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目 根本定与后得时
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阿底峡)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
此段文字再次显示阿底峡及宗喀巴不但未证空性心,乃至连解脱道初果应断之我见也未能断,三缚结具足存在,故不知“根本定”与“后得时”的真义,胡言乱语笼罩学人。宗喀巴所说的根本定是指打坐时意识心不起一念谓之根本定,出定后意识住于定外动中谓之后得。宗喀巴依阿底峡之语,谓资粮道众生修六度时,有的要在根本定中修,有的要在后得动中修。宗喀巴主张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的一部分,是根本定中修;施、戒、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的另一部分,是出定时动中修;精进度则于定中、动中都要修;忍度有一部分要在定中深思法意(指法忍),是在定中修;是故宗喀巴说:“住资粮道众生修根本定及后得动,皆不出六度的范围。”此是宗喀巴严重的错解根本、后得真实义理,也错解波罗蜜多的修持。
菩萨住资粮道,尚未证悟故未证得根本定,只能外门修集六度,以作为破参明心的资粮,故住资粮道菩萨行六度时,不是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求,而是在生活中历缘对境中求。又菩萨开悟证真,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并现见意识心于六尘境界处处作分别,而阿赖耶识本体却如如不动,不理会六尘境界;因此确认阿赖耶识从本以来,于六尘境界不作分别,此时乃说菩萨已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如是菩萨证得第八识得根本无分别智,大乘种性已确定不疑,这样安住此一定见而不再生疑转易其见,心得决定得位不退,谓之菩萨得根本定。因此菩萨根本定所证第八识心本来已具足,绝不是以前没有,修后才有。菩萨根本定也不是如宗喀巴所说,于定境中一念不生谓之根本定。菩萨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此时只是对阿赖耶识的总相了知,故又称为总相智,成为七住位菩萨;菩萨非就在此原地踏步,更须悟后起修,内门广修六波罗蜜多,于历缘对境中,再深细观察阿赖耶识随缘任运中的无分别性,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而圆满般若的别相智,此乃后得无分别智所摄。是故菩萨修六波罗蜜多,不是如宗喀巴所说:“某某波罗蜜多要在入定中修,或某某波罗蜜多要出定后在动中修。”这是错误的说法。
阿底峡又说:【起根本定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大意是说:“生起一念不生的根本定,安住于定外时,遍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水月等八种譬喻假相,则能净除后得智,对境界不起分别;如是定中一念不生,定外不起分别,然后修习六波罗蜜多方便,即是三轮体空;于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恒修止观双运,则得空性慧;方便与智慧双全即是佛道。”
这是宗喀巴藉阿底峡之语,作为《广论》上士道的结语。综观阿底峡所说的于定中一念不生,正是意识心,而于定外不分别的也是意识心。而且阿底峡也缺乏世间法的智慧,因为当意识在定外时,是不可能无分别的,此现量道理都不明了;阿底峡误以为觉知心中没有语言来分别时就是无分别,但是离开语言妄念时的觉知心,见到或听到……乃至知道某一法时都已经是分别完成了,并不是无分别的,所以当见到一物时立即分别完成而了知是何物了,并不是离语言妄想就是无分别;分别本是意识心的自性,当意识存在就没有不分别的,只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才没有反观自己的分别,但意识的分别功能还是在的,这都是生灭法的境界。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是由意根触法尘而出生意识,因此意识为依他起性,是有生有灭之法。而阿底峡、宗喀巴认为意识是不生不灭的、可以变成无分别的真心;如果依阿底峡的说法,以意识心在定中来修,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以后还是会出生妄念的;而且在定外来修,也永远不能不起分别;因为意识的体性,就是与六尘境相应故,时时刻刻都于六尘境界中作分别故,了知时即已分别完成故。故说阿底峡要以意识心为真心而修六波罗蜜多,来达到三轮体空,是虚妄想;误以为意识心一念不生,就能证得空性慧,更是虚妄想。
日常法师则是不依阿底峡、宗喀巴的论中文意来作解释,他企图以观察蕴处界的虚妄以后心得决定,解释为智慧的根本定;并以这个误会后的根本定,在动态之中观察一切法的虚妄生灭、缘起性空,作为后得定;日常法师说:“了解这些事情不是实有之性,而是如幻如化,这是缘起性空,……”[注:摘自:日常法师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录音带第142 卷B 面。]认为这样就是证得根本定与后得定了。但他这个说法,其实连声闻初果断我见的根本定都不曾获得,更别说是大乘般若的根本定;因为他同样不承认第八识,当然不可能证得大乘般若根本定;他还是认为粗意识或细意识是常住真心,认同了阿底峡与宗喀巴所说意识常住不坏的邪见,不外于常见外道而想要以观察一切法缘起性空的知见,住于意识所知的这种意识觉知境界中,说这样就可以往上进修更深妙的佛法,其实从来未离凡夫我见的愚痴境界;因此,他企图提升阿底峡与宗喀巴所说意识一念不生境界的作为,并没有成功,也使他曝露了自己仍然未断我见、未断三缚结的本质。
因此,《广论》的学人若欲成就佛道,首先要弃舍阿底峡、宗喀巴的邪理,应先弃舍应成派中观的六识论邪见,必定要依佛说的八识论正理,先观察意识等识阴六识,全都必须藉六根、六尘为助缘,才能从第八识如来藏中生起,以此断除识阴常住的我见;然后再以虚妄的意识心分别性,来寻觅真实不分别的真心阿赖耶识,因此而证得大乘般若的空性慧;再深入细观而得不退转于这个大乘般若的见地时,才能说是已经发起大乘般若的根本定;以后再深入细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别相,发起更深妙的般若智慧以后才是后得时的无分别智。然而触证真心阿赖耶识后,不妨真心、妄心继续同时运作,以能分别的意识来行六波罗蜜多,同时以现观不分别的阿赖耶识运行于六度波罗蜜多之中,来成就六波罗蜜多的三轮体空;以空性慧的总相智为基础,悟后起修别相智,成就别相智,作为入地的资粮。
此段文字再次显示阿底峡及宗喀巴不但未证空性心,乃至连解脱道初果应断之我见也未能断,三缚结具足存在,故不知“根本定”与“后得时”的真义,胡言乱语笼罩学人。宗喀巴所说的根本定是指打坐时意识心不起一念谓之根本定,出定后意识住于定外动中谓之后得。宗喀巴依阿底峡之语,谓资粮道众生修六度时,有的要在根本定中修,有的要在后得动中修。宗喀巴主张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的一部分,是根本定中修;施、戒、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的另一部分,是出定时动中修;精进度则于定中、动中都要修;忍度有一部分要在定中深思法意(指法忍),是在定中修;是故宗喀巴说:“住资粮道众生修根本定及后得动,皆不出六度的范围。”此是宗喀巴严重的错解根本、后得真实义理,也错解波罗蜜多的修持。
菩萨住资粮道,尚未证悟故未证得根本定,只能外门修集六度,以作为破参明心的资粮,故住资粮道菩萨行六度时,不是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求,而是在生活中历缘对境中求。又菩萨开悟证真,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并现见意识心于六尘境界处处作分别,而阿赖耶识本体却如如不动,不理会六尘境界;因此确认阿赖耶识从本以来,于六尘境界不作分别,此时乃说菩萨已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如是菩萨证得第八识得根本无分别智,大乘种性已确定不疑,这样安住此一定见而不再生疑转易其见,心得决定得位不退,谓之菩萨得根本定。因此菩萨根本定所证第八识心本来已具足,绝不是以前没有,修后才有。菩萨根本定也不是如宗喀巴所说,于定境中一念不生谓之根本定。菩萨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此时只是对阿赖耶识的总相了知,故又称为总相智,成为七住位菩萨;菩萨非就在此原地踏步,更须悟后起修,内门广修六波罗蜜多,于历缘对境中,再深细观察阿赖耶识随缘任运中的无分别性,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而圆满般若的别相智,此乃后得无分别智所摄。是故菩萨修六波罗蜜多,不是如宗喀巴所说:“某某波罗蜜多要在入定中修,或某某波罗蜜多要出定后在动中修。”这是错误的说法。
阿底峡又说:【起根本定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大意是说:“生起一念不生的根本定,安住于定外时,遍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水月等八种譬喻假相,则能净除后得智,对境界不起分别;如是定中一念不生,定外不起分别,然后修习六波罗蜜多方便,即是三轮体空;于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恒修止观双运,则得空性慧;方便与智慧双全即是佛道。”
这是宗喀巴藉阿底峡之语,作为《广论》上士道的结语。综观阿底峡所说的于定中一念不生,正是意识心,而于定外不分别的也是意识心。而且阿底峡也缺乏世间法的智慧,因为当意识在定外时,是不可能无分别的,此现量道理都不明了;阿底峡误以为觉知心中没有语言来分别时就是无分别,但是离开语言妄念时的觉知心,见到或听到……乃至知道某一法时都已经是分别完成了,并不是无分别的,所以当见到一物时立即分别完成而了知是何物了,并不是离语言妄想就是无分别;分别本是意识心的自性,当意识存在就没有不分别的,只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才没有反观自己的分别,但意识的分别功能还是在的,这都是生灭法的境界。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是由意根触法尘而出生意识,因此意识为依他起性,是有生有灭之法。而阿底峡、宗喀巴认为意识是不生不灭的、可以变成无分别的真心;如果依阿底峡的说法,以意识心在定中来修,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以后还是会出生妄念的;而且在定外来修,也永远不能不起分别;因为意识的体性,就是与六尘境相应故,时时刻刻都于六尘境界中作分别故,了知时即已分别完成故。故说阿底峡要以意识心为真心而修六波罗蜜多,来达到三轮体空,是虚妄想;误以为意识心一念不生,就能证得空性慧,更是虚妄想。
日常法师则是不依阿底峡、宗喀巴的论中文意来作解释,他企图以观察蕴处界的虚妄以后心得决定,解释为智慧的根本定;并以这个误会后的根本定,在动态之中观察一切法的虚妄生灭、缘起性空,作为后得定;日常法师说:“了解这些事情不是实有之性,而是如幻如化,这是缘起性空,……”[注:摘自:日常法师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录音带第142 卷B 面。]认为这样就是证得根本定与后得定了。但他这个说法,其实连声闻初果断我见的根本定都不曾获得,更别说是大乘般若的根本定;因为他同样不承认第八识,当然不可能证得大乘般若根本定;他还是认为粗意识或细意识是常住真心,认同了阿底峡与宗喀巴所说意识常住不坏的邪见,不外于常见外道而想要以观察一切法缘起性空的知见,住于意识所知的这种意识觉知境界中,说这样就可以往上进修更深妙的佛法,其实从来未离凡夫我见的愚痴境界;因此,他企图提升阿底峡与宗喀巴所说意识一念不生境界的作为,并没有成功,也使他曝露了自己仍然未断我见、未断三缚结的本质。
因此,《广论》的学人若欲成就佛道,首先要弃舍阿底峡、宗喀巴的邪理,应先弃舍应成派中观的六识论邪见,必定要依佛说的八识论正理,先观察意识等识阴六识,全都必须藉六根、六尘为助缘,才能从第八识如来藏中生起,以此断除识阴常住的我见;然后再以虚妄的意识心分别性,来寻觅真实不分别的真心阿赖耶识,因此而证得大乘般若的空性慧;再深入细观而得不退转于这个大乘般若的见地时,才能说是已经发起大乘般若的根本定;以后再深入细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别相,发起更深妙的般若智慧以后才是后得时的无分别智。然而触证真心阿赖耶识后,不妨真心、妄心继续同时运作,以能分别的意识来行六波罗蜜多,同时以现观不分别的阿赖耶识运行于六度波罗蜜多之中,来成就六波罗蜜多的三轮体空;以空性慧的总相智为基础,悟后起修别相智,成就别相智,作为入地的资粮。
上一篇:第八目 四摄法