阿赖耶识而有;就算是不顺己意之六尘境,也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根尘触三和合所生的苦受,也是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烦恼种子现起,如是生起法智;复观一切有情亦复如是,如是生起类智;因此说,甚深微细难以了解的诸有情苦受,只有证悟的菩萨才能确实了知,只有证悟的菩萨才能深入了知大乘四圣谛之真实义故,因为所缘广大故,所以世间凡夫及凡夫菩萨不能知故。以如是智慧而欲救度众生悉离世间诸苦,才是大悲之心;若是只能救护众生远离世间资生等物缺乏之苦,而不能救护众生远离轮回之苦、无明之苦,则如同世俗妇人之悲,因为所缘不够广大,所以不是大悲。有人虽然知道这些苦,如果只是知道他自己之苦的话,那就不名为大悲。
二者、烦恼种子随眠是众生无量劫以来所累积而成,只有证悟菩萨了知前、中、后际;要拔除众生苦,不是只拔除众生之一世苦而已,而是要教导众生如何断结证果、如何开悟明心,进而次第证得佛菩提果,如此才是真正菩萨与乐之慈及拔苦之悲,才能让众生真正离苦得乐,这也只有证悟菩萨才能做到,这才是大慈与大悲。也就是说,菩萨的大悲不是只有一世两世的修集熏习而已,也不是一劫两劫能够熏习成功的;乃是透过多劫的熏习,所以菩萨的大悲无边广大,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功;因为菩萨的大悲是不求名利的,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就好;也因为菩萨知道众生所承受的苦乃是无量无边,而且菩萨这样利益众生,乃是一直实行无量百千大劫,才能熏习大悲心的成就。
而外道如藏传佛教密宗等六识论者,他们所谓的悲,根本就不是大悲,因为他们对法界实相第八识不了知,乃至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例如宗喀巴以“意识为一切染净法的所依”,否认第八识根本因;即使他们修成二禅以后(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他们修双身法根本无法离开欲界系缚),再加修悲无量心成就,他们还是不能称为大悲。因为外道在二禅中所修成的悲无量心乃是无所知的,菩萨的大悲不仅有所知,而且是长时积习而成;宗喀巴依六识论而建立的意识乃是一世就灭的法,就算修成悲无量心,也无法如同菩萨这样无量百千大劫地长时积习。
三者、只有证悟的菩萨能忍于难忍、能行于难行,能舍身命资财,堪能忍众生所加之苦,能治罚众生大苦;也就是说,有大悲的菩萨不会眼睁睁看见众生被误导下堕三涂而不管;如果是有大悲心的菩萨,对这些众生悲的所缘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会很努力地去救护众生远离邪见,将导众生回归正路,这个救护众生的作意是非常猛利的。也就是说,证悟实相般若以后,不会眼睁睁看著众生被藏传佛教如宗喀巴等喇嘛邪说误导,一定会出来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不畏惧任何艰难苦楚加诸于身;这样难忍能忍的菩萨行,有如是作意悲所执持的缘,悲心菩萨为了能够息除有情众苦的因缘,尚且能够弃舍百千身命,何况只有一身命及以资财呢?对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了利益种种有情,悲心菩萨都能够堪忍。因此,菩萨的大悲乃是对于所缘众生苦发起猛利作意,因为有这个猛利作意的菩萨悲,去救护众生的时候,虽知一定会面临一切种类的反抗治罚,加诸于自身之痛苦会很多,但是菩萨不会因为这些苦而遭受打击退缩,这样才是大悲。因此证悟菩萨所生之慈悲心,才是大慈大悲,非一般凡夫及凡夫菩萨以观想自母有情之慈悲心可说为大。
四者、证悟菩萨才能悟后起修别相智、道种智,地地增上,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这样的菩萨大悲由于极为清净的缘故,才能到达究竟清净的佛地,这是大悲究竟成就,非世间凡夫外道以及凡夫菩萨之所能。证悟菩萨以此为志,力救众生远离众生相,欲令悉皆归入大解脱、大智慧境界中,是故菩萨不畏众苦,在已经能入无余涅槃的修证下,仍愿意生生世世不离众生而救拔一切众生的生死大苦,如是方能说之为“大悲”,有别于世间凡夫及凡夫菩萨之悲心。
然而《菩提道次第广论》221 页说: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宗喀巴引莲花戒所造〈修次初篇〉来解说悲心生起之量,举例说最心爱的幼儿有痛苦时,其母所能生起多少的悲痛,这个就是悲心生起之量;然后以此心量转为对一切众生之苦,就算是悲心圆满了,就是大悲。但宗喀巴如此所说的大悲,还是在世俗相上转,还是落在母爱其子及一神教上帝爱世人的我爱执烦恼上,尚不能切入声闻解脱道中的小悲,更不能切入大乘胜义谛中的大悲,至于成佛最极清净的究竟大悲则无论矣。因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大悲心,并不是真正的悲心,充其量只是有世间俗人的爱心而已。
大悲心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根本:
一者、能引众生入大乘行列故。
二者、能令菩萨不退菩萨行故。
三者、诸佛菩萨依大悲心,穷未来际不入无余涅槃,利益众生故。
至于大悲心应如何生起?《华严经》卷53 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佛所说的佛子乃是已证悟的菩萨摩诃萨,应恒以此心观察众生而生起大悲心。
又《瑜伽师地论》卷44 说:
又诸菩萨于大苦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何等名为十九种苦?一、愚痴异熟苦,二、行苦所摄苦,三、毕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恼苦,七、戒衰损苦,八、见衰损苦,九、宿因苦,十、广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摄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转苦,十五、无智苦,十六、增长苦,十七、随逐苦,十八、受苦,十九、粗重苦。
圣 弥勒菩萨于同卷中更说众生有一百一十种苦,其中菩萨缘于如上所说十九种苦;由于所缘众生诸苦种类的广大,可发起大悲心,这不是宗喀巴所说的世俗法中苦可以含摄的,所以他说的大悲其实不符大乘佛法中所说的大悲,都只算是小缘小悲;这还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藏传佛教所教都是邪见,根本不是悲心,例如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止与观,是极隐晦教导藏传佛教信徒要修双身法;于《密宗道次第广论》所主张的,则是让众生师徒邪淫、师兄姊广泛邪淫、诽谤正法、大妄语……等诸多不善业行,这样的教导不仅不能拔众生苦,实质上是陷害众生长劫沦堕无间地狱的大苦,根本是无慈无悲、居心叵测,如何可言大悲。
再回头来说,《瑜伽师地论》卷44 说菩萨生起大悲心后,有如是功德:
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
大悲心有如是功德,所以大悲心是菩提的根本,菩萨发菩提心后,必定要生起大悲心,才能利益广大众生;但切莫因为藏传佛教宗喀巴等邪见所误导,因此而误会大缘所生之大悲,以致落入密宗“藏传佛教”凡夫祖师所说的小缘小悲乃至邪见邪行之中,却自以为真的已经发起大悲心了。
上一篇:第二节 发菩提心
下一篇:第三目 《广论》的自他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